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青年学生做人_素质教育论文

教育青年学生做人_素质教育论文

对青年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生进行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世纪之交,教育问题受到普遍的关注。即将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在物质文明方面取得最伟大胜利的时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物质生活前所未有的改善,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不仅正在成为地球村的村民,而且已经在预定太空旅游的船位。但是,人类在精神生活方面却没有能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得到相应的发展,甚至是向着相反的方向在发展。20世纪同时又是战争频繁,冲突不断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无数的局部冲突,因战争而死亡的人数超过了过去所有世纪的总和。吸毒、酗酒、暴力、色情犯罪等,日胜一日地泛滥;家庭破裂,人们精神紧张,自杀现象增加……。人们提出了“全球精神危机”的问题,(注:参阅:布热津斯基.失去控制:二十一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认为解决精神危机将是未来世纪的首要问题。而在克服精神危机方面,教育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就是人们在世纪之交普遍关心教育及其改革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人类文明发展实质上是人的发展和完善。“率性之谓道”,说明中国古人是以人性的发展和完善为理想的目标,反对人为物役,悖逆人性。在西方,也有“人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的理想。教育,根本上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帮助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就是教育的本质。

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思想,以教人做人为中心,反映了教育的这一本质。孔子回答弟子“子奚不为政?”的问题时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注:论语·为政.)他把教育看作为政治国的基础,认为只有普遍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长治久安。所以他提倡“为己之学”,以培养“成人”为目标。孔子这一思想得到继承和发展,形成了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以培养“成人”为主要目标的教育传统。直到近代,清华学校成立,虽以派遣留美学生为主要任务,也还是将道德和人格教育放在首位,要求学生成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就体现了这一点。

可是在文明发展中也出现了背道而驰的现象。为了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和工业,本来是人类发展的手段和工具,但在许多情形下却被当做目的。反映到教育上,机器工业的发展需要有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科学家、技术人员,也要求工人掌握一定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适应于这种需要,西方近代的教育转向了以智育为主,以培养科学技术人员和有文化的工人为目标。应该说,教育的这个变化,是一大进步。它对近几百年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可是,这一变化同时也带来弊病。沿着这一方向发展的结果是,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道德人格教育愈来愈被忽视。教育目标不再是培养全面的人,而是科学家、工程师、律师、医生、教师等专业人才;人的教育,演变成了职业教育,发展起了专科教育和专科的学院。工科的学院被称为工程师的摇篮。学校的主要职能,被归结为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给学生以工程师的训练。教育成了单纯为发展科学和发展工业服务的手段,对人的培养也从属于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强化了人的片面发展。这不仅影响了人在道德、人格上的健全发展,导致社会的道德精神危机,而且使人愈来愈专业化、技术化,愈来愈局限于狭小的专业的范围之内,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和淡漠。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迅速加剧这一趋势。

面对教育存在的问题,本世纪的70年代以来,关于教育如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发表了几篇重要的报告。1972年,以富尔为首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Learning To Be——The World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一译为“学会做人”)的报告,提出“学会生存”的口号。报告的主要思想是“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具体提出了进行终身教育、加强普通教育、重视学前教育、注重能力培养等观点。而其主旨在于“力图解决战后教育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不相适应的问题,力图解决当代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飞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要求教育担负起传授年轻一代在当代社会激烈变化的条件下求得”“生存”的各种知识和能力。(注:徐辉.‘学会生存’与‘学会关心’—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的呼唤[J].比较教育研究所所庆专刊,1995.)但报告仍局限于工具性的教育,着眼于培养科技和工程人才,没有进一步提出“教育危机”的问题。

随着社会道德精神危机和教育危机的出现,人们进一步提出了各种主张。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学会关心”的口号,呼吁学会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事,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它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学会关心”所提出的问题,超出了科技和工程教育的范围,是“教育观念、伦理观念和教育发展方向的又一次重大的变革与更新。”(注:徐辉.‘学会生存’与‘学会关心’—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的呼唤[J].比较教育研究所所庆专刊,1995.)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建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1996年,该委员会发表了他们的调查报告,提出了“学会学习”的口号。报告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共处。除了第一项是属于知识范围,其它三项都是属于做人的范畴。报告还特别提出,对于富尔报告提出的“终身教育”的概念,应该“扩大其内涵”,“除了适应职业生活的变化外,它还应当包括人格、知识和习性的继续塑造,以及批判能力和行为能力的继续塑造。”(注:雅克·德洛尔.论未来教育[J].信使,1996.)这几个报告,反映了人们对于当前“教育危机”和未来教育的认识的发展。“学会关心”和“学会学习”的提出,标志着对教育的认识重又回到对人的培养上来。

20年代以来,我们许多学校也逐渐认识到光有科技教育的不足,先后开设人文类课程。但不少人对此的认识,也还是从“工程教育”的需要出发,把问题归结为“工程教育中的人文社会科学”,只把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看作整个工程教育的一部分。尽管对此有相当的重视,甚至把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提到了工程教育的“核心”地位,但也还只是发展了对工程师或工程人才素质要求的认识,没有突破培养工程人才的狭隘眼光。(注:工程教育中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组,1998,未发表.)

现在我们讨论的问题,与国际教育界所关注、所提出的问题,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对这个问题,海峡两岸有不同的提法、不同的名称,内容则是一个。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实际上也都是关系到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关系到根本的教育观念问题,而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进行学会做人的教育。实际上可以说,“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和“学会学习”所提出的各项要求,也都可以归结为“学会做人”这个根本目标。

学会做人的要求是具体的,它包含了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做人的普遍的、基本的要求,同时也包括为适应社会需要所必须的工具性知识的要求。今天我们要求做一个现代人,与古代要求成圣成贤有很大不同。做现代人的要求既包括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要求,也包括“学会关心”、“学会学习”的种种要求。所以,“学会做人”看起来似乎是回到了古代传统的教育观念上去,实际上却是在现代条件下综合以往发展成果的新发展。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工程教育,应该说,无论是理工科的,还是文科的、医科的、农科的等等,一切专科的教育,首先都是做人的教育。首先要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学会做科学家、工程师、文学家、医生……。学会做人的要求是普遍的、共同的;工程师、医生的训练是特殊的、分别的。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反映着教育的本质要求,有基础的性质。从时间来说,它不占主要地位;从重要性来看,则占着主要地位。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是一个丰富的资源宝库。2550年前的伟大教育家孔子集上古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大成,创立了儒家学说。“孔子所讲的道理很简单,若要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孔子所讲只是关于我们做人的道理。一是我们各个人如何般做人。二是大家如何般做人,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约略说来,可分四项:一家庭,二社会,三政治,四教育。(注:钱穆.孔诞暨校庆纪念会讲词[A].钱宾四先生全集(第50册)[C].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490-491.)”孔子关于做人道理的思想,不同于释迦牟尼、耶稣、穆罕默德的宗教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并且与三大宗教并列,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中国文化之最重要、最特殊处,乃在其能看重学做人,在其能看出人的理想和境界,可以日新月异地上进。”这是“中国文化中独有的学问和独有的精神”(注:钱穆.衡量一间学校的三个标准[A].钱宾四先生全集(第50册)[C].431-432.)。孔子思想和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不乏做人的真谛。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把它运用于今天,教育今天的青年,以回答我们所面临的人生问题。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关于做人的思想,择其要者,可以举出以下十一点:

1.明人禽之别。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注:孝经.)中国文化重视人的价值,认为人是万物之灵,贵于万物。而人之所以贵于万物,是在于人有人伦道德,能组成社会。孟子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无此四心,“非人也”。荀子则说,人禽之别在有义,人不可须臾舍义,“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注:荀子·劝学.)认识这一点,是学习做人的起点。知自贵于物,才能懂得人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才能懂得道德修养的意义,不断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格。不懂得这一点,以为人生与动物一样,只是为了生存,为了生活得更好,生存竞争,弱肉强食,那就会浑浑噩噩,同于禽兽,失去人的价值。

2.重道德教化。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注:论语·为政.)“免而无耻”和“有耻且格”,概括地指出了法制和道德的不同的功能和特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则说明了内在道德自觉与外部礼的规范,自律与他律相辅相成的关系。仁礼统一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在国家、在社会,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在个人,是文质彬彬。

3.群己统一。孔子要求君子要“义以为上”,“见利思义”(注:论语·宪问.)又要求“仁以为己任”(注:论语·泰伯.),此是要求把个人的小生命融入群体的大生命,先义后利,先公后私。这种群体精神,不同于西方的个人主义,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显著特点。然而,中国古代文化并不是否定个人。孔子又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注:论语·子罕.)突出强调了个人独立人格的不可侵犯。所以这是一种群己统一的追求。孔子说:“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注:论语·卫灵公.)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注:孟子·告子上.)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不言牺牲而言“成”、“取”,表示此乃主体自觉的要求,是以为群体的利益而付出生命为一己人格的完成,正体现了群己统一的精神。

4.推己及人,与人为善。孔子倡仁道,亦即人与人相处之道。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注: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卫灵公.)。这是爱人的起点,一切公共道德的基础,也是任何社会下人们应该普遍遵守的公共生活准则,可以为人们共同接受,成为全球道德的内容。推己及人也体现了“与人为善”的精神。孔子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注:论语·述而.)中国文化对于人抱有乐观的信心,相信人们向善成善的可能,因此对人总是抱与人为善的态度。

5.天人合一。人是自然所生,是自然的一部分,天人之际乃是中国文化探讨的第一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集中起来就是“天人合一”认为自然与人、天道与人道是统一的·钱宾四先生说“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注: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A].钱宾四先生全集(第43册)[C].419-420.)这是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6.致中和。《周易》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文化认为中和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和存在形式,因而也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和处理一切人事的基本原则。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丰富的中和哲学体系。今天,和平与发展是全球人们追求的目标,研究和发展传统的中和哲学,对于个人的立身处事和国家、国际社会处理国家、国际大事,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修身为本。孔子说:“为仁由己。”(注:论语·颜渊.)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注:论语·宪问.)提倡为己之学,强调学习做人全靠自己,又全是为了自己人格的提升和完善。后儒又提出慎独,要求在个人独知,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自觉遵守道德要求,并直指人心,提出“勿自欺”,集中体现了“为己”的精神,为己慎独的精神,是高度自觉的道德精神。可以说,这种自觉的道德精神,是中国道德传统的精髓和灵魂。孔子又说:“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注:论语·宪问.),认为修养自己不只为了自我完善。《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说修、齐、治、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顾炎武区分亡国与亡天下,提出社会道德风气关乎天下兴亡,而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就把个人的修养与国家、社会的治理联系了起来,个人的修养不再只是个人的事,而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根本,也是个人对社会风气好坏、天下兴亡所担负的社会责任。这里就体现了个人的做人与大家的做人的统一。

8.人性论。在中国古代关于做人的思想中,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有重要的地位。古代的人性学说,回答了人能不能成善、如何才能成善等问题,也对道德的基础问题提出了有意义的思想,是整个道德修养学说的理论基础。今天在面对道精神危机的情况下,需要呼唤人性,加强道德教育。对传统人性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总结,澄清在人性问题上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9.修养论。在中国古代关于做人的思想中,不仅有系统的理论思想,还有系统的修养学说。对修养的重视和对修养的原则、方法作具体研究,总结出系统的理论学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为其它文化所没有。由于时代的不同,古代的一些具体的修养方法,现在已不再适用。但古代修养学说中也包含着许多立身处事,进行道德人格修养的具普遍意义的原则和思想。对传统修养学说认真分析,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可以成为帮助当代青年进行道德修养的宝贵资源。

10.境界论。学习做人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经过一个由低至高,“下学而上达”的过程。中国传统的做人的思想,博大精深,虽古之圣贤,亦难以穷尽;同时它又不离人伦日用,虽匹夫匹妇,亦可以身体力行。因而,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修养的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境界。孔子自述自己学习的过程,谈到了不同阶段的不同境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近人冯友兰从另一角度,提出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人境界四种境界。对不同阶段不同境界的研究和说明,有助于在修养的过程中把握各个阶段的具体要求,由低及高,循序渐进。

11.道德规范。在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积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这是关于做人的传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上述十点理论、思想比较,道德规范更为具体,因而也就带有更多的时代性,它的很大部分今天已不适用。但其中也还不乏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需要我们认真仔细地分析,推陈出新,以利于今天的道德建设。

以上十一点,可能未能概括传统做人学说、思想的全部,或亦未能概括其精华。但即此十一点,对于今天教育青年学会做人,都可以有积极意义。结合当代现实,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在青年教育中发挥很好的作用。

运用传统思想对青年进行做人的教育,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

1.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宝藏,可供我们用来对当代青年进行教育。但时代不同了,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也必然会有所不同。传统有二重性。一方面,中国古代传统产生、发展于古代等级制的社会,不可避免带有等级制社会的时代特点;另一方面,传统中又包含着丰富的超越时代特征,可以适应各个时代需要的具有普遍性的精神、原则、思想。因此,从古代到现代,传统与现代之间,既有不变的一面,又有变的一面,是变与不变的统一。传统中带有时代性的具体内容,不能适应时代变迁的需要,被历史所淘汰,是其变的方面。传统中具有普遍性的内容,则会继续存在下来,在新时代中得到发展,这是在变中有其不变的方面。然而这不变又非绝对的不变。它用于现代社会,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有所改变,会获得新的内容和形式,这又是在不变中有其变的方面。去除旧的过时的东西,又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和新的表现形式,这就是推陈出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们也会向我们提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要求我们解决。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这些问题,分析传统思想中的时代性和普遍性两个方面,回答现实生活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不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难以使传统的做人道理为青年学生所接受。

2.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学知识与学做人的关系。学习做人,也就是古代提倡的为己之学,是为了人格的完善,重在修养力行。程子谈读《论语》,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会读。”(注:四书集注·论语序说.)今天我们也应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学习做人的成绩,强调把学习落实到自己的修养、自己的立身处事上来。但这并不是要否定读书和掌握知识的重要。孔子教育弟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也是既重修养,也重文化知识。古人谈致知与力行的关系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注:朱子语类(卷九).)力行是根本,致知是手段。尤其是今天,由于过去一个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忽视,现在的许多青年,对于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而误解甚多,提倡读书,就更为重要。从整个通识教育或素质教育来看,也是如此。强调以做人的教育为核心,并不是否定开设其它知识类的课程、改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必要。现代社会生活,要求人们掌握广泛的知识;掌握广泛的、结构合理的知识,是做现代人的必要条件。在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掌握广泛的知识,是立身和服务社会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二者不可偏废,但有先后轻重之别。

3.言教与身教的关系。从自己做起,身教重于言教,“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注:礼记·大学.)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对于进行做人的教育的教师来说,尤其如此。作为教师,首先自己也要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要求学生接受的,自己先要接受,努力去做。不仅是用言语去讲课,而且要用自己全部言行去教育。教师的良好道德品质,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如果言行不一,讲得再好,也只是空洞的说教,没有力量。

附录:与黄全愈博士关于做人教育讨论的通信。

尊敬的钱逊教授:

我是《素质教育在美国》的作者,前些天拜读了您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大作“论加强‘做人’的教育”,获益匪浅,也很有些想法。现有三个问题向先生请教:

一、为什么会把“学会生存”翻译为“学会做人”?

二、不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文件的“学会做人”的英文原文是什么?我多方查询,均无结果,望先生能助我。

三、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黄全愈 博士于美国迈阿密大学

全愈先生:您好!

您的来信,前几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已经转给我。因为教科文组织文件中“学会做人”的原文一时还未查询到,没有及时复信。现先就您提到的第三点简述如下:

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台湾的大学都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才教育而提出的,据台湾的一些学者讲:“大学之所以在专业训练之外必须推动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理由在于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唤醒人的自觉,进而建立人的主体性,使人可以顶天立地,自作主宰”(黄俊杰教授)。大学“所指不会只是职业的训练,或专技的教学,而是整个人进入到一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开启的生活与学习,这学习或是宗教的,或是科学的,或是道德实践的,但总是要通古往今来,要通上下四方的,有充实而有光辉的,这乃是一通才或通识的教育”(林安梧教授)。大陆近年来强调素质教育,则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病提出的。而对于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容,两岸也都还有许多不同的认识。究竟应该怎样界定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及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一个重要的有待研究的问题。我也很愿意听到您对这个问题的高见。这本不是这篇文章讨论的问题,只是因为这篇文章是根据在一个关于通识教育与公民养成的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压缩改写的,所以提到了通识教育的问题。而我所说的只有一点,就是它们的核心都是要对学生进行学会做人的教育。

钱逊

钱教授:

收您的复信后,我在考虑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想收到您关于前两个问题的回信后一并作复。现在看来,恐怕得先说几句,抛砖引玉了。

我想,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虽是两个概念,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下的定义,但两者并不冲突。从您对通识教育的解释来看,似乎素质教育的涵盖更宽些。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体育运动”和“锻炼身体”,后者涵盖更宽些。因此,在一般的情况下,用“素质教育”的概念似乎已可以。

黄全愈

黄博士:

很高兴收到来信,同意您的意见。您的来信也推动我又作了一些思考,把想到的一些意思整理出来,写成一个简单的提纲。现寄上,请指正。

关于教育的几点想法

一、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在于禽兽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而人则有自觉的能动性,不仅能改造自然,而且也改造自己;不仅增长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而且也提升自身的素质和境界。人之所以为人的素质不是天然形成的,它需要经过学习和修养来得到。教育,就担负着提高人的素质的使命;使人脱离禽兽的境界,帮助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就是教育的本质。所以,从根本上说,教育就是培养和完善素质的教育。

二、人的素质,首先和根本的是人文的素质,是把人与禽兽区别开来的素质。从这一点上说,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人学会做人。

三、人的素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向人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随之而变化。然而无论有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只是做人的具体要求,教人学会做人这一根本任务是不变的。

四、近代机器工业发展以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科学成为生产力,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和各类专业人员,也要求普通劳动者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这就促使教育发生深刻的变化,发展起专业的和职业的教育,而不同专业和职业又有各自不同的要求。

五、教育的这个变化,是一大进步。它对近几百年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可是,同时也逐渐产生了片面性。适应科学和工业发展的需要进行专业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和任务;教人学会做人的根本任务被忽略,道德人格教育愈来愈被忽视。这种情况妨碍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愈来愈专业化、技术化,并且导致了社会的道德精神危机。

六、通识教育的主张,是针对着片面强调专业教育的弊病而提出的。它与上述关于素质教育的认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它们都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进行学会做人的教育。不过在这个词具体使用上,有两种情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主张,它的对象是整个教育,是说教育应该给人以全面的、通识的教育,而不应局限于专业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它与素质教育是基本一致的。而作为具体实施的一项工作,它的对象是指专业教育之外的那一部分教育。在这个意义上,它所指就比素质教育要窄,因为素质教育始终是对整个教育而言的。

钱逊

钱教授:

拜读先生寄来的提纲,可谓“纲举目张”,思路非常清晰!

可是我对“学会做人”有点想法,但还不成熟。我想得到英文原文,以及为什么把“学会生存”译为“学会做人”后,作进一步思考,再向先生请教。

黄全愈

黄博士:

关于“学会做人”,查了一下,原文是Learning To Be.此间看到两个译法,一译“学会生存”,一译“学会做人”。“学会做人”的译法见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刊物《信使》中文版1996年第7期。我曾找过杂志的译者,没有找到,他为何这样译也无法知道。我早已看到了两个译文的不同,但没有注意,说明我不求甚解的毛病。不知您对此问题有何高见?

钱逊

标签:;  ;  ;  ;  ;  ;  ;  ;  ;  ;  ;  ;  ;  ;  ;  

教育青年学生做人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