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治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论文_赵秋生

隐患治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论文_赵秋生

秦皇岛中石油燃料沥青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秦皇岛 066000

摘要:所谓“隐患”是指任何能直接或间接导致伤害、疾病、财产损失、工作场所环境破坏。“事故隐患”泛指现存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的不良和管理上的缺陷。如果管理得当,及时控制,则不会形成事故隐患。

关键词:隐患;事故隐患

引言:石油石化行业具有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生产装置大型化,生产过程连续化,作业环境复杂化,物料及产品易燃易爆、具有毒害和腐蚀性等危险特性,且危害因素呈现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通过对危害因素的辨识、隐患治理、事故应急灯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防范事故的发生,并把事故的损失降至最低。

1隐患治理

我们要治理隐患首先要了解事故隐患的发展过程,然后找出存在的风险,最后通过各种措施对隐患进行治理,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

1.1事故隐患的发展阶段

事故隐患有着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一般来说,事故隐患的产生发展可分为“孕育-形成-消亡”阶段。

1.1.1孕育阶段

事故隐患的存在有其基础原因。例如,各项工程项目以及各种生产设备设施的设计、施工、制造过程都隐匿着危险;在生产过程中,因工业水平不高,科技含量较低,人员素质较差等因素,随时可能会产生新的危险。

1.1.2形成阶段

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组织管理常常出现疏漏和失控,物的状态也在不断演变,逐渐构成了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此时,有的事故隐患已经发展为险情或“事故苗子”。在这一阶段,事故处于萌芽状态。

1.1.3消亡阶段

当生产中的事故隐患被某些偶然事件触发,就产生了事故,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或环境破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事故是作为一种现象的结果而存在的,这个时候,作为现象的事故隐患已经演变为事故,该事故隐患随着事故的产生而消亡。

事故发生后要进行调查分析、处理整改。研究事故隐患的发展过程,就是为了及时识别和发现事故隐患,通过整改的手段,控制事故的发生。

1.2隐患的识别

“隐患识别”是指识别隐患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的辨识是控制事故发生的第一步,只有识别出危险源的存在,找出导致事故的根源,才能有效地控制事故的发生。

所有危险源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后果均可归结为存在能量或危险物质(一类危险源),以及能量和危险物质失去控制(二类危险源)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或有害物质泄露、散发的结果。

1.3提出治理措施

首先要明确所辨识的范围与内容。其次要明确危险源可能造成的后果。再次要明确企业现在对各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危险源辨识的目的。

1.4控制措施要求

对于风险级别由低到高的作业活动,责任单位制定的控制措施强度也要逐步提高。风险级别较低地作业活动可在平时的班组活动及日常工作过程中提醒员工引起注意或进行安全讲话,保存记录,保证作业过程的安全。风险级别一般的作业活动,责任单位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管理细则或作业指导书进行控制,保证作业的安全。对于定量判定风险级别较高或定性判定为重大危险因素的作业活动,责任单位除了制定管理办法、管理细则或作业指导书进行控制外,还应对重大危险因素的现有控制措施进行综合评审。对综合评审后认定的改进措施,应制定管理方案,重点监控,以降低或减轻对人员的伤害。

参考文献:

【1】吴苏江.HSE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2009年2月,87-103.

【2】邱少林.HSE管理体系基础知识.2012年9月,81-84.

【3】钟铮.石油企业管理知识读本.2014年4月,141.

论文作者:赵秋生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3

标签:;  ;  ;  ;  ;  ;  ;  ;  

隐患治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论文_赵秋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