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对其中几种观点的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种论文,劳动力论文,观点论文,条件论文,商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有权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自由的所有者。”[(1)]二是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劳动力所有者没有可能出卖有自己的劳动物化在内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的活的身体中的劳动力本身当作商品出卖。”[(2)]这两个条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同时都具备了,因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力成了商品。
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的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适用的,无可争辩的。
但是,近些年来,理论界在对此问题广泛深入的讨论中,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解,其中不乏有见地的、发展性的。但也有些观点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有待探讨、商榷。本文试就其中的三种观点,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
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不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的两个,而有三个:“(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不能说只要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劳动力就必然成为商品。(2)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第一个基本条件。(3)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劳动者失去一切生产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须的东西,因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自己的活的身体中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第二个基本条件。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以上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3)]
这一观点中的二、三两个条件,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完全一致。不同的是在其前面加上了一个“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的条件。
我认为,加上这样一个条件在逻辑上、理论上值得斟酌、推敲。
第一,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在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问题的分析中是一个既定的前提。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坚持的方法之一是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他把商品这一最简单、最一般、最普遍,又早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就已存在的范畴作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在分析了商品、货币关系的一般理论即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马克思认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资本主义社会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不难看出,马克思在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及其条件时,是把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作为一个既定前提的。
第二,“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一命题本身,也隐含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既定前提的意思。试想,没有商品货币关系、没有商品经济的存在,劳动力商品又从何谈起?谁能够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存在要以人类社会的存在为前提?
可见,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之前加上一个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的条件是多余的。
二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讲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时,只讲马克思所说的两个条件,“这是不够的。因为光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和一无所有,仅仅说明了劳动力必须出卖,而没有说明劳动力必须有人购买。劳动力成为商品,不仅要有卖方,还必须有买方。卖方有自己形成的历史条件,买方也有自己形成的历史条件,这就是少数人积累了组织大规模生产所需要的货币条件,同时生产规模如此之大以致于这些人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劳动力来组织生产,这就形成了对雇佣劳动力的市场需求。只有在这个时候,即一方面形成了一无所有者提供劳动力供给,另一方面形成了少数人积累大量财富而产生对劳动力需求的时候,劳动力成为商品才变为现实。”所以,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条件有四个,“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除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三是少数人具有组织大规模生产的物质条件;四是这些少数人不能依靠自身劳动力来满足生产需要而产生对雇佣劳动力的需求。”[(4)]
这一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两个条件之外又加了两个条件。表面上看来,似乎不无道理,但仔细、深入地思考,亦有欠妥之处。
第一,上述四个条件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条件。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在经济上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很明确,上述观点中所提出的所谓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四个条件,和马克思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条件是基本一致的。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条件是两个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有很大差别的问题,怎么能混为一谈呢?
第二,上述观点也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才有的事,这和马克思的观点是一致的。既然如此,那就应该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是以机器大工业为基本特征的,是社会化大生产,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的规模和社会化程度将不断扩大和提高。这种大规模的生产依靠资本家自身的劳动力当然是不可能进行的。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所决定,这种大规模的生产必须通过雇佣劳动、购买更多的劳动力才能进行。可以说,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没有雇佣劳动,就谈不上资本主义生产。因此,上述观点中的第四个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对雇佣劳动力的需求”在劳动力成为商品问题的分析中也是一个既定的前提和事实了。如果说劳动力商品的存在仅有马克思所讲的两个条件、仅有卖方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买方,那就意味着如果没有买方,没有上述观点中的后两个条件,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力就不能成为商品。如果这样的话,这个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吗?
另外,从内容上看,上述观点中的后两个条件实际上是一回事。大规模的生产当然不能依靠少数人自身的劳动力来实现;而依靠雇佣劳动进行的生产也自然意味着是具有相当规模的生产。把本来是同一的、一回事的东西硬是割裂开来,一分为二,这在逻辑上也有失严密、科学。
三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用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来说明资本主义初期雇佣工人劳动力商品的形成,是完全符合实际的”,但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劳动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在衣食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开始把一半以上的生活费用用于现代文明生活。处在贫困线以上的劳动者,把收入中的一部分用于投资经营,如购买股票等……这样,用马克思讲的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来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受雇于资本家的事实,就存在困难。其中第一个条件是首要的前提,是没有争议的。问题在于第二个条件即劳动者一无所有。”“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是占有一定财产的”而不再是一无所有了。那“在劳动者有了一定的财产后,为什么还要受雇于资本家,出卖劳动力呢?为什么不去投资办企业成为小生产者、小商业者或其他小业主呢?”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一个是劳动力归属劳动者个人所有,一个是劳动力的买卖能够实现劳动者在既定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并认为“这对于说明资本主义初期劳动力商品的形成也是适用的”。[(5)]
这一观点,笔者也不能苟同。
不可否认,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生活是有了很大改善,那种传统意义上的贫困已基本不存在。小汽车进入普通工人家庭,住房面积大大增加,高档耐用消费品的普及率也较高,甚至部分工人还拥有一定数量的股票。但这能否说工人已有了一定的“财产”了呢?当然不能,我们认为,小汽车进入普通工人家庭,高档耐用消费品普及率的提高,这只能说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的生活、工作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是劳动者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条件的改善。但再改善,也仍是维持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必需条件,算不上是奢侈品,更算不上什么“财产”。
再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中能以收入购买股票从而转化为生产资料的毕竟是少数人。在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条件具有更高要求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劳动者要将收入的大部分用于生活消费。即使有少数人将收入的一部分购买了点股票,也只是金融资本收集社会闲散资金、充实和加强其经济实力的手段而已。这些股票的持有者即小股东,无权参加股东大会,无权参与企业的决策和管理,更不能依靠所获得的股息收益来维持其基本生活,其生活费用的绝大部分还要靠出卖劳动力获得,从本质上说,他们仍属于一无所有的劳动者。
当然,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确有部分劳动者在有了相当的积蓄,有了一定的“财产”以后自己投资经营而成为小业主的。在这里,马克思讲的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第二个条件已不存在了,他们的劳动力已排除在商品之外。但是,这部分小业主是难以立稳脚跟的,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将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而重新沦为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如:日本在1955年至1985年的30年间,经营农、林、渔业的小生产者从1504.6万人减少到497.7万人,大约减少了2/3;工人则从1741.9万人增加到4309.8万人,大约增加了1.5倍。其结果,前者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由37.7%下降到8.3%,后者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由46.3%上升到71.5%。[(6)]
总之,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难以说明工人阶级已有了一定的财产。从总体上、本质上讲,工人阶级仍然是有人身自由而又一无所有的雇佣劳动者。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的理论仍适用于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90页。
(2)同上书,191页。
(3)秦兴方《试论全民所有制经济中劳动力的非商品性》,《教学与研究》1994、5。
(4)杨思远《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特定历史条件》,《教学与研究》1994、5。
(5)刘世廷《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之我见》《教学与研究》1993、5。
(6)李琮主编《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史略》下册,第233页。
标签:资本主义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