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资源共享的文化思考_文化论文

文献资源共享的文化思考_文化论文

关于文献资源共享的文化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学论文,资源共享论文,文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文章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文献的本质,从文化积累与贮存、文化传播、文化的世界性等方面论述了文献资源共享的目的、意义及必然性,通过对当代文化变革特点的透视,分析了文献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文献资源共享 文化学

文献资源共享在近几十年中受到特别关注是有现实原因的:文献数量的急剧增长和经费的相对短缺使单个的文献情报机构无法实现对文献的完备收集,广泛而复杂的社会文献需求又难以在单个文献情报机构得到全面满足。于是,合作协调、资源共享成为文献情报工作一种现实选择。然而,当我们把文献资源共享这一思想放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加以考察的时候,我们就会领会到它更深层次的文化学意蕴。

一、文化与文献

什么是文化?这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19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结起来,大体有两类:狭义的文化:是指与政治、经济、军事等并列而为人类社会活动之一部分,即关系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文学、艺术、科学、哲学、道德风尚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广义的文化:则包括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实际上,定义的不同往往是由于学科研究的角度不同所致。笔者从探讨“文化与文献”关系的角度,倾向于对文献作广义的理解,即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切成果。

文献是信息知识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文献的物质载体,即文献的物质组成及记录方式,是文化的创造物,也是在文化发展的动力作用下不断更新的。文献的载体材料,从龟甲兽骨、竹木缣帛,到纸张,到各种光电磁化材料、文献的记录符号,比结绳刻木,到图形文字,到声频视频符号及各种数字代码,它们的不断变化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文化的不断演进。所以文献载体本身凝结着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类文化实体,近年来兴起的“书文化”研究,就是将文献载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加以研究的。

至于文献所包含的内容,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信息,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自身的感官系统,对客观事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运动形态的信息的获得与接受,并经由人脑的思维功能进行加工、转化、提炼而成的一种观念型文化信息。这种观念型文化信息,只有物化成固态的物质型信息,才能在时间和空间双重意义上保存下来,并得到传播利用,使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人们将文化信息通过文字、图象、符号等形式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这种记录有文化信息的物质载体就是文献。文献就是文化的载体。

作为文化的载体,文献有其特定的功能:第一,文献以一定的符号系统和一定的载体形式记载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程及对未来文化的探索,汇集了人类已有的一切认识成果,因此它是记录文化的工具;第二,文献一经产生便完全脱离人脑而独立存在,突破时空限制多次被利用并流传下来,由于历来人们对文献的搜集、整理、贮存,大部分文献得以代代相传,成为积累文化的重要手段;第三,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在孤立、封闭的状况下进行,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文献作为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一个文化系统的内部及多个文化系统之间的文化传播和交流中起着媒介作用,因此,文献又是文化交流的媒介。

作为文化的载体,文献的产生和发展渊源于人类文化的进步。“只有社会生产发展到可以提供文化活动和生产文化物质的时候,典籍的产生方为可能”,①同时,“社会生产发展了,人类文化活动逐步由低级达到高级阶段,典籍记载的内容呈现多样性”,②而文献的载体也越来越多样化。由此可见,文献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

作为文化的载体,文献的产生和发展又促进了人类文化的进步。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发明并用于文献记录。文献作为一种记录知识的形态,记载着人类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已有的认识成果。它不仅是同代人相互表达思想、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而且复映与再现人类社会往昔的面貌,为人们提供在前人基础上认识自然和社会,从而获得发展的部分前提条件。

二、文化的积累、储存与文献资源共享

我们今天拥有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并不是人类一下子发明、创造出来的,而是人类长期积累的结果。所谓文化积累,“乃是指旧文化的保存和新文化增加的发展过程”。③

人类文化积累与语言文字及文献的产生与发展是分不开的。人类社会进化史表明,在语言文字没有出现以前,人类几乎没有什么文化积累。④人类创造了语言,并以语言为工具交流思想,传授知识和经验,使文化在一代代绵续中得以保存和积累。文字及其载体——文献的出现,则更使文化的保存和传递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人类文化积累的进程因而大大加快,文化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厚实。随着文献生产的社会化发展,人类文化积累的数量、质量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如果没有人类文化的长期积累,当今科学、技术及物质文化创造的惊人发展是不可思议的。

人类的文化积累,必须有文化储存作为保证。文化储存就是对文化收藏、保存,以维持文化生产的连续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创造的文化,所以能延续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储存的作用。文化储存主要是通过对文献收藏实现的,而图书馆就是文献收藏这一社会需要的产物。几千年来,图书馆通过文献的收藏对人类文化的储存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即使到今天,图书馆仍然是文化储存中心。随着现代信息储存技术的发展,对信息的大容量储存、高速度存取、长时间保存成为现实,人类文化储存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

人类进行文化积累和文化储存,目的是为了使用,是为了进行文化再生产。人类创造文献,是为了使个人知识的贮存和交流突破自我记忆及时间、空间的限制,进入社会传播渠道。人类保存文献,目的则是提供日后多次反复的利用,变少数人利用为多数人利用,实际上就是让文献这一人类的智力资源为更多的人所共享。由此可见,文献资源共享正是人类保存文献进而储存文化的初衷。

然而,在绵远的历史长河中,文献资源共享并没有能够实现。人类保存文献本来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利用,但是人们却以种种人为禁锢的手段对文献的利用加以限制。以中国古代而言,私人藏书“秘而不宣”,“有储书贻后而责以鬻及借人为不孝者,有深藏秘阁饱书虫靳不借阅者”。⑤即使是官府藏书,也藏于“秘阁”,不要说寻常百姓,就连普通士大夫也无缘问津。于是,人类陷入了一种“文化悖论”,即手段对于目的的悖谬,实质上也是“文化价值、功能上的自我相关的矛盾性和不合理性”,是“文化建构的人的价值思维方式上的悖谬。”⑥因此,排除悖论,走向理性,让人类积累和储存的文献资源真正为全人类所共享,应当成为当代人的一项历史使命。

三、文化传播与文献资源共享

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交往活动所产生的文化互动现象。⑦自人类创造文化之日起,就伴随着文化的传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传播更加丰富多彩,其社会作用日益突出。美国文化社会学家奇·库利在《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一书中认为,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或者说是连结社会秩序的一种手段。⑧文化传播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行为,人类通过它进行社会交往,交流思想和感情,传递经验和知识。文化传播提高了人类的社会化程度,打破了人们所处社会生活的孤立状态,使整个人类活动愈来愈依靠社会。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社会活动依靠文化传播的程度越来越高,其社会化程度也越来越强。

文化传播需要有传播媒介。文化传播媒介是多种多样的,人、物、社会组织等都可以成为文化传媒。而在各种文化传媒中,最具影响力的则是包括各类型文献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单就文献而言。当今世界每年出版图书达80万种,期刊10多万种。据我国有关部门统计,1993年我国出版图书达97606种,64.09亿册,期刊6801种,20多亿份,报纸发行近200亿份。⑨这些传播媒介,跨越时空,将各种文化信息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人类真正进入信息时代。

文化传播是人们共享文化的过程。文化的价值也只有在文化的传播、共享中才能被人们认识和理解。文化传播的范围越广,它的价值就体现越充分。文献资源共享正是一种范围广泛的文化传播活动。它的最终目标,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文献最广泛的需求。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播,将使人们愈来愈打破彼此孤立,隔绝的文化状态和封闭体系,而处于开放的、多元的社会文化体系之中。

文化传播并不是无目的的行为,相反,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传播者,都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活动者,都是有一定需要、目的和动机的,所以,文化传播不是文化价值机械的传递,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重新认识文化的心理过程。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估价和确定某种文化的价值,而且还要增殖和繁衍出新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文化增殖现象,文献资源共享不仅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发利用人类知识资源的文化传播活动,而且因为这种文化传播跨越时空障碍,因而其文化增殖效果可以得到无数倍的增加,它对新文化意识的形成,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四、文化的世界性与文献资源共享

文化有没有世界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段,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⑩(着重号系笔者所加)从马、恩的论述可以看出,文化生产,无论是物质文化生产还是精神文化生产,都具有世界性,现在实践已证明世界文化的存在。标准化生产、跨国公司、国际市场等等物质文化的生产都是具有全球性的。至于精神文化生产更是没有国界,人类正是在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中共同创造着人类精神财富的。本世纪60年代,英国著名科学家A.King深刻分析了自18世纪以来科学的社会属性,他的结论是科学是属于世界的,它不承认任何人为的疆界。(11)文化之所以为私人及各种社会群体、集团所占有,乃是私有制的结果,自然,它也会随着私有制的最终消亡而真正成为全人类自由支配的共同财富。

文献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产品,就文献本身的价值来说,它是一种社会共同的财富。因而,文献的交流和利用是不应该受到任何人为疆界限制的。文献资源共享是文献资源根本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当然,在私有制还存在的社会,文献资源共享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在当今社会,由于种种政治歧见、经济竞争、文化冲突、文献资源共享仍然受到种种人为因素的阻碍。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开放,人类毕竟在向这一目标前进,我们相信,人类的理性和智慧之光,终将照亮文献资源共享之路。

五、当代文化的变革与文献资源共享

1.当代文化的性质从工业文化转向信息文化,文献资源共享将成为信息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要求。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工业文化。工业文化是以物质和技术为中心的文化,其核心是以机器为标志的工具系统替代和扩大人力。本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接成一个统一的传播系统,迅速改变了世界,这一系统可以跨越时空限制,及时、准确、综合性地传递、加工、储存、创造信息,从而使人类联结成一个信息整体,信息的广泛交流,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人类活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使机器系统的传统地位受到挑战,于是人们把活动中心由依赖机器转向依赖信息,信息作为社会最重要的资源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社会对信息日益强烈的需求使人们更加渴望共享人类的知识资源。因而文献资源共享将成为当今信息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趋势。

2.当代文化主体从区域文化走向全球文化,文献资源共享意识将得以普遍强化。信息文化的直接后果是把全球结成一个紧密的信息整体。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使全球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大大增强。不同社会之间的频繁接触,使人们意识到,只有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协调合作,才能共同发展。这种全球意识的形成将会强烈冲击文献资源建设和利用中的保守、封闭、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观念,从而消除文献资源共享观念上的障碍。

3.当代文化发展由垄断性文化转向平等性文化,文献资源共享将更具有广泛性。在传统社会,文化结构呈金字塔形。文化往往被少数人所垄断,广大民众则游离于文化享用之外。当代信息文化的发展迅速打破了这种文化垄断。全球一体化的信息网络改变了文化结构,这一网络将声形色态语言文字图象融为一体,易于接受和理解,从而大大消除了由于文化水平偏低而形成的接受障碍。电子计算机及数据库的使用和联机检索网络使文献资料社会化,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因此,文献资源共享将不再是少数专家、学者的“共享”。文献将通过各种符号系统、各种载体形态走进千家万户,因而真正成为全社会共同享用的资源。文献资源共享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又将更加激发广大民众对利用文献的愿望和要求,文献资源共享将不断获得新的动力。

4.当代文化由注重纵向传递转向加强横向交流,文献资源共享将在文化横向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文化的传递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的文化传递比较注重纵向进行,即前代向后辈的文化传递,而忽视文化的横向交流。体现在文献工作中,则是注重对文献的收集、保存,而忽视对文献的现实利用。在信息文化条件下,信息量激增,信息更新频率加快,文化的横向交流因而更受重视,人们在频繁的横向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加速了社会的发展。文献资源共享作为文化横向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使文献资源得到广泛的利用,其现实使用价值得到充分的开发,从而大大丰富文化横向交流的内容,并使其具有永恒的魅力。

来稿时间:1994年11月20日

标签:;  ;  ;  

文献资源共享的文化思考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