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_任务驱动教学法论文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_任务驱动教学法论文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生物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法论文,课程论文,生物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B文件编号:1003-7586(2007)04-0012-02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活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适合学生特点,使教与学生动有趣、易于接受。它使学生的活动有了明确的指向性,注意力集中到整个目标的完成上。学生就会在目标任务的指导下,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并提高了各种能力。下面就生物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进行简单的探讨,作为抛砖引玉,供同行参考。

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1.1 任务驱动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一定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1.2 任务驱动的概念

它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些具体的任务为线索,巧妙地把教学内容隐含在每一个任务之中。

1.3 任务驱动的基本特征

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1.4 任务驱动的基本原则

学习活动与具体任务相结合,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

1.5 任务驱动的呈现方式

“问题情景——形成知识——应用拓展”对于每一个知识点,分别设立了相应的情景,并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探究与交流,以使学生经历“做科学”的过程。开展教学时都是活动在前,问题在先,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思考,从而体验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将所要学习的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设计的任务进行思考、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教学过程举例如下:

2.1 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精心设计任务

新课程要求教学的切入点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从学生知道了什么、会了什么入手实施教学,运用已经学会的知识、已经拥有的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认真把握教材,分析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层次分布情况,将每一节设计一个大任务,再将大任务按知识点分为小任务,在小任务中将教学知识点与技能训练蕴含其中。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给学习者留有可思考、可探索、可交流和分析的空间,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有“事”可做,有“成果”可出。如:在学习了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节时,可以设计鸟类有哪些特点适于飞行这一大任务,然后把这个大任务分成鸟的羽毛、骨骼、肌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等结构是如何适于飞行的小知识。借助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逐一去思考、分析这些小任务,从而得出鸟类适于飞行的结构特点。在分析呼吸系统时,学生还制作了双重呼吸的模型来说明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2.2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任务,创设情景发现新问题

设计的任务中都应有新、旧知识点,学习者在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去完成任务,而任务的设置应为学习者创设情景。

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相应的情景,有人养花,喜欢一天到晚把花放在房间,你认为合适吗?人们喜欢早上到公园或树木茂密的地方锻炼,你认为合适吗?种在田里的黄豆苗和我们吃的黄豆芽都是黄豆发芽来的,为什么一个是绿色的,一个是黄色的?这些都是学生平时经常接触到的喜闻乐见的生物现象,恰当的时候,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把问题提出来加以探究。

2.3 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形成新知识

发现问题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学习者自己探究、分组讨论或借助教师的引导、点播和讲解,学习者通过探索解决了,他会有成就感,可以增强信心。而教师的帮助,将是学习者最需要的,可进一步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学习先天性行为的类型时,大多数学生不能区分反射、应激性、本能、趋性这几个概念。在学习中特别容易发生混淆,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与讲解,在教学中可以先举几个实例问题引导学生去区分:

①触动含羞草,其叶片会合拢(应激性);

②将食盐放在草履虫的附近,它会躲避(应激性);

③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会突然跳起(反射);

④飞蛾扑火(趋性);

⑤刮风下雨时卷柏会合拢(应激性);

⑥动物的求偶、繁殖行为(本能)。

通过这样几个例子的释疑,不仅使学生能区分这几个概念,而且又进一步地加深理解了新知识。

2.4 师生对课堂教学共同反思,进一步优化课堂

教师反思课堂是对课堂的教学结构、教学策略和任务设计的小结,可以动态地调整教学方法策略、教学内容和任务实现的难易程度;学习者反思课堂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检查,使自己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使后序的学习有的放矢。

3 “任务驱动”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任务设计的合理性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提出是最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首先,“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其次,任务的设计要有综合性,它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学会了综合运用新旧知识。最后,任务还要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如果学生对你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该任务也是失败的。

总之,设计的任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融合教学内容于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去获取知识,去运用知识。

3.2 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无事可做,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因此,不能认为只有站在讲台上讲课才是教师的本分。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3.3 重视对结果的评价

学生完成任务之后,教师要及时地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讨论、总结、评比,使教材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并让学生选取代表对所完成的任务发表见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评价要包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发现等,注意多褒少贬,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地理解任务驱动,认真地去研究,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驱动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使学生有成就感、荣誉感,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标签:;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_任务驱动教学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