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宪英[1]2002年在《HCDP共聚酯合成及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化学纤维的研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欧、美、日等国相继研制出了具有独特质感的“新合纤”(Shingosen),“新新合纤”,人们称之为高舒适纤维或高感性纤维。它的出现,代表了合成纤维从本质上摆脱了模仿天然纤维的时代,进入了合成纤维自身发展的新时期。在这类纤维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通过在PET的聚合阶段加入较高含量(低含量主要为染色改性)具有离子基团的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sodium-5-sulfo-iso-phthalate)或它的酯类(Na-SIPM、Na-SIPE,以下统一简称为SIP)等第叁单体共聚,制备出较高含量的离子型共聚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co-sodium-5-sulfo-iso-phthalate)],再通过对其纤维或织物进行后加工处理制成的(最初是为PET染色改性,称为CDP,本文对高含量和高性能的CDP称为HCDP)。该类共聚物在高感性纤维中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纤维及其织物的性能并且赋予其许多高品质的特点,因此对它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本文通过红外吸收光谱、~1H_(NMR)、~(13)C_(NMR)核磁共振波谱、DSC、DMA、TG、TS等技术对所制备的一系列不同含量Na-SIPA(0-10mol%)的共聚酯及其纤维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各系列共聚酯的组成成分,分析了序列分布特征,研究了共聚物的微观形态和纤维的水解性能,讨论了各种性能之间的关系。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首次合成了5-磺酸钠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聚合物PSIP[Poly(ethylene sodium-5-sulfo-isophthalate)],通过红外吸收光谱、~1H_(NMR)、~(13)C_(NMR)核磁共振波谱表征了其结构,为其它共聚酯材料的结构分析提供了对照参比物。 2 确立合适的聚合工艺,合成了系列不同SIP含量(0-10mol%)的离子型改性聚酯。研究分析了SIP在聚合过程中的自催化机理,准确测定了共聚物的组成含量,所制备的较高含量第叁单体格 P > 4mol%)共聚酯达到纺丝工艺的技术指标。 3 使用元素分析法、红外吸收光谱/e/℃。核磁共振波谱分析了共聚酯的结构与组成,并首次用’ho核磁共振波谱研究在低含量下 侣IP宅 lbo山)不同含量引 P第叁单体在共聚酯大分子链中的序列分布。其结果与热分级实验中的得到的结果趋于一致。 4 使用DSC、DMA、TGA等热分析技术和热分级TS方法,研究了不同第叁单体含量改性聚酯的分子运动、结晶和熔融行为。首次发现了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冷结晶温度的非线形变化。少量SIP”所产生的增塑作用和熔融过程中能量的热可逆转变现象。从理论上分析、探讨了它的成因,为研究产物的其它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5 对SIP含量不同的各系列HCDP纤维制品进行了水解及染色实验,研究了各种实验条件下,不同SIP组成的纤维水解速率、染料上染率以及纤维的水溶性等性质,得到了不同实验条件下水解速率与温度、时间和碱浓度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发掘该纤维更深层次的用途进行了一些基础性和探索性的工作。
陈千[2]2012年在《阳离子染料易染共聚酯的无卤阻燃共聚改性研究》文中指出聚酯(PET)具有高模量、高强度、耐酸性和耐热性等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化学纤维、工程塑料等领域,由于聚酯易燃,制约其应用领域。对其阻燃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将共聚方法和纳米技术相结合,利用磷系阻燃剂的高效性与无机材料的阻隔效应,合成系列无卤阻燃阳离子染料易染共聚酯,并分析其阻燃和抗融滴特性。以间苯二甲酸二乙二醇酯-5-磺酸钠(SIPE)为第叁单制备阳离子易染共聚酯(HCDP)的基础上,采用双羧乙基苯基次磷酸(CEPPA)、羟甲基苯基次磷酸(HMPPA)为共聚型阻燃剂,成功合成双羧乙基苯基次磷酸-阳离子染料易染共聚酯(CEPPA-HCDP)和羟甲基苯基次磷酸-阳离子染料易染共聚酯(HMPPA-HCDP)。然后本文将经过表面修饰的纳米蒙脱土添加至聚合体系中,分别获得纳米蒙脱土协效CEPPA或HMPPA的阻燃阳离子易染共聚酯(CEPPA-HCDP-MMT或HMPPA-HCDP-MMT)。最后利用聚合体系中所产生的酯化水,水解催化剂钛酸正丁酯得到二氧化钛的途径,使其原位分布于共聚酯中,制备纳米二氧化钛协效CEPPA或HMPPA的阻燃阳离子易染共聚酯(CEPPA-HCDP-TiO2或HMPPA-HCDP-TiO2)。在成功制备上述两系列含磷阻燃阳离子染料易染共聚酯的基础上,本文以无机纳米粒勃姆石(ALOOH)为阻燃剂,同时结合钛酸正丁酯水解的方法获得原位分散的ALOOH系阻燃阳离子易染共聚酯(ALOOH-HCDP和ALOOH-HCDP-TiO2)。分别分析上述叁系列无卤阻燃阳离子染料易染共聚酯聚合机理和工艺条件,并利用特性粘度、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热台偏光显微镜、极限氧指数测试、垂直燃烧测试(UL-94)、热裂解色谱质谱(Py-GC-MS)和热失重分析(TG)等方法研究了共聚酯的结构性能和阻燃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磷系与无机纳米阻燃剂均能提高共聚酯阻燃效果,添加蒙脱土与二氧化钛后会极大改善共聚酯燃烧过程中的熔融滴落现象。通过对比叁种阻燃聚酯的燃烧性能,发现HMPPA-HCDP-TiO2的阻燃性能和抗融滴效果最佳。含磷阻燃共聚酯的阻燃机理主要为凝聚相成炭,无机粒子的加入会进一步促使炭层结构致密化;无机阻燃共聚酯的阻燃机理是吸热作用,同时无机纳米粒子将附着在共聚酯基体上,从而起到凝聚相阻燃作用。
程健[3]2007年在《聚(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乙二醇,2-甲基-1,3-丙二醇)共聚酯及其纤维结构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化学纤维的研发进入了新阶段,研制出了具有独特质感的高舒适、高感性纤维,表明了合成纤维从本质上摆脱了模仿天然纤维的时代,而进入了合成纤维自身发展的时期。其中最有代表的是由聚酯聚合过程中加入具有离子基团的单体,这种单体就是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sodium-5-sulfo-iso-phthalate)或是它的酯类Na-SIPE、Na-SIPM(以下统一称为SIP)。该类共聚酯在高舒适、高感性纤维中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纤维及其织物的性能,赋予其许多高品质的特点,因此对它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该类共聚酯中SIP的常规含量为1.5 mol%,简称CDP。为了更深入的发掘此类共聚酯的性能,需要继续提高SIP的含量,但是同时带来了问题:熔融纺丝时,高含量SIP基团的空间位阻作用抑制了大分子链及其链段的运动,最终导致熔体流动困难,不利于后期的加工。本论文控制SIP的含量为二元酸的3mol%(在本文中简称HCDP),同时在酯化阶段加入一种新单体:2-甲基-1,3-丙二醇(MPD),研究不同MPD含量共聚酯的结构性能,在表征共聚酯流变性能的基础上纺制共聚酯纤维,同时研究纤维的结构性能。合成系列不同MPD含量(0~15mol%)共聚酯MCDP,通过红外吸收光谱、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波谱测定了共聚物的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成功的合成了此系列共聚酯。在共聚酯组成中由于2-甲基-1,3-丙二醇电负性和沸点的原因,所有共聚酯中MPD含量均高于合成时二醇喂料比中MPD的含量。采用DSC、DMA、TGA等热分析技术,研究了不同MPD含量共聚酯MCDP的结晶、熔融行为和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随MPD含量增加,MCDP的玻璃化温度T_g、热稳定性能略有下降。利用DSC、X-衍射对MCDP的结晶性能进行研究,随MPD含量的增加,对大分子链规整性的破坏作用增大,共聚酯的结晶能力下降、结晶度降低、晶粒尺寸减小。MCDP的流变性能研究表明,其与HCDP一样为非牛顿流体,呈典型的切力变稀行为。共聚酯粘流活化能较HCDP的低,即对温度的敏感度下降。共聚酯的非牛顿指数n上升,非牛顿流体的程度减弱。MCDP的可纺性良好,纤维的机械力学性能较HCDP略有下降,满足纤维材料的纺织要求。随MPD含量增加,MCDP纤维拉伸回弹性能提高,共聚酯大分子的柔顺性增加,结晶度下降,纤维吸湿性能、染色性能提高。
张继超[4]2015年在《多元醇改性共聚酯的合成、纤维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由对苯二甲酸(PTA)和乙二醇(EG)酯化缩聚合成的聚酯。它具有成本低,断裂强度高,耐光和耐热性好,回弹性适中,热定型性优异以及良好的抗微生物侵蚀等优点,使其在纺织服装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同时其具有亲水性差、易产生静电、不易染色、手感硬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本文在PTA、EG的基础上,添加第叁单体间苯二甲酸二乙醇酯-5-磺酸钠(SIPE)以及第四改性单体新戊二醇(NPG),选择合适的工艺条件进行共聚反应制备出了四单含量不同的共聚酯,并对共聚酯进行了表征。利用核磁共振仪(1H-NMR)与红外光谱仪(FT-IR)对共聚酯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乌式粘度计测试了共聚酯的特性黏度;利用差热扫描量热仪(DSC)、热失重仪(TG)考察了共聚酯的结晶、熔融行为、热稳定性;利用一维广角X射线衍射(WAXD)研究了共聚酯的结晶性能。同时,对共聚酯切片进行熔融纺丝,探求了共聚酯纤维的最佳牵伸工艺,研究共聚酯纤维的力学性能、亲水性能、结晶及取向度及沸水收缩率等,研究结果表明:1.核磁共振测试表明,当叁单SIPE的投料摩尔比(对PTA)在2.5%时,四单NPG的投料摩尔比(对PTA)在0-9%时,叁单SIPE、四单NPG的投料比与其在共聚物中的实际含量基本一致。2.红外光谱测试表明,改性后共聚酯出现了几个主要的特征峰,比如727cm-1处的叁单磺酸基苯环的振动峰以及1372cm-1处四单甲基振动峰。3.共聚酯的特性粘度测试表明,共聚酯试样的特性粘度大小适中,且随四单添加量的增大有所减小。4.DSC测试表明,NPG的加入使共聚酯的玻璃化温度降低、冷结晶温度升高、熔点降低;共聚酯的结晶能力、结晶度随着四单含量的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并且发现当NPG的添加量在9mol%时,共聚酯没有冷结晶峰与熔融峰。5.TG测试结果表明,添加了四单NPG后,共聚酯的热稳定性变化不大。6.一维广角X衍射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四单含量的增加,共聚酯的衍射峰的位置与晶型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但结晶度降低。7.随着四单NPG含量增加,共聚酯纤维断裂强度、初始模量总体上呈减小的趋势,断裂伸长率增加,说明四单NPG的添加,纤维的力学性能变差,但是纤维的柔软性变好。随着牵伸倍数增大,共聚酯纤维断裂强度、初始模量增加,断裂伸长率降低,较佳的牵伸倍数在4.3倍附近。8.回潮率与接触角的测试结果表明,NPG含量增大,纤维的回潮率变大接触角变小,吸湿性与亲水性能提高。沸水收缩率的测试结果显示,NPG含量的增大,纤维的沸水收缩率越大。9.共聚酯纤维的结晶度与取向度测试结果表明,NPG含量增大,纤维结晶度、取向度降低。
王振杰[5]2014年在《改性聚酯纤维及其产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酯纤维吸湿透气性差,回潮率低,不易染色,织物抗静电性能低,易起毛起球、易玷污,严重影响了聚酯纤维的应用。改性聚酯是通过化学物理改性改变聚酯纤维内部组成及结构,以获得具有优良性能的聚酯产品。目前,改性聚酯已广泛应用到仿真丝、仿毛、仿棉等仿真系列产品中,而改性聚酯仿棉产品的发展和应用还尚未成熟,本文对改性聚酯仿棉纤维及其产品性能进行研究分析,并使用AHP-F隶属度模糊评判法对改性聚酯、纯涤和纯棉产品进行综合评价。本文主要研究的改性聚酯产品有叁种,即通过ECDP(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5-磺酸钠和聚乙二醇)改性的共聚酯中空纤维(编号为GP-1)、MCDP(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5-磺酸钠和1,2二甲基丙二醇)改性共聚酯纤维(编号GP-2)、HCDP(高含量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5-磺酸钠)改性的共聚酯叁叶形纤维(编号为GP-3)。本文研究了该叁种改性聚酯纤维、纱线、织物的结构及性能,并与相应的纯涤、纯棉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在纤维方面,研究了叁种改性聚酯纤维的吸湿、内部结构、截面、双折射率、光泽等性能,结果发现较纯涤纤维,叁种改性聚酯纤维回潮率均有所提高,但强度有所下降;双折射率测试结果表明改性后聚酯纤维各向异性程度降低;改性聚酯纤维在不同光波长下对光的反射系数较纯涤、纯棉高,叁叶截面的GP-3纤维光泽最强。主要研究叁种改性聚酯、纯涤及纯棉五种纯纺纱,GP-3改性聚酯、GP-3与纯棉混纺纱T80/C20、T65/C35、T35/C65、T20/C80、纯棉六种纱线。结果发现,改性后改性聚酯纯纺纱强力较纯涤低;改性聚酯纯纺纱光泽与纯涤接近,但优于纯棉;混纺纱中,混纺纱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随GP-3共聚改性聚酯百分比的增大而降低;改性聚酯与纯棉混纺可以改善条干性能,提高纱线对光的反射作用,改善织物光泽。改性聚酯织物强力均降低,但热阻、芯吸、透气、抗静电性能均有所提高;改性聚酯织物光泽度较纯涤织物低,但高于纯棉织物。本文最新使用AHP-F隶属度合成法对改性聚酯织物与纯棉、纯涤织物进行综合评判,该方法主要评判改性织物与纯棉织物在吸湿保暖及织物强力方面的差别,结果发现改性聚酯织物综合性能明显优于纯涤,GP-1综合性能最好,GP-2次之,但与纯棉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聚酯改性作用在聚酯织物应用方面已取的一定成果。
付昌飞, 陈斌, 顾利霞[6]2011年在《新型共聚酯的热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62年DuPont公司发明了阳离子染料可染共聚酯(CDP),商品名为Dacron,这是在PET聚合过程中加入少量间苯二甲酸苯磺酸钠(SIP)第叁单体共聚而成,由此改善了常规聚酯纤维染色性差的缺点。但是CDP纤维中分子的规整度和结晶度较高,仍需采用高温高压条件进行染色,限制了该类共聚酯纤维的应用。80年代日本东丽在CDP基础上添加聚乙二
陈斌, 付昌飞, 郭宪英, 顾利霞[7]2011年在《阳离子染料可染共聚酯概述》文中认为新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世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化学纤维的研发,已经跨越模仿天然纤维的时代,开发出了具有独特质感的"新合纤"、"新新合纤",这暗示了合成纤维从本质上摆脱模仿天然纤维的时代,进入了合成纤维自身创新发展的新时期。作为化学纤维最大品种的聚酯纤维,在世界化纤工业的发展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在以聚酯为原料的纺织面料中,聚酯纤维创新主
张雯[8]2014年在《聚酯仿棉短纤维织物性能研究及风格评价》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天然纤维的推崇越加明显。然而,我国纺织加工原料中棉纤维的供给严重不足,每年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而聚酯以及聚酯纤维发展速度迅猛,但是整个产业附加值较低、利润不高、同质化竞争严重。超仿棉技术的研究在于克服聚酯纤维的共同缺点,融合棉的一些优良属性,最终实现产品的高品质和高附加值,同时又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而超仿棉技术的攻关和推广将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研发工作意义重大。国内聚酯仿棉产品的研发,主要在纤维改性、纺纱、织造、后整理四个环节,而产品性能研究相对缺失。本文首先对市场上的典型聚酯仿棉品种超柔丽、paster和porel的纤维和纱线进行测试分析,继而对其机织产品进行测试,并与纯棉、普通涤织物对比分析,总结出聚酯仿棉短纤机织产品的各项性能、综合性能优劣以及风格差异,建立仿棉聚酯纤维机织物性能和风格评价体系,以对这叁种聚酯仿棉短纤产品在服装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分析叁种改性聚酯纤维的形态结构、聚集态结构和纤维拉伸性能以及叁种聚酯仿棉纱线、普通涤纶纱线、纯棉纱线的拉伸、回潮率、条干及毛羽性能,所得结论为:叁种改性聚酯纤维回潮率较普通涤纶均明显提高,但强度下降;改性聚酯纯纺纱回潮率高于普通涤纶,断裂强度低于普通涤纶;改性聚酯纱线条干毛羽性能较普通涤纶、纯棉差。(2)制定实验方案并测定超仿棉产品各项性能,其中涉及力学性能的有断裂强度、撕裂强度、顶破强度;涉及热湿舒适性的性能有回潮率、热阻、湿阻、芯吸高度、透气率;涉及风格方面有KES综合风格测试、悬垂性测试、起毛起球测试;最后基于KES综合风格计算、AHP-F隶属度合成法综合评判织物性能,同时建立相应的参照标准体系。(3)研究亲水处理对聚酯短纤仿棉机织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亲水处理使得3种聚酯仿棉织物的一些强力、硬挺度、悬垂性、保暖性下降、湿舒适性提高。同时产品更加柔软、平整。亲水处理对聚酯仿棉织物起毛起球性能起到改善作用。(4)研究新型聚酯仿棉短纤机织产品的相对于纯棉、普通涤纶产品性能上的优劣,做出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为:聚酯仿棉织物纤维经改性处理后,与普通涤纶织物相比,力学性能变差、保暖性、透湿性能下降、吸湿性能提高、抗起毛起球性改观。聚酯仿棉织物的综合性能差于纯棉织物,但除了porel织物、清水处理的paster织物外,综合性能均优于普通涤纶织物。(5)研究新型聚酯仿棉短纤机织产品的性能及风格评价,并对其在服装领域相关的应用提出一些建议,结论如下:亲水处理后的porel织物作冬季女士西服织物时,综合风格、综合性能较好,可以考虑开发冬季女士西装织物;亲水处理的超柔丽织物作为中厚型女士外套时,综合风格、综合性能都较好;未经亲水处理的paster织物的热湿舒适性差于普通涤纶织物,其综合性能也较差,亲水处理后,综合性能、风格都提高。
蒋吉众[9]2016年在《新型高弹保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传统的保暖材料已经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追求保暖材料保暖性的同时,人们也更加看重保暖材料的蓬松性、回弹性等其他元素,因此,在传统的保暖材料的基础上,开发一种新型高弹保暖材也成为了保暖材料研究的重点。本课题将静电植绒技术引入到保暖材料地制备中,以仿丝棉为主体材料,在两层仿丝棉之间用静电植绒技术植入一层竖直的绒毛,建立一种新的保暖材料的制备方法。本课题中的保暖材料采用多层复合工艺,中间部分为植绒绒毛层,绒毛层固结于上下两层静电植绒粘合剂层之间,粘合剂层通过热熔膜与最外部的仿丝棉层相粘结,其主要工艺有:热熔膜涂胶、静电植绒、低温烘燥、热熔膜复合、高温烘燥复合,最终制备得到新型高弹保暖材料。本课题通过改变植绒工艺中植绒电压、植绒时间与绒毛长度这叁个工艺参数,分别制备植绒电压为50KV、60 KV、70 KV、80 KV、90 KV,植绒时间为2s、5s、8s、11s,绒毛长度为3mm、5mm、8mm、10mm共计80种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的样品,并对其进行保暖性能及压缩回弹性能进行测试,探究不同的静电植绒工艺参数对保温率、热阻、克罗值等保暖性能指标以及压缩率、压缩弹性率等压缩弹性性能指标的影响。保暖材料保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静电植绒工艺对新型高弹保暖材料的保暖性能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植绒电压的升高,保暖材料的保暖性能总体也随之增加;随着植绒时间的增长,保暖材料的保温性能总体也随之增加;随着绒毛长度的增加,保暖材料的保暖性能总体也随之增加,但是当植绒时间相同,绒毛长度为8mm,植绒电压同为50KV、60KV、70KV时,其保暖性能与绒毛长度为5mm时的保暖材料保暖性能相比反而有所下降,当植绒时间相同,植绒电压为80KV和90KV时,保暖材料的保暖性能又随之增加。保暖材料压缩回弹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植绒电压的升高,保暖材料的压缩率逐渐下降,其压缩弹性率逐渐上升,但是植绒电压对压缩率与压缩弹性率的影响并不大;随着植绒时间的增长,保暖材料的压缩率逐渐下降,其压缩弹性率逐渐上升,但是植绒电压对压缩率与压缩弹性率的影响并不大;随着绒毛长度的增加,保暖材料的压缩率逐渐下降,其压缩弹性率逐渐上升,当植绒时间与植绒电压相同,绒毛长度为8mm与10mm时,绒毛的长度对新型高弹保暖材料的压缩回弹性性能影响效果减小。
胡美华, 徐友利, 邵伟强, 王华英, 杜叶红[10]2019年在《全生物降解地膜研发推广应用现状与对策措施》文中研究指明对我国地膜的使用与回收现状以及生物降解地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进行全面的综述,通过详细介绍生物降解地膜在瓜菜作物上的应用情况,综合分析当前降解地膜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生物降解膜性能及配套关键技术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HCDP共聚酯合成及结构与性能研究[D]. 郭宪英. 东华大学. 2002
[2]. 阳离子染料易染共聚酯的无卤阻燃共聚改性研究[D]. 陈千. 东华大学. 2012
[3]. 聚(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乙二醇,2-甲基-1,3-丙二醇)共聚酯及其纤维结构性能的研究[D]. 程健. 东华大学. 2007
[4]. 多元醇改性共聚酯的合成、纤维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D]. 张继超. 东华大学. 2015
[5]. 改性聚酯纤维及其产品性能研究[D]. 王振杰. 东华大学. 2014
[6]. 新型共聚酯的热性能研究[C]. 付昌飞, 陈斌, 顾利霞. 超柔软易染聚酯纤维开发应用研讨会论文集. 2011
[7]. 阳离子染料可染共聚酯概述[C]. 陈斌, 付昌飞, 郭宪英, 顾利霞. 超柔软易染聚酯纤维开发应用研讨会论文集. 2011
[8]. 聚酯仿棉短纤维织物性能研究及风格评价[D]. 张雯. 东华大学. 2014
[9]. 新型高弹保暖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蒋吉众. 武汉纺织大学. 2016
[10]. 全生物降解地膜研发推广应用现状与对策措施[J]. 胡美华, 徐友利, 邵伟强, 王华英, 杜叶红. 浙江农业科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