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_核心能力论文

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_核心能力论文

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心竞争力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国内管理学界对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研究文献层出不穷。高校核心竞争力理论是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成果,结合高 等教育自身特点发展而成的,目前尚处于引入概念、借用方法以及对核心竞争力结构、 要素的初步设计阶段。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大学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也基于理 论发展和现实需要,对高校核心竞争力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试图对国内外 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描述。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溯源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产生的背景

学术界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追根溯源的发展历程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溯源于“分工论”,以吴建南、李怀祖等为代表,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概念源 于分工[1]。亚当·斯密1664年出版的《国富论》首次提出分工造成了“劳动力生产上 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训练、技巧和判断力”。李嘉图1817年在 《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中指出,组织特定的资产、技巧和能力对分工效率影响很大 。这可能是竞争力概念的雏形。社会学家塞斯内克1957年首先用独特竞争力来表示企业 同其竞争者相比做得较好之处。随后,林内德和安德鲁也分别得出结论:拥有独特竞争 力的组织有望获得更高的经济绩效。

第二种溯源于“战略发展论”。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 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到现阶段的表现。虽然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划分未取得一 致的意见,但多数人认为,战略管理理论已经发展到了以资源(及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 阶段。20世纪90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因提高核心竞争力而获得效益,资源学派也 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形成了这个年代的战略管理思维。资源学派认为资源差异性和公 司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就成为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培植企 业对自身拥有的战略资源的独特的运用能力,即核心能力。项保华和李庆华认为企业战 略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战略思想阶段、传统战略理论阶段和竞争战略理论 阶段。第三阶段又有三大主要战略学派:行业结构学派、核心能力学派和战略资源学派 。企业要获得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的三个 层面上展开竞争[2]。

第三种溯源于“企业理论的新发展”论。王永长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理论的 新发展”[3]。从亚当·斯密的“能力分工”到马歇尔的“差异分工”再到科斯的“交 易成本”理论,经济学家们一直都在探讨企业的产生与发展问题。以科斯理论为基础的 现代企业理论成为主流。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们认为必须重新认识和分析企业,把视 角投向了企业拥有的特殊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把一个具重大影响的概念——核心竞争力引入了管理界。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4]是一篇影响广 泛的文章,“核心竞争力”研究由此盛行一时,并逐渐传入中国。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 中心观点是,面对全球化的新一轮竞争必须重新思考企业;管理者不应再从终端产品的 角度看问题,而应从核心胜任能力的角度看问题。他们形容道,多样化的公司是一棵大 树,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分枝是业务单位,树叶、花果是终端产品,而提供营养、 滋润和稳定性的根系则是核心能力。如果只看到竞争者的终端产品就会忽略它们的力量 ,就像如果只看到树叶就会忽略树的力量一样。

在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对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及最终产品加以区分是必要的 ,因为全球竞争是以不同的规则在每个层面上以不同的目的展现开来。

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观点,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内部的集体性学习,尤其涉及 如何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问题”[4];核心竞争力是“交流、介入及 跨越组织边界价值转换的深入工作,它涉及企业内多层次的人及全部功能”[5]。核心 竞争力不会随着使用而递减,它不像物资资产那样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损耗,反而却随着 它们的应用及分享而提高。核心竞争力是将现有业务结合在一起的粘合剂,是企业新业 务的发动机。这也是为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容易被对手模仿或复制的原因。

英国的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萨默斯卢斯1997年出版的《核心能力战略:以核心 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的贡献主要集 中于从学习型系统去理解组织,进而从组织内部寻求竞争优势;从多角化经营,寻求母 合优势等方面将核心竞争力用于公司发展战略;从知识管理、知识创新出发寻求管理跨 业务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丛林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虽然给出了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却并未十分清晰地定义核心竞争力 。此后众多国内外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试图进一步清晰、明确核心竞争力的 内涵。杜云月、蔡香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分为“资源论”、“能力论”、“资 产、机制融合论”、“消费者剩余论”、“体制与制度论”和“创新论”等七种类型[6 ]。王秉安则认为核心竞争力可以理解为“能力论”、“专长论”、“活动论”、“资 源论”和“知识论”等五种类型。王毅将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理论观点归结为整合观( 不同技能和技术流的整合)、网络观(技能网络)、协调观(各种资产和技能的协调配置) 、组合观(各种能力的组合)、知识载体观(用各种知识载体指示)、元件构架观(元件能 力和构架能力)、平台观(对产品平台的作用)、技术能力观(用专利指示的相对技术能力 )。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种:

第一种为“资源能力论”。持这一类观点的研究者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一种企业以 独特方式运用和配置资源的特殊资源。普拉哈拉德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描述为“积累性 学识”,是一种资源。资源差异能够产生收益差异。企业内部的有形与无形资源及积累 的知识,在企业间存在差异,资源优势能产生竞争优势,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复制 性以及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得的资源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有 学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系列能力的综合。能力与资源是一对有关但作用不同的 概念。以罗斯比和克里斯蒂森为代表的能力学派认为能力是确定资源组合的生产力,资 源是能力发挥的基础。能力的差异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第二种为“资产、机制融合”论。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 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能力, 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7]。程杞国认为,企业的核心 能力是企业核心资产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核心资产是包括人才、核心能力、 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等在内的核心群因素,其中高素质的核心人才是核心资产的核心。 企业的核心能力是全部核心资产的综合运用和反映,是企业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 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不同技术系统管理规定及技能的有机组合[8]。

第三种为“消费者剩余”论。管益忻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 旨在为顾客提供更大(更多、更好)的消费剩余的企业核心能力的体系[9]。核心竞争力 的本质内涵是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顾客得到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品质与 价值。简言之,就是价廉、物美或兼而有之者,是实惠的产品或服务。

第四种为“体制与制度论”。左建军认为,企业体制与制度是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体制和制度是生产关系,现代企业体制与制度能保证企业具有永久的活力、决策的 科学性、企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是企业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发展其他竞 争力的原动力和支持平台,其他竞争力只是在此平台上的延伸,与核心竞争力共同组成 了核心竞争力系统[10]。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的认识,较多的研究者认为有价值性、异质性和延展性三个特 征。此外,也有人认为,核心竞争力还具有知识性、资源集中性、动态性和非均衡性、 可叠加性等特性。综合讲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1)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和创造价值方面能比竞争对手 做得更好,同时也应给企业的目标顾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管益忻的“消费者剩余 ”即是核心竞争力价值的一部分。

(2)异质性。企业不同,核心能力不同。核心能力是特定企业的特定组织结构、特定企 业文化、特定企业员工群体综合作用的产物,是在企业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是企业个性化的产物。因此竞争对手在短期内也很难超越。不同研究者对“异质性” 有不同的表述,如“特定性”、“专有性”、“途径依赖性和累积性”、“独特性”等 。对这些不同的表述从其具体阐释来看,却基本上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衍生出“ 异质性”特性的核心能力中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表征的部分内容,更造成了核心竞 争力的不可交易与不可模仿。因此,有人将其表述为不可模仿性、“整体性”或“暗默 性”。

(3)延展性。在企业能力体系中,核心竞争力是母本、是核心,有溢出效应,可使企业 在原有竞争领域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可围绕核心能力进行相关市场的拓展,通过 创新获取该市场领域的持续竞争优势。也有研究者将延展性表述为“持久性、衍生性” 。

(4)动态性。企业核心能力总与一定时期的产业动态、管理模式以及企业资源等变量高 度相关,随着彼此相关的变化,核心竞争能力的动态发展演变是客观必然的,曾经的核 心能力可能演变为企业的一般能力。

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上,有不少研究者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他们认为技术是核 心竞争力中很重要有时甚至是很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技术被王秉安称为“核心技 术”,被周星、巢来春称为“核心技术能力”,被邹海林称为“研究开发能力”和“不 断创新的能力”,被李悠诚称为“企业的生产技能”等。这些研究者认为企业核心技术 能力包括企业的R&D能力、产品工艺创新能力。其中R&D能力是最为关键的。核心技术能 力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转换为技术优势的能力水平。除此而外,研究者们在核心竞争 力组成要素上也有不少分歧。杜云月、蔡香梅将其归纳为六种构成要素论[6]。

第一种为两类竞争力构成论。王秉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由硬核心竞争力和软核心 竞争力两类竞争力组成。硬核心竞争力指以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或技能形成为主要特征 的核心竞争力,这类核心竞争力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尤为重要。软核心竞争力指企业在长 期运作中形成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特征的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这类核心竞争力更加无形 ,更难识别与模仿。

第二种为两维系统构成论。王毅等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由能力及能力构架与层次组成 的一个两维知识系统。企业是一个能力系统,核心能力是其子系统,它蕴藏于企业所涉 及的各个层次由能力元和能力构架组成,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并在动态中发展。 核心能力具有系统的共性,由各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构成,各构成要素就是能力元,而 能力元之间的关系属于能力构架,能力元是关于企业涉及的各层次构成元件的知识,是 企业核心能力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掌握与运用能力的基础。能力构架是企业所涉及 的各层次构成元件之间的关系,知识以及各层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知识。

第三种为三要素构成论。周卉萍认为核心竞争力由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三要素构成。这 三要素是:技术和体现这一技术的新产品、新服务方式;管理文化氛围(上下同心同德 的适应企业发展共同价值观);新理论、新经验的学习率和传递率(从领导人开始,各阶 层都不断学习和吸收国内外新理论、新经验,了解新的形势、新变化,并把新东西迅速 传递出去)。

第四种为多要素构成论。邹海林认为,核心竞争力应由五个要素构成:研究开发能力 ;创新能力;将技术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组织协调各生产 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应变能力。范徵提出的“基于知识资本的核心能力理论” 认为,由“人力资本与核心员工能力”、“技术资本与核心创新能力”、“组织资本与 核心组织能力”、“客户资本与核心营销能力”、“社会资本与核心关系能力”共同组 成的“企业核心能力轮轴”就会整合出企业独特的核心能力。金碚认为,影响企业竞争 力的要素分为四个层次:关系、资源、能力和知识。

第五种为全要素构成论。管益忻认为,凡是企业特有的、足以胜过竞争对手的所有全 部要素都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这些要素包括市场预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 、加工制作、经营决策、人力资源开发、品牌战略、企业文化、战略管理、以及企业的 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等一系列关键程序、能力、资源、机制等。

第六种为制度基础要素构成论。左建军认为制度是基础的核心竞争力,先进的企业体 制与制度是企业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系统的平台,体制与制度与在此平 台上延伸的人才、技术创新、管理、品牌、专业化等方面共同组成核心竞争力系统。

二、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概况

我国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是在21世纪初才开始的,成果散见于专家学者的论文著述之 中。

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者的知识背景和工作经历往往影响研究视角。第一种情况,搞管 理学、经济学研究的往往倾向于从规范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固定范畴、概念出发, 去研究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如赖德胜、武向荣的《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马士斌的《 战国时代: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周进的《大学中学科核心竞争力》,李景渤的《 从核心竞争力的视角看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如何发挥地域特色》等等就是如此。第二种情 况,高等教育学专家则往往从高校管理实际出发,借用“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去研究实 际问题。如胡建华的《试析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学问的生产力》,张卓的《研究型大 学的基本特征和评价体系》,以及王继华、文胜利的《论大学核心竞争力》等等当属此 类。第三种情况是许多高校管理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感悟到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 而通过“讲话”、“报告”等形式提出的理论。如宁波大学校长聂秋华《竞争与发展— —在中层干部会上的讲话》,厦门大学校长陈传鸿的《切实加强学科建设,构筑学校核 心竞争力》等都从本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措 施。

此外,国外一些院校还从办学特色和优势的角度间接地阐述了核心竞争力的有关理念 。

菲律宾文化学院(IPC)将核心竞争力聚焦于科学研究(research),由此分离出两个主要 领域:竞争能力建设和知识传播。科学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常规项目,二是围绕 为持久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或解决办法的议题,同时在菲律宾社会和文化的基础上 创立原动力理论。(注: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Institute of Philippine

Culture(IPC)http://www.admu.edu.ph/ipc/.)

佛吉尼亚高等教育联邦协调委员会(SCHEV)将核心竞争力设计为提供改进公众谅解信息 能力和Virginia学院毕业生能被期望掌握的基础知识的集锦。并从2002年秋开始在

George Mason University,Old Dominio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Virginia等7所 大学进行14个新课题的研究,以提高Virginia高等教育的整体能力。(注:NR-March 21 .2002-SCHEV adopts Revised Policy for Approving Academ.)

Bill Warters则从加利福利亚的一个创新项目研究出发,将冲突转化作为核心竞争力 ,即大学毕业生获取文凭必须具备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而合作和冲突转化能力则是核 心的学术能力。具体指冲突转化,冲突的协商和冲突的仲裁。因此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 知识、核心技能和核心态度。(注:Bill warters.2000.Collabor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Skill:A Core Academic Competency?Confict Management is Higher

Education Report,Vol.1,No.4,Nov/Dec 2000.)

尽管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起步较晚,但还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关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观点

1、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什么是高校核心竞争力?高校核心竞争力似乎具有明确直观的含义,却又不太容易精确 把握。这种“普遍模糊”的特性,使得人们对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 出发有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能力整合论。主要代表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赖德胜、武向荣,他们从核 心竞争力规范定义出发,提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 战略决策、科学研究以及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 整合或通过其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11]。

第二种观点,构成要素论。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一般都从我国办学的实际出发提出高 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模型。王继华、文胜利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要扬弃其原有涵义 ,用以指那些“促进大学走向成功,在大学竞争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12]。我国高校 核心竞争力要从我国大学办学历程和现实国情出发来界定,应重视以下核心要素:教师 、管理和大学校长。

张卓提出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包括两个部分:学术核心和管理外壳。 学术核心由学科和专业构成,其基本职责是形成学科、专业的学术队伍;开展科学研究 ,创造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建立学术地位;教育育人,保证教学质量。管理外壳 是指大学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管理外壳的基本职责是制定战略、分配资源和支持学 术核心[13]。

聂秋华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并重与统一。经济效益 是指多种渠道争取尽可能多的办学经费、投向合理的学科专业、努力降低培养成本、提 高办学经费的使用效益;学校更注重社会效益,学校的社会效益包括学校贡献给社会的 人才、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也就是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大学校长的主要职责就在于不 断提高声誉和影响力。

李景渤认为形成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有五个:人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技术是 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发挥整体优势,完善的信息系统是核心竞争 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动力[14]。

罗红认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由三个要素构成:技术(教育能力、管理能力与科研能力) 是关键,文化是基础,制度是保证。

第三种是核心能力论。有许多理论研究者和高校校长认为高校核心竞争力就是一种核 心要素。胡建华提出,大学的社会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研究型大学 发挥社会职能的基础是人才生产能力和学问生产能力。人才生产能力主要表现为生产的 人才的规格、数量和质量等;学问的生产能力则指在科学的理论、法则、概念、物质的 发明与发现方面的数量和质量。而学问生产能力是研究型大学的本质特征[15]。厦门大 学校长陈传鸿认为,从世界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来看,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在于有 一批一流的学科,学科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校水平的高低;而越是好的学科,就越能 吸引优秀人才,从而才有能力去开拓新的领域。他认为,一流大学必须有强大的整体竞 争力,而构成整体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就是学科建设水平。所以,可以将学科建设水平称 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厦门大学学科建设三层次:大学科群体项目、学科群建设 、学科研究项目的整合)[16]。

株洲工学院书记兼院长张晓琪认为普通本科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教学质量”。

马士斌从分析高校竞争力的结构出发论述其核心要素。他认为高校竞争力要素共有七 个层次:办学资金;知名度和美誉度;科研成果和毕业生;办学方向和办学能力;人的 因素;内部管理体制与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高校主要负责人的素质等。在既定的外 部管理体制条件下,人的因素是高校竞争力的核心。人的数量、素质、结构、配置、积 极性、合作与竞争等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而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力量是教师[17]。

2、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关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特征。论述的专家并不很多,主要是赖德胜、武向荣的观点: 他们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主要有四个特征:(1)技能独特性。技能特征包括科研能力 、科研转化能力、教学能力、培训技能等,每所成功的大学在关键技能上具有显著优势 。(2)用户价值性。新世纪产品质量标准定位从“产品合格”转向“用户满意”。学校 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追求体现在提供优质服务,满足消费者(社会、家庭、学生)的需求和 偏好上。(3)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越强,可占用性准租越高。别人就越难以模仿, 从而竞争优势就越稳定。资产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 ,起主导作用,可分为四类:市场资产,它表现为学校和其市场或顾客的关系。包括学 校声誉和学术声誉;市场资产直接涉及到师资来源、生源和分配,所以是竞争优势的核 心;人力资产,体现在雇员身上的才能,包括整体技能、创造力、领导能力、管理技能 等,是学校获得竞争力的基础;知识产权资产,包括技能、版权专利、各种设计专用权 等;基础结构资产,指学校得以运行的各种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包括管理哲学、校 园文化、管理过程、信息技术交流、网络系统和金融关系等。(4)价值可变性。核心竞 争力也有生命周期,学校应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换”[11]。

陈克从高校核心竞争力识别角度,提出核心竞争力具有三个特征:(1)它是竞争差异化 的有效来源。高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应该独具特色,它使高校具有独特的竞争性质而 难以为竞争对手所模仿。(2)存在着用户可感知的价值。核心竞争力使用户感受到产品 或服务的价值,进而产生欲望。学生向往名牌高校,就是认知到它的价值的具体体现。 (3)同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错位。高校的核心竞争力还要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进 行比较,明确竞争对手的优势所在,应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避开。只有这样,才能 保证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性,形成高校独特的竞争优势[18]。

3、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需要经历开发与获取核心专长和技能的阶段、竞争要素的整合 阶段、核心竞争力的更新阶段[11]。

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则有许多观点。赖德胜、武向荣认为最关键的是制度创新,即通 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构建现代大学管理方式、创建战略联盟, 创造一个有利于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制度环境[11]。

别敦荣,田恩舜认为制度创新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学科建制是提升大学核 心竞争力的关键,文化建设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源泉[19]。

陈传鸿从加强学科建设的角度提出,以学科建设促进发展,加快学科结构调整,分类 指导、分层次建设,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学科建设,“重在建设、苦练内功”,着重内涵 发展[16]。聂秋华认为要寻求内部的实力优势、体制优势和综合性优势,采取切实措施 提高教学质量。

马士斌从人的因素出发,制定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行动路线,其实质就是建立健全 有效的内部管理体制和人力资源管理运行机制的过程[17]。

从地域特色出发,李景渤认为,要树立高屋建瓴的可持续发展观,强化抓住机遇、主 动出击的对外交流观,树立保证重点、点网结合、有为有舍的观念,树立力求所有、更 求所用的引进智力观,引进外力构建西部高校的核心竞争力[14]。陕西省教育厅提出实 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分配制度三项创新,构 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陕西高校核心竞争力。

(三)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在国内已起步,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相比,尚存在许多 明显的问题。

(1)理论研究系统性不强,研究成果的创新性有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虽然才起 步10多年,但理论丛林丰富,理论流派纷呈,科研成果颇丰,而且理论成果很快就应用 于战略管理实践。相比之下,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不仅起步晚,更重要的是各路观点大 相径庭。从研究层次看,研究研究型大学的多,而研究一般大学的则偏少,且理论与实 践脱节。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在于企业总是处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要求管理工作者和理 论工作者考虑的大多是生存和发展问题,逼着他们寻求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理论成 果和方法;而高校之间的竞争在国内则是近几年的事。如何培植和提升竞争力成为摆在 大学管理者面前的一项不容回避的议题。

(2)理论研究滞后实践探索,实证研究尚未起步。从综述中可以看出,在理论成果不太 多的情况下,已有许多高校管理工作者在积极探索提升竞争优势的途径,厘清什么是高 校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这种探索往往又是不够系统全面,甚至有些站的角度还不够高; 而另一方面,已有的部分科研成果尚处于“纸上谈兵”阶段,究竟能否指导实践尚需要 进一步检验。这种理论与实践互不照面的现象必须打破。

(3)理论研究的时代感尚需进一步凸现,研究空白点较多。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是直 接移植还是彻底创新更适合我国高校的“校情”,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标准、理论模 型、评价体系、预警机制更是少有涉及。在知识经济和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高校如何 实施知识管理,建立“学习型组织”等等这些都需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作出积极的应答。

(4)理论研究的“一边倒”倾向比较严重,缺乏辩证思维。核心竞争力理论源起于管理 界,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必须充分地利用外部机会和自身能力,两者动态地 匹配才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源泉。但是,具有核心竞争力并不代表企业就可以迅速发展 ,无往而不胜,甚至一劳永逸。实际上,今天的核心竞争力很容易就会变成明天被淘汰 的能力,甚至成为核心障碍。当IBM在20世纪80年代初,牢牢抓住自己的核心能力:设 计、生产、营销计算机,而把非核心的芯片设计和操作系统外包给INTEL与微软时,这 项决定当时大受赞赏,现在却成了最经典的决策失误。所以在研究高校核心竞争力中, 既要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也要认识其局限,纵横分析,辩证思考,理性地开展我国高 校核心竞争力的深入研究。

标签:;  ;  ;  ;  ;  ;  ;  ;  

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_核心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