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日制造业竞争力的动态比较_国际市场占有率论文

中韩日制造业竞争力的动态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日论文,制造业论文,竞争力论文,动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韩日三国的经济规模占世界经济的18.6%,三国间交易规模占世界总交易额的12.6%,日益成为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与EU(欧洲联盟)之后第三个重要的经济圈。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着“世界工厂”主题,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和日本10多年来持续低迷的“零增长”,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韩国经济结构迅速调整,所引发的三国间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变化备受世界瞩目。

本文在以国际市场占有率、RCA(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指数等3个指标,对中韩日制造业竞争力进行定量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结论。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MS)的动态比较

国际市场占有率(MS)指标是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反映一国出口的整体竞争力。

如图1所示,近10年来,中韩日三国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MS)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中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快速上升,韩国缓慢上升,日本反而下跌。1991年中国的MS为2.0%,1995年上升为2.9%,2000年快速上升为4.0%;而韩国1991年与中国同样2.0%的MS,到2000年缓慢上升为2.8%;日本的MS1991年9.0%最高,1993年上升为9.6%的高峰之后就陆续下跌,到2000年降为7.7%,其下跌幅度正好与中国MS的上升幅度相近,结果在10年以内中日两国的MS差距缩小,中国离韩国也拉开了一点距离。从目前的MS来看,日本的MS最高,其次是中国,最后是韩国,但按发展速度来排次就是中国、韩国、日本等顺序。

图1 中、韩、日制造业国际市场占有率动态变化(%)

具体按技术水平不同的产业群分类来看(见表1),中国在1994年—2000年期间,上升速度最快的是ICT(信息通信)产业(2.3%5.8%)和中低技术产业(5.8%8.9%),ICT产业的急速增长主要来自电脑和电子零部件增长,这与中国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密不可分。尤其是台湾电脑企业的生产基地及日本、韩国企业的光电管生产基地迁往中国,对中国的ICT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表1 中、韩、日按产业群分类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动态变化 (单位:%)

(资料来源:OECD.Trade Database)

其次是中高技术产业(2.1%3.6%)、低技术产业(10.7%12.6%),尖端技术产业的市场占有率也仍保持1.8%左右。

韩国在1994—2000年期间,相对来说ICT产业(6.8%8.3%)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快速上升,其次就是中高技术产业(2.5%3.2%)和中低技术产业(4.5%5.3%)。尖端技术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仍徘徊在1%以下,低技术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反而由1994年的5.3%下跌到2000年的4.6%,这与中国的低技术产业竞争力上升不无关系。

日本在同期内无论是尖端技术(7.1%5.6%)还是低位技术产业(3.3%2.6%)国际市场占有率均为下跌,其中ICT产业(27%17%)的市场占有率下跌幅度最大,这点与中国(2.3%5.8%)、韩国(6.8%8.3%)的ICT产业市场占有率急升相反。可见,中韩日三国在ICT产业上的竞争日益激烈。

若再按产品细分,(见表2)中国除了汽车(不包含零部件)之外几乎所有产业的市场占有率都在上升,尤其是电器电子(3.4%6.9%)、钢铁制品(2.7%5.9%)。造船(1.8%4.3%)等的上升率较高。其中电脑(2.7%7.9%),电子零部件(1.9%4.2%)、家电(6.6%11.4%)等上升幅度最大。小幅上升的是纤维类和皮革制品等传统的出口主力产业,精密仪器、机械类、汽车、宇宙航空、医药等需要高技术的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仍停留在3%以下。

表2 中、韩、日按产品分类国际市场占有率的动态变化(单位:%)

(资料来源:OECD.Trade Database)

韩国在1994—2000年期间,国际市场占有率持续上升的产业部门是机械类、电器电子、汽车、造船、化学制品等。其中造船(16.5%21.3%)和电脑(2.7%8.5%)、石油化工(5.8%9.9%)、汽车(2.1%3.6%)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大幅度上升,其它产业的上升幅度均为1%左右。国际市场占有率下跌的产业部门是纤维类和其他制造业等轻工业、钢铁制品、精密仪器等市场占有率几乎没变化。

日本在同期内,与中国总体上上升趋势相反,除了化学制品、其他制造业之外的几乎所有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都下跌,机械类(21.8%16.9%)尤其是电器电子(25.4%16.4%)、汽车(28.2%20.9%)、钢铁制品(17.1%11.9%)、造船(40.429.6%)等主力产业部门的下跌幅度较明显。

二、RCA指数的动态比较

RCA也称“显示性比较优势”,用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品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来表示,也可以通过在计算该产品出口占该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出口比例与该国家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比例求得。

若按不同技术水平的产业群分类,(如表3)以中韩日三国的RCA指数来看,中国是在低技术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韩国是在ICT产业、日本是在中高技术产业,分别具有最强的比较优势;中国和韩国在中高技术产业、日本在中低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又均处于比较劣势,具有最低竞争力。应当说,中日之间贸易更多的是互补合作,而不是类似比较优势产业间的竞争,反而中韩之间RCA指数的类似度更高,有更大的竞争。在尖端技术产业方面,中韩日三国的RCA指数都小于1,说明三国均处于比较劣势,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竞争力低下。在1994年—2000年期间,中国的ICT产业竞争力大大改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ICT产业由1994年的比较劣势(0.64)过渡到2000年的比较优势(1.13),表明中国的ICT产业大有潜力。同时,中高技术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的竞争力也得到较大的改善。在同期,韩国在中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略微上升,但仍处于比较劣势,ICT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几乎没变化,低技术产业竞争力大大弱化,但均处于比较优势。日本在ICT产业RCA指数由2.2降为1.73,其他产业几乎没变化。

表3 中、韩、日按产业群分类的RCA指数变化(单位:%)

(资料来源:OECD.Trade Database)

按产品部门再细分,2000年中国RCA指数超过1的具有竞争力的部门分别是,其他制造业(4.22)、纤维类(3.82)、家电(2.40)、造船(1.93)、塑料制品(1.52)、电脑(1.36)、通讯器材(1.31)、钢铁制品(1.15)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玩具、鞋等其他制造业、纤维类、塑料制品等轻工业制品竞争力一直很高,但最近几年来家电、电脑、通讯器材等电器电子产业的竞争力更明显上升。在1994—2000年期间,通过RCA指数来看,中国绝大部分产业的竞争力都上升,只有纤维类竞争力增长不大,但尤其是在劳动密集的所谓其他制造业部门,仍保持世界最强的竞争力。造船、钢铁、电脑、家电、通讯器材等竞争力的提高速度也很快。机械类和电子零部件的RCA指数虽然还是小于1,但与1994年相比,正在快速得到改善。

韩国2000年RCA指数大于1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分别是造船(13.79)、电子零部件(2.67)、石油化工(2.64)、电脑(2.11)、通讯器材(2.09)、纤维类(1.98)、钢铁制品(1.76)、家电(1.77)、汽车(1.27)等,除了纤维类以外的大部分以重化学工业制品为其特点。但在1994年—2000年期间,除了电脑、汽车、石油制品、石油化工、造船等之外的产业竞争力反而有所下降。尤其是纤维类和家电等竞争力下降幅度较大。在同期内,竞争力大幅下跌的是其他制造业,仍保持较低竞争力水平的产业是塑料制品、木材制品、造纸等。

日本2000年RCA指数大于1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分别是造船(6.89)、电子零部件(2.43)、汽车(2.23)、精密仪器(2.03)、机械类(1.98)、家电(1.73)、通讯器材(1.44)、钢铁制品(1.22)、石油化工(1.21)、精密化学(1.12)、电脑(1.08)。但在1994—2000年期间,以RCA指数来看,精密仪器、石油化工、精密化学等产业稍微得到改善,机械类的竞争力没有变化之外,绝大部分产业竞争力都有所降低。尤其是在同期内电脑与通讯器材等ICT产业竞争力明显下降。

三、贸易竞争指数(NTB)动态比较

贸易竞争指数是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该指标值一般在-1和+1之间。贸易竞争指数为正,表示该国某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对于世界来说,该国是某类产品的净供应国,出现出口专业化状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贸易竞争指数为负,表示该国某类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出现进口专业化状态,出口竞争力较弱;该指标以0为界,越接近于1表示出口专业化程度越高,越接近于-1表示进口专业化程度越高。该指标值越接近于1其国际竞争力越强。

以在日本市场的中韩两国制造业竞争力为例,从贸易竞争指数来看,2000年中国与韩国在尖端技术产业、ICT产业及中高技术产业均对日本出现进口专业化状态,说明其竞争力较弱,而在低技术产业却出现出口专业化状态,竞争力较强。按产业群分类,中国在ICT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的进口专业化程度较高,韩国在中高技术产业对日本的进口专业化程度很高。而在低技术产业,1994-2000年期间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专业化程度始终比韩国对日本的出口专业化程度高。

以日本市场为例,中国在ICT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上仍显出进口专业化,但其竞争力略微改善,中低技术产业1994年处于进口专业化,但到了2000年就接近于贸易平衡的状态。90年代中后期,在低技术产业中国对日本仍保持较高的出口专业化状态。

在日本市场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动态变化来看,2000年中国的贸易竞争指数为其他制造业(0.87)、纤维类(0.57),主要在轻工业制品上处于出口专业化状态。而且除了处于家电、电脑等贸易平衡状态的一些产业之外的几乎所有重化学产业均处于进口专业化状态。其中进口专业化程度特别高的产业是半导体(-0.76)、机械类(-0.68)、造船(-0.67)、电子零部件(-0.66)、化学制品(0.58)、皮革制品(-0.54)、钢铁制品(-0.51)、汽车(-0.42)、精密仪器(-0.31)等,这是中国制造业对日本至今仍处于进口专业化状态且其竞争力较弱的主要原因。但中国制造业总体贸易竞争指数由1994/1995年的-0.05上升为1999/2000年的0.00,对日本的竞争力略微得到改善。

按产业分类,汽车、通讯器材、电脑、家电、机械类对日本的竞争力改善幅度相对大,塑料制品、造船等方面也得到小幅改善。尤其是家电和电脑的贸易竞争指数分别由1994/1995年的-0.37、-0.36急速转化为1999/2000年的贸易平衡状态,在同期内,通讯器材也由-0.54上升为-0.21。1994/1995年到1999/2000年期间,竞争力强化的13个产业在分析的16个产业中占81.3%。1994/1995年处于出口专业化且在同期内竞争力更加强化的产业是其他制造业、纤维类等2个,没有一个由进口专业化转为出口专业化的产业。在同期内,进口专业化程度弱化而竞争力上升的产业是家电、电脑、石油制品、塑料制品、通讯器材、汽车、钢铁制品、电子零部件、造船、机械类、半导体等11个产业,占竞争力得到改善的产业的绝大部分。1994/1995年到1999/2000年期间,竞争力弱化的产业有3个,占总体16个产业中的18.7%,具体是精密仪器、皮革制品、化学制品等,这是这些产业的进口专业化程度深化的结果。

四、结论

通过以上定量分析可以看出,处于三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中韩日三国制造业之间既有垂直型分工又有水平型分工,国际市场上既相互激烈蚕食又紧密依存,交易结构上既存在差别互补又在类同性领域呈现动态的竞争关系。

1、从交易结构来看,中国对韩国和日本的出口主要是以低附加值的消费物品(轻工业制品)为主,中国对日本和韩国均出现持续性的逆差,其贸易竞争指数小于1,说明中国制造业对日本和韩国出现进口专业化状态。

2、把本国出口额前20位商品进行两国比较,两国重复的出口商品在本国总出口中所占比重的高低,对于竞争压力感觉是很具说服力的科学指标,如果某国这一比率越高,就会感到更大的竞争压力,这一比率低的国家则应相反。2001年:日本83.9%~韩国75.8%,中国42.9%~日本76.7%,中国58.9%~韩国69.7%;也就是说日本与韩国的重复是最高的,目前日本应对韩国感到更大的竞争压力而不是中国。

表4 按产业群分类在日本市场上中、韩、日贸易竞争指数

(资料来源:OECD.Trade Database)

3、从动态趋势来看,日本已深入脱工业化时代,1997年日本三产业的比重为1.7∶37.2(制造业23.8)∶61.1;在同期韩国三产业的比重为5.4∶43.1(制造业25.8)∶51.6,也刚显出脱工业化趋势;中国在2001年三产业的比重为15.2∶51.2(制造业44.4)∶33.6,正在加快工业化进程。通过三指标的分析可看到,第三产业为主的日本,制造业增长率出现下降趋势,刚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为主的韩国,制造业也发展也趋于饱和,只有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制造业,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潜力最大。

标签:;  ;  ;  ;  ;  ;  

中韩日制造业竞争力的动态比较_国际市场占有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