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特莱法则 二八定律与管理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定律论文,法则论文,巴特论文,管理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巴特莱法则,即“20/80”,下称为二八定律,它是指事物的80 %的价值集中于20%的组成部分中,是诸多现象的统计规律。可例举出许多现象加以说明:
“一位厂长或经理,通常是花全部工作时间的20%做好80%的工作,其余80%的时间只能做20%的工作。”
“一般一件产品成本的80%是发生在20%的零部件上,而80%的零部件仅占了总成本的20%。”
“……”
对于该规律许多人都提出各自的观点与看法,其核心就是如何利用好该规律,努力挖掘组织或个人的潜能,提高组织效率和个人的工作效率。
一、对巴特莱法则的客观辨析
通过对社会中众多现象的认真观察,可以发现巴特莱法则具有普遍性特征。然而又可发现其所表现的内涵又是千差万别的,因而需要针对不同的现象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巴特莱法则的二八表现形式是两个指标对应起来的对子。经常出现的有两种:①事件指标/效率指标, 事件指标指具有某一特征的事件相应总事件的比例,效率指标是指这一类事件产生的贡献相应总体贡献的比例;②投入指标/产出指标,如:时间投入/工作绩效,资金投入/ 收益等。
然而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巴特莱法则是一种统计规律,因而并非是严格的20/80的关系,而是相对而言的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 它说明了事物的关键性的小部分与结果的大部分之间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存在有反巴特莱法则的现象呢?大多数事情是经常会发生巴特莱效应的,但是由于一些规则与条件的约束,事情的发生却是有可能背离巴特莱法则的。比如,手指利用率最高的是拇指和食指,然而在特定的规则下这一规律就可能被打破。19世纪末著名的动作分析专家吉尔布雷斯就提出了有名的“充分利用双手,建立动作规则……”的动作分析准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目前使用的打字机、电脑的键盘布置,它就是使操作者双手及每个手指所受的工作负荷尽可能地均匀。
二、巴特莱现象的特征性与差异性
巴特莱现象背后的机理的不同就决定了现象间的特征上的差异,为了对巴特莱法则有一个更深入的研究,首先需要对巴特莱的特征的差异性研究清楚。概括地讲,它们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对象的差异性、性质的差异性。
(1)对象的差异性。 从社会中的许多现象中归纳出的巴特莱法则属于这种情况,实际上,它是通过对不同个体进行分析比较的结果,例如社会财富分布的二八定律(一个国家中20%的总人口占有或控制80%的社会总财富),员工企业中贡献的二八定律(一个企业中20%的员工完成了80%的工作)等等。这种分析法基本上是采用了横截面数据统计分析法,其时间特点是在一个时间点上或某个时间段内实现的。
(2)性质的差异性。一般是从个体自身发展、 变革过程中概况总结出的规律,例如描述个人事业成就与生命时间有价值地使用的二八定律(人的一生都不过有20%的时间表现最突出,而其余时间或是在吃老本或是在为这段时间的轰轰烈烈奠定基础)。这种分析法一般都采用时间序列数据统计分析法,通常都是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内考察的。
三、如何正确处理与诱导巴特莱现象
管理实践中,许多管理者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巴特莱现象,并正确地利用这一规律服务于管理工作。也有一些尚未被人们意识到的场合正受着巴特莱法则负面的影响。
1.ABC分类法与巴特莱法则
ABC分类法在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的内在思想可以说与巴特莱法则不谋而合,或者可以说ABC分类法是巴特莱法则具体应用之一, 这一法则的应用使管理者能从繁纷复杂的诸多因素中分辨出影响事物的主要因素。
2.员工绩效的巴特莱现象
据分析组织中员工绩效的分布也经常表现出巴特莱现象,即20%的员工完成了80%的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大多数人则做了一少部的贡献。有人曾建议,“何不把报酬的大部分给予贡献大的少部分人,做到分配上真正倾斜,想必会获得成功的……”。
然而,我们不能认同上述的处理办法,这需要首先对员工绩效的巴特莱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
严格地讲,员工的绩效分布一般表现为正态分布,即属于两个极端的分布是少数人,即那些特别优秀者与落伍者,而大多数员工处于正态分布中的中间状态。
另一方面,对于如何评价员工对组织的贡献的问题,似乎也没有一定论之法,有时,人们是很难区别开管理人员与一线工人之间贡献的差别的。
因此,如果真正按巴特莱法则分布的同样的比例去回馈报酬的话是不合适的。而且这种办法必然会因“打击一大片”而遭致大多数人的抵制,结果可能造成士气低落及组织效率整体下降的恶果。
在分配中重视巴特莱法则,并利用其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思路是对的,重要的是首先需要对组织中工作绩效的巴特莱效应的实际表现进行深入分析。其次,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需要制定出分配的原则,包括奖励、惩罚与晋升的规则。第三,要定期地对全体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考评。只有严格工作绩效考评制度,才能真正激励员工更高效地工作。
3.管理者时间利用中的巴特莱现象
目前,我国的管理者、领导者的管理效率低是常见的现象,最主要地表现于他们的时间利用上面,那正如文章开头的例子一样,80%的时间干了20%的事,……不但时间分配比例上存在问题,同时还表现在组织管理效率的整体水平偏低。
先来分析管理者的时间利用,据有关文献指出,领导者、管理者的工作时间有相当比例被开会、应酬、烦杂的日常事务等所占用,而真正应该用于长远规则战略考虑的时间很少很少。
如何提高有效管理时间的比例呢?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新型开会制度的建立。必须做到,可以不开的会不开,可开小的会绝不开成大会。在会议议程上进行改革,努力提高开会效率。例如一名著名的国外企业家在召集下属开会时,会议时间仅限于十几分钟,而且整个会议室无一把椅子,与会人员全部站着开会。
第二,尽可能地压缩应酬时间。不能否认,领导者必要的应酬、往来是需要的,这表现为领导者角色结构中的一种角色,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组织的领导者都是如此,这是H ·明兹佰格提出的“领导者角色论”中的观点。但是为了提高时间利用效率,还是应该努力压缩这部分时间的比例。
第三,领导者要掌握授权艺术。领导者要掌握全局,工作上的日常琐事应适当安排下属分担,事无具细都揽在身上的作法是不恰当的,领导者更多的是要考虑组织的长远发展和规则。
如果领导者、管理者在工作中掌握了提高时间利用效率的技巧,定会给他们的工作带来新气氛。
4.人力资源开发中表现出的巴特莱现象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一个脑力工作者,在他事业中的主要贡献来自于一生中的20%的时间。高智能化的成就一般都表现为上述规律,这也是符合人类思维活动规律及灵感发生的规律。脑力工作者经常有这样的体验,即一天24小时中早晨或晚上的一段时间脑活动效率很高,而其它时间效率相对较低;对于灵感的产生又会表现为一段时间(甚至数天)沉寂后突然出现,脑力工作者成就的主要基础在于这些灵感。
人的机体及脑力都需要有节奏的张驰,如果一味绷紧神经拼命干,在短时间内是可以维持的,能使总体时间效用比较高,但时间久了必然会出现工作效率下降的现象,甚至也会严重地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日本人有“过劳死”之说,而中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也明显低于人口平均寿命,英年早逝的现象比较普遍。
因此,无论是领导者还是科技人员在工作中都应注意把决策和重大发现的准备工作放在早晨或晚上的20%的黄金时间,而另外的低效能的80%的时间去处理只有20%“效益”的事务性工作。让这80%的低效时间起到养精蓄锐的蓄能作用。
总之,巴特莱法则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规律,我们应去正确地认识、分析它,把这一规律应用于实际的管理工作和日常其它工作中,转化其对生活、工作消极的一面,使之更有效地激发工作中的潜能。如何有效地利用巴特莱法则,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和研究,找出其内在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