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性技术特点分析论文_丁文霞,杨思臣

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性技术特点分析论文_丁文霞,杨思臣

山东开元置业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临沂 276002

摘要:在传统的低层建筑中,高层建筑的施工活动较为复杂,施工难度较大。其中,关键技术的使用更为明显。本文将对土建工程的实际发展进行分析,并对土建工程的应用进行详细说明。同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建议进行阐明,为进一步促进土建技术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性;技术特点;分析

1高层建筑施工的特点

高层建筑因其独特的优势为人们提供了舒适且功能多样的生活工作空间和环境,但也正因为如此,高层建筑施工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和难点,具体而言,有如下三个方面:

1.1结构复杂,施工技术难

现代社会越来越追求个性化,高层建筑也是如此,于是,很多构造独特、复杂的建筑应运而生,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例如广东省就有很多标志性建筑,如广州铜钱大厦、广州中信大厦、广州塔等等。但这些建筑都不同于一般的高层建筑,不仅“海拔”高,而且设计都很复杂,世界上最高的混凝土建筑中信大厦左右翼对称的结构,国内第一高塔广州塔“小蛮腰”的造型等等,都展示了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因此,对于高层建筑不仅设计困难,而且在施工中对技术要求高,这就需要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创新施工技术要点,从而同时保证高层建筑的外观和质量。

1.2管理复杂,地基要求高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由于高层建筑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资,建筑工地上的人员和建筑材料普遍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这会导致施工现场管理的困难,也会造成一定的风险因素;此外,高层建筑对地基的要求也比较高。一方面,测量和计算建筑物的高度和结构,必须确保地基的深度能够承受建筑物主体结构高度所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必须注意地基的范围,以免受到大气压力的不利影响。总之,我们必须遵循建筑高度不同、地基要求不同的原则。这样可以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和安全。

1.3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

高层建筑主体施工量大,建筑施工周期较长,一般为1~2年左右,这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1.3.1从建筑本身来看,虽然占地面积小,但楼层高,总体面积大,因此相应的工程总量也大。

1.3.2楼层高度会增加施工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施工进度。例如,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在高层建筑中使用混凝土施工技术将变得越来越困难。例如,建筑材料的垂直运输也是高层建筑中的重要工作,但也带来了许多安全问题。

2关键施工技术

2.1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建筑物的下层结构经常受到很大的应力,上层结构相对较小。正常结构布置时,下部结构刚度大,上部结构刚度小。但是,为了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大多数建筑物在建筑物的下部安排大空间,在建筑物的上部安排小空间。因此,有必要在建筑下部布置相对较小刚度的框架结构。建筑上部设置了相对刚度大的剪力墙。为了满足这种结构安排,经常需要在建筑结构中设置转换层。建筑物转换层的高度直接决定了整个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建筑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质量。在带式结构转换层施工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转换层下部结构的刚度,增加气缸和地墙的厚度。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转换层内墙体混凝土的质量。必要时,应在周围建筑中增加剪力墙、框架或圆柱结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也可以采取措施,如:不登陆剪力墙、开口、降低壁厚以削弱上部结构的刚度,从而提高建筑物结构改造层的抗震性能。

2.2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的基础施工过程之中,主要有土方的开挖、基坑排水和支护以及基础的混凝土浇筑等工作。由于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的密集区域,施工场地比较的狭小,因而在高层建筑物的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对邻近建筑物和周边的市政设施进行保护。根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规范》中的相关规定,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一般是深层基础工程。对于深基坑,由于施工风险大,需要考虑深基坑的开挖和支护,涉及土力学稳定性和强度位移变形等岩土技术问题。在地基施工过程中,如果施工设计不当,容易发生基坑事故。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基坑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基坑开挖支护方案和基坑降水方案。为保证高层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地基的稳定性,防止地基横向滑动,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解决基坑降水、边坡支护和基础混凝土浇筑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问题。

2.3后浇带施工技术

在一般的高层建筑中,由于功能或外部的需要,它们往往有主楼和裙楼。在结构上,要将主楼与裙楼分开,需要在两者之间设置沉降缝。对于上层建筑,无论高层建筑的主体建筑是与裙楼同时施工,还是在不同的时间施工,在施工过程中都需要根据施工图纸保留后施工带。对于连接基梁和板梁上部结构的上部建筑和底层裙带,需要保留后浇筑带。这种后浇带是施工方法。主楼和裙楼主体结构完成后,预留后浇带用膨胀的混凝土土浇筑,连接两侧的地面梁和上部结构的梁、板。因为,一般而言,主体建筑结构完成后,聚落已完成最后聚落的60~80%。此时,浇筑带能有效降低结构不良造成的结构内力。一般来说,混凝土是在主体结构建造两个月后才浇筑,因为此时混凝土的收缩一般要完成60%以上。而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后浇筑带的位置一般是结构弯矩和剪力较小的地方。施工后,浇筑带位置。虽然在施工后浇筑混凝土,但后浇带中的钢条不能呈极形,如果梁板跨度较小,钢条的构型可以一次完成;如果梁板的跨度较大,则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切断钢条,然后在浇筑混凝土前进行焊接。对于后浇带的宽度,一般而言要考虑到施工的可操作性和结构的构造要求,一般宽度为0.7~1.0m,断面形式一般为直线。

2.4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要点管控。

一是清孔。完成钻孔工作后,我们就能在第一次清理工作中为桩基施工做准备了。通过这一行为,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清理掉孔底的沉渣。一旦孔深达到了预期的深度,就可以不再进行钻进了。在这时,要把钻杆向上稍微提高到离孔底5~10cm的地方空地,保证泥浆密度在1.05~1.15之间,用最大的泵量循环10~20min左右,这样清孔工作就基本结束了。完成后,用标准测量绳测量孔底的泥沙。如果达到预期的要求,钻机就可以拆除,钻井工作就可以顺利完成。在钻井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施工记录。不仅要认真记录钻井的时间和速度,还要记录风化岩面的高程、钻井参数、空中条件、钻井作业条件等相关资料。另一种是水下混凝土注入。如果灌注与拔塞导管的交叉工作不完善,可能会出现桩基夹紧和拔管失败的问题,更严重的可能导致桩基断裂。进行灌注时,用无缝钢管制作导管,用密封圈密封连接。同时,还要在连接处涂抹黄油。导管直径Φ250mm或Φ220mm,每节长度2.50m左右,并配有0.5m和1.0m的短接。要对进入孔中的导管做非常严密的检查,确保所有的导管都是合格产品,并且所有的导管都要进行良好的密封和连接。导管安放完毕以后,底部要跟孔底保持0.3~0.5m左右的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

结束语

除上述技术分析外,高层建设最重要的是管理。通过加强对技术控制、安全保障和财务活动的管理,可以系统地开展高层建筑工作。为了减少施工难度。对于不规则、地下室和改造层的设计和施工工作,要保证管理到位、技术过关要求、高层建筑质量优先实施。

参考文献:

[1]樊胜军,蒋红妍,刘振江,等.定型大钢模板体系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8,38(1):70-72.

[2]杨峰.浅谈如何做好高层建筑施工中的消防管理工作[J].价值工程,2017,31(35):90-91.

[3]张海祥,沈映,陆建飞,等.高层建筑施工爬架平面布置方案设计[J].施工技术,2018,42(2):65-67,75.

论文作者:丁文霞,杨思臣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6

标签:;  ;  ;  ;  ;  ;  ;  ;  

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性技术特点分析论文_丁文霞,杨思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