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疑病的心理咨询案例论文_李艳丽

1例疑病的心理咨询案例论文_李艳丽

(广东省女子监狱 广东广州 510545)

【摘要】本案例针对的是一个因临出监的心理冲突导致躯体障碍,出现疑病症状的罪犯。通过对来访者的就诊情况、改造表现进行访问调查和分析,作出初步的诊断,认为是服刑人员中常见的伪病。但干预一段时间,发现效果不明显。根据对该犯现实行为表现的分析,认为其更符合疑病的症状。并通过了解该犯和家人的沟通情况,结合该犯的人格特点,最终确定来访者为因出监前回避和焦虑的心理冲突,导致出现疑病症状。在与来访者进行沟通协商后,调整了咨询方案。经过咨询及后期跟踪,认为来访者在认知和行为表现方面得到了改善,咨询效果良好。

【关键词】心理冲突;躯体症状;疑病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2-0247-02

来访者基本情况:该服刑人员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入狱,45岁,已入狱10年。该犯入狱前为家庭妇女,因丈夫外遇,心生怨恨,一怒之下将丈夫杀死,被判无期。入狱后因劳动技能差,一直被安排做车间卫生员,此工种不计劳动定额数量。家里有公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之前一直改造表现良好。

目前,该犯还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即将刑满出监。近几个月总反映自己胃部经常疼痛,反胃,吃不下饭。反复要求去医院诊断治疗。医院医生反馈并未诊断该犯胃部有问题。但该犯不仅不认同医生的诊断,反而认为自己是得了胃癌。在改造中也开始消极怠工,不再按要求清理车间卫生。在警官对此进行批评教育时,该犯也开始顶撞干警。监区认为该犯表现异常,因此将其列为心理干预对象。

1.咨询诊断和措施

1.1对该犯心理的评估与诊断

1.1.1心理状态评估 该犯情绪较低落,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表现的过于关注,并且不认可医生对其所做的无病诊断。

1.1.2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该犯症状、郭念锋判断“病”与“非病”三原则以及许又新评定心理问题的三维度,应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1.1.3诊断依据

(1)心理方面:该犯性格内向,平时性格较温顺。对事物的认识也比较简单、单纯,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很少能够做出全面、深刻的认识和判断。与同改交往不多,对其他同改的事情不甚关心,对自己关注较多。

(2)社会因素方面:该犯因犯罪导致不能亲自抚养三个子女,对此心有愧疚。临近出监,对已经长大成人的子女和亲人是否能够接纳自己,该犯心存疑虑,心理压力很大,出现焦虑、回避的心理,在躯体表现上就是疑病的情形。

1.2 确定咨询目标如下

使用认知方法,改善该犯表现出来的有病的行为表现,引导其正确面对出监前的改造生活,进而改善其简单的认知模式,解决内心的心理冲突,增强适应能力,为出狱后重新融入社会作准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对该犯咨询应用的理论原理与方法

认知行为疗法就是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认知疗法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在该案例中,咨询员最终通过准确把握其内心冲突,提高该犯认知水平,帮助其学会转移不良情绪,建构稳定情绪,提高适应社会能力,消除了其疑病表现。

2.对该犯的咨询过程如下

2.1 对该犯伪病的排除

伪病:是指为了逃避外界某种不利于个人的情境,摆脱某种责任或获得某种个人利益,故意模拟或夸大躯体或精神障碍或伤残的行为。伪病者一般不愿意配合评估和治疗,且在检查的时候症状加重。

该犯的劳动岗位为无劳动定额的岗位,劳动报酬固定,不属于多劳多得的情况。面临即将刑满出监的特殊时候,因为不再需要改造成绩来争取减刑,许多服刑人员此时都会出现懈怠和混日子的改造状态。咨询员结合监区的反映,初步认为该犯有可能通过伪病的手段,来逃避日常改造,该犯目前的状态和即将出监有关。

但通过深入了解该犯就诊经过发现,该犯积极多次要求去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与伪病者一般不愿意配合评估和治疗的表现不符合。并且有一次在就诊途中遇到下大雨,该犯宁愿淋雨也不加紧脚步跑步回监舍,其自述原因为身体真的太虚弱,根本跑不动。由此可见,该犯在主观层面不存在伪装的想法,对其排除了伪病的判断。

2.2 确定该犯为疑病的心理问题

疑病的症状并不是故意表现出来的,总是担心、害怕自己患有某些严重的疾病;尽管做了很多医学检查和解释,但无法接受医生认为自己无病的结论,仍然坚持这种想法或怀疑患有其它疾病;他们会四处寻医、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治疗,但治疗基本不会见效;会导致社交功能和职业功能明显受损。该犯近几个月因为消极怠工多次被扣分,很符合疑病的特征。综合上述,对其诊断为疑病。

2.3 把握深层次的心理冲突,消除疑病症状

疑病的问题需要对症治疗。引发疑病,有以下因素的影响:

2.3.1心理社会因素:如婚姻的改变,子女的离别,朋友交往减少,孤独,生活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缺乏安全感,均可成为发病的诱因。

2.3.2人格影响:明显内向,经常处在自我压抑状态中,易感受自我暗示及他人暗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当然,每个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自私唯我、自我中心倾向,而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这种倾向往往格外强烈等等。

人在紧张、焦虑和恐惧时,身体的确会发生反应,心悸、打嗝、胃泛酸水或者吃不下饭。大部分人会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心情不好,但是有的人却对自己的情绪没有自觉意识,就会认为自己的心脏、肠胃出了问题。其实质是为了回避来自外界的精神压力,精神上的痛苦慢慢地转化成了身体上的痛苦。

咨询员据此,决定先寻找造成该犯心理压力的来源。经过深入细致的跟踪发现,该犯在近半年的会见中,对家人对其出监一事所持的态度很关心,思考引发其疑病的背后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害怕家人不接受她,对出监后该如何面对家人有焦虑的心理。针对上述情况,咨询员对该犯进行了如下的干预:

一方面:提高认知水平,消除出监前的焦虑。

第一,教育罪犯要学会对事物有合理的预期,周围人及家人对其有看法是正常的,帮助其理清出狱后可能面临的各种压力。

第二,教育罪犯学会接纳自己,建立自信心,客观的认识、评价自己,不断化解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的矛盾,不苛求自己。

第三,要学会接纳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能苛求别人完全的谅解,这样可以免除许多心理困惑。

另一方面:帮助学会转移不良情绪,建构稳定情绪。

运用转移法就是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他食物上去,或主动去从事其他活动的自我调节方法。因为该犯性格较内向,主动性差,不能很好的主动参与外界活动进行自我调节,所以警官安排其适当的去心理健康中心,使用放松技术,释放不良情绪。

3.咨询后的成效

经过准确的判断和相应的处置后,该犯的此案例的干预效果比较明显。该犯的就医要求和改造表现有了明显的好转,情绪也一直比较稳定,目前正在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出监后的新生活。

论文作者:李艳丽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30

标签:;  ;  ;  ;  ;  ;  ;  ;  

1例疑病的心理咨询案例论文_李艳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