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日常生活教育幼儿_亲子成长论文

利用日常生活教育幼儿_亲子成长论文

利用日常生活教育幼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常生活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如何利用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幼儿,笔者认为,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激发幼儿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兴趣、求知欲,对幼儿进行常识教育,数学启蒙,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社交能力。

关键词:日常生活,常识教育,数学启蒙,求知欲,个性品质,社交能力

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占极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都非常重视,他们想尽办法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买钢琴,请家教,送孩子上特设班,尽其所能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但他们往往忽视了日常生活这个大课堂。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大量的知识,深刻的学问,日常生活是一套未用文字写出来的大型百科全书。利用日常生活进行教育,能做到寓教于乐,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常识、数学等各种知识,习得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及社交能力等各种能力,养成自信、意志坚强等良好的个性。其教育效果决不亚于上述各种教育措施。那么,如何利用日常生活教育幼儿呢?本文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1重视幼儿的自我服务劳动,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劳动在人类种系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猿转变成人,使人能直立行走,手脚分化,从而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产生了人的心理。自我服务劳动是幼儿劳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使幼儿的手的动作得到有效的锻炼。作为人类特点之一的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与幼儿的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有很大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让幼儿参加自我服务劳动,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它包括吃饭、穿衣、洗脸、刷牙、单独上厕所等。幼儿期是大脑迅速发育的时期,幼儿的生活自理可以有效地促进大脑结构的发展,幼儿的生活自理可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自信心等良好的性格特点,对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初步形成劳动习惯和整洁的生活习惯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很多家长对幼儿这方面的训练不够重视,很多刚进幼儿园的孩子几乎不会自己穿衣、吃饭。他们的父母总认为孩子还小,教他自己穿衣、吃饭很麻烦,不如自己替他干来得爽快。有的家长甚至还跑到幼儿园来帮孩子穿衣服。如果一个孩子在家什么事都不做,样样事情由父母包办代替,就会使孩子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这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是极其有害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生活自理,父母只是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帮助,这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大肌肉、小肌肉的发展情况来确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动作发展情况给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如:3岁时系鞋带可以在妈妈帮助下完成,4、5岁时应要求幼儿独立完成。幼儿在完成吃饭、穿衣等动作时,父母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服务劳动,促进了幼儿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使幼儿得到克服困难的锻炼,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得到劳动的乐趣,从而既发展了智力又培养了自信、有毅力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开发智力的原动力,有了它,才可能使孩子开足智慧的马力,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才可能在学习中减少疲劳,增强效果。心理学研究认为,童年时代培养的兴趣可以为孩子树立高尚的理想奠定良好的基础,即兴趣是孕育高尚理想的最佳“营养基”。所有的艺术家、科学家的成功都离不开他们对所从事的事业的兴趣。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兴趣来源于他们的好奇心。好奇是幼儿的天性,巴甫洛夫称之为无条件反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对幼儿充满着诱惑。幼儿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不停地探索着这个世界。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成人不去抑制他们的好奇心,能正确地加以引导,就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兴趣,这种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发展为一种求知欲,它将成为儿童以后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发明创造的强有力的内部动力。中国的少年大学生们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有追求知识的热情,才使他们以惊人的勤奋和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15岁左右就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大学。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呢?

2.1不要过分限制幼儿的行为

幼儿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动作思维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幼儿又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时期。因此,幼儿对自然环境有着特殊的感情。如:他们喜欢不停地摆弄物体、拆装玩具、玩泥巴、甚至收集“破烂”。依靠这些行为,他们不断地感知、观察自然界,满足他们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和经验。很多家长对他们的孩子的行为不理解,认为是捣乱、搞破坏或不讲卫生,一味地加以训斥,盲目地限制,这也不行,那也不准干。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是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孩子大胆地去探索。如当孩子拆装玩具时不要盲目地加以制止,而应该耐心地告诉孩子玩具的组合和工作原理,或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其中的道理。

2.2重视幼儿的提问及向幼儿提出问题

幼儿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并不断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新的事物,发现新的联系,但由于幼儿知识经验的限制,对很多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不理解。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向成人提出各种问题,这正是幼儿积极探索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反映,是幼儿好奇心的体现,也是幼儿积累知识的最好时机。作为家长,应该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切不可训斥或敷衍了事。不仅如此,家长还应向幼儿提出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成人的提问对促进幼儿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成人的提问能促使幼儿的思维沿着一定的逻辑方向前进,从而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家长应结合日常生活向他们提出问题,并积极诱导他们提出问题及自己取得答案。如:从冰箱里拿出冷冻食品放在盆里融化时,可以问孩子:“冰块哪儿去了?”煮开水时问孩子:“壶里冒出来的白雾是什么?”问完这两个问题后孩子也许会问你,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和水蒸汽?这时你再让孩子进一步观察水的三态变化,诱导孩子自己取得答案。

3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识教育

幼儿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知识经验不足。人的知识包括两个方面: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理性知识的掌握要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幼儿思维抽象水平较低,他们需要掌握的是大量的感性知识。日常生活中这类知识可以说无处不在,俯拾皆是。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这种教育资源来丰富孩子的知识。如:家长可以教孩子认识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品。在带孩子买菜、买水果时教他们认识各种蔬菜、水果、家禽、家畜。上街时让孩子认识交通工具、商店、电影院、银行、邮电局等各种公共设施。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日常生活起居时间引导孩子认识四季特征,风、雨、雷、电、虹等自然现象。利用让幼儿参加家务劳动,在家设自然角,上公园,看电视等方法让孩子掌握一些动植物知识。在孩子仰望天空,对天空表示出兴趣时教给他们粗浅的天文知识,家长还可以给孩子准备一副望远镜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利用去乡下玩等机会教给孩子村庄、河流、地图等地理知识。

通过日常生活,幼儿掌握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从而为他们理解理性知识提供了丰富的直观形象材料,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识教育,使幼儿的视觉、听觉、双手触觉等各种感官得到充分发展,在观察中不断用脑,积极思考和记忆,从而促进幼儿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随着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提高了幼儿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识教育时,切忌生硬地灌输,要寓教于乐,注意随时进行,点滴积累。

4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是幼儿将来学习、工作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的一门重要科学。但数学对儿童来说是极其深奥的。数概念比实物概念更为抽象、复杂,是事物一种数量特性,它往往隐藏在事物的背后。而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让他们掌握抽象的数概念是困难的。但是,在幼儿的生活周围,到处都有数量、空间、时间等关系存在,家长若能随时利用各种机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可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初步的数学知识。如:家长在带孩子逛街时可以让孩子数数一共逛了几家商店,数数停在路边的自行车有几辆,算算10元钱用掉2元,还剩多少元等。平时吃水果时让孩子分水果。妈妈说:“现在有3只桔子,妈妈和你两个人分,可以怎么分?”孩子会一面分一面说:“1只分给我,2只分给妈妈,也可以2只分给我,1只分给妈妈。”多次的练习,幼儿就明白了3可以分成2和1或1和2。平时也可以结合日常生活让幼儿认识长方形、椭圆形、正方体等各种几何图形,也可以让幼儿进行大小、长短、个数等差量或等量的比较。利用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要注意尽量创造机会让幼儿亲自动手摆弄物体。因为在幼儿期动作思维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幼儿对物体反复摆弄,就会发现蕴含其中的一些数的奥秘。数学启蒙教育,培养了幼儿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促进了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并诱发了幼儿对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兴趣,这种兴趣,将成为孩子以后学习数学的最宝贵财富。

5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幼儿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日常生活是幼儿个性形成的主要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通过日常生活体现出来。良好的个性是儿童将来能否成才的关键。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燕国材指出:“成功等于智力加非智力因素。”这种非智力因素主要提良好的个性。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它需要人具有坚强的意志,独立自主的性格,能吃苦耐劳经得起挫折的考验。但现在的父母往往忽视了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溺爱、放纵,包办代替过多,使幼儿从小就养成了“娇骄”两气,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难以承担起社会的重任。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重视结合日常生活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5.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

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在婴儿期,只有一些随意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幼儿期,他们越来越希望自己能支配自己的行动,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时,家长应理解幼儿的行为,并对他们表现出的独立行为给予鼓励,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行为,不要让孩子盲从家长的指令,不要从早到晚地对他们说:“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这样只会使孩子变得缺乏主见,对什么事情都缩手缩脚,缺乏主动进取的精神。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该给孩子一定的发言权和选择权,让他们懂得自己有某种责任来处理自己的事情。如上街为孩子买衣服时,让孩子从几件衣服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件。父母不要因怕孩子惹麻烦而限制他们的行为。如:孩子要求自己洗袜子、洗手帕,这时,父母不该拒绝,而应放手让他去干,孩子在活动中能够获得大量的生活经验,会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失败的沮丧,正是在这种体验中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才干,更为主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5.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坚强的性格

未来社会将是一个复杂多变、充满竞争和快节奏的社会,要在未来社会中取得成就,要在竞争中获胜,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勇气,这就是坚强的性格,它是一个人性格的意志特征的体现。因此,培养坚强的性格也就是培养幼儿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爱迪生曾经说过:“伟大人物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培养幼儿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对幼儿将来的成才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锻炼幼儿的意志,学校也采用了多种方式,但更持久、更有效的方式应结合幼儿日常生活来进行。幼儿的意志发展处于萌芽阶段,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都较差。幼儿做事往往缺乏恒心,虎头蛇尾,遇到困难容易打退堂鼓。针对这个特点,家长可以因势利导结合日常生活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如:可以让幼儿从事轻松费时的家务劳动,也可以让幼儿听感兴趣的较长的故事。让幼儿接受克服困难的锻炼,在幼儿遇到困难想退缩时,家长要鼓励他坚持下去,直到完成为止,告诉孩子:“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必要时家长可以给予帮助,教给幼儿克服困难的办法。幼儿经过努力完成了任务,可以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幼儿的自制力较差,因为他们的神经抑制过程还未完全发育好,家长也应注意培养。如:在日常生活中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按时起床、就寝,不挑食等,幼儿在遵守这些习惯时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平时,家长不要满足幼儿的不合理要求,但家长应给幼儿说明此要求的不合理性以及要求得不到满足的道理。有了多次的经验,幼儿也明白了不能任自己的兴致胡来,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达到的。父母还可以给幼儿提出几点好孩子的合理要求,为了做个好孩子,他们也会自觉地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5.3重视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决心、恒心、信心”是成功的三大要素。缺乏自信,难以适应社会,难以取得成功,甚至还会产生种种心理障碍。在幼儿时期,自我意识逐步形成,不断发展,是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低,他们往往以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容易全面接受成人的意见。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言行有意无意地评价着孩子,影响着孩子对自己的看法,真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在评价孩子时要肯定孩子的成绩,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跟别人说自己孩子的坏话,鼓励孩子大胆地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

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非一日即成,它需要家长结合日常生活,采取始终一贯的态度,坚持教育,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出尔反尔”,则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6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幼儿的交往,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人的行为自出生之日起就处于社会中,人的心理是通过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不断发展的。交往使幼儿的人格特征日益丰富,交往促使幼儿的社会性的形成和发展,交往使幼儿形成豁达、大度、同情、谅解、宽容、互助,对人有礼貌等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幼儿能更好地适应环境。未来社会,竞争加剧,人际关系复杂,它需要人们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它关系到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与周围的人不断发生社会关系,因此,结合日常生活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父母应给幼儿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条件,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在竞争的社会中,合作的精神尤为可贵,但现在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又由于住房的单元式结构,幼儿缺乏同伴,缺乏交往、合作的机会,合作的精神难以培养。在这种条件下,送孩子上幼儿园是一种极好的办法。除此以外,父母不要把孩子关在家里,要允许孩子到外面找小伙伴玩或把别的孩子请进家来和自己的孩子玩。

父母也可以利用带孩子去作客或让孩子接待客人等机会进行教育。有的幼儿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表现出胆小、拘谨,有的甚至会害怕得哭起来。对于这种情况,父母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别人家里作客,在作客过程中学会礼貌待人,学会在生人面前落落大方,习得在新环境中与人交往的经验。同时,父母也可以让幼儿学会接待客人,家里来了客人,让幼儿当小主人。家长还可以利用平时外出上街买东西,去饭店吃饭等机会让幼儿学会与叔叔阿姨们交往,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幼儿阶段的基本活动和学习方式是游戏、玩耍,要求幼儿长期静坐或进行正规学习是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而利用日常生活进行教学,恰能做到在游戏中、玩耍中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很多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家长若能利用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必能培养出一个活泼、聪明、能干、适应社会的孩子。

标签:;  ;  ;  ;  ;  ;  

利用日常生活教育幼儿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