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语文预习策略探索与尝试论文_裴利军

“3.2.1”语文预习策略探索与尝试论文_裴利军

甘肃省武山县渭北初级中学 741300

摘 要:语文教学除了在思想上引导学生认识预习的意义之外,在布置预习时提出预习的要求,突出预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目标,使学生在预习时有方向、有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自觉学习的品质,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关键词:语文预习策略 朗读 听写 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优先体现在课前预习上。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基础,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常见的课堂预习无法落到实处。尤其是七年级学生迈进一个新的学习环境,面对着陌生的文本,在学习思维和学习方式上都要有所转变,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自觉学习的品质、逐步提高自学能力?首先应该实现学生预习方式的转变。为使预习有实效,在此介绍一种实用性、操作性较强的预习方法----“3.2.1语文课前预习法”。

一、“3.2.1语文课前预习法”介绍

“3”指读三遍课文,即朗读、默读、研读;“2”指听写两遍生字词;“1”指写一段(或一篇)预习感受心得。

二、具体操作

1.“3”的操作

(1)朗读初步认知。面对新授内容,放声朗读是预习的第一步,在朗读中,标出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字词,以便在下一环节默读中针对性的解决问题。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印象和感受,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的韵律都能被体现出来,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另外,对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还要要求学生背诵,朗读背诵是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总的来说,朗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十分有益的。朗读时要注意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不换字、不读破词,最重要的是能够坚持。

(2)默读整体理解。默读是在朗读的基础上再次认知文本,速度可以稍快,此环节需要学生查阅资料认识作者和写作背景,标出自然段序号,查阅工具书解决前一个环节中标示出的生字词的读音和释义,认识文体特点,对文本形成整体印象之后解决积累性和常识性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记叙文而言,学生在此环节可以理清记叙要素,明确景物描写甚至文章脉络线索等等;对于说明文而言,学生在此环节则要认识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大致明确说明方法;对于议论文而言,此环节则需要找到中心论点,初步认识论据类型,基本理清文章结构;对于文言文而言,就要基本理解文章内容以及作者和写作背景。这一环节的问题探究将有助于我们由表及里分析文本中的情感价值观。

(3)研读深入分析。研读是整个朗读过程的高级阶段,学生在这一环节可以跳读,抓住自己感兴趣的语段进行思考。此环节重在问题生成和问题解决,可以自我生成自我解决,也可以借助课后练习来解决问题。比如大量运用修辞手法的内容,富有哲理性的语段,特征明显的语段(过渡段)等文本内容,就是研读的主要对象。当然这一环节学生不可能百分百的完成,可以遗留问题作为课堂探究的方向,教师在授课或指导时要关注学生的这些遗留问题,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感受到思考的快乐和获得的满足。比如记事的文章要抓记叙顺序,景物描写及其作用,重点描写或者细节描写的好处,极富感染力的词语的妙处;写人的片段自然要明确人物描写的方法;说明性的文章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议论性的文章就得思考运用的论证方式了。

2.“2”的操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在前一个环节默读课文解决字词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文本中出现的生字词写两遍——由家长配合,学生先听写一遍,之后检查对错,再将词语正确无误的书写一遍,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和易错字(形近字辨析)。

3.“1”的操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班级中的部分学生喜欢用一种方式写预习日记,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多种形式写预习日记。这样一来,将文本和生活紧密联系了起来,久而久之,学生的求异思维被激发出来,结果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长期坚持写预习日记不正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所努力吗?

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形态各异的人和文本,一成不变的使用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它的弊端,如何能使这种方法实现最大效益呢?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论证,需要我们在坚持中更新完善,使之更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有利于我们的学生,也有助于我们教师。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论文作者:裴利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8

标签:;  ;  ;  ;  ;  ;  ;  ;  

“3.2.1”语文预习策略探索与尝试论文_裴利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