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几点新思考_农业论文

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几点新思考_农业论文

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若干新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经济发展论文,战略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无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内部条件还是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为了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始终保持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势头,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条件和环境,不断调整发展战略。

一、兼顾三大效益,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紧密结合、互相渗透的社会再生产系统。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得以持续进行的物质基础。然而,农业生产中所依赖的某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淡水、森林、草地、矿产和生物物种资源等,在地球上都是有限的,消耗掉了就不能再生。过去,一方面,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人类为了满足自身和经济社会在物质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或者为利润最大化所驱使,采取掠夺式和竭泽而渔的开发方式,使许多自然资源消耗殆尽。实践证明,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和社会效益,虽然取得了一时的“繁荣”,但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这是一种短视的缺乏远见的发展观,从长远的观点看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必须确立新的长远发展战略,这就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兼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这一战略的要求,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严格保护好自然资源。如耕地、淡水、森林、草地等。防止沙化及人为破坏;特别是对于基本农田,要严禁改作非农用。

2.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保持水土,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污染,真正做到青山绿水常在,永续利用。

3.建设生态农业。开发生物能源和有机肥料,种地养地,培肥地力,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4.认真贯彻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方针政策。发展节约型经济,综合利用、多次重复利用自然资源和稀有珍贵资源,积极开发替代资源。

5.加强立法,严格执法。凡涉及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都要逐步纳入法制轨道,依法对各种资源进行保护、治理、开发和利用,严禁一切违法犯法行为。

二、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实行城乡协调发展战略

城乡关系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泛的总称,它实际上包括了若干极其重要的内容。首先,城乡关系反映了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关系;其次,城乡关系反映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经济利益关系;第三,城乡关系也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状况。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城乡关系是不够协调、不尽合理的,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大大削弱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最终也使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失去了可靠的依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策的调整,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应当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建立统一的城乡大市场。当前要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城乡居民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城乡商品货畅其流,工农产品交换得以顺利进行。

2.继续敞开城门,真正使城乡开通。要撤掉城市设置的一切关卡,放开让农产品直接进入城市,让农民进城经商、搞劳务、办企业;同时,鼓励城市的科技与管理人员、技术工人、退休人员到农村领办、创办、帮办企业,引导城市的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生产力要素向农村流动。

3.合理调整城乡生产力布局特别是工业布局。农副产品的初加工和中加工,应当主要放在生产基地的乡村进行,城市再不宜增加这方面的加工能力,原有加工企业也应向高技术深加工转变。对某些矿产资源要划出一块,让当地农民集体有组织地进行开发,一些零星的矿产资源则应全部放开让农民开发。

4.继续发挥经济杠杆的宏观调控功能。运用价格、税收、财政、投资、金融、利率等经济手段,调整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经济利益关系,合理确定城乡居民的经济负担和收益分配关系,防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并使之逐步缩小。

5.加强农村集镇建设。以农村原有集镇及新发展的专业批发市场和工业小区为依托,集中生产力布局,加强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新的小城镇或大中城市的卫星城,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

6.继续深化农村配套改革。如户籍制度、劳动力市场、流通体制和流通渠道、金融体制、税收体制等,都要从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原则出发,深入进行改革,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努力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新形势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经济体制的转变就是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问题,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尽快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在更深层次解放生产力;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则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以科技进步、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等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农业,使其质量和效益有一个持久的大提高。这两个转变的内涵和目标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对于象甘肃这样的欠发达省份来说,实行两个转变必须从实际出发,在体制上,要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着力发展和壮大农民自觉自愿的多种集体经济形式,完善双层经营体制,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为农户发展商品经济服务的功能。同时,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对农业进行引导、支持和保护,使其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增强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对于规模化经营,则应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走小群体形成大规模的路子,或以农户为基础联合集聚扩大规模的路子。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无论指导和调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部门,还是直接从事生产经营的农业部门和广大农民,都要实行第二次思想转轨,即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立足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主要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就是要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从推广适用的先进技术和搞好农民技术培训入手,着力改变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落后习俗,引导农民走依靠科教、集约化经营的路子,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加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找到一条全新的路子。

四、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条,重点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

农业产业化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其实质是解决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家庭经营的农户与市场有效地联结起来,从而得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中增值的平均利润问题,把农业真正做为一个完整的产业来经营。过去农业虽然也是一个大产业,但对广大农民来讲,他们把重点放在生产环节,主要是生产农产品原料,而对于整个产业链条中的其他环节,尤其是加工、销售等增值环节则由农业以外的中介组织去承担,因而农民得不到这部分增值利润,造成利益流失。这也是农业的比较利益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农业产业化的提法着眼于一个“化”字,即把整个产业链条连成一体,由农民和农业产业部门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使农户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不仅是生产单位,而且要把加工、流通、服务等中介组织按市场机制纳入整个产业链条,形成利益一体化的经济组织。这相对于过去的双层经营体制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即把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了一步,从而提高了农业削弱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也提高了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讲,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同样是必然的选择,是通向农村“三化”的必由之路。

五、在发展中提高,坚持把乡镇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重点

中央和国务院于1997年4月转发农业部《关于我国乡镇企业情况和今后改革与发展意见的报告》中指出:发展乡镇企业,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强国富民的一项重大战略抉择。对于广大中西部地区来讲,首要的任务是继续快速发展,以进一步增加总量,为提高整体水平夯实基础;同时要在发展中注重提高,重点是加大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技术进步效益、科学管理效益和结构优化效益。

就甘肃省的情况而言,乡镇企业能不能再造新的辉煌呢?笔者认为,这既是十分必需的,也是完全可能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已有的实力是比较坚实的基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乡镇企业已经有了一定实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了发展和提高的基础。1996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已达到了576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8%,成为农村经济的坚实支柱和主体力量;乡镇企业从业人员21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4%,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全省有一半左右的农民依靠乡镇企业这一稳定的收入来源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一批高科技含量、有相当规模的集团化企业正在崛起,具有产权明晰、机制灵活特点的股份合作制企业蓬勃发展,一批集中布局的乡镇企业小区欣欣向荣,多种经济成份的中小企业遍布城乡。这些都为再造新的辉煌积聚了实力,打下了基础。

2.丰富的资源创造了必备的物质条件。甘肃丰富的农副产品、矿产和劳动力资源,是乡镇企业发展与提高的必备条件;在改革开放后形成的集原材料、人才、信息、资金等资源为一体的专业批发市场,是乡镇企业实现新的腾飞的可靠依托。

3.法制与政策造就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国家《乡镇企业法》的颁布实施,把乡镇企业的发展纳入法制轨道。同时,国家和省上继续对乡镇企业实行一系列积极扶持政策,如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重点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发展资金,运用信贷、财政手段鼓励和扶持,实行税收扶持,支持人才培养,支持发展外向型经济,支持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开发,鼓励扶持治理环境污染,减轻企业负担等等;加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基础地位的加强,国有企业的改革,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支持,这些都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提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4.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是再造辉煌的强大内在动力。农民是发展乡镇企业的主力军。时至今日,广大乡村干部和农民都从乡镇企业发展中得到实惠,他们对于乡镇企业具有切肤之爱、切身之利,无论摆脱贫困还是致富奔小康,都离不开乡镇企业,因而具有非常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是实现乡镇企业新的发展和提高的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5.乡镇企业家队伍是腾飞的领头雁。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诞生并锻炼成长起来的乡镇企业家队伍,绝大多数已走向成熟,成为国民经济中新的生产力的代表和乡镇企业再造辉煌的中坚与骨干力量。他们中的许多人自觉地依靠科技进步,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以优势企业为依托,积极进行扩散、联合甚至兼并或收购经营不景气的国有企业,组建企业集团,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实实在在地进行二次创业,实现新的腾飞,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其他一些厂长、经理也有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强烈愿望,正在谋划对策,寻找机会,积极创造腾飞的条件。所有这些,都为乡镇企业在发展中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总之,即使象甘肃这样乡镇企业起步较晚、整体水平不高的后进省份,同样具有发展和提高的内在要求,同时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现实条件。现在的关键是,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和乡镇企业主管部门,一定要顺应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意愿和要求,抓住机遇,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明确提出实现乡镇企业再造辉煌的总体要求,并按照这一新思路调整工作部署,突出发展,狠抓提高,推动乡镇企业不断登上新台阶。

六、探索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积极贯彻农业综合开发战略

1.积极贯彻农业综合开发战略。农业综合开发是相对于过去的传统农业而言的。传统农业的资源开发往往是单一的,只把眼睛盯在耕地上;在产业开发上也往往是单一的种植业。农业综合开发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坚持山水田林路的综合开发治理和一二三产业全面、协调、系列开发;二是以现有中低产田挖潜改造为重点,同开发水土资源扩大耕地面积相结合;三是注重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把资源开发与科技开发结合起来;四是对大面积新开发的资源实行规模经营,即对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建立生产基地,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把统一社会化服务的优越性和联产承包的农民的积极性结合起来;五是开发大农业和商品农业,而不是单纯种植业和自给性农业,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商品率,发展商品经济;六是把市场机制引入资源开发,实现农业开发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实行项目管理和业主责任制,以竞争方式选择项目负责人或业主;七是实行优惠的扶持政策,从某些资源开发项目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等特点出发,国家在财政、信贷以及投产后的税赋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待,建立“国家引导、多方配套、民办公助、专款专用、以农民投入为主”的投入机制。

2.支持和引导外商和国有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综合开发领域。外商和国有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综合开发领域,是我国农业发展中引人注目的一个新亮点,这一亮点不仅在东部发达地区闪烁,而且在象甘肃这样欠发达的西部省份也呈现出一线曙光,如已有一些工商企业进入河西走廓的水土资源开发,为农业综合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亮点之所以会出现,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农业正在成长为农工商建运5大物质部门中成本利润率最高的产业,据有关资料分析,其数值已由1978年的-5.16%提高到90年代初期的60%左右,高于5业平均值的一倍;二是政策优惠最多的莫过于农业,由于农业开发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所以在项目建设中的立项审批、用地审批、资金融通、外汇调剂等都是较为优惠的,国家还对一些大型项目给予无偿投资,农产品实行低税率政策和鼓励出口政策等;三是农业的市场风险相对较少,特别是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农用生产资料生产等经营性项目,一方面国家投资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又有稳定的市场和较高的利润回报,这就给外商和国内工商业提供了投资机会。从甘肃的实践情况看,外商和国内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综合开发领域,至少有六大好处:一是能有效地解决农业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快农业和农用工业发展进程;二是能够把现代工商企业先进的管理技术引入农业,提高农业经济的管理水平;三是能够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进程;四是能够为国有工商企业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五是能够扩大农业的开放度,尤其是引进外资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可把农业建设及农产品直接推向国际市场,推动农村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六是能够有效地加强农工商的联合,以农业综合开发为纽带,使农工商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农工商一体化的新型经济组织。

3.利用外资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除了国家适当增加投资、贷款和其他建设资金(如以工代赈资金用于基础建设)外,引进外资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子。这是实行改革开放后探索出的一条成功的新路子。引进外资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接受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无偿援助,这主要是对于贫困地区或遭受自然灾害地区而言的,具有扶贫或赈灾性质;二是接受外国政府或友好人士的捐赠;三是利用联合国或者地区性金融机构以及外国政府所属金融机构的低息长期贷款(也可用少量商业性贷款)。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引大入秦大型水利工程,共引进贷款1.23亿美元,发展自流灌溉面积86万亩。此外,还利用外援资金和贷款进行了电力提灌工程、流域治理、水土保持、中低产田改造和节水灌溉等工程建设。今后,除继续引进外资搞好农田水利及水保建设外,还要在农村能源(主要是水力发电)、交通(主要是县县及县乡公路)、通讯(主要是农村电话)以及治沙、造林、护林和草原建设等方面拓宽利用外资领域,以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利用国外贷款搞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难题是如何归还到期贷款本息的问题。从甘肃的情况看,有三种解决办法可供选择:一是对引进贷款项目实行政府统筹安排,从盈利性项目所得税或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建立还贷基金,用于基础设施的还本付息;二是把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一部分用于经营性项目,以其利润还本付息;三是改革基础设施运营体制,变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收回投资用于还贷,如公路部门实行的“借款修路,收费还贷”办法即属于此。

4.以改革促发展,加快水利建设。水利不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而且处于第一的位置,始终是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重点。这在干旱多灾的甘肃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要把水利建设搞上去,必须从水利产业的特点和现实情况出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改革水利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推进水利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使水利产业尽快从单纯计划经济的困境中摆脱出来,从恶性循环走向良性循环,逐步建立起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产业体系。

标签:;  ;  ;  ;  ;  ;  ;  ;  ;  ;  ;  ;  

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几点新思考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