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研究论文_姜宁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研究论文_姜宁

(牟平区委党校)

摘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包括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生态文明为视角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是现实的迫切要求。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有的题中之意,被赋予了更高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一、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自身发展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是尊重自然,维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其实现途径是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秩序。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并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描绘了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视野、高远眼光与科学谋划,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要深刻把握这个新目标,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

建设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三步走”的战略安排,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分别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上世纪末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历经极不平凡的五年砥砺奋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三、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现实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多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伴随这个成长过程的还有我国生态系统的退化和自然灾害的频发,这都反映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不容乐观的现状。因此,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现实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作为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当前既要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又要建设生态文明。为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中国当前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以生态文明为引领,而且只有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推进新型工业化,只有在逐步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时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够在真正实现工业化之后稳步过渡到生态和谐,走向生态文明型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走的是文明发展之路,体现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发展和存续模式。其基本要义是体现以人为本,即要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合乎时宜地把发展为了人民作为基础定位。

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走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和进程要求,也归之于在实现工业化目标的进程中摈弃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

(二)生态文明建设融合信息化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意味着要在原有文明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转换,这需要我们进行一项复杂而综合的多方面的工程。生态文明并不是停留在工业文明之上进行生态建设或环境保护,而是需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方位的超越,也就是说,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对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变。将工业文明因发展理念和模式不当而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通过转变成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来解决,这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含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离不开工业文明物质基础的支撑。建设生态文明,是为了改变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现状,促进社会实现长远的发展。在当下,以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核心,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物质基础。信息化能有效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轻物流、人流负担,具有传统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物质能量开发利用水平,开发了新资源,改善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社会效率,降低了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工业文明的超越。因此,信息化与生态文明虽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但在克服工业文明弊端,对工业文明的改造过程中,有许多方面是相通与兼容的。对于我们来说,在实现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向的过程中,走信息化道路是一种重要方式。

(三)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起初主要出现在沿海地区,现正逐渐向内陆地区转移,并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不断扩展。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要以新发展理念作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以人的城镇化作为核心,围绕人的需求来建设、设计和管理城市、治理城市。

协调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要加快推进步伐,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彰显特色,把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树牢绿色发展理念,突出山水田园特色,加强城乡规划、推动“多规合一”,加强环境治理、优化生态环境。

(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农业现代化道路

生态文明作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农业现代化作为“四化同步”的发展目标,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认识深化、科学把握的结果,也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农业现代化谋篇布局,在工作思路上的本质特征就是三个“体现”,一是体现在树立“大农业”的发展理念。二是体现在坚持生态建设引领科学规划,谋定而动的实施原则。三是体现在因地制宜,整体推进,充分发挥镇(乡)、村两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要求。在实践中,牢固树立 “大农业”和生态文明融合互动的发展理念,把握发展现代“大农业”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统一要求。

论文作者:姜宁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研究论文_姜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