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生存模式与最优进化方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含义的新解读_共同富裕论文

最优生存模式与最优进化方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含义的新解读_共同富裕论文

最优存在方式与最优演化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涵义新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最优论文,涵义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方向论文,新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就是实现现代化。邓小平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中国现代化的性质(质的规定性)以及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构想等问题。邓小平立足当代世界和中国实际,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样一个命题,从总体上回答了中国现代化道路选择问题,科学地规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性质。当代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就是要从深层次上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质的规定性。

一、“中国特色”的内涵

所谓“特色”不是指“特点”。特色是指事物优质的规定性,它表征某一事物的最优存在方式和最优演化方向,代表某一事物的特长和优势。而特点范畴在逻辑外延上大于特色范畴,它不仅包含了事物优质规定性方面的内容,而且也包含事物劣质规定性方面的内容。“特色”与“特点”相同的方面是表征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的区别性或差异性。从上述两层意义上来理解,所谓“中国特色”,一是指中国当今的社会主义事业与现代化建设具有自身的特长与优势,选择了其最优存在方式和最优演化方向;二是指在社会制度方面与曾经存在过的东方各国的社会主义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同时在现代化的目标、道路、发展方式等方面又与欧美各先进国家的现代化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如此界定“中国特色”的内涵,就可以防止把那些所谓“民族劣根性”、“传统保守性”、“历史惰性”等劣质规定性都塞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中来的做法。那么,表征“中国特色”的特长与优势,标志其最优存在方式和最优演化方向的具体内容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走自己的道路”。在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这里的“长期历史经验”不只是改革开放或新中国建立40多年以来的经验,而是从党的一大到十二大61年的历史经验。这个“基本结论”,否定了照搬他国社会主义模式和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内容,发展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走自己的道路”这一命题的提出,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和现代化建设问题在认识与实践上的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而这一命题的基本含义又有三个方面:一是根据中国的国情确定自己的道路,这是该命题的基本内涵。也就是邓小平所说的“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2〕二是依靠中国自身的力量建设自己的国家。 邓小平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3〕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外国人身上,不能把立足点放在外援上。 “越是富裕的国家越不慷慨,归根到底,我们要靠自己来摆脱贫困,靠自己发展起来。”〔4〕退一步说,即使某些发达国家很慷慨, 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援助中国这样地广人多的如此大国完全富裕起来。三是顶住外部压力维护自己的主权和独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5〕只有坚持维护自己的主权与独立,才能更好地走自己的道路。只有“走自己的道路”才能使中国在世界上站立起来,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看洋人的脸色行事,看发达国家的脸色行事,便谈不上“走自己的道路”。

(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邓小平讲“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江泽民同志在1997年5月29日的讲话中做了这样的诠释: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一切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拒绝了抛弃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主张。实践证明,正是在这个“思想精髓”的指导下,中国非但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脚踏实地地建设了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群众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了。这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终结,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模式的破产,瑞典福利国家社会主义模式面临的危机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说明国情是根本,扎根于国情的模式、方向、政策才有生命力。同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战略步骤、阶段性战略目标的确定,都是以切合中国的国情实际为依据的。

(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现代化既是人类历史进化的趋势,也是民族传统进化的产物。它作为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在转化出普遍的现代功能之同时,也存留了传统体制的特质。因而,现代化是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不能脱离自己的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因为“传统”与“现代”是不可分割的历史连续体。正像艾略特所说:“如果我们浪费或者抛弃了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那么最机灵的头脑设计出的组织和规划都将无助于我们。”〔7〕现代化离不开民族性, 它需要从民族文化传统中汲取精神动力和创造源泉。现代化的本质在于变革,这种变革实质上是传统适应现代性的“变迁”,因而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中的许多质素都会通过扬弃而存留下来,进而“推陈出新”。从借鉴与创新的意义上来讲,一方面借鉴西方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力求取其利而避其害,从而正确把握现代化的时代主题和历史阶段,而免受“乌托邦之扰害”;另一方面又要在保持民族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取利而不吞害,或者避害而不弃利,既保持中国道德的规范又无碍于经济发展,这就是构成“中国特色”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命题的特定涵义是指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具备“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对此,邓小平论述道:“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8〕而搞中国式的现代化,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9〕那么,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特殊规定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有哪些内容呢?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时概括为两个方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这个概括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前者是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后者是从社会主义目的之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两个方面互为前提和条件,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从政治保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则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还应该以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为表征其社会主义本质的政治特征。

特征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特征是社会主义的特殊本质,而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同本质。因为:第一,从价值目标来看,资产阶级是以最大限度的占有剩余价值和聚敛更多的社会财富归自己所有为价值目标;资本主义是以资产阶级为价值主体,以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作为价值标准;因而它只能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维护其剥削制度和巩固阶级统治的手段,而根本不可能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价值目标。而社会主义是“用实际手段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它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有三大目标:一是生产力的极高发展;二是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三是每一个人类个体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些目标的实现首先必须以生产力的极高度发展为根本条件,因而马克思主义把人类崇高理想的实现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上,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直至生产力极高度发达规定为自己为之奋斗的一大价值目标。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意味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条件,是联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枢纽,因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本质属性,是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第二,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状况来看,以往的观点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而革命成功后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而给改革以更深刻的含义,使社会主义制度永保生机与活力。邓小平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发展生产力这一核心内容,而且把解放生产力也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范畴,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通过不断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或者根本改变旧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否定、自我更新。这种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将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的始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自我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像资本主义和以往阶级社会那样,必须通过外部力量来实现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因而,彻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功能,就构成了不断发展着的社会主义的特殊本质。

第三,在属人的关系问题上,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也包括解放生产力的主体要素劳动者大众,即解放受旧生产关系束缚的劳动者,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发展劳动者进行生产的能力,把生产力的解放与人的本质的实现统一起来。用马克思的话讲是劳动者获得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文化解放;用邓小平的话讲就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落脚点,判断和衡量各项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尺度是看“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这也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区别。

特征二:走共同富裕之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最根本的区别之所在。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1〕“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之日,就是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之时,这就是中国特色现代化表征其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突出特征。

所谓“共同富裕”,迄今为止几乎大部分学者都把它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不搞平均分配;不搞贫富分化。实际上,“共同富裕”是作为对剥削和两极分化的否定性概念来使用的,它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也是指由经济、政治互动而产生的平等,是指经济关系的平等和由其所决定的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平等的总和,它有着非常广泛的内涵:从经济上讲,共同富裕是指个人拥有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他是自由的。其劳动力的使用不是为了给别人生产剩余价值,仅仅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入使自己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从政治上讲,意味着每个人享有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利;从人的发展上讲,意味着人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迥然相异的共同富裕之路,这是二者之间的又一个本质区别。

特征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完整表述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的全面实现;二是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政治保证和基本途径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所以说后者是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保证和基本途径,其理由如下:1.现代化要实现物资基础的雄厚和人民生活的共同富裕,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以现代化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2.要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通过改革,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适应的政治、科学、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新体制。通过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以便使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3.为了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生活秩序,持久不懈的发展后劲,就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然具备的又一个本质特征和独特的政治特色。

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我们在这里探讨的不是一般历史意义上的现代化,而是在形态上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在性质上体现出坚定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作为一个特殊事物,它有哪些特点呢?换句话说,作为这种具有特殊意义的“现代化”,其涵义有哪些特殊性和规定性呢?从大的方面来分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符合人类社会现代化运动发展的现代化。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运动经历了工业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的实质是工业化。“工业化”从广义上说,已经成为“经济现代化”的同义语,而工业化的指标则指的是以经济指数为标准的一系列经济变动。它是18 世纪由英国开端, 19世纪向西欧、北美扩散,20世纪掀起全球性变革大浪潮的工业化进程。这个进程的突出特点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以机械化、技术化、功利化为标志。

由于新发展观的兴起,社会综合发展观取代了单纯经济增长观,提出了“社会现代化”的新概念。其突出特点是:1.认为片面强调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使之具备现代人格、现代品质,就不可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行列。强调发展的最终要求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2.认为现代化就是“合理化”,就是人类对自己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行为体系合理性控制的扩大。3.现代化不只是经济发展,也是政治发展,同时又是文化发展和精神发展。于是,衡量现代化的量化指标体系由单纯的经济指标发展为一系列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现代化,正处在工业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这种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实现了由苏联现代化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转变。第二,实行了全面改革和全方位开放。十几年来通过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增强了活力,提高了效率,调动了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而对内对外、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全方位开放,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增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的重要因素。第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克服了西方学者认为搞公有制只能实行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只能搞私有化的思维定势。第四,克服了“西方文明中心论”和“文化中心主义”,在现代化建设的文明背景中,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基础上得到了继承和弘扬。第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社会主义基本方向,采取了“两个文明都搞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综合发展战略。上述特点使中国的现代化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独具特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之路。社会发展和进步,是指人类社会中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相关的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状况等整个社会系统沿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演进变迁的过程。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目标。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规定,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既概括了包括现代化经济建设在内的整个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基本内容和奋斗目标,也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特征。这个特征可以具体化为:

第一,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四届五中全会《纲要》明确指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在抓以现代化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善于统筹兼顾,一方面在指导思想上把经济发展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前提和基础,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努力把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体现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的完善上,同时以社会发展的成果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第二,制定衡量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指标。这个综合指标既包括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指标,也包括改善整体生活质量(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的其他社会指标。

第三,提倡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全面进步。我国1996~2010年社会发展纲要明确指出:“社会的发展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抓物的现代化之同时抓紧人的现代化问题。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不仅要努力使每个人都富裕起来,而且要改进人与人的关系,创造一个和谐、融洽、友爱、真诚、互助的社会生活环境。

第四,明确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积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这个要求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从整体上规范了社会运行状态,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稳定与进步的关系,做到稳定而不停滞、进步而不失衡。公正、安全、文明、健康,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四个矢量指标,也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基本标准。公正,要求整个经济、社会、文明生活要确立社会对于每个公民都平等的规范和标准,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力施展自己的才能、享受社会的待遇;安全,要求社会有良好的秩序以及保障秩序的机制,使公民的生命财产不受侵害,各种违法犯罪及时受到制裁;文明,要求创造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财富,并用以改造熏陶社会,使人们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健康,要求社会健全吐故纳新和新陈代谢的机制,不断清除落后腐朽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使整个社会保持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命题中,“中国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与今日世界对“现代化”的理解相比更是不同凡响:首先,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走出昔日西方工业现代化的理解局限,而赋予民族性、时代性的新义;其次,对现代化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现成的模式或简单地就“现代化”去理解现代化,研究问题的视野应着重放在对未来社会发展“现代性”的寻求上;第三,寓于中国现代化中的“现代性”恐怕也不等同于当今世界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或正在走向后现代化国家所昭示的现代性,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世界文明发展大趋势的中国之“现代性”应当是超越于它们的。如是分析,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得出一条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华民族未来社会发展模式和道路的选择中,为我们确立了一个最优存在方式和最优演化方向。

注释:

〔1〕〔3〕〔4〕〔5〕〔6〕〔8〕〔9〕〔10〕〔11〕〔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282、63、29、229、373、111页。

〔2〕《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164页。

〔7〕艾略特:《基督教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第206页。

本文于1997年8月7日收到。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最优生存模式与最优进化方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含义的新解读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