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中国科技实力实现了从难以望其项背到跟跑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论文

70年来,中国科技实力实现了从难以望其项背到跟跑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论文

70年来,中国科技实力实现了从难以望其项背到跟跑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

文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

进入新世纪以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我国科技发展再次面临重大机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科技发展再次提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绩,实现了从过去的追踪跟跑逐步向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踏上了从科技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新中国的成立点燃了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希望。70年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跨越新世纪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党的十八大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到确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中国科技实力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壮大,实现了从难以望其项背到跟跑、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并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问题中隐含∠BOA=90°,知道O(0,0),抛物线y=x2,∠AOB=90°,由AB经过定点此时m=0,n=0,a=1,b=0,c=0,代入发现定点为(0,1),利用这一点,问题就很好解决.

奠定基础,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

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几乎从零开始起步。1956年,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在“重点发展,迎头赶上”方针指引下,国家初步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和布局的科技体系,打破封锁,发奋图强,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注入了自强的灵魂。

(一)科技体系初步布局

新中国诞生之初,国家百废待兴,科技基础更是极为薄弱,亟待改善。1949年,以中国科学院成立为代表,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开始布局建立一批科学研究机构。1956年,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制定了国家首个科技发展长远规划——《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专题研究部署科技发展问题,拟定了多项当时发展急需的重大科技任务,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至“文革”以前,全国科研机构已经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30多个增加到1700多个,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从不足500人增加到12万人,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产业部门、地方科研单位和国防部门五方面组成的科学技术体系。

(二)拼搏精神影响深远

“文革”期间,我国科技事业受到了极大冲击,发展陷入停滞。改革开放犹如一场及时雨,涤云荡雾,我国科技事业由乱到治,由衰到兴,迎来了新的春天。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使全国上下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此后一系列科技规划、计划相继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大幕开启,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知识产权产出取得长足进步。经过多年的深耕厚植,我国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产出大国。截至2018年底,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8年居世界首位;当年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二位。2018年,我国商标注册申请量达737.1万件,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我国申请人提交马德里体系商标申请量排名世界第三;全年著作权登记量突破345.7万件,作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分别达到235.2万件和110.5万件。

(三)首创成果举国振奋

这一时期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下,迅速涌现出了一批追赶世界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随后,半导体三极管、二极管相继研制成功;1959年,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第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7年,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70年代初期,陈景润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这些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重要成就,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这些努力没有来得及挽回另外3个受害者的生命:27岁的玛丽·瑞娜刚刚生完小孩,正在休产假,结果服了有毒胶囊,当场丧生。美国航空公司空乘波拉·普林斯死在芝加哥郊区的家中,身边是泰诺速效胶囊的药瓶。同样惨遭厄运的还有与她同龄的玛丽·迈克菲兰。短短两天,小小的胶囊就夺走了7条人命。

砥砺前行,科技事业在改革中发展壮大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以钱学森、华罗庚、朱光亚等为代表的海外专家学者破除一切艰难险阻,怀抱对祖国的浓浓感情,纷纷归国效力,为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者已经达到3000多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学生和学者的一半以上。他们中大多数人成为了新中国各个领域科学技术发展的奠基人或开拓者,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带领着全国科研人员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奇迹,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科技规划相继出台

24年前,中国从一条网速仅有每秒64千比特的网线出发,经历1G、2G、3G网络的迭代更新,再到如今4G网络覆盖全国超过98%的人口。这期间,不仅仅是中国网速的提高,更是一个时代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遇见QQ、会晤微博、畅聊微信,从文字到语音、从低质图到高清图、从语音到视频,每一次网速的跃升,都让人类沟通更加紧密,距离不再遥远。

(二)重大计划顺利实施

为保证各项科技规划落地生根,加强对科技活动的管理和引导,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国家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科技计划。如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集中解决重大问题的科技攻关(支撑)计划、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面向农村的星火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国家累计向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投入资金超过310亿元,科技攻关(支撑)计划投入近700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累计安排资金约350亿元。各项计划顺利实施,成为这一阶段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标签,也为科技事业的不断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原有的科技体制在新的历史时期已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科技体制改革势在必行。1985年,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启了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大幕。此后相继推出了科技拨款制度改革、科研机构改革、高等教育改革等重大制度改革举措;制定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以及自主创新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探索形成了科学基金制、科研课题制以及技术合同制等先进科研管理机制。创建了科技园区,开辟了技术市场,优化了科研资源布局,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加速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的结合。时至今日,科技体制改革仍在不断深化和完善,改革为我国科技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后,为尽快改变科学技术落后状况,中央审时度势,对科技发展进行全面系统规划。1978年,国家制定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8个发展领域和108个重点研究项目,为新时期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随后,《1986-2000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完成,首次强调了科技发展要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促进了技术成果在生产建设中的应用。上世纪80和90年代,国家又相继研究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等,进一步明确了未来我国科技发展的前景和方向。这一系列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成为改革开放后直接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向前发展的驱动器。

(四)科技支撑作用不断彰显

莫西沙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左氧氟沙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左氧氟沙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莫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相比,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患者对莫西沙星的耐受性也较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少。

创新引领,迈向科技强国新征程

专利发明量大幅提升。2018年,我国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为432.3万件和244.8万件,分别是1991年的86倍和98倍。专利质量得到同步提升。以最能体现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为例,2018年,发明专利申请数达154.2万件,占专利申请数比重为35.7%,比1991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平均每亿元研发经费产生境内发明专利申请70件,比1991年提高19件,专利产出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

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使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不断壮大;改进项目管理评价机制、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等政策使科研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2018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为419万人年,是1991年的6.2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已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研发经费规模和强度实现历史性突破。随着经济实力跃升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达19657亿元,是1991年的138倍,1992-2018年年均增长20.0%,远超同时期按现价计算的GDP年均增速。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更是屡创新高,2014年首次突破2%,2018年提升至2.18%,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按汇率折算,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家,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证。

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17年国家财政科技拨款为8383.6亿元,是1980年的130倍,1981-2017年年均增长14.1%。一系列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实施效果凸显。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的企业分别达到2.44万家和2.42万家,分别是2009年的3.3倍和3.5倍,减免金额分别达到570亿元和1062亿元,对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研发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阶段性的传授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换言之,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有无发展或进步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作为一名高中英语老师,和广大教师一样,我也在摸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选择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实例,尽量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学科知识,希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三百年前就提出“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可以教得更少,学生可以学得更多”。所以,如何提高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师生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二)科技产出量质齐升

科学论文成果丰硕。2018年,国外三大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分别收录我国科研论文41.8万篇、26.6万篇和5.9万篇,数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第一和第二位。论文质量大幅提升,根据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论文被引用情况,2018年我国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二位。

进入新世纪以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我国科技发展再次面临重大机遇。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科技发展再次提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绩,实现了从过去的追踪跟跑逐步向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转变,踏上了从科技大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我国科技力量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的同时,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大幅提升。这一时期,我国高技术制造业、新兴产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科技能力持续增强,重大产品、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科学设备的自主开发能力以及系统成套水平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工程建设和举国盛事,“中国制造”走遍世界。科技在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专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方面发挥了先导作用,在应对和处置传染病疫情、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国防安全等重大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王维的人生,简直就是《红楼梦》里的《好了歌》的真实写照:“陋室空堂,当年笏(hù)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而结局,同样是一片大雪:“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三)重大成果举世瞩目

原始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我国高度重视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2018年基础研究经费为1118亿元,是1995年的62倍,1996-2018年年均增长19.6%。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支持下,我国在量子科学、铁基超导、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CIPS干细胞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王贻芳研究员获得基础物理学突破奖,潘建伟团队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位列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榜首。

正如Zelt等(2003)提倡的,合理地进行初至波层析成像可以提供最小结构的速度模型。因此,初至波层析成像的结果对检验更复杂方法的结果是至关重要的。初至波层析成像中呈现的结构,也应该在用其他方法得出的模型中呈现,包括利用续至波的方法。

高技术领域捷报频传。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等的支持下,我国高技术领域硕果频传。神舟飞船与天宫空间实验室在太空交会翱翔;北斗导航卫星实现全球组网;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创造最大深潜纪录;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和大型水面舰艇相继服役。国产大飞机、高速铁路、三代核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叫得响、数得着的重大成果。

科创基地和平台建设如火如荼。科研基础条件大为改善,新建了中国散裂中子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科学”号海洋科考船、JF 12激波风洞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规范管理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截至2018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501个,已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7个。

(四)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极大激发了全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情,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2018年,我国日均新设企业1.8万户,加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市场主体日均新增5.9万户。截至2018年底,全国各类市场主体已达1.1亿户,越来越多的创客、爱好者以及普通民众参与到创业创新的大潮中来。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面增强。各类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投入和产业化活动的主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17年,我国研发经费中企业资金达到1.35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76.5%。据对74.9万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调查,有29.8万家当年开展了创新活动,占比达39.9%。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累计认定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1480家。创新能力已成为各类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

区域创新梯次联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区域创新发展的主阵地。高新区数量已由1990年的27个发展到2018年的168个,区内企业数由1600家增加到11.7万家,实现了与国家创新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互动互补、互联互通。此外,上海、北京两个全国科创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各具特色。千年大计雄安新区将引领中国创新发展的新高度,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外又一区域创新的典范。

(摘自《科技发展大跨越 创新引领谱新篇——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七》,标题为本刊编辑部所加)

标签:;  ;  ;  ;  ;  ;  ;  ;  ;  

70年来,中国科技实力实现了从难以望其项背到跟跑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