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产业竞争力定位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模型论文,竞争力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116(2008)10-0025-05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及其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文献中已多有报道[1],但指标体系一般都较复杂,且对竞争力发展轨迹或趋势关注的较少。本文试图构造简单的平面模型,用于对产业竞争力进行定位,分析产业结构及其升级的方向。
一、竞争力概念简述
竞争力是国家或企业管理其总的竞争过程以实现利润、繁荣的能力。其与企业生产率、市场运行效率有关。竞争力概念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亚当·斯密(Adam Smith)等古典经济学家确定了四个投入要素:土地、资本、自然资源、劳动力[2];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比较优势定律,强调了国家如何竞争[3];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等政治经济学家突出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提出改变政治状况应优先于经济运行绩效的共产主义理想[4];马科斯·韦伯(Max Weber)建立了价值、宗教信仰以及国家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5];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强调企业家作为竞争要素的作用,强调进步是均衡破裂的结果并有助于创新与技术改善[6];阿尔弗雷德·P·斯劳恩(Alfred P.Sloan)、彼特·德鲁克(Peter Drucker)等人进一步发展了管理投入是竞争力关键要素的概念[7-8];罗伯特·索罗(Robert Solow)研究了1948-1982年间的美国经济增长要素,强调了教育、技术创新以及日益增长的操作技术的重要性[9-10];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将所有这些思想总结于一个系统化的模型中,叫做竞争力钻石理论[11];尼古拉斯·奈哥罗庞蒂(Nicholas Negroponte)以及一些现代的经济学家们,进一步提炼了在竞争力中作为最前沿的投入要素“知识”的概念[12]。
从中观或宏观层次,市场运行效率是决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钻石理论,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要素资源、市场需求力量、同业内的竞争强度、支持性相关产业的发展等主要因素,同时,机会、政府作用也是影响竞争力形成及发展的重要因素[11]68(见图1)。竞争力的动态变化过程一般被称为产业的升级与精致化。
图1 钻石理论模型图
根据竞争的五种力量,产业的升级与精致化是企业在同业竞争压力、上游产业的市场能力、下游产业的谈判能力、潜在引入者的威胁以及替代性资源或产品的威胁中进化而来的[11]34(见图2)。
图2 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图
要素资源禀赋对产业形成初级的竞争优势是很重要的,这一点容易被理解,但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在产业升级中也往往成为阻力,从而使产业的竞争优势变成劣势,也就是说,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过程。要素资源禀赋的优势,会随着其他地区或企业拥有该资源后而消失,或由于替代资源的开发而被取代,人工成本的优势,也会随着更低的人工成本而不复存在。广阔的需求市场,固然有利于产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如果企业满足于通用化的产品需求,而忽略产品的精致化,其竞争能力或利润能力会逐渐被上游产业或下游产业的发展而侵蚀。高强度的同业竞争,会使低级化的产业丧失生存空间,但同时却会孕育出高级化、精致化的产业集群及相关产业集群。相关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一方面为产业拓展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又会盘剥产业利润。产业集群的规模报酬递增现象又会对产业集群产生自强化作用。竞争力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的动态过程中形成或丧失的。
二、基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产业竞争力定位方法
研究产业升级离不开对产业结构的分析。产业结构,从产业构成中的生产要素的技术含量来讲,可以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从产业中要素的专业化程度来讲,可分为一般性(generalized)技术要素和专业性技术要素。初级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非技术人工与半技术人工、融资等;高级生产要素包括现代化通信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高效率人造资本、高等教育人力等。初级生产要素与高级生产要素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被动继承的,或只需要简单的投资就能拥有。初级或高级要素决定现有竞争能力。一般性技术要素包括:公路系统、通用性而不是专业性的人造资本设备、融资、受过高等教育且上进心强的员工,他们可以用在任何一种产业上,而专业性生产要素指技术型人力、先进的基础设施、专业知识领域、专用性高效率的人造资本,及其他定义更明确且针对单一产业的要素,他们对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未来的竞争能力)起重要作用。
从竞争力的角度讲,要想经由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而持久的竞争优势,则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性生产要素。这两个要素,一个考察现在的竞争能力,一个考察未来的竞争能力。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静止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以及竞争优势将继续升级或被赶上的命运。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即产业竞争力的调整与升级,实质上是产业生产要素从初级向高级、从一般性技术向专业性技术的演化过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从三次产业构成来看,由于初级生产要素升级到高级生产要素,表现为第一产业的比例下降,同时专业化的发展,需要更高的技术服务支持系统,表现为第三产业比例升高。因此,产业结构的升级也间接地表现为三次产业比例的变化。
对产业结构的定位,可通过生产要素的高级程度和专业化程度两个综合变量在笛卡尔平面内确定。生产要素的高级程度,可以用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示;生产要素的专业化程度,可以用产业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衡量。平面中将产业结构分成Ⅰ~Ⅵ六个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依次升高(见图3)。
图3 产业结构定位与升级路径模型图
Ⅰ区:现有竞争力差,未来也不会有较大的改观,使用的生产技术落后,是较易掌握通用的技术。
Ⅱ区:竞争力比Ⅰ区高,或未来不长的时间就会比Ⅰ高,生产技术改造有一定能力,这对今后竞争力提高有一定保障,但总体还较差。
Ⅲ区: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
Ⅳ区:分两个区,左上和右下。左上目前竞争力较强,但研发能力不足,有竞争力下降的隐患;右下目前的竞争力较差,但研发能力较强,有强烈的提升目前竞争力的潜力。这两个区的共同特点是不稳定,处于变革剧烈区。
Ⅴ区:竞争力较强,有较强研发能力,是考察对象内相对发达国家或地区。
Ⅵ区:竞争力相对最强,是考察对象内最发达国家或地区。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公式为:
式中α为资本产出弹性,Y为收入,K为资本,L为劳动力。为简化,由于全要素生产率是产业人均创造的增加值的函数,因此,要素的高级程度,可以用产业人均创造的增加值度量。
这里定义产品差异化程度(Differentiation,D):产品差异化包括功能差异化、品牌差异化等。功能差异化,主要指核心用途相同,但适用的领域、环境存在差异,如对于挖掘机,适用于某一种岩石的专用挖掘机,适用于井下作业的挖掘机等,与一般通用的挖掘机在特定环境下的效率肯定不同,构成功能差异化;品牌差异化,主要指在市场中受到产品质量形象及企业长期努力而形成的,构成企业文化内容本质的差异。这两方面差异化的形成,与企业技术力量、创新能力、经营观念等因素有关。其量化指标可以用行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发挥的实际有效性(Human- resource,Hr)及每百人拥有的研发投资的对数值(R&D,Rd)度量。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及数据的国际比较,研发费用以每百万人支出表示,技术人员发挥的实际有效性与行业中技术人员数量比值相关,但受行业技术特点的影响,为表明人力资源的有效作用,其有效性用劳动技能约束率()间接表示,公式为:
Hr=1-
这样,差异化的度量模型可以表示为:
D=F(Hr,Rd)=Hr×log(Rd)
竞争力是相对意义下的能力,因此,在比较、定位竞争力时,所有数据都需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公式为:
由于最小值都为零,故数据标准化时标准化公式可进一步简化。用人均增加值的标准化数据作纵坐标,用差异化的标准化值做横坐标,不同国家或不同区域的产业定位则可在平面坐标中标出。
产业定位区位界限值的确定方法如下:用产业定位因素值占国际最高水平值的比值作为坐标刻度,区间界标值分别取0.4,0.75。即将国际上全要素最高生产率的值以及差异化最高值定为1,不同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及产品差异化的相对值作为定位依据,并以0.4、0.75作为界标,产业的定位则可在平面坐标中表示出来(见图3)。
三、产业竞争力定位模型的应用
根据上述提出的产业结构定位与升级路径模型,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6世界发展指标》(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2006)的数据,对全球主要经济体国家的产业竞争力结构的定位研究显示(见图4),日本、美国、德国的整体产业结构处于最高级化的阶段(Ⅵ区),瑞士、芬兰、瑞典、爱尔兰、英国、法国、挪威、意大利、丹麦、比利时、加拿大、奥地利、澳大利亚、伊朗等国家产业结构水平处于第二集团(Ⅴ区),西班牙、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也已进入第二集团,但与前面的国家差距还较明显,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整体较低,这一结果,基本上是符合国际产业竞争格局的。
从图4还能看到,国际间生产率分化比较明显,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生产率较低的状况,这与这些国家主要是靠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为生产要素,进行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因此生产率低下、工资水平较低的现状是一致的,当前的主要目标应该是进行生产设备的更新改造和增加研发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链自主创新及产业链深加工度,提高生产率。
图4 产业定位与升级路径图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及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05》,用此模型对中国国内不同省区的产业结构的定位研究显示(见图5),上海、天津处于产业结构的相对高端;沿海、东北处于产业结构的中端;新疆、内蒙古的工业人均增加值处于高级阶段,生产设备及其更新投资大,生产率高,但研发能力导致的差异化不足,自主创新不足;其他西部地区均处于产业结构低端,说明资本存量老化严重,更新设备的速度缓慢。值得提出的是,陕西省研发能力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表现较差,其产业结构还是以原材料的生产初加工为主,产值低,其研发与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深加工或产业链延伸似乎脱节。这也许是当地投资环境方面存在某些障碍。
图5 中国各省区产业结构定位图
本文提出的产业结构定位模型,还很粗浅,在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修正、完善。比如,产品差异化的度量,差异化的形成与很多因素有关,从钻石理论分析,就有市场需求、同业竞争强度、以及相关支持产业发展。用任何一个指标或经过其他指标修正得到的指标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差异化,尤其是市场需求,它应该更能反映产品差异化程度,将产业产品市场定位于欧洲、美洲、东亚,或定位于香港或国内,产业面对的需求不同,生存环境就会变化,差异化的形成必然发生,因此,市场需求或产业发展生存环境的变化更能反映差异化程度,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具有直接的意义。市场需求力量对产品差异化影响的量化较困难,因此本文回避了这个问题。
本文产品差异化的度量,之所以用到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源(劳动者技能)两个数据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研发投入主要是企业行为,企业的研发投入是理性的,是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服务的,因此,它的高低可以从某些方面反映市场竞争及市场需求格局;劳动者技能反映出将研发成果转换为产品的能力,从而对产品差异化的形成产生影响。由于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对于具有同方向作用的影响变量的忽略,不会对指标位置产生大的影响,因此只用到了少量变量数据以使模型简化。
要培育竞争优势,政府应该根据竞争优势钻石理论,从各个方面创造有利于其形成的外部环境,尤其是有利于落后地区设备的更新改造的环境;提升人才资源的质量;鼓励竞争而不是限制竞争,降低、消除市场进入障碍,同时提高消费者的能力,培养、创造消费者苛刻的需求条件,使企业在遇到有利时机时提升竞争力,向高级化、精致化方向发展;促进相关产业能够形成集聚、集群。尤其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大趋势下,政府的产业政策更应该不但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更应有利于使形成的产业集群中有生态化的成分。在钻石体系各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达到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宏观战略目标。
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世界竞争力报告提出的竞争力国家政策金科玉律包括[1]:1.创造一个稳定的可预测的法制环境;2.使经济在柔性有活力的经济结构中运行;3.在传统的以及基础技术领域投资;4.提升私人储蓄以及国内投资;5.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吸引国外直接投资;6.政府与管理的焦点是质量、速度以及透明度;7.保持工资水平、生产率、税收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8.通过减少工资不平等性、强化中产阶级,以保持社会结构;9.注重教育投资,尤其是中等水平教育,以及整个生命阶段的劳动力培训;10.在保持民众欲求的价值体系的同时,保持与邻国及全球的经济贸易平衡,确保足够的财富创造。这对于国家或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培育,寻找竞争力提升的切入点指明了方向。
收稿日期:200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