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发展中的工作与阅读教育_教育论文

改革与发展中的工作与阅读教育_教育论文

改革发展中的工读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改革发展论文,工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读教育是对品德行为偏常和有违法行为的中小学生进行教育转化的特殊教育。

从1955年7月,我国第一所工读学校——现“北京市海淀工读学校”创办至今,几经风雨坎坷,我国的工读教育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程。40年来,工读教育的学校已发展到近百所。它教育挽救了成千上万的失足青少年,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育成功率高达85%以上;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诞生,在不断的探索改革中发展、完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预防青少年犯罪、促进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当历史的车轮进入九十年代,在深化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新形势下,由于受传统工读教育模式的束缚,许多工读学校却濒临招不进学生、办不下去的困境……

工读教育面临挑战

据调查,近几年,全国各地不少工读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招生难、教育难、学生出路难的状况,有的学校成了只有老师,没有学生或几十位老师围着十几个学生转的“维持会”;有的内外交困,涉及临解散,由此而造成的一系列矛盾与问题,使工读学校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

招生难。长期以来,工读学校招生是依靠公安、派出所为主,多采取强制入学的作法,有的学生甚至是戴着手铐由公安部门送进学校。由此也造成了人们对工读教育的误解。即把工读学校同“少年管教”联系起来。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今天,家长望子成龙,对孩子因违法违纪而被送工读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有的家长宁可自己的孩子失学、辍学、误入歧途也不愿送孩子进工读学校,有的家长甚至因孩子被强迫送工读而向法院“诉讼”。因招生工作难做,某工读学校常年派出几位教师在外招生,最多时派出十几位教师深入学校、家庭、街道派出所寻找生源。然而,尽管费尽心思,所招学生人数仍十分有限。1990年,偌大一个学校只剩下十几个学生,教师人数远远高于学生3倍以上。

教育难。学生勉强进了学校,心存抵触情绪,“身在曹营心在汉”,教育的难度自然增大。据悉,学生不服管教,因各种原因个人出逃或集体出逃的事件在一些工读学校屡有发生。

出路难。招生难、教育难的根子在于学生进了工读以后的出路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单位录用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因为“工读生”这顶帽子,加之社会的偏见,使工读学校毕业的学生与普通学校毕业生相比,在就业问题上处于极不平等的劣势地位。正如有的劳动部门所说:“普通学校的毕业生都难找工作,谁还会录用品德行为上有过劣迹的工读生呢?”对此,不少工读学生家长忧心仲仲。有的家长埋怨:工读学校虽救了孩子一时,但将来就业、结婚找对象都受歧视,岂不误了孩子一生……

又据公安部门统计:1993年,全国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人数为84868人,比1984年上升了1.7倍。如果按照每所工读学校招收100学生计算,全国至少需要办工读学校800余所。然而,现在全国的工读学校仅80余所,且不同程度地处于招生不足、难以维系的状况。这难道不值得人们很好地深思吗?

困境中的思考

面对在校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率上升,工读学校又严重招生不足这一尖锐的矛盾,许多工读学校冲破原有办学思想、办学模式的束缚,就工读教育的性质、任务、功能、模式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思考之一:关于工读教育性质的界定。

长期以来,人们把工读学校作为对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中小学生实行教育挽救的半工半读性质的学校,一直是沿用50年代工读学校初建时期的提法。那么,历史发展到今天,许多情况发生了变化,“违法和轻微犯罪”这一提法还是否科学呢?

比如犯罪,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如何认定罪与非罪,不仅有了严格的界限,也有了严格的法律程序。对工读学校而言,学生大多是不宜在普通中学就读、品德行为偏常有劣迹和违法行为的,还够不上犯罪的程度。是否有罪,需由司法部门判定。因此,笼统地提“违法与轻微犯罪行为”显然不妥。这一提法,不仅使学生、家长难以接受,也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即把工读学校同少年管教联系起来,把工读学生同青少年犯罪等同起来。

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工读教育工作者提出:从保护学生、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这一角度出发,工读教育的性质应为“对品德行为偏常及有违法行为的中小学生,通过特殊的办学方式进行教育转化的教育。它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形式。”它的主要任务是早期预防,起保护和矫治作用。

思考之二:工读的性质不一定写在牌子上。

困扰工读教育发展、影响工读学校招生的症结究竟是什么?困境之中是否蕴含着发展的机遇呢?讨论中,一些学校在对工读的性质进行再认识的同时,对自身陷入困境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他们认为,既然形势发展需要工读学校存在,社会上又确有工读生源,工读学校具备师资条件又有一定的挽救转化劣迹生的能力,而招生问题却一直得不到根本解决,无疑说明我们在办学机制、办学模式上存在问题。这问题的症结所在,就是工读学校这块牌子、工读生这顶帽子。

那么,能不能从名义上淡化工读痕迹,工读教育的性质不变,不挂“工读学校”的牌子呢?

提法一出,舆论哗然。

有人当即反对:取消了工读这块牌子,那岂不混同于一般学校,工读的性质又从何体现?

有人赞同。天津市第二工读学校在探索改革的实践中大胆地提出:工读的性质不一定非要写在牌子上,特殊的对象进行特殊的教育。他们认为,工读学校要在新的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摆脱困境,完成普通教育不能完成的特殊任务,就必须从整体上淡化工读痕迹。改革中,他们从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挂起了育才职业学校和116中学两块牌子,面向社会、普通中学招收那些不宜在普通中学就读、毕业升学困难、品德行为偏常和有违法行为的学生,进行早期预防和矫治。

仅仅是一个学校称谓的改变,就给这所原来死气沉沉的学校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招生伊始,前来报名的学生十分踊跃,学校由过去的招生难变为容纳不下,其中许多符合工读条件而一直招不进来的学生,纷纷主动找学校要求入学。

思考之三:建立与普教衔接、为普教分忧、为普教服务的新体制。

某工读学校曾对本校93-94年度招进的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其中100%厌学,80%逃过学,10%的学生有夜不归宿行为,有的乱交异性朋友,有的因违法违纪受过学校处分。通过走访普通中学,他们了解到,在普教初中生中,确有一些学生因种种原因,学习跟不上,毕业升学无望,以至厌学、辍学,其中有的染有不良习惯、品德行为偏常甚至有违法行为。这些学生内心深处有很强的压抑感,有一种失败者的自卑心理,很容易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如不改换学习环境,对其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事实上,厌学——辍学——违法——犯罪,正是一部分失足青少年所走过的路,也是大部分工读生的演变过程。

既然工读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育、转化,毫无疑问就应该进行早期干预,防患于未然。不应等这些学生违法犯罪了再去挽救,而应在他们厌学阶段,就通过各种适宜的办学形式,将其吸引过来,使他们在新的学习环境里重新树立起成功的希望,进而改掉不良习惯,学会一技之长,成为有用人才。这是工读教育发展的着眼点,也是与普教衔接、为普教服务,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并早期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对策。

明确了与普教衔接、为普教服务的重点,这就为工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打破传统、单一的办学模式、拓展工读教育的功能,办出特色,办出规模效益。

拓展功能,深化改革

形势的发展,社会、学生家长对教育多元化的实际需求,要求工读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挽救几个失足学生,而应在中小学生违法犯罪的早期预防方面担负起更多、更广泛的社会教育职能。在困境面前,在深化工读教育改革的探索中,一些工读学校突破原有的传统办学模式,瞄准社会需求,向多功能、多层次办学发展。一种比单纯挽救更加灵活、多样化的,寓早期预防——矫治转化——教育保护——塑造培养于一体的工读教育新格局正在探索中悄然形成。

工读校外生教育。

这一改革始创于北京市朝阳区工读学校。工读校外生,又称“工读预备生”,是指那些有违法和严重劣迹行为,家庭和所在学校教育均有一定困难,而本人又不愿进工读学校,要求再给予一次留原校改过机会的学生,经所在学校与工读学校共同审批后即称为“工读预备生”。对这些学生,工读学校负责派教师协助管理教育,在协教期内,该生改正了错误,即撤销“工读预备生”称谓,如继续下滑,则招进工读学校。

这一作法给了违法违纪学生一个自我改过、自我教育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家长教育子女的紧迫感和学生改正错误的自觉性,有利于及早发现并对有违法和劣迹行为的学生进行矫治,因而深受学校、学生、家长的欢迎。目前,全国已有近94%的工读学校开展了工读校外生教育,接受教育的学生6897名,有效地发挥了工读学校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

托管生教育。

为配合普通中学解决学生厌学、流失问题,针对家长对送子女进工读学校顾虑多、怕丢面子、怕影响孩子前途、无力教育子女又渴望子女成才的心理需求,四川重庆沙坪坝工读学校等一批学校开展了托管生教育的尝试。

托管生招收的对象,一般是品德行为偏常、学习差、厌学乃至辍学、家长无力管教、所在学校又难以教育的学生,经家长申请,学生所在校同意,委托工读学校代为管理。托管生由学生家长、学校双方签订托管合同,交纳一定的托管费用,接受全寄宿制管理教育。学生一经转变,可随时结束托管。这一办学方式,受到了普通中学和后进生家长的热烈欢迎。凡开办托管班的地方,家长自愿送子女入学,并主动配合教育,教育效果显著。它的开办,既解除了差生家长的后顾之忧,也有利于普通中学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使工读学校更好地发挥早期预防的功能,提高了办学效益。

举办职业技术教育。

工读学校办职业技术教育,让学生学会一技之长,毕业后以过硬的思想、技术素质和普通职校毕业生的身份进入市场,是为学生铺设成才之路,增强工读学校办学活力的有力举措。改革中,北京市东城工读学校适应市场需求,创办了汽车驾驶、汽车维修、水暖和电气焊专业的职业高中,对外称东城职业技术学校;朝阳工读学校办起了电工、电梯驾驶和维修班,对外称为朝阳区职业技术学校。工读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北京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计划,实行全市统一招生;学生毕业时,须获得职业高中毕业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双证书”才能上岗。这样一来,学生出路难的问题大为缓解,许多专业的学生还没毕业,已被用人单位订购一空。

工读职业技术教育的创立,给工读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各地的工读学校均从本地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办了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班,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使学生思想品德较好,又有一定的知识技能,深受社会及学生家长的欢迎。

从单项改革到综合改革,多层次、多形式办学。

上海市卢湾区工读学校针对自身长期封闭式办学,教育功能单一,满足不了人们对教育多层次需求的实际,成立了综合改革科研组,围绕工读特点,在对社会经济体制、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家庭结构组合及文化背景、学生特点、普教改革趋向等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确立了多层次办学、“一校五部”(工读部、家教部、职教部、校外教育部、教育科研咨询服务部)的综合改革框架,主动面向社会服务,使学校成为一所多功能、多层次、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武汉市武昌工读学校按照与普教衔接、体现工读特色的指导思想,建立了“一校四部”:即校外教育部(协助中小学对劣迹生进行教育)、托管教育部(对品德行为偏常、家长无力管教的学生进行寄宿托管)、强化保护部(对有违法行为的学生进行挽救转化)、职业教育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格局。一些学校还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增多的实际,建立了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咨询指导门诊,对一些有心理障碍与行为偏差的学生开展咨询矫治,使学校成为本地区学生心理问题咨询与矫治的中心。

把工读教育纳入德育的大系统,把工读学校办成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德育基地。

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工读教育的职能,使学校有了相对稳定的生源,提高了办学效益。但是,如何把工读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大系统之中,使之发挥更大的办学效益呢?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工读学校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他们的作法是:

利用工读学校场地宽、有军训场地、学生便于集中住宿的有利条件,建立少年军校,把学校同时建成全市普教系统的军训基地。

利用工读学校面积相对较大的条件,开辟荔枝园、蔬菜园、养猪养鸡场、鱼塘和校办工厂,把学校同时建成全市中小学学工、学农的劳动实践基地。

利用工读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告别昨天,走向新生活的生动事例,进行法制教育,使学校同时成为全市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基地。

利用学校地处市郊、风景秀丽的自然优势;开辟活动场所,使学校成为中小学生假期活动的基地。

在工读学校建德育基地,工读生、托管生与来自重点校、普通校的学生一起进行军事训练、开展劳动竞赛,一起畅谈理想、人生,打破了长期以来工读生只和同类学生交往的狭窄圈子,不仅有利于工读生的教育转化,也拓宽了工读学校的功能,找到了一条提高办学效益、更好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途径。

从一所工读学校到整个工读教育事业,它的生存与发展,成败与得失,无不取决于它能否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适应了就发展,不适应就难以摆脱困境。时代呼唤着工读教育的改革,改革,给工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目前,工读学校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办学经费短缺的矛盾还比较突出,需要各地政府切实加强领导统筹考虑解决。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读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工读教育事业必将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一页。

标签:;  ;  

改革与发展中的工作与阅读教育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