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协如何为科技创新服务

浅谈科协如何为科技创新服务

一、浅谈科协如何为技术创新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邢爽[1](2021)在《R市科协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

周磊,林之瑶,杜一,赵智博[2](2021)在《对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有关思考——以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科协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示,群团组织改革要注重夯实群团工作基层基础,科协工作的基层基础就是基层科协组织。基层科协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科协的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是否敏感、是否通畅,决定了科协系统这个肌体的健康程度。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科协(以下简称大学城科协)是科协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大学城科协建设对改进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对于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开展科学普及与推广,组织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科技人才成长与提高以及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青[3](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王俊霞[4](2020)在《中美技术创新扩散因素比较及效应测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科技、文化、金融、军事等领域均独占鳌头。美国经济的遥遥领先,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技术的领先地位。美国不仅重视科学技术发明和创新,而且拥有最健全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学技术促进了美国制造业的发展,而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的转移,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高效率的技术创新扩散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已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同时,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快速推进,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加强,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阶段。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与美国等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我国技术创新与生产之间的衔接紧密程度还远远不足,先进技术在技术创新的源头与接收地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播存在瓶颈,阻碍了技术创新的扩散,而这也是当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此背景下,通过借鉴美国的技术创新扩散状况,对中美技术创新扩散进行对比,分析我国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我国提升技术创新扩散成效,促使科技与生产紧密衔接,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对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及扩散机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技术创新扩散的测度模型及指标体系,就中美技术创新扩散模式、影响因素、扩散效应进行了系统比较;采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对比研究了中美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就中美技术创新扩散效应进行了研究;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就促进我国技术创新扩散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论文共由8章构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是系统梳理了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及扩散机制。在对国内外有关技术创新扩散的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论文的研究概念进行了界定;构建了包括扩散源、扩散途径、扩散接受地以及扩散环境等四个组成部分的扩散系统,深入剖析了以人、物、资本、网络、中介机构等为载体的多种扩散途径;对技术创新扩散效应进行了界定,并归纳了影响创新扩散的环境因素。本部分内容是论文研究的基础理论部分,为后文实证分析与测度提供理论基础。二是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就中美技术创新扩散的模式、影响因素和成效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分别以中国的大学、研究机构及美国的大学、联邦实验室等为代表,分析中美两国技术创新扩散模式的不同特点,并归纳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从政策环境、资源保障、中介服务等方面,探讨了影响中美两国技术创新扩散的不同因素;从专利申请量、科技成果转让、科技期刊论文等角度,比较分析了中美两国技术创新扩散的成效。本部分的分析,有助于掌握中美两国在创新整体环境方面的全貌。三是采用主成分回归方法,就中美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本部分构建了包括创新投入、科技成果、科技中介、信息技术服务、政策支持等5个方面12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分别从中国、美国及中美对比等三个角度,就技术创新扩散的不同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根据实证结果,探讨分析了导致同类因素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四是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就中美之间主要是美国向中国的技术创新扩散效应进行了测度。本部分选取了贸易与投资、中美差距、经济环境、科技环境、吸收能力、基础设施、政府政策等7个潜变量共18个观测变量作为自变量,采用经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内生潜变量,基于22个省份11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研究。在选取指标时,特意考虑了美国与我国22个省份的进口贸易额、出口贸易额、FDI、经济差距、技术差距等5个能够反映美国向中国技术扩散的指标。具体模型上则分别构造了单项因果关系的递归模型、存在间接反馈关系的非递归模型进行研究。本部分的研究,深入研究与剖析了美国向中国进行技术创新扩散效应,为最终提出有针对性政策建议提供基础。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视角的创新。对中美之间的技术扩散现有研究关注较少,本文从中美比较的视角,研究中国和美国的技术创新扩散。并收集全国22个省份与美国进出口贸易和来自美国的FDI的数据,再综合考虑影响技术创新扩散的其他因素,以表示技术进步率的全要素生产率为因变量,测度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创新扩散的效应。(2)研究方法的创新。现有的国际技术扩散的研究多建立计量模型,本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划分为递归模型和非递归模型,对于美国向中国的技术创新扩散进行测度,对模型中各个潜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路径分析,拓展了结构方程模型的应用领域。(3)影响因素的考虑更为综合和全面。在主成分回归分析部分,构造了包括5个方面共12个指标所构成的指标体系;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部分,基于中国作为扩散接受方的视角,构造包括7个外生潜变量,18个观测变量的自变量指标体系,研究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创新扩散效应。(4)本研究对中美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更为系统。本文对中美的技术创新扩散从多角度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是基于国家层面通过对中国和美国扩散因素、成效以及模式的比较分析,总结两国技术创新扩散的优势和劣势,以发现中国在技术创新扩散方面的不足;其次,是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中美技术扩散的效应进行测度。

赵立新,梁帅[5](2020)在《新形势下中国科协开展技术预见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指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逐渐提高,科学和技术的现代化风险亟须加强规训和治理,公众参与技术决策的意识提高等对技术预见的组织和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结合中国科协的职能定位和开展技术预见的历史经验,技术预见需要在传统的支撑科技政策制定的功能基础上,不断拓展功能范围,创新组织方式和流程,协调多部门对技术发展规律、竞争态势、影响因素、潜在风险等进行全面预测;同时,搭建社会各界参与技术决策的平台,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未来社会愿景建构并提出技术发展诉求,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全面支撑,助力社会预见和前瞻性治理,助力供给侧改革和产业竞争力提升。

李晶晶[6](2020)在《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政策文本研究 ——基于英格拉姆与施耐德的政策工具分类理论视角》文中指出在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主体之一,其研发的技术是否能及时有效地转移到行业,是影响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当前在各方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相关政策不断出台,投入力度不断加强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效率仍旧较低。作为高校技术转移系统中的核心要素之一,高校技术转移政策的效能在多大程度上能得到发挥,对于高校技术转移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而高校技术转移政策工具运用的结构又直接影响着政策效能的发挥。因此,对高校技术转移政策工具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优化高校技术转移政策工具结构,提升其政策效能,最终实现高校技术转移效率的提升。本研究对自1980年技术转移合法化至2019年间的高校技术转移政策进行了梳理,选取了96份与高校技术转移直接相关的政策文本,运用政策工具理论,一方面从政策发文时间、文本类型及发文部门三方面对政策文本进行了基础分析;另一方面运用政策工具构建了政策文本分析框架,从横向与纵向对其进行了政策工具分析。基于此,发现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政策从时间及内容上呈现出三个阶段发展特征,各阶段均综合运用了权威工具、激励工具、能力建设工具、符号和规劝工具以及学习工具等五种政策工具,且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政策工具在结构与内容方面均呈现出不同特征,也存在一些问题,抑制了政策效能的发挥。总体来说,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整体统筹、可操作性不足,权威工具使用过多而学习工具使用不足等。为优化政策工具结构,提高政策效能,本研究针对政府、相关管理机构以及高校等主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1)加强纵横沟通协调,提升政策制定过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2)成立专门管理机构,统筹协调技术转移政策实施;(3)优化政策工具运用结构,提高高校政策工具活力;(4)压实各级领导责任,推进高校技术转移活动;(5)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政策学习,提高高校技术转移政策效能。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政策工具分析方法运用于高校技术转移政策研究领域,从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动态分析了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政策的发展及现状,其意义在于从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政策工具结构、内容及制定与运行机制方面找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各主体提出了有助于提升其政策效能的有益建议。

徐玉娟[7](2020)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新闻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网页新闻翻译在国内各大机构促进国际化进程和对外宣传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但由于某些新闻的英译并未摆脱中式英语的束缚,一些机构的英文网页新闻并不能起到信息传递和对外宣传的作用。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是基于笔者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新闻翻译实践撰写而成的。笔者选取了部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汉语新闻的英译文本作为案例,旨在研究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下指导译者应如何提高翻译质量,从而促进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对外宣传,并为英文目标读者提供合适的新闻文本,以期让目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通过分析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新闻文本特点,笔者总结了此类文本的语体特点,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分析该理论对新闻翻译的可行性,并结合翻译项目中的具体案例,围绕范畴词、头衔称谓以及长难句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能够有效解决翻译过程总的难题,从而从语言层面和理论层面上提高了汉英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此外,笔者也希望本文能够为今后相关领域的英译研究尽些绵薄之力。

姚科敏[8](2020)在《习近平科技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习近平科技观,对于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为实现新时代科技融合发展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正确处理中国科技发展的现实问题,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综合法、系统研究法,在界定习近平科技观含义的基础上,探讨和论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研究和阐述了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界定和探讨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是研究习近平科技观的一项奠基工作。习近平科技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科学技术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科技全球治理观等方面。从思想渊源看,习近平科技观既吸取了中国古代科技思想的精华,又吸收了西方古今科技思想中有益的成分,做到了中西结合、古今贯通,因而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思想渊源。从理论基础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为习近平科技观提供了科学而又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科技观形成于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的持续积累大大推动了全球财富的增长、颠覆性科技的创新发展和应用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范式、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科技的双刃剑作用愈加凸显的国际背景下,形成于中国科技事业迅速崛起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的国内背景下。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萌芽阶段(1969年—1982年)、初步形成阶段(1982年—1993年)、形成轮廓阶段(1993年—2012年)和丰富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习近平科技观具有创新性、人民性、时代性、前瞻性、开放性、保障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创新观、科技体制改革观、科技战略观、科技人才观、科技伦理观和科技全球治理观。其中,科技创新观是核心,科技体制改革观是动力,科技战略观是统领,科技人才观是关键,科技伦理观是保障,科技全球治理观是条件,上述六个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整体。习近平科技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在于:习近平科技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其现实意义在于:习近平科技观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程文[9](2020)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技术进步水平决定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国际竞争力。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来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技术进步体现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改进。技术进步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作为事实基础的存在,体现为技术人工物结构功能某一方面的效率和有效性的增强;二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价值选择,即技术进步的伦理取向,体现人类的一般价值维度。技术进步是技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技术进步体现的是劳动的主、客观因素之间物质结合关系的变革。技术进步可以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体现,技术进步也可以在技术产品中得到体现,从质的方面看,技术进步意味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从量的方面看,技术进步意味着劳动主、客观因素的结合比例以及投入产出比例的变化,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有的技术基础、技术教育、技术人才和技术管理是影响技术进步的最主要因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技术进步的实践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进行中国技术进步的推动工作,并将在技术进步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用以进一步指导技术进步的相关思想。主要体现为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五位党的主要领导人在内的技术进步思想,是五位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技术进步的本质和规律以及技术进步与其它科学及社会现象的关系的观点、认知的总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其中有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关于技术进步的功能、技术进步的动力、技术进步过程中的异化及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等思想为之提供坚实的基础;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发展历程中所显示的独创性、实用性、继承性和开放性的突出特点,以及鲜明的进步思想、创新意识和超越意识,为之提供重要启发;还有西方科技发展史中展现出的重视实验和发明创造,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和发展高科技,以及重视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发展的技术进步思想为之提供重要的借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技术进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并深化的,在革命战争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经验,完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奠基;在新中国头27年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逐渐形成;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步的发展和深化;十八大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表现为在新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发展。自延安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导我国的技术进步事业,总结提炼出了丰富的关于技术进步的功能、技术进步的途径、技术进步的主体以及技术进步的保障条件等方面的理论和思想,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指导中国技术进步的事业中,各个方面的内容依据不同的时代特点和不同的具体国情而发展演进、逐步完善,体现出时代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现实性与人民性相一致、开放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技术进步事业的蓬勃发展,证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是指引我国技术进步事业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南,是推动我国技术进步事业前进、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思想力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为大力推进我国技术进步事业实现新跨越、再造新辉煌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我国技术进步事业从追赶向并跑、领跑转变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研究告诉我们,明确技术进步的方向并给予支持至关重要,在新时代我们要落实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技术进步命运共同体,以保证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和保障技术进步有利于增进全人类幸福的正确方向。

魏晓文[10](2019)在《服务的力量》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科协将2019年定为"服务发展年",旨在积极发挥科协组织开放型、平台型、枢纽型优势,建设问题库、项目库、人才库,搭建"双百双服"科技志愿服务平台,并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遴选一批具有创新条件和基础的龙头企业,集聚国内外创新人才及资源,开

二、浅谈科协如何为技术创新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科协如何为技术创新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2)对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有关思考——以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科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城科协基本情况
2 大学城科协建设的创新举措
    2.1 围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形成特色化服务模式
    2.2 线上线下互动结合,搭建一站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2.3 搭建多层次投资体系,助力企业加速发展
    2.4 整合要素资源,开创科技服务“支付宝”制度
3 大学城科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争取上级科协组织支持,打造高层次品牌赛事
    3.2 丰富品牌创业活动内容,培育科技生态圈层
    3.3 扩大大学城科协有效覆盖,向“两新”组织拓展延伸

(3)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具体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四、核心概念
        (一)现代性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4)中美技术创新扩散因素比较及效应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1.2.1 由创新、技术创新到技术创新扩散
        1.2.2 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及发展
        1.2.3 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的研究
        1.2.4 技术创新扩散维度研究
        1.2.5 国际技术创新扩散问题
        1.2.6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图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技术创新扩散机理研究
    2.1 研究概念的界定
        2.1.1 创新与技术创新
        2.1.2 技术创新扩散与扩散效应
        2.1.3 技术创新扩散与技术扩散
        2.1.4 技术创新扩散与技术转移
        2.1.5 国际技术创新扩散
    2.2 技术创新扩散系统的构成
    2.3 技术创新扩散的主体
        2.3.1 扩散源分析
        2.3.2 接收方分析
    2.4 技术创新扩散途径
        2.4.1 以人为载体的扩散
        2.4.2 以物为载体的扩散
        2.4.3 以资本为载体的扩散
        2.4.4 以网络媒介为载体的扩散
        2.4.5 以中介机构为载体的扩散
    2.5 技术创新扩散的效应
        2.5.1 技术创新扩散效应的表现
        2.5.2 技术创新扩散效应分类
        2.5.3 技术创新扩散效应分析
    2.6 技术创新扩散的环境因素
        2.6.1 宏观经济因素
        2.6.2 创新的技术环境
        2.6.3 政府创新政策
第三章 技术创新扩散模型与测度方法
    3.1 技术创新扩散的经典模型
        3.1.1 S曲线扩散模型及其扩展模型
        3.1.2 引力模型
        3.1.3 最大熵模型
        3.1.4 时间和空间结合模型
    3.2 技术创新扩散的测度
        3.2.1 技术创新扩散水平的测度
        3.2.2 技术创新扩散效应的测度
    3.3 本文拟采用的扩散模型及指标体系
        3.3.1 模型的确定
        3.3.2 测度指标体系
第四章 中美技术创新扩散模式比较分析
    4.1 美国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式
        4.1.1 美国大学的技术扩散模式
        4.1.2 美国联邦实验室技术扩散模式
        4.1.3 美国国家技术转移中心(NTTC)的技术扩散模式
    4.2 中国技术创新扩散模式
        4.2.1 中国大学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式
        4.2.2 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式
    4.3 中美技术创新扩散模式的比较
        4.3.1 美国技术创新扩散模式的特点
        4.3.2 中国技术创新扩散模式的特点
        4.3.3 美国技术扩散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五章 中美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和成效的统计分析
    5.1 中国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和成效分析
        5.1.1 中国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5.1.2 中国技术创新扩散成效分析
    5.2 美国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和成效分析
        5.2.1 美国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5.2.2 美国技术创新扩散的成效分析
    5.3 中美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和成效的对比分析
        5.3.1 中国技术创新环境改善较快,美国环境更加完善
        5.3.2 从数据来看,中国技术创新扩散成效明显
        5.3.3 美国技术扩散体制完善,扩散成效稳中有升
        5.3.4 美国的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扩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3.5 美国在R&D人员和成果方面拥有更大的优势
第六章 基于主成分回归的中美技术创新扩散因素分析
    6.1 主成分回归
        6.1.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理论
        6.1.2 主成分回归
    6.2 基于主成分回归的中国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分析
        6.2.1 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建立
        6.2.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2.3 主成分回归的结果
    6.3 基于主成分回归的美国技术创新扩散因素分析
        6.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6.3.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3.3 主成分回归的结果
    6.4 中美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
        6.4.1 基于2005-2017 年数据的中国技术创新扩散主成分回归分析
        6.4.2 中美技术创新扩散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6.4.3 中美两国对比分析结果原因解析
第七章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中美技术创新扩散效应的测度
    7.1 中美技术创新扩散的可能性理论分析
        7.1.1 技术差距理论
        7.1.2 中美技术扩散可能性分析
    7.2 模型设计与指标体系构建
        7.2.1 结构方程模型的基本原理
        7.2.2 指标体系的建立
    7.3 模型1:单项因果关系的递归模型
        7.3.1 研究假设
        7.3.2 模型的构建
        7.3.3 数据分析
        7.3.4 全要素生产的测算
        7.3.5 模型的检验
        7.3.6 结构方程模型的PLS结果分析
    7.4 模型2:存在间接反馈关系的非递归模型
        7.4.1 模型的构建
        7.4.2 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7.4.3 模型的实证结果
第八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中美两国技术创新扩散环境和态势有差异,但有趋同趋势
        8.1.2 美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扩散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8.1.3 分散型科技管理体制是技术扩散高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8.1.4 社会资金投入在技术创新扩散中更具配置作用
        8.1.5 中国技术创新活跃,部分科技成果技术含量低,扩散困难
        8.1.6 中国技术创新扩散体系有待完善
    8.2 政策建议
        8.2.1 充分利用现有科技管理体制的优势,优化技术扩散环境
        8.2.2 优化技术扩散环境
        8.2.3 政府应成为技术扩散的重要推动者
        8.2.4 加强对于公共科研机构技术转移的绩效考核机制
        8.2.5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政策文本研究 ——基于英格拉姆与施耐德的政策工具分类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高校技术转移研究
        (二)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政策研究
        (三)现有研究评述
    三、研究目的与框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五、研究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技术转移
        二、高校技术转移
        三、高校技术转移政策
        四、政策效能
    第二节 政策工具理论及其应用
        一、政策工具研究概述
        二、政策工具理论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政策的基础分析
    第一节 政策文本的选择
    第二节 政策文本的基础分析
        一、政策文本类型分析
        二、政策发文时间分析
        三、政策发文部门分析
第三章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政策工具分析
    第一节 政策工具分析框架
        一、权威工具
        二、激励工具
        三、能力建设工具
        四、符号和规劝工具
        五、学习工具
    第二节 高校技术转移政策工具的纵向分析
        一、1980-1998年:高校技术转移政策体系初步建设阶段的政策工具运用分析
        二、1999-2005年:高校技术转移政策体系内容细化阶段的政策工具运用分析
        三、2006-2019年:高校技术转移政策体系协调建设阶段的政策工具运用分析
    第三节 高校技术转移政策工具的横向分析
        一、权威工具的运用及分析
        二、激励工具的运用及分析
        三、能力建设工具的运用及分析
        四、符号和规劝工具的运用及分析
        五、学习工具的运用及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基础分析结论
        二、政策工具分析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加强纵横沟通协调,提升政策制定过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二、成立专门管理机构,统筹协调技术转移政策实施
        三、优化政策工具运用结构,提高高校政策工具活力
        四、压实各级领导责任,推进高校技术转移活动
        五、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政策学习,提高高校技术转移政策效能
    第三节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校技术转移政策汇总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新闻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Task Background
    1.2 Task Significance and Objectives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Chapter 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2.1.1 Selection of Auxiliary Tools
        2.1.2 Parallel Text Analysis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Proofreading
Chapter 3 Introduction of CAAI News
    3.1 The Classifications of CAAI News
    3.2 The Features of CAAI News
        3.2.1 Text Type
        3.2.2 Stylistic Features
Chapter 4 A Case Study of CAAI New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Equivalence Theory
    4.1 Introduc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4.2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n TranslatingCAAI News
    4.3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of the Translation of CAAINews
        4.3.1 Category Nouns
        4.3.2 Title Appellation System
        4.3.3 Involved Sentences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Summary of Translation Experience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Works Cited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8)习近平科技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2.1 习近平科技观的概念界定
        2.1.1 科技的含义
        2.1.2 科技观的含义
        2.1.3 习近平科技观的含义
    2.2 习近平科技观的思想渊源
        2.2.1 中国古代科技思想
        2.2.2 西方古今科技思想
    2.3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技思想
        2.3.2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思想
第3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与基本特征
    3.1 习近平科技观的形成历程
        3.1.1 萌芽阶段(1969 年-1982 年)
        3.1.2 初步形成阶段(1982 年-1993 年)
        3.1.3 形成轮廓阶段(1993 年-2012 年)
        3.1.4 丰富发展阶段(2012 年至今)
    3.2 习近平科技观的基本特征
        3.2.1 创新性
        3.2.2 人民性
        3.2.3 时代性
        3.2.4 前瞻性
        3.2.5 开放性
        3.2.6 保障性
第4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4.1 科技创新观
        4.1.1 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4.1.2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4.1.3 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
    4.2 科技体制改革观
        4.2.1 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4.2.2 深化基础科学研究体制改革
        4.2.3 完善科技奖励制度
        4.2.4 健全科技人才评价制度
    4.3 科技战略观
        4.3.1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4.3.2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3.3 优先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4.4 科技人才观
        4.4.1 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
        4.4.2 完善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
        4.4.3 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4.5 科技伦理观
        4.5.1 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
        4.5.2 以绿色科技促进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4.5.3 为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4.6 科技全球治理观
        4.6.1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4.6.2 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6.3 发挥科技创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第5章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5.1 习近平科技观的理论价值
        5.1.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境界
        5.1.2 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理论的新飞跃
        5.1.3 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5.1.4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视角
    5.2 习近平科技观的现实意义
        5.2.1 引领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
        5.2.2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行动指南
        5.2.3 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遵循
        5.2.4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
        5.2.5 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技术进步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技术进步的研究
        (三)关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研究现状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三、技术进步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技术进步的涵义
        (三)技术进步与技术引进、技术扩散、技术创新
    四、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的重点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技术进步思想提供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进步思想
        (二)列宁的技术进步思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技术进步思想提供启示
        (一)中国历史传统中技术进步经验的启示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理念及超越意识的启示
    三、西方科技发展史中的技术进步思想提供借鉴
        (一)重视实验以及发明创造
        (二)重视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发展高科技
        (三)重视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发展
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萌生(1921-1949)
        (一)重视普及自然科学知识
        (二)积极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三)尊重优待科技人才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形成(1949-1978)
        (一)“向科学进军”,注重科技规划
        (二)倡导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
        (三)提出“自立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技术进步方针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初步发展(1978-1989)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开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成果
        (三)改革科技体制,解放生产力
        (四)尊重人才,重视教育
    四、扩大开放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深化发展(1989-2012)
        (一)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二)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
    五、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创新发展(2012-2019)
        (一)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第四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演进
        (一)技术进步的功能
        (二)技术进步的途径
        (三)技术进步的主体
        (四)技术进步的保障条件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时代性与实践性相一致
        (二)科学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三)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第五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意义和启示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意义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
        (二)为我国技术进步事业从追赶向并跑、领跑转变提供强大思想武器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的启示
        (一)明确技术进步的方向并给予支持至关重要
        (二)落实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是推进新时代技术进步事业的保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服务的力量(论文提纲范文)

实现科技社团在技术服务中的新跨越
中国科协在长沙集中培训提升企业创新服务队伍
企业科协的“世界级”服务
新时代的老科协
从人才到金融的立体服务
十年服务
园区服务的“成都模式”
让科协成为科技服务业的领头羊

四、浅谈科协如何为技术创新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R市科协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实现路径研究[D]. 邢爽.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2]对科协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有关思考——以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科协为例[J]. 周磊,林之瑶,杜一,赵智博. 中国科技产业, 2021(06)
  • [3]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4]中美技术创新扩散因素比较及效应测度研究[D]. 王俊霞. 河北大学, 2020(09)
  • [5]新形势下中国科协开展技术预见的实践与思考[J]. 赵立新,梁帅. 今日科苑, 2020(08)
  • [6]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政策文本研究 ——基于英格拉姆与施耐德的政策工具分类理论视角[D]. 李晶晶.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2)
  • [7]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新闻翻译实践报告[D]. 徐玉娟.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6)
  • [8]习近平科技观研究[D]. 姚科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9]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研究[D]. 程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服务的力量[J]. 魏晓文.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9(10)

标签:;  ;  ;  ;  ;  

浅谈科协如何为科技创新服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