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与展望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纪之交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与展望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纪之交: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与前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回顾过去一个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展望新世纪的走向,总结经验,开辟未来,这对于我们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坚定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想,早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幼年时期就产生了,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于1516年发表的《乌托邦》一书,标志着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经过300多年的历程,到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社会主义这一长期徘徊在欧洲的幽灵变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从此以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影响了整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分析,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并且指明了实现这一变革的途径、手段和社会力量。在这一理论指引下,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蓬蓬勃勃的社会主义运动,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之奋斗拼搏。经过第一国际、巴黎公社、第二国际,到1917年,在列宁领导下,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率先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先后有十多个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开创了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为多国的新时期。

社会主义曾有过凯歌高奏的辉煌记录,对全世界的无产者和劳苦大众产生了磁石般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对资本主义制度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力和威慑力。当1929年——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导致这些国家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时,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工业化飞速发展,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近20%,仅仅经过从1928年开始的两个五年计划,就初步实现了工业化,走完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路程。当德、意法西斯气势汹汹企图吞并整个欧亚大陆进而奴役全世界的时候,依靠苏共(布)领导的苏联人民和苏联红军,打败了法西斯,使欧洲免于陷入更大的灾难。苏联在30年代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战争中的表现令世界爱好和平和进步的人士刮目相看。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三十年代考察过苏联,曾写下《莫斯科日记》,对其大加称颂。爱因斯坦也写过《为什么要社会主义》,以其科学家的睿智抨击资本主义,颂扬社会主义。英国工党的理论家哈罗德·拉斯基当时也在一系列著作中鼓吹“苏联经济+美国政治”的“第三条道路”。到本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一度分别占到世界的2/5和1/3。

然而,社会主义运动命运多舛。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共被解散,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黯然落下,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口减少、面积缩小,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面对此情此景,西方资产阶级政要欢呼雀跃、拍手称快。他们认为,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共产主义的“大失败”,苏东剧变标志着共产主义“历史的终结”,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将是“人类政府的最后形式”,是“人类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点”。社会民主党则认为,苏东剧变标志着民主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而与此同时,一切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则在震惊和焦虑之余,进行着痛苦的反思、艰辛的探索和顽强的抗争。

20世纪的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在两度辉煌之后转入低潮,这是一个十分沉痛的教训,如何总结其历史经验直接关系到未来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曾经总结过苏共的十二条教训,对于我们仍然在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来说,分析形成这一低潮的原因更是至关重要。回顾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都出现过失误,有些还是十分严重的失误,而这些失误或多或少都与教条或歪曲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有关。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理论时,其精力主要放在论证和寻找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手段等问题上,即探寻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问题。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但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考察和研究,对空想社会主义成果的批判继承,对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也作出了一些大胆的设想,勾画出一幅美好的蓝图,《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文献中都有这方面的思想。主要内容为社会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和分配;消灭商品和货币关系;阶级已经消灭,国家逐步消亡;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生产效率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等。

然而,后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突破了马恩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率先爆发革命并同时取得胜利的设想,社会主义制度首先诞生于东方一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忽视客观条件,急于求成,照抄照搬马恩那些基于发达国家情况而作出的一些结论的现象长期存在。

1、所有制问题上。一些国家忽视小农经济广泛存在的客观实际,搞穷过渡,“一大二公”,认为公有制形式越高越好,越大越好,排斥和阻止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把其视为资本主义的温床,结果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2、经济管理问题上。不顾现代经济规律,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标志,严重排斥商品和货币关系,社会主义各国普遍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在工业化初期和战争年代,计划经济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统一完成一些项目和对付敌人。但在工业化后期和和平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造成资源配置的严重浪费,扼杀了竞争机制,整个社会出现“等、靠、要”的不良现象,主动性和积极性扼杀殆尽,不能适应新科技革命的形势。

3、分配问题方面。在理论上,强调马恩所说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可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由于单一的公有制、无所不包的福利制度以及过分强调消灭差别,造成严重的平均主义。个人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缺乏利益激励机制。把人的智力体力方面的差别也视为资产阶级法权加以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各方面人才的专长。

4、政治民主方面。马恩在《共产党宣言》里曾说:“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1卷第293页。)反映了他们对民主的重现。列宁领导苏维埃国家时,已经注意到国家机关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可能毁掉苏维埃政权,强调要通过无产阶级民主的办法加以克服。可斯大林大搞个人崇拜和“肃反”扩大化,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各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存在程度不同的领袖个人集权、终身制、特权与腐化现象,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同时,热衷于搞政治斗争,以集体主义为名,轻视和否定个人权利。认为社会主义建立了高于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十全十美,进而否定实际生活中民主建设的缺乏与不足,社会主义被披上“集权主义”的不光彩外衣。

5、对外关系上。马克思曾经指出,新型无产阶级国家的对外原则将是和平,列宁也曾提出“和平共处”的光辉思想,给旧的国际关系注入了新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为打败法西斯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战后又高举和平与民主的旗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然而随着国力的增强,苏联走上了扩张称霸的道路,严重干涉兄弟党和国家的内政,这不仅消耗了自己的国家力量,也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形象。

6、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体系,形成了“一球两制”的世界格局,因此各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打交道的问题。列宁在推行新经济政策时,把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作为基本国策,强调“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并且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注:《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36卷第48页。)并提出了“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的精辟公式(注:《列宁全集》第34卷第520页。)。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苏联还是注意到了利用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吸收其资金和技术。可是二战以后,由于两个阵营的客观环境以及受“两个平行市场”理论的影响,不少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左”的闭关政策,丧失了借鉴、学习、利用资本主义以发展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有的国家在开放以后,则采取右的政策,对西方资产阶级“和平演变”的图谋完全丧失警惕,导致亡党亡国,也没有处理好同资本主义的关系。

由此可见,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各国在建设之中或者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或者歪曲马克思主义,都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损失。

尽管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低潮,但我们用不着消极悲观。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国庆40周年讲话时指出的那样:“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有迂回和曲折,但是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历史活力和蓬勃生机。仅仅看见某些旋涡和逆流而看不到历史长河的奔腾,只能说明观察者的政治短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真正的历史大趋势,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一个决定性阶段。”西方有识之士也认为:“隧道的尽头是社会主义的复兴。”

1、社会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历史进程,苏东剧变只能说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它只是社会主义历史长河中的暂时挫折,不能把它视为社会主义的失败和资本主义的胜利。

(1)资本主义制度如果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到20世纪初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定型,有300多年的反复,而社会主义制度从十月革命算起,还不到一个世纪。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应该有辩证的态度和求实的精神,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并不在于它一时的顺利或挫折。列宁曾指出:“把世界历史设想成一帆风顺的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向后作巨大的跳跃,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注:《列宁全集》第2卷第851页。)因此,应当从大的历史尺度去看待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对资本主义反动的产物,只要还存在资本主义,只要资本主义还有这样和那样的弊端,社会主义就不会消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借助于新科技革命的力量,又吸取社会主义的长处和历史上的战争教训,一定范围内调整了生产关系,从而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但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阶级矛盾仍然存在,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也没有解决,甚至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没有解决。所有这些,都孕育着社会主义的因子。

(3)苏东剧变以来,社会主义的中国不仅没有象某些西方政要所宣称的那样“终结”,反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五星红旗仍高高飘扬。1990年我国GDP为18547亿元,1999年便达到82054亿元。中国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并庄严承诺人民币不贬值,顺利实现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粉碎了霸权主义的“分化”和“西化”企图,与主要国家达成了“入世”协议,开放的步伐更大了。中国的成就有目共睹,连西方政要也不得不承认。这诚如邓小平同志1989年9月所说的那样:“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1页。)

2、正视困难,总结经验,克服危机,再谋发展,使社会主义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1)必须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无产阶级行动的指南,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但这一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诚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没有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6页。)正是由于这种精神,他领导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也正是因为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才取得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发展。因此,我们要结合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其永葆青春与活力。

(2)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改革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政治变革和观念更新的根本动力,而新社会战胜旧社会的实质因素是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这样一条简单质朴的真理,似乎天天抓阶级斗争,使每个人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就能够彻底埋葬资本主义。东欧剧变后,有人去作过调查,发现东欧人不比较还好,但只要与西欧北欧各国一比,人们就不要社会主义了。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速度不仅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屈辱的过去告别,不再受人欺凌,坚守住社会主义阵地,都要求我们加快发展。

(3)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扎扎实实做好当前的各项工作。我们是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者,但是我们既不能背起行囊去帮助各国人民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也不能装扮成“先知”一样去为各国人民指点迷津,做好自己当前的事,就是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最大贡献。当前我们改革开放的事业正处在攻坚阶段,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去克服。一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甩掉了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因此能否进一步扩大需求就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瓶颈;二是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如何调整产业结构以迎接挑战,抢占科技至高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控制人口、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三是面对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国家的“打、卡、压”,如何保证既能利用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加速自己的发展而又能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安全不受侵犯,值得认真思考;四是国有企业的脱贫解困问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和执政党的阶级基础,必须做好。五是效率与公平如何协调发展,既保证一定的发展速度又不至于产生贫富分化,从而保持社会稳定。六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使其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公正廉洁,禁绝腐败。伴随前进的脚步,诸如此类的问题还会不断出现。总之,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惟有如此,才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顺利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的中国才能对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对全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  ;  ;  ;  ;  ;  ;  ;  ;  ;  ;  

世纪之交社会主义运动的回顾与展望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