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在知识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_大学论文

研究型大学在知识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位论文,作用论文,知识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迎接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建设国家创新系统(NIS )、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对跨世纪的高等教育的使命和作用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我国高等院校肩负着成为知识创新基地和知识传播基地的双重重要任务,也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使命。其中的研究型大学将在知识经济时代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1 研究开发与研究型大学

1.1 研究型大学的概念

研究开发(R&D),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的权威定义,“是在一个系统的基础上的创造性工作,其目的在于丰富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库,并利用这一知识进行新的发明〔1〕”。R&D一般包括三种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开发。研发任务主要由公私科研机构和大学所担负。R&D 机构的根本目标是开发新的具有较强公有性质的知识。通常来说,国立科研机构主要承担那些与国家利益紧密相关、涉及国计民生的高风险、耗资大的项目,多为指令性的战略任务。大学除从事与教学相关的基础研究外,更多的涉及到科学前瞻性、探索性的活动,属自由度较大的研究,当然,有时也承担国家的重大计划。而私立科研机构主要是利用其自身的灵活性填补研究空白。研发活动相对集中的大学被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研发活动较为活跃。

“研究型大学”这一名词属于“舶来品”。在国外,如美国、大学被分为研究型大学、博士授予大学、综合院校、文科学院和社区学院五大类,其中研究型大学约有150多所〔2〕。研究型大学作为研究密集型大学的简称,一般被认为是具有特定意义的高等院校。按照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盖哈德·卡斯帕尔的观点,研究型大学是一种符合三项基本要求的高校,即:精选学生;主要致力于探索知识;富于批评性的追根究底的精神〔3〕。显然,这些条件并不是所有的高校都具备的, 按美国卡内基研究机构1994年的分类,这类大学要具备一年至少培养50个博士学位获得者和要能从联邦政府获得足够的研发经费(一年至少要有1250万美元,约合1亿元人民币)〔2〕。这类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中的杰出类型,它对科学技术进步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贡献巨大。

研究国外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学者针对我国高校层次结构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大学可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级职业学校五类。后两类高校的情况是大家熟知的,前三类教学型大学是指那些几乎不进行基础研究,不具有独自专业领域研究成果的、以教育为中心的大学;研究型大学是指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和能力,以培养高级创新人才(研究生)为主要任务、以科研为中心的大学,它一般以学院制为基本管理模式;教学科研型大学是介乎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型大学。

1.2 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与其他类型高校(特别是教学型大学)相比,研究型大学具有以下几点特色:

(1)首先从R&D投入看,研究型大学能从各渠道尤其是政府手中获得足够的研究开发经费。如新加坡国立大学1995年从政府获得的R&D 经费高达3200万美元,1995年美国大学中R&D投入的85.5 %来自于大学外的支持,达269亿美元。R&D经费来自各个方面,但其中政府是最大和最重要的供给者,这不仅是由于许多国家实验室设在研究型大学(在美国,大学使用联邦实验室经费的2/3),而且是因为基础研究是一项公益事业,它本质上需要政府的公共支出。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当有限,特别是在经济危机发生的时候。这也说明,研究型大学是R&D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2)从成果产出与人才培养看,研究型大学成绩斐然。 一般而言,高投入的研究型大学成果产出很大,每年至少能培养50个博士学位获得者。单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每年就培养毕业硕士生500人, 博士生50人。新加坡国立大学1995年培养了50多个博士,被《SCI 》)收录的论文数超过1000篇,在《EI》的论文数为504篇〔2〕。1995—1996年16名美国国家奖获奖者中,14名来自于研究型大学,占到87.5%。1993—1996年诺贝尔各项奖35名获得者中,23名来自美国研究型大学,约占世界获奖者总数的66%〔4〕。1901—1972年美国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物学和医学奖三项奖金得主共有92位,其中有46.9%的科学家隶属于哈佛、哥伦比亚、伯克利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华盛顿大学等5所研究型大学〔5〕。

(3)从学术氛围看,研究型大学内部的民主自由空气, 为科学创造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由于R&D 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探索性和创新性,决定了研究者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学术思想自由和探索自由。而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并不是任何大学都能提供的。在研究型大学中,学术自由是其不可或缺的灵魂,学术自由是科学之母!卡斯帕尔校长在谈及斯坦福大学成功的原因时,提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学制定学术计划的自由,归根到底是一种摆脱大学内部要求一律的压力的自由〔3〕。当然, 研究型大学的学术自由并不意味着教授们对其教学科研可以不负责任。

(4)从学产关系看, 研究型大学与产业是一种联系密切的伙伴关系,且多以科技园区为纽带。斯坦福和硅谷被看作是这一伙伴关系的典范,是大学与工业企业之间互相需求的产物,它为研究型大学高新技术成果迅速商品化、产业化提供了合适的环境和条件。这种学产的互动,既是大学与企业单位之间的,又是大学教授学生与企业人际之间的,它大大强化了企业精神以及对技术转让是一种“身体接触运动”的认识。科技园主要是为了加强学产合作而发展起来的空间形式,世界上大多数科技园都靠近大学发展就说明这一点。

2 中国高校的研究与开发

据统计,我国各类高等学校的研发实力至今已有明显提高。在跟踪和发展高技术的“863”计划中, 高校在许多领域都承担了一批重要任务。在国家科委负责的5个民用领域中,高校参加了全部11 个主题的97个专题、502个课题的研究,占总课题数的54%,投入科技力量4000 多人。在基础研究方面,高校投入了科技人员的22%和获得科技总经费的13%。1986—1994年间,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C)的项目占总数的65%左右,经费额占62%左右,比例每年大体相同。在国家科技统计和学术榜中,高校的成果和水平均排在第一位。从1985年到1993年,高校经过鉴定的科技成果达6.8万项,其中40 %达到国际水平或国内首创;出版科技专著4.3万部(不含教科书),发表论文105万篇,根据中国科技情报所统计分析,在美国情报机构出版的《科学引文索引》、《科技会议录》和《科技评论索引》上收录我国学者的论文报告中,高校分别占54%、55%和48%;从1979年国家恢复奖励制度以来,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30项,国家发明奖77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210项,分别占全国奖励总数的1/2、1/3和1/4〔6〕。但是, 研发力量在各类大学中的分布是不平衡的。

在我国,大学有三种划分方法:(1)按学校规格分为重点院校、 一般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2)按学校隶属分为部委院校、 教委直属院校和地方院校;(3)按学校类型分为综合大学、工科院校、 农林院校、医药院校、师范院校、其他院校。1995年,我国各类高校共计766所(不含西藏4所高校),其中重点、一般和大专分别为85、417 和264所;部委、教委直属和地方分别为243、30和493所;综、工、农、医、师和其他院校分别为59、267、65、113、241和21所(其他院校R&D力量较小而特殊,我们在此不做讨论;凡无特殊说明, 以下数字均为1995年数据〔7〕。我们用三个表格来说明我国高校的R&D状况(表1、表2、表3)。

表1 各类大学R&D资源投入情况

研发人员(人)

校均人员(人) 科技经费(千元)

合计

237389 3104774059

按学校规格分

重点院校 92701 1091

3304089

一般院校 135654 3251413349

高等专科学校 9034

34.2

56621

按学校隶属分

部委院校 103363 4252350899

教委直属院校 39194 1306

1631114

地方院校 94832 192792046

按学校类型分

综合大学 28459 482662611

工科院校 106396 3983491070

农林院校 20946 322177272

医药院校 60533 536283287

师范院校 19549 81 153643

校均经费(千元)

合计

6232

按学校规格分

重点院校 38872

一般院校 3389

高等专科学校 214

按学校隶属分

部委院校 9674

教委直属院校 54370

地方院校 1607

按学校类型分

综合大学 11231

工科院校 13075

农林院校 2727

医药院校 2507

师范院校 638

综合看以学校规格分,重点院校在R&D资源投入、R&D机构和课题数以及科研产出等三方面均明显优于一般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学校隶属分,教委直属院校无疑最具竞争力,部委院校也差强人意,地方院校R&D状况较差;以学校类型分, 综合大学和工科院校R&D情况较好。

表2 各类大学R&D机构和课题情况(单位:个)

机构数

校均机构数 机构中博士生数

合计

1806 2.4 5392

按学校规格分

重点院校 647 7.6 4415

一般院校 1129 2.7 977

高等专科学校 30

0.1 0

按学校隶属分

部委院校 850 3.5 2098

教委直属院校 156 5.2 2665

地方院校 800 1.6 629

按学校类型分

综合大学 237 4.0 898

工科院校 709 2.7 3128

农林院校 287 4.4 545

医药院校 460 4.1 722

师范院校 105 0.4 99

校均博士生数课题数校均课题数

合计

7.090842 119

按学校规格分

重点院校 51.9

43387 510

一般院校 2.345027 108

高等专科学校 0 2428

9

按学校隶属分

部委院校 8.640068 165

教委直属院校 88.8

19939 665

地方院校 1.330835 63

按学校类型分

综合大学 15.2

11929 202

工科院校 11.7

48194 181

农林院校 8.47785

120

医药院校 6.416247 144

师范院校 0.46209

26

从表1可知,我国11类大学中高于高校研发人员平均数(310名)的有8所,高于拨入科技经费(6232千元)的有5所,两项均大于平均线的5所大学综合排名为教委直属院校、重点院校、综合大学、工科院校和部委院校。

表2列出了各类大学的R&D机构和执行课题状况。我国各类高校校均R&D机构数为2.4个,博士研究生平均每校为7.0人, 校均执行课题数为119个。三项指标都大于此平均线的有6所高校,综合排名为教委直属院校、重点院校、综合大学、农林院校、部委院校和工科院校。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农林院校因其R&D 机构数较高而使总次序位列部委、工科院校之前排第4位,这是与其投入产出不匹配的;其二, 教委直属院校和重点院校的R&D机构均有超过50名博士生参与其中, 显示出两类大学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上的能力。

表3 全国高等院校在知识生产中源头功能

全国总数(项) 高校数量(项)

国家三大奖(1993.1995.1996.1997年)145

31

其中:自然科学奖(一、二等)439

发明奖(一、二等) 3917

科技进步奖(特、一等) 635

《SCI》收录的科学论文1990-1994年32220 17687

1995年 7980 4926

国内三种专利申请 1991-1996年1137829497

其中:发明专利21062 4165

高校所占比例(%)

国家三大奖(1993.1995.1996.1997年)21.4

其中:自然科学奖(一、二等)20.9

发明奖(一、二等) 43.6

科技进步奖(特、一等) 7.9

《SCI》收录的科学论文1990-1994年54.9

1995年 61.7

国内三种专利申请 1991-1996年8.3

其中:发明专利19.8

表3列出了各类大学科研产出方面的六项数据, 另从计算得出各项指标均高于平均线的高校有5所,综合排名为教委直属院校、 重点院校、工科院校、部委院校和综合大学。综合大学位次靠后是由其在鉴定成果、专利授权和技术转让合同三项指标较低造成的,这或许是与这些大学文科专业所占比例较大有关。

综上我国大学的研发分布有如下特点:(1)参与者众。 各类大学都不同程度的从事研究,且有一定成果,甚至某些大学在某些方面还较为突出。除了农林院校在R&D机构位居前列外, 医药院校在科研产出前三项指标上都居第三位。(2)极不平衡。11类高校的研发分布很不均衡,在教委直属院校、重点院校、综合大学、部委院校和工科院校中已初具规模。(3)高度集中。 研发实力高度集中于教委直属院校和重点院校。二者又呈明显的交叉性,30所教委大学中有26所同时也是重点大学,占到87%,而85所重点院校中有31%的高校直属于教委。

3 研究型大学在知识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肩负着成为知识创新基地的任务,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把高等院校称为知识工厂,不仅是知识的创新源和人才的培养库,也是经济的增长源、文化知识的传播源和技术的转移源。其中的研究型大学和国立科研机构共同构成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两大基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教授卡斯特斯认为,研究型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是知识创新的“发电机”之一〔8〕。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科学研究(包括R&D 中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9〕。它主要包括三大类:1)发现了新的科学事实,探索到新的科学规律,建立了新的科学理论。如亚当斯和勒维烈分别独立发现海王星,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哥白尼创立日心说。2)发明了新技术,创造了新产品。 如英国詹纳发明了种牛痘技术,美国贝尔研究所巴丁、肖克莱和布拉坦研制成功晶体管,发明了晶体三级管。3)提出子新方法、新手段, 开拓了新领域。如射电望远镜的发明,开创了射电天文学研究新领域。知识创新有大有小,总之,只要是给科学宝库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新东西,增加了科学真理的颗粒,都属于知识创新。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知识创新中的核心地位和基础作用。

3.1 研究型大学在知识创新中的核心地位

知识创新系统的两大核心分别是国立科研机构和高校中的研究型大学。据统计,从R&D活动经费和人员所占比例看,在各国NIS中,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各占20%左右,这是一种较为合理的资源配置〔9〕。 我国研究机构所占比例偏高,高校比例相对较低,且主要集中在重点大学或研究型大学。从R&D经费的投入体系看, 只有高校(主要是研究型大学)能成为几乎所有其它创新主体R&D经费的投入方向, 形成了一个以高校为中心,与其他部门相联系,具有知识配置力和创新能力的系统结构(图1)。

图1 以高校为中心的R&D经费投入网络系统图。

图中对R&D活动来说,政府是活动经费的投入方,对国立科研机构、工业界和高校提供R&D经费;工业界除得到政府的R&D支持外,更多的是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对二者进行资金投入;国立科研机构可以从政府和工业界得到经费,它又和高校进行合作研究;只有高校对R&D 经费具有明显的集结性,可以得到所有其他创新主体的投入。研究型大学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它当然具有这种集结性,不仅如此,研究型大学所具有的研究经费和研究任务的集结特征比一般大学更为明显。这充分表明研究型大学在知识创新中的特殊地位〔4〕。

3.2 研究型大学在知识创新中的基础作用

3.2.1 知识生产的源头作用

如果说知识和创新是知识经济中技术创新的燃料和电流,那么研究型大学就是提供燃料的源头和产生电流的“发电机”之一。其生产过程是:生产主体在既有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现代化的实验手段,通过大脑特殊的思维加工,生产出新的科学知识。从投入来看,有人员和人时工资、科研经费和实验室材料等;生产主体主要是身兼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科学家、技术助手,甚至是学生;生产条件无非是实验室设备、实验材料和图书情报系统;生产产品是无形的新的科学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甚至是新问题)和有形的研究论文、科研报告、专利产品等。研究型大学是R&D成果最重要的密集源之一,以专利数据为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统计表明,1994年全美前100 所大学研究专利数为1486项,占全国高校专利数的84.4%;而其中96所研究型大学研究专利数就达1466项,占全国高校专利数的83.3%,占百所大学的98.6%;“顶尖”(Top)的前20所研究型大学专利数为915项,占全国高校专利数的52%〔4〕。在我国,因为尚未对研究型大学进行区分, 我们只能从高校总的指标来间接衡量,好在所用数据中至少有一半为研究型大学所作贡献。

另外,我国高校在攀登计划中承担课题约占30%;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课题中约占总数的67%,在重大项目中约占36 %; 在“863”五大领域和科技攻关中,高校获得的经费均占总数的14%。 “八五”期间,高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88项,占获奖总数的1/2左右;获国家发明奖274项,占获奖总数的1/3左右;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50项,占获奖总数的1/4左右〔9〕。1995年高校被《SCI》收录的科技论文占全国总数的六成以上,仅“顶尖”的五所大学就占到近30%,依次为南京大学(452篇)、北京大学(269篇)、复旦大学(244篇)、 清华大学(231篇)、中国科技大学(227篇)〔10〕。理所当然,这五所大学应成为我国的研究型大学。

3.2.2 知识传播中的纽带作用

在研究型大学中,知识传播和知识生产是相辅相成的。知识传播为知识生产提供了必需的高素质人才的交流场所,同时大量的知识成果要通过知识传播而扩散开来。在NIS中, 担负着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核心是高教系统和职业培训系统,而高教系统较之于职业培训系统更能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最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研究型大学在这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其原因在于:研究型大学始终把教学和研究的结合看成其主要任务,实行导师制,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研究型大学的纽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师生们围绕他们所做的科学工作,借助于大众媒介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工作,促进创新的普及和应用,为创新提供广泛的动力。(2 )通过论文发表等正式或非正式的科学交流使自己的科学创造获得社会承认和支持,以利于人才的成长。这里还涉及到科学论文的被引用情况,我国高校1990—1994年被《SCI 》收录的论文有1/4在1995年被引用,被引用次数达到43%〔9〕。(3)将知识生产与技术和知识应用相联系,使创新快捷高效地转入应用。其途径就是培养复合型、创造性人才,借助于人力资源的流动来完成。(4)科学教育。许多国家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中都列入了科学教育的内容。研究型大学在科学教育中责无旁贷。

3.3.3 知识转移的社会服务作用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大学除发挥传播知识,提出新思想两个作用外,“建立科学园是使大学承担第三个作用,就是把大学里的新发现和新思想推广到社会上、商业上,使之成为整个社会的财富〔11〕”。据悉,1995年美国硅谷62%的收入是由与斯坦福大学有关的人创造的。美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5000家规模不大的软件、芯片企业,它们的贡献不亚于500家大公司,而这些企业都离不开高校。 美国的三大科学园都与研究型大学互相交错,连成一体。硅谷科学园区围绕着斯坦福和伯克利两所主要的研究型大学,分布着3000多家高科技产业和许多研发机构;128号公路的波士顿科研中心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为核心; 北卡罗来纳三角园区是以三所著名研究型大学即北卡罗来纳大学、州立大学和杜克大学为三个顶点构成的。一般来说,研究型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是通过上游的科研机构、中游的技术中心和下游的高技术知识型公司三位一体的体制来完成的。三个层次可以同时隶属于研究型大学,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主体通过经济合作关系结成联盟。无论怎样,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是不变的。北大方正集团的例子是十分典型的,这一体制的上游是北大计算机科学研究所和文字信息处理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游是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方正研究院,下游是方正集团公司〔8〕。上游(位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气氛浓厚的环境, 使创造性人才有施展才能的机会,不断追求科学技术上的新突破,大大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

4 创办和建设我国的研究型大学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讲话中谈到:“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并特别指出,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索宏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这实际上是向高等教育提出了创办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要求。目前,国家正在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形式,对高等教育旧格局进行改革。可以预见,此项改革对于高校本身的发展、也必将对于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了创办和建设我国研究型大学,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我们具体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4.1 重点遴选,具体规划

有人主要以研发经费为指标,认为我国应从重点大学中选取20所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进行培育〔2〕,我们认为这一数字显得有些保守。的确,我国国力难以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进行大规模的建设。1995年我国大学中研发经费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只有9所。从实际条件看,我们只能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取若干学科进行建设。要办好研究型大学,经费固然是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1996年美国研究型大学评估的指标中,学术声誉被置于突出地位,学生选择被列为第二项,排在第三位的是教师资源。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地区间情况差别较大,从地区分布看,研究型大学数目不能太少。考虑到一个独立自主的大国的经济安全问题,在知识创新上不能严重依赖于其他国家,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只能靠自己开发,因此,我们应有一个适当的研究型大学建设数量。按照复合型的指标体系(包括研发人员、R&D经费、科研成果等硬指标和学术声誉、师生素质、学术环境等软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学科和地区分布等因素(这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国尤为重要)。我们应从学校类型出发,以综合大学和工科院校中的教委直属院校和重点院校为基础,从中选出约80所高校作为研究型大学来建设。对于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和培养,要有具体的规划和要求。例如,这类大学一般必须以博士学科授予点为基础、以国家级重点学科(338个理工农医类)或国家重点实验室(101个在高校)等高水平科研基地为依托,并致力于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或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将科研与经济相结合。

4.2 强调学术声誉的重要性

研究型大学多为名校、老校。其“名”来自于长期形成的学术声誉。学术声誉来自于大学的科学研究水平与成就,来自于大学所培养学生被社会认可的程度,即大学的教育质量。学校的学术声誉实质上等于教师学术水平和社会声誉、学生的质量和社会认可度、学校为国家科技发展所做贡献等多方面的总和。学校应在以上诸方面积极扩大学术影响和维护学术声誉。

4.3 重视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入学新生的选择

建设研究型大学,必须高度重视“名师工程”的建设。“名师出高徒”。师与徒构成一种社会纽带,且这种社会联系是持久而稳定的(这里“徒弟”的定义是指毕业后研究生或博士后研究员)。美国 1901 —1972年间,理、化、生三科诺贝尔奖金得主中有获奖师傅的比例分别为61.3%、57.9%和42.9%〔5〕。 这种情况是未来的科学家自我选择过程和学府的挑选人才过程的相互作用造成的。名师与高徒的选择是一种相互追求的过程,因此,建设研究型大学除了重视学校本身的学术声誉外,更要重视名师的塑造和新生的选择。

4.4 增加经费投入,将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纳入NIS和国家知识创新工程中去

由于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又由于基础研究成果的公共产品性质,故研究型大学的R&D经费来源主要应是政府拨款。 当然,考虑到我国的经济条件和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可以由中央政府重点支持20所国立研究型大学,其余60所大学的经费主要由名省市区地方财政供给,并积极争取多渠道筹措资金。不管怎样,研究型大学R&D 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必须优先解决。

国立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是知识创新的两大主力军,因此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必须也应该将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列为NIS 和知识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进行建设。

收稿日期:2000—01—05

标签:;  ;  ;  ;  ;  

研究型大学在知识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