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零售企业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基于上市公司形式和绩效的实证研究_企业经营绩效论文

我国城市零售业企业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基于上市公司业态与绩效的实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企业发展论文,零售业论文,绩效论文,业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29(2010)01-0020-05

一、引言

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中国已于2004年12月11日全面向外资开放零售业。此后到2007年底,中国已有零售企业1729家,而2004年全面向外资开放零售业时零售企业只有1055家,增长了39%。其中内资企业1577家,增长了38.4%。港澳台商投资企业47家,增长了27.7%。外商投资企业105家,增长了52.4%。可见在全面向外资开放零售业以后,外资零售业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7年全国超级市场总计490家,外资企业51家,2007年零售类企业零售额总计1.31万亿元,外资企业零售额0.1705万亿元,占总零售额的13.015%,而2006年外资企业零售额占总零售额的12.386%,2005年为15.393%,2004年为11.0592%,可见外资企业虽然数量不多,但是规模比较大,而且销售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零售企业同跨国零售巨头相比,目前中国零售业最大的特点是从业者众多而规模较小。无论是在规模、技术还是在运营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小的差距。跨国零售企业的扩张无疑会改变零售产业的发展环境,同时也对我国的零售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1]基于此,也就有必要对我国零售企业的战略与行为进行重新的审视,对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分析。这样不仅有助于国内零售企业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也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战略调整提供新的思路。

零售业的业态(kind of business)有多种形式,在美国的商业统计中,将业类与业态结合在一起进行统计,一般将零售业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建材销售店;②百货商店、综合商店等综合性零售店;③食品店;④汽车销售店、加油站;⑤服装、服饰商店;⑥家具店;⑦饮食店;⑧包括直销店在内的其他零售店。本文中出于数据收集的方便以及数据口径的统一,将零售业态分为百货商店、连锁超市,专业连锁(如医药、电器连锁店)以及综合零售四类,并主要从上市商业零售公司入手,对不同业态零售企业的绩效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以研究业态形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很早就关注了零售业企业业态问题,斯坦顿就零售业业态分类提出了四个标准:①店铺规模;②商品组合;③所有制形式;④销售方式。之后的科特勒则提出了零售业态分类的五个标准:①商品组合;②价格诉求;③卖场特点;④店铺管理形式;⑤店铺集合形式。

美国学者罗伯特·F·卢斯归纳总结了欧美学者提出的零售业态演变规律的五种理论,主要包括:①轮转说。认为零售机构以“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的方式取得成功,引起众多企业效仿后,使竞争加剧,成本增加,逐步走向高费用、高价格、高毛利之路。革新者又会以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的方式问世,重复上一轮的演变过程。②综合化与专业化循环说。认为零售商店以较丰富的品种(综合化)吸引消费者,取得竞争优势,但创新者却通过深化某一类商品(专业化)的经营来吸引消费者。零售业态是在“综合化”和“专业化”之间进行不断循环演变。③进化说。认为零售业要顺应“适者生存”的规律,要按不断变化的环境要求而不断创新与发展。④辩证过程说。认为黑格尔哲学中“正、反、合”辩证理论符合零售机构的发展规律,“正”是指旧的零售机构,“反”是指新的零售机构,“合”则是新旧两类零售机构融合发展出更新的零售机构。⑤生命周期说。认为零售机构是按“创新”、“发展”、“成熟”与衰退这四个阶段不断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另外,美国学者迈克尔.利维等提出了“条件说”的观点,认为竞争、环境变化的趋向(包括变化中的消费人口统计,生活方式和技术发展)、零售顾客的需要和购买程序是影响和促进零售业态和经营方式变革的因素。

我国学者夏春玉也对零售业业态的变迁进行了归纳,主要从零售轮假说、真空地带假说、零售手风琴假说、辩证发展假说、零售生命周期假说、环境理论、冲突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总结,认为目前发展的趋势在于:周期理论与环境理论相综合,周期理论与冲突理论相综合,环境理论与冲突理论相综合,周期理论、环境理论与冲突理论相综合。[2]赵凯研究认为,1990年到2005年间,我国零售业组织形式从地区性竞争的单体店逐渐演进到全国性竞争的连锁店,不同地区企业的非竞争关系随之转变为竞争关系。零售业的业态从百货单业态逐步演进到百货、超市、专业店等多业态形式,业态间的关系也相应的从同业竞争变为分工互补。[3]而张闯的研究结论表明,中外零售企业都选择了大型超市和超市作为跨区域扩张的主导业态,本土企业的业态组合更加复杂。[4]

不可否认,零售业态理论是和西方近200多年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比如“超级市场”诞生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中,满足了人们对低价商品的需求。那么这些适应西方社会经济环境的零售业态是否一定适应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国零售类企业应该在业态选择中执行什么样的战略行动?这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和实践的探索。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业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其特点,寻找符合中国零售类企业发展的战略行动框架。

三、实证分析

图1 聚类分析结果的树形图

针对现有的研究特点和本文的研究目标,考虑到上市公司较强的代表性,这里主要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统计分析,考察业态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经营指标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净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净利润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共七个,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率),营运能力(净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以及增长率(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长率)。在企业的选取上,选取了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这样一方面方便数据的采集,另一方面所选取的公司综合考虑了地域因素、业态因素和规模因素。[5]选取的企业涵盖了华北、东北、华中、华南和西北地区;所选取企业的业态①包括多元经营②、专业连锁、百货商店、连锁超市、综合零售③;所选取企业的规模不等,既有内资零售企业前10名中的上市公司,也有某些中小规模的公司;所选取企业的数据主要采用2008年年末报表数据,部分企业该项数据不可获,因此采用了2008年第3季度的数据作为替代。上市公司绩效数据参见表1。

在聚类分析中,本文采用了分层聚类过程(Hierarchical Cluster),聚类方法为类间平均距离连接法,度量方法为欧氏距离平方。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得到图1和表2所示的聚类分析结果。

图1中,经过19次运算后将所有企业归为一类,若采用三类的结果,则形成表2所示的形式。从以上聚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Ⅰ类包括多元经营、专业连锁、百货商店三种业态,以百货商店为主;Ⅱ类包括多元经营、百货商店两种业态,以多元经营为主;Ⅲ类包括专业连锁、综合零售两种业态,以专业连锁为主。从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业态对零售行业的企绩效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还不是特别明显。这可能有如下方面的原因:采集的公司样本数目还不够多,或者数据准确性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考虑到采用的这七个变量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而主成分分析是研究如何通过几个主要分量(即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来解释多变量的方差—协方差结构。因此接下来进行主成分分析。在主成分分析中,用Z1和Z2表示对七个变量进行压缩后的主成分,从表3可以看出,Z1与Z2可以解释总方差的79.557%(累计贡献率),这说明这两个主成分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

通过表4可知,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净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在Z1上有较高载荷,说明Z1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而净利润率和营收增长率在Z2上有较高载荷,说明Z2基本上反映了这两个指标的信息。

根据这些认识,用主成分载荷矩阵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即可得到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即:

第一主成分Z1由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收益率、净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率以及净利润增长率确定,用原始变量表示为:Z1=0.427×净资产收益率+0.367×资产收益率+0.348×净资产周转率+0.39×资产周转率+0.305×净利润率+0.304×营收增长率+0.382×净利润增长率;

第二主成分Z2由净利润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确定,用原始变量表示为:Z2=-0.104×净资产收益率-0.216×资产收益率-0.379×净资产周转率-0.389×资产周转率+0.616×净利润率+0.482×营收增长率+0.189×净利润增长率。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即可得到综合指标Z=0.818×Z1+0.182×Z2。在这些结果的基础上,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后,分别按Z1、Z2、Z计算得分,并按得分分别进行排序,得到表5。

由表5可以看出,资产利用能力与增长率、盈利能力与增长率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对于三者而言,多元经营的企业排名大多靠后,药业、电器等专业连锁企业排名则较为靠前。另外,各种业态的绩效排名均较为分散,其中百货商店大多处于中间水平,而连锁超市与之同样较为分散,但排名稍为靠前,综合零售类企业的情况则正好相反。由此分布说明目前中国的大型零售企业在多元经营后资产运营能力反而降低,综合零售的表现与之类似,对于专业连锁而言,药品专业连锁店的资产利用能力也不高,而其他类业态零售店则呈现不同的资产利用率。就盈利能力及增长率而言,专业连锁、连锁超市与百货商店的利润率较高,而其他业态的利润率则有限。这种分布特点说明多元经营还没有给中国的零售类企业带来成功,传统的百货商店在综合绩效上仍然具有相当优势,而逐渐被连锁超市抢去了势头。

四、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零售业企业的多元化不如专业化。企业选择多元经营,常常是短视之举,什么赚钱做什么,比如现在很多企业选择房地产。这样做可能能赚到一时的利润,但往往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损无益。专业化虽然不能保证高绩效,但其利润率比较高。企业如能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实现规模化,则能大幅度提升绩效,如苏宁电器、国美电器等均为成功的范例。②百货商店作为传统的零售业态,相对其他业态在利润率上仍然保持一定的优势,但在资产利用方面已经落伍。百货商店一般只能开在商业中心,难以形成连锁和规模化,所以其一般走高档化路线。而超市薄利多销,分散在社区中,易于连锁和规模化。可能预测未来几年各种连锁超市(包括专业化超市和综合零售超市)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也是为什么欧美零售企业加快在中国超市布局的原因。③从聚类分析可以看出,业态和企业绩效具有一定的关系,但对应关系并不十分严格,即不存在好的业态或差的业态,因为不同业态有其自身对应的商品组合,销售方式、规模,适应人群。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所选择的业态反映了企业自身的定位。如果企业的绩效不佳,可能是定位不准,选择的业态不对,这种内在联系有待进一步的实证分析。此外,我们在研究中还发现零售企业要想立足市场,必须建立自己的市场势力,其市场势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对供应商的控制力上,比如美国超市中40%以上为超市的自有品牌,厂家按照商家提出的性能、规格、质量、包装等要求从事生产,生产的商品上打上商家自己的品牌上架销售。我们认为国内零售企业与西方零售企业的最大差距不反在于规模,而且还在于企业文化、品牌、员工忠诚度等无形资产方面,而这些无形资产又是营造市场势力不可或缺的。

注释:

①这里企业的业态指企业主营业务的业态,即占营业收入90%以上的业务。例如,某个企业的业态为百货商店,则除百货商店以外的业态营业收入低于其营业收入总额的10%。

②多元化指企业不仅涉足零售业,而且涉足其他产业,且其他产业的主营成本达到其总主营成本的10%以上或者被业界评价为执行多元化发展战略。如南京新百正经历从以百货零售为主的多元化经营转为专营商业地产,故将其划为多元经营行列。

③综合零售指某零售企业涉足不止一种零售业的业态,且每种业态占其营收总额的10%以上。

标签:;  ;  ;  ;  ;  ;  ;  

我国城市零售企业发展模式的理性选择&基于上市公司形式和绩效的实证研究_企业经营绩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