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民族边疆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对策探讨论文_万宇羽

生态文明与民族边疆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对策探讨论文_万宇羽

红河卫生职业学院 云南省红河州 661100

摘要:边疆治理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方式。建设体现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已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选择。要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其生态文明建设应实行科学发展战略,正确分析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劣势和认真思考具体方法,争取早日建成较为发达的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文明;民族边疆地区;跨越式发展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任务、举措。自治区党委九届三次全会明确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美丽西藏建设,这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西藏作为边疆民族地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自治区党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为指引,在深刻认识边疆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上要有新高度,在深刻认识边疆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念上要有新要求,在深刻认识边疆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上要有新作为。

1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与潜力

1.1生态资源丰富

边疆民族地区相对于内地城市而言大多数属于多民族、多文化、多山区和多资源地区,是工业化的“准处女地”,这些地区大多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如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水电资源等。可见,丰富的生态资源,为边疆民族地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可以对自然界进行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大自然决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而是一个需要我们精心呵护的家园。西藏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需要几十年上百年才能恢复,有的甚至难以逆转。目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抓紧偿还生态欠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3生态经济已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边疆民族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认识到:必须充分利用好生态资源并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上进行重大改革才能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有的地方开始大量引种特色、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经济林果,如泡核桃、茶叶、橡胶等。由于特色经济林果产生的效益比传统山区半山区种植粮食的效益要高出3至4倍,因此经济林木的发展既巩固和做大了生态,同时为山区半山区农民小康生活提供了物质和经济保障。另外,边疆民族地区群众还注重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既能有效利用资源又能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式,比如在有的地方形成的以“林果+饲草+畜牧+沼气”为主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不仅获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还产生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2生态文明与民族边疆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对策

2.1重点凸显“建设美丽边疆”在“建设美丽中国”国家治理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以上追求美丽边疆的价值目标的意义分析来看,以美丽边疆为价值追求的边疆生态治理,不仅有助于实现边疆各族群众的民生福利,而且能保障内地人民的生态福利;不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是保障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既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示范带动及辐射效应,又能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建设美丽边疆,不仅仅是边疆治理的重要任务,而且是国家治理的重大课题。必须突出其在国家治理战略中的应有地位和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创新利用边疆生态资源,实现“三大效益”相统一

生态环境本身是一种特殊的资产、特殊的生产力,合理利用边疆地区的生态、文化等特色资源创建相适应的发展方式是解决边疆地区生态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一是结合边疆地区特色文化发展体验经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背景下,可依托边疆地区的生态文化要素,创造与消费需求相适应、丰富多彩的体验产品新经济形态。如内蒙古借助典型性的节日“那达慕”展示少数民族独特的庆祝方式,结合草原内涵文化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还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即为创新利用地方特色资源的成功案例。二是协调相关利益主体,营造共赢局面。边疆生态建设中的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是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代表性主体,如何在多主体目标函数和行为模式各异的前提下达到多元主体利益博弈均衡是实现边疆地区生态、经济和民生协调发展的关键。我国治沙英雄王文彪团队创造的“库布其模式”是“三大效益”相统一的成功典范。在治理过程中实践出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拉动、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的“生态、产业、民生”共赢模式。创新利用边疆生态资源发展特色经济,不仅能减少对边疆资源的破坏性利用,而且依托创新经济形态还可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边疆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利于保障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安全。此外,各相关主体的利益协调与均衡还能调动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加强边疆生态治理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2.3坚定不移推进边疆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快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多濒危野生动植物实施抢救性保护,实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建设物种基因库和救护繁育中心。建立健全生物资源保护制度,加强执法,监测评估与预警,坚决打击非法捕猎、非法捕捞和盲目放生等违法行为。

2.4创新加大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的模式

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市场化运作型、对口帮扶和联合开发等模式。政府主导型联动模式如果运用于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对于一些具备较好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的乡村,则可以进行市场化操作,对外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把旅游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村建设同步进行,共同发展。总之,边疆民族地区政府应结合实际,勇于创新,把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联合行动,共同开发,协同帮扶,共同探索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联动的新模式。

2.5切实转变传统生活方式和观念

生产方式、观念的落后在边疆民族地区显得特别突出。历来我们在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文化的问题上,一直比较注重知识性文化(科学、技艺等),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思想性文化,这严重悖离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现实。因为科学知识只是提供发展经济的手段,而思想观念则是启迪和激励人们自觉创造和运用科学技术手段的内在动力,所以边疆民族地区的人民特别需要思想方面的启蒙教育。事实上,在很多边疆民族地区,往往是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而直接或间接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要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民族经济,使人民脱贫致富,就必须首先冲破这些旧观念的束缚。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曾说过一句名言:“不要念念不忘土地面积,这不是什么决定性的东西;基本的问题是人的素质、教育、经验和知识。”在边疆民族地区,如果人们在生活方式和观念上不发生转变,政府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扶贫方式,也不管有多大的扶贫规模,都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结语

我们坚信,在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建设生态文明,走自己特色的民族边疆地区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必将造就中国西部一个生机蓬勃的文明与富裕的小康社会,为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时代性的贡献。历史将证明,中国民族边疆地区的腾飞,在很大程度上将寓于在这一地区创造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中。

参考文献:

[1]赵绍敏.生态文明与民族边疆地区的跨越式发展[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2).

[2]侯丽清,郝爱萍.论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论文作者:万宇羽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  ;  ;  ;  ;  ;  ;  ;  

生态文明与民族边疆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对策探讨论文_万宇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