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遗产的现代价值探析--“历史遗产与民族精神”研讨会_文化论文

历史遗产的现代价值探析--“历史遗产与民族精神”研讨会_文化论文

探讨史学遗产的现代价值——记“史学遗产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学论文,遗产论文,民族精神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和温州大学(筹)人文学院合办的史学遗产 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0月28、29日在温州举行。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 与史学史中心成立以来第一次与兄弟单位合作在外地举行的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国社会 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单位的五十余名学者参 加了研讨会。会议重点就史学遗产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史学遗产对当代史学研究发展的 意义进行了讨论,还就史学遗产的内涵、史学遗产的范围、史学遗产的价值与功用等问 题作了较为深入地探讨。

一、关于史学遗产与民族精神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施丁研究员认为:对于中国史学遗产来说,《史记》是划时代的标 志,司马迁在书中提出了完整的史学思想。史学的民族精神主要就是“求实”。经学讲 经世致用,史学也讲经世致用。司马迁还讲“通变”,这也是一个好的东西。最后,是 “成一家之言”,史学家要能够创新,要讲贡献。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蒋大椿研究员就史学遗产的内涵、史学遗产的实质、史学发展的 规律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强调史学的发展必然会随着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 提高。

安徽大学历史系张子侠教授则提出了古代史家的国家认同问题。在史家看来,天下大 势,一合一离,但是天下一统是正常的;正闰之争中蕴涵着史家强烈的历史文化传承意 识和天下一统的价值取向;从夷夏新观念中也反映出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的意向。

陇东学院历史系刘治立副教授论述了传统史学的人文精神,认为注重社会责任,关心 国家社稷,重视整体和谐,推崇公忠为国的整体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构成了人文精神 的主要内容。从人文精神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传统史学,使我们能够更好把握传统史学的 实质和精髓。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邹兆辰教授认为:中国史学的具有深厚的人文传统,在新条件下 史学具有人文关怀的作用。史学应真正把人作为历史进程的主体,写出人特别是普通人 的历史命运和历史发展;史学工作者应该关注广大群众对史学产品的需求;适应信息化 时代的要求,创新史学成果的表现形式;加强对史学工作者自身的人文关怀。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李清凌教授论述了史学遗产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认为 史学遗产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西部社会历史,提高对大开发的信心和决心;能够为西部大 开发提供研究和决策的思维形式;可以用历史的经验启发开发者的智慧;能够为记录和 传播开发者的足音提出要求和参考模式。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顾学宁副教授论述了中华商业文明与市场经济的人文精神的关 系问题。认为中国的文化核心没有自由、平等、独立的追求,强调的是服从、等级、依 附,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不能说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瞿林东教授在提交的论文中论述了史学名著 与人文修养的关系,指出史学名著和人文修养归根到底是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的反映。

二、关于中国古代史学遗产

复旦大学历史系朱维铮教授认为: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在中世纪 经学退出历史以后,近百年来已经成为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反思古往今来的中国史学 ,它的形态,它的观念,它的变异,它的内外学说的相关度,它与域外史学共时的或历 时的比较,以及它如何汲取异体养分使自己屡获新生,既是文化课题,也是史学史课题 。

宁波大学文学院钱茂伟教授认为:历代的中国史构筑的模式,不是单一的汉族的中国 史,而是多民族的中国史。传统中国史学有一个多民族中国史构筑的传统。他就多民族 中国史模式设计的理念、体制及存在的利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秋升教授论述了西汉儒家历史观的基本特征:历史主要 指政治史、多种因素支配历史、人文主义色彩浓厚、君主史观和道德史观突显。

温州大学法政学院蔡克骄教授从浙东史学家的言行、史著、史学思想等方面,对浙东 史学的民族精神进行了探讨。认为浙东史学从南宋时期开始形成,经过元明、清初,直 到晚清,形成独有的特色,而民族精神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罗炳良教授认为章学诚史学思想中存在朴素 历史主义思想,并从他的历史认识、史学认识和史学批评三个方面对其朴素历史主义思 想的表现分别进行了论述。

红河学院人文学院白云教授阐述了历史编纂学遗产的重要价值:它不仅承载了史学遗 产,更记录了社会的进步,反映着史学的发展,体现了时代的特色,传承了人类文明, 在今天仍具有价值和魅力。

此外,杭州师院人文学院马丁副教授论述了《国语》的民本思想及其特色,淮北煤炭 师范学院文献中心牛继清教授论述了《旧唐书》“书法”,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夏诗荷副 教授就司马光的《涑水记闻》的史料价值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三、关于中国近现代史学遗产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路新生教授认为,现今学术界在对史学“近代化转型”的探讨中 ,只重视“西学”的影响,而对“经学”的制衡作用却语焉不详,实际上经学对史学“ 近代化”产生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今文经学对现代史学中的“史观派”产生过影响,古 文经学对“史料派”的潜制作用则更大。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张越教授对20世纪前半期中国史家阐发古代 史学理论的状况进行了思考。认为这些新史家重视中国古代的史学理论,用新观点撰述 中国历史,通论中国史学,还积极地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进行批评、评价,借鉴西方史 学并用近现代史学观点,将古代史学理论纳入史学理论建设中去,这些努力值得我们认 真研究。

安徽大学历史系徐国利教授认为,民族主义是梁启超史学思想建构的重要支柱之一, 他的新史学就是建立在民族进化史观上的民族主义史学,这种新史学范式的建立对整个 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王天根博士认为: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社会转型中,严复引进西 方社会学思想,结合本国国情,形成观察近代社会独特视角,在中国思想界引起多方位 的反响。由此折射了近代学人对相应的时代、社会背景下,在会通中西努力中对现实的 诠释及对学理的追求。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王海晨教授对胡适在治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求实精神、怀疑精神、 批判精神、实证精神、创新精神进行了阐述,对其学术精神的缺陷,如怀疑癖、考据癖 、崇洋癖、方法狂、问题论等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这些缺陷产生的原因。

四、马克思主义的史学遗产

复旦大学历史系张广智教授认为,马克思是唯物史观的创始人,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 的奠基者。在宏富的马克思的史学遗产中,也应包括他的史学理论。马克思可以归入十 九世纪西方一流的史学家的行列,可与兰克、蒙森、米涅、基佐、马考莱等相媲美。马 克思的叙事才能、阐释分析、撰史旨趣的当代意识和语言艺术,形成一笔巨大的精神财 富,应该得到承传和弘扬。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邬国义教授认为:随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和发展,在“ 求真”与“致用”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从现实的需要出发作出了鲜明的回答。 他们坚持历史研究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服务,主张革命性与 科学性的统一,从而把中国史学传统的经世致用推进到现代意义的高度,形成了新的史 学功用观,但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张剑平教授针对学术界存在的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及其学术成 果的轻蔑态度,专门就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及其价值、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及正确处理学术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提出自己见解。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所博士生曹守亮认为,面对历史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应该对“十 七年史学”(1949—1966)的遗产作一个总体的把握。他就如何看待唯物史观与史学的关 系、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法的关系、史学与政治的关系、怎样看待十七年史学的历史视 野等问题阐述了自己意见。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李勇就李大钊对西方史学思想的传播来说明李大钊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具有批判精神的学者。

此外,在这次研讨会上,有些学者还提出了当代中国史学发展中的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例如,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王加丰提出了我国历史教育面临的几个深层次问题:温州 大学人文学院管成学、王兴文提出当代史学研究中重视历史考据的问题;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系邓京力副教授提出了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后现代倾向的问题。还有的学者提交了 有关西方史学遗产与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论文,有的学者提交了有关中国民族精神的文章。

标签:;  ;  ;  

历史遗产的现代价值探析--“历史遗产与民族精神”研讨会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