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生活和工业化程度加剧,排入到水体中的有害污染物质增多,已经超过了水体的本身的清洁能力,从而形成废水水质,对生活和环境都带来有害影响,危害着身心健康。试想如果离开水,人类便无法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去,水资源是宝贵的、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保护水资源一直是国家环保部门重点关注的内容。当代社会为了推行社会可持续发展政策,呼吁全社会共同进行环境保护,其中污水处理是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废水处理工艺;水质检测;质量控制措施
1 引言
纵观当前社会的生态环境,人类对资源的过渡使用和开采,使得自然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自然资源也受到严重污染。人类如果离开了水,便无法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去,水资源是宝贵的,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保护水资源一直是国家环保部门重点关注的内容。当代社会为了推行可持续发展,呼吁全社会进行环境保护,这其中污水处理是重要研究课题。
2 废水处理工艺
2.1 生物方法
生物学方法即生物化学方法,也被称为生物化学方法。利用微生物自身的氧化代谢功能,将排水中存在的胶体物质和有机物用单纯成分氧化分解为无机物,以达到净化水质目的。在废水处理工程中,生物化学方法被广泛使用,适用时间最长,也是具有明显效果的方法。生化处理一般排水后,可完全除去排水中的有害物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根据是否需要人工强化,生化方法可分为自然生物学方法和人工生物学方法,其中自然生物学方法包括建立稳定的池塘和土地。治疗方法以及人工生物学方法也可以分为活性泥法和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又称好氧活性污泥法,是废水处理工程中的主要应用技术。工作原理是,在排水处理之前,通风箱被下水充满,下水通过通风与活性污泥完全接触,为了避免下水下沉而悬浮在下水中。
曝气还可为活性泥提供氧气,使其中的好氧微生物繁殖,进而分解有机污染物。而生物膜法,就是利用微生物进行固化的废水处理技术,本质原理也是利用好氧微生物分解废水中有害物质,达到净化废水的作用,具体方法是将微生物细胞固定在特有的载体之上,促使微生物繁殖生长,形成膜状的污泥,发挥分解净化作用。
2.2 物理化学方法
目前常用的物理处理方法有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平衡调整法等。其中平衡调节池利用平衡池和均化池进行调节,实现废水处理的目的。这种方法是废水处理的重要方法,也可用于临时储存意外排水。物理化学方法是利用物理化学原理去除水中的可溶性污染物。物理和化学处理方法可以弥补简单物理方法的不足,更有效地分解污染物。
常见的物理化学方法有离子交换、吸附、通风、电渗析等。处理易浮杂质的最佳方法是将大量气泡流入水中,与漂浮物相互粘附,组合材料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漂浮物浮在水面上,容易分离形成漂浮物,保证水质相对稳定。
3 废水水质检测化验误差分析
在误差分析中经常会用到一些专业术语。真值,是测量变量数据本身的真实参数,是理想状态下测量值。约定值是无限趋近于真值的数据值,约定值与真值间的差距可以小到忽略不计,实际测量中将足够多次的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约定值。测量值和真值之间存在误差有哪些原因呢,通过分析可以得知,在对废水水质检测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会受到操作方法、人工行为、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检测出的数据都不是准确无误的,测量得出的数据与真实值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所以说在检测化验过程中误差是不可消除的,只能做到控制误差,保证检测数据尽量贴近事实。误差不是错误,二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测量过程中,导致误差的因素有很多,技术人员在检测过程中要了解到误差的种类以及容易产生误差的环节,并针对这些问题做好防范,使整个过程的误差降到最低,误差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包括视觉、刻度、磨损等数值差异,系统误差是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的,但是可以通过计算和反复验证避免,是可以被预测的,并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调整,使误差降低到最小化。
4 废水水质检测化验误差数据处理
4.1 系统误差处理
系统误差具体是指在检测条件偏离的情况之下依照某个规律而变化的误差,其主要产生于检测过程当中,对于检测结果的影响比较固定。从来源上看,系统误差可以分为方法误差、仪器误差、试剂误差和操作误差。在处理方式上可以选择如下几种方式,第一种是对照试验法,即以一种可靠的分析方法进行对照,或是利用明确试验结果的标准试样进行对照;第二种是空白试验,这种方式主要应用于没有试样存在的条件下,工作人员在试验过程中要依照标准的检测方法,在同样的条件和操作步骤下进行试验,将试验所得的结果设置为空白值,之后用存在误差的试验结果减去这个空白值,即可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公式表述为:实测结果=样品结果-空白值;第三种是校正试验,即通过对仪器和检验方法的校正,以校正值作为依据来消除系统误差,公式可以表述为:被测样品的含量=样品的检测结果×标样含量/标样检测结果,公式当中的标样含量/标样检测结果即为校正系数K。
4.2 偶然误差处理
偶然误差具体指的是在测定过程中的一些微小因素的随机波动对试验结果产生的影响,这种误差具有相互抵偿性。从产生原因来看,这种误差的产生因素是不固定的,外界条件一点点细微的变化都能够引起该误差的产生。因此在处理方式上我们可以运用多次重复测定的方式来有针对性地消除偶然误差。在重复测定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偶然误差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服从于正态分布。这样一来我们可以通过置信区间的制定来限制其正态分布曲线,使其误差无限接近于0,进而最大限度地消除偶然误差。
4.3 粗大误差处理
粗大误差具体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测量值与实际值偏离所产生的误差,也被称为离群值。粗大误差所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的疏忽,以及仪器波动所导致的检测结果异常等,都会导致粗大误差的产生。在处理方式上,以往我们使用莱依达准则来进行处理,该准则中需要进行10次以上的检测,但是在实际的试验过程中受到现实条件的影响,多次检测往往无法达成,因此经过实践研究分析,在现阶段的试验过程中我们会采用4法和Q检验法来处理粗大误差,进而通过简单有效的手段来消除粗大误差对试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
4.4 数据误差处理
在水质检测过程中,每一组实验的误差数据应该保持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数据测量值之间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但是实验过程中,某组数据值与其他组数据对比,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则可视为异常数据,或是离群数据,就必须要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对离群数据可以采用的检验核查包括肖维涅法、拉布斯法等,常见的肖维涅法,是经过多次测量得出的数据,对其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判定为异常数据,要计算多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标准差,计算之后得出数据的异常范围,利用异常范围对测量数据进行判断与分析,超出异常范围的允许边界的测量值直接舍弃,没有超出边界值就将测量数据保留下来。
5 结语
综上所述,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近年来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和浪费,如果不进行管理和保护,其结果是无法想象的。特别是,由于居民用水只有通过保证水质才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将不断发展废水处理技术,加强水质检测能力,同时对检测过程实施质量控制。同时,工作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水质检测流程,严格遵循基本流程,还要以强烈的质量控制意识科学处理各种原始数据,达到有效控制误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廖爱仙,胡华域.废水水质检测化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解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05):89.
论文作者:张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误差论文; 方法论文; 数据论文; 水质论文; 测量论文; 废水处理论文; 过程中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