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角度看改进试题编排和表达的策略_数学论文

基于学生视角的试题编制与呈现方式改进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试题论文,策略论文,方式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尽管在评价目的、评价内容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书面测试”作为重要的评价方式,其地位和优势不会改变.早在1985年,苏步青教授曾为《小学生数学报》创刊题词:“要帮助小学生学好数学,我认为必须掌握两条:一条是配合小学数学课本,适当地有目的地添上一些引人入胜的内容,使少年学起数学津津有味;一条是根据少年思考灵活的特点,循循善诱地介绍少量动脑筋的资料,为将来独立思考打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书面试题编制时,同样要“有目的地添上一些引人入胜的内容”,唤起学生对完成试题的兴趣,让学生在解答试题过程中热情求知;同时应有“少量动脑筋的”、有助于今后“独立思考”的开放性试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能力,促进学生思维更好的发展.现结合近年参与小学数学书面试题编制与评价改革的实践,谈三点关于试题编制与呈现方式改进的体会,与同行商榷.

      一、试题应切合教材实际和学生认知与发展水平

      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生活学习条件、环境、教材等方面的因素,尽量让试题有“人味”“趣味”和“数学味”.教材是试题最好的素材来源地,落实教材承载的知识、能力,既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落实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好的题型、经典的例题,并结合学生认知水平,融合学生生活情境,改造成“试题”.

      1.体现人性化

      试题应通过设置平易近人的情境,使之更具亲和力,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也易想起解决的方法与策略,从而更能准确地检测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水平.

      [例1]考查长度和面积单位掌握情况.考查数学单位间的换算,看学生是不是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进率背下来了?换算的技能有没有?方法会不会?

      传统的试题:

      身高165(

       )

      书桌面80(

       )

      150cm=(

       )dm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现在我们这样出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上课铃响时,教室里进来了身高175(

       )的张老师,他在面积约是3(

       )的黑板上贴了一张大小约为60(

       )的中国地图.接着说:“我们伟大的祖国,物产丰富,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是960万(

       ).”

      这道题把“单位换算”的填空放在一个情境下,也就是一个具体事件中,这样命题要考查这样几点:单位名称的综合应用,学生对长度、面积单位的表象是否已经建立起来;与生活紧密结合,考查学生是否有生活经验;填空过程中,还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享受答题的过程.

      2.融入情趣性

      [例2]小凡忘记了存包箱的密码,但他回忆出密码可能是55500000、50050005、50000505、50000550这四个数中的一个,并确信密码这个数只读出一个“零”,这个密码是(

       ).

      过去是这样命题的:

      请你读出下列各数:

      55500000读作:(

       )

      50050005读作:(

       )

      50000505读作:(

       )

      50000550读作:(

       )

      同样是考查四个数的读法,过去是强迫学生直接去读,学生被动地写出读法,繁琐、死板.而现在是把它们放在解密码的背景下,要解决问题,就要正确地读出这四个数才能破解密码.同样是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由于具有情境,试题评价也变得有意思了.

      3.体现开放性

      [例3]四年级《小数大小的比较》知识点测试:

      红星小学四年级三位学生跳远成绩单:

      

      (1)你能知道(

       )是第一名.理由是(

       ).

      (2)如果C是第二名,□中可能是(

       ).

      (2)如果C是第三名,□中可能是(

       )

      试题要给予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使其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能进行发散性思考,从而准确地检验出他们的学习效果.

      4.体现“新鲜味”

      试题立足时事再现,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是新鲜的,给学生解决问题带来巨大的动力,体会到数学之重要,用途之广泛.

      [例4]根据我国财政部下发的通知,从2008年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陈小斌买了一套85平方米的房子,每平方米3000元,他需要向税务部门缴纳契税多少元?(5分)

      二、试题应关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数字试题要体现以人为本,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就是要改善和优化试题的呈现方式,照顾学生的年龄特征,给予人文关怀,让学生有答题的兴趣、信心和勇气.

      1.体现梯度,“人人能得”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在编制试题时,应当层次分明,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考与提升.我们应该尊重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人人经历思维的训练和提高,人人有所得,测试项有梯度,克服平时“一步到位,一错全错”的弊端.

      [例5]在考查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可以这样出题:

      25个人要去机场乘飞机,有两种车子,一种是面包车,每辆可乘8人,另一种是小轿车,每辆可乘3人.可以怎样派车把这25个人送到机场?

      (1)如果只派其中一种车,你能写出派车方案吗?用算式来说明.

      (2)如果两种车都要派,又可以怎样派车?请用算式来说明.

      (3)你觉得哪种派车方案更合理些?

      解决第2个问题时,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不同的解题思路,体现出学生思维水平上的差异,思维缜密的学生从多到少考虑面包车的数量,分别从派3辆、2辆、1辆考虑,出小轿车分别需要1辆、3辆、6辆,体现了学生个体的能力和发展水平.

      [例6]过去我们考查数列时,通常这样命题:数列1、3、5、7、9……第10个数是几?49是第几个数.现在我们改成这样叙述:

      小刚家请客,门铃第一次响,来了1个人.第二次响来了3个人,第三次响来了5个人.第四次响来了7个人……依次类推,后一次都比前一次多2个人.

      (1)门铃第10次响时,将会进来多少人?请你解释怎么得出答案的?

      (2)第几次门铃响时,会来49位客人?解释或展示你是怎么得出答案的?

      2.引导检查,“失而复得”

      试题编制过程中要体现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特别是检查与反思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深入解题与思考中“失而复得”.

      [例7]圆柱的表面积知识点的检测题:请完成下列两题,并思考:铁皮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

      (1)做一节圆柱形的通风管,底面周长是18.84分米,长4分米.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18.84×4=75.36(平方分米)

      (2)做一个圆柱形无盖的水桶,底面直径6分米,高4分米.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

      3.14×6×4+3.14×

=103.62(平方分米)

      学生对圆柱侧面积的掌握情况,不仅体现在计算公式的灵活应用方面,还体现在对具体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试题中的“通风管”和“水桶”,它们底面周长相等、高相等、侧面积相等.但水桶有底面,通风管没有上下底面.在思考“铁皮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解答进行检查、分析和反思,学生在回答为什么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了错误,就会及时改正.

      3.培养习惯,“一举多得”

      [例8]脱式计算题我们这样设计:

      先计算,再选择计算结果填入短文中,使短文符合实际.

      263-27×6 987÷3+1575 (500-99)×5

      =263-162 =329+1575 =401×5

      =101 =1904 =2005

      巴金,一代文学巨匠,________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一生中他创作并翻译了1300万字的作品,2005年10月27日19时06分永远地离开我们,终年________岁.

      这道试题,充分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语文等学科的整合,由于数据与现实相联系,当学生计算出错时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加以判断、修正,培养学生仔细检查的习惯,考查学生数感、估算意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增长了文学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三、试题应体现数学思考,倡导学以致用

      数学思维能力的高低是学生数学素养的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数学素养”包括逻辑思维、学会常规方法(符号系统)和数学应用三方面的基本内涵,具体包括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等.书面测试要检测出这些素养,必然要求试题应有探索性、挑战性,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

      1.“少”一些死记硬背

      开发出既包容较多信息,又可直接判断出学生学业状况的试题,需要教师更多的智慧.在开发试题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死记硬背”.

      [例9]下面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展开后的图形,请在每个展开图上,用相同的颜色标出相对的面.

      

      这题在考什么呢?考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也就是空间观念.能不能让学生回答,长方体、正方体有几条棱?几个顶点?几个面?各什么特点?如果这样考,是死记硬背,考不出空间观念来.考查学生“空间观念”的素养需要编制直观的图形题,学生在做这三个图形时,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在头脑中折成长方体或正方体.这样在考查空间想象力的同时,还伴随着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考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多”一些学以致用

      [例10]请你填一填:

      

      (1)观察、分析上表中的数据,你认为上表中的图形有些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爷爷只有36米长的篱笆,如果想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地来种菜,问菜地的面积最大是多少?

      这道题探究味很浓,填一填考查学生的应用的技能,没考查数学思考;而第1个问题,学生要观察,找到图形的变化之处,然后进行抽象、概括规律,也就是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第2个问题则是应用这一规律做题,感受应用知识原理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让我们从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的视角,大胆改革与实践,扩大试题所包含的信息量,丰富形式、落实效度,全面真实地评价出学生的学业水平.

标签:;  ;  

从学生的角度看改进试题编排和表达的策略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