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议论文中的“结论”与“问题解决”_高中语文论文

对于议论文“结论”与“解决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议论文论文,解决问题论文,结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语文对于议论文的结构,是按序论(引论)、本论、结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三段式”去分析的。高中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后的写作训练中,列有这样一份提纲:

这就是议论文的教学结构模式,中学教学普遍按这种模式去处理阅读和写作。尽管这种结构模式的各个部分即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是变化多端的。

指导学生掌握好这一基本结构形式,并懂得每个部分是可以变化的,对于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的确可以达到以简驭繁的效果。但是对于议论文“结论”与“解决问题”的内容和关系,长期以来,有一些片面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不能解释的问题。下面拟从三点进行讨论。

一、“解决问题”是“结论”吗?

“结论,是议论文解决问题的部分。”(李景隆、高瑞卿主编《应用文体写作概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在中学教材里,可以见到这样的文章。如江泽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见高中语文第一册),最后部分即是该怎样才能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即是“解决问题”的部分。又如吕叔湘《错字小议》(见高中语文第四册)最后部分,号召大家向错字宣战,提出了三条具体措施,也是回答“怎么样”,是“解决问题”的。但是,我们却也发现,回答“怎么样”,“给以解决的办法”的内容,即“解决问题”的部分并非一定在文章的最后部分。比如毛泽东《〈农村调查〉序言》(见高中语文第三册)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第1段)说明印发《农村调查》的目的,强调要了解情况。

2.(2-4段)谈了解情况的“唯一”的方法——向社会作调查。如何调查呢?就是“眼睛向下”和“开调查会”。

3.(第5段)着重分析调查的必要性,即为什么要调查。又结合批驳机会主义者的无知妄说,从反面论证为什么要调查。

4.(末段)号召全党同志都来开展社会调查。显然,第1部分是提出问题的部分。第2部分是回答“怎么样”的,应是“解决问题”的部分。第3部分是回答“为什么”的,它应是“分析问题”的部分。第4部分,发出号召,有总结全文的作用。可以把上面的分析简化为这样一个形式: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总结

从这一形式中看出:“解决问题”的内容在前,而“分析问题”的内容在后。如果仍把解决问题叫结论,分析问题叫本论,那末,文章即是结论在前,而本论在后。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对《〈农村调查〉序言》的分析,是把上面的第3、4部分处理为一个部分,第一部分仍叫提出问题,第二部分叫解决问题,第三部分叫什么没有讲。该分析中有这样一句话:“全文始终围绕社会调查这一中心,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出号召,一环紧扣一环。”这里,教参把“分析问题”一环省去了,但是,无论是“解决问题”还是“发出号召”,都难以概括进“分析问题”的内容。教参的编者是遇到这样的问题:“解决问题”在前面“分析问题”在后,即先有“结论”,再有“本论”。但是,按照许多人对议论文的结构模式的理解,只有“本论”在前“结论”在后,而不能颠倒。这显然是不符合文章实际的。

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总结”的结构形式,我们只有把“解决问题”连同“分析问题”一起算作本论部分的内容,才能解决《教学参考书》未解决好的问题。

再看高中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后的层进式结构提纲:

严于解剖自己

1.要不断进步,必须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2.论述如何才能“解剖”好自己。

(1)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

(2)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

(3)自我批评的勇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

(原提纲(1)(2)(3)各点后还有说明文字即标明三点之间是递进式,引用时省略——引者)这份提纲中的第1点无论怎样分析,都应是引论部分的内容。第2点分别从三点来论证,是属于待写的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回答“怎么样”的,是“解决问题”的部分。按照前面的结构等式,“解决问题”是结论,则这份提纲就只有引论和结论,而没有本论。只有引论和结论没有本论的文章是没有说服力的。是否这份提纲结构不完整呢?否。这份提纲结构是完整的。关键是对“解决问题”部分的认识。“解决问题”既然是提纲中的主体部分,它就应是本论部分。我们只有把这篇文章的“解决问题”划归本论部分,才能正确解决议论文结构中的传统分析上的一些矛盾含混的问题。

把“解决问题”划归本论部分,是一些议论文的结构层次上的特点。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见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这样分析:“文章开门见山,用一句话作为引论,既提出了问题,又表明了中心论点”;“文章的其余四个部分中,前三个部分是本论,用以分析问题,具体阐述中心论点,说明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学习”;“第四部分是全文的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从‘怎么办’的角度提出具体做法”。根据这个分析,文章就分成了三个层次:

1.引论(提出问题。开头一段)

2.本论(分析问题。第一、二、三部分)

3.结论(解决问题。第四部分)

从文章的安排及内容实质上看,开头一段是统摄第一、二、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的,即是第一、二、三部分加第四部分之后才与开头一段处于同一层级。因而只有把“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一并看作本论部分的内容,才能正确认识文章的层次。这里,我们注意该文中的最后一个段落。它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从未来的角度表明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意义。它才是本文的结论。如果把最后一段与第四部分隔一行来排印,文章的层次结构就很清楚:

1.引论:提出问题(开头一段)

3.结论:——(最后一段)

类似的结构如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综上所述,“解决问题”不一定是结论部分,“解决问题”也可以是本论部分的内容。

二、“结论”到底是什么?

过去一直认为,结论部分都是回答“怎么样”,即“解决问题”的。但考察一下中学语文课本里出现的议论文,却并非都是这样。比如:吴晗《说谦虚》(1982年版初中语文第五册,现未选入),最后部分(最末一段),是引用“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并作强调,照应开头。周先慎《简笔与繁笔》(高中语文第二册)最后部分(最后两段),是说明“重议文章繁简这个老题目”的原因,即表明写作的争取性或写作意旨。苏洵《六国论》(高中语文第四册)最后两段是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过渡到谈写作本文的主旨。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高中语文第五册)的最后一个层次(即末段),是着重说明为什么要以人物和结构来作评论的中心,即谈人物和结构的用意。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高中语文第六册)最后一个层次(从“现在我们的同志中”到结束),联系实际,指明进行辩证唯物论教育的意义。邹韬奋《呆气》(1987年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现未选入)最后一个层次(最末一段),归纳全文,得出呆气有这么大的好处的结论。等等,这些议论文都没有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不可否认,它们应是文章的结论。与之相应的《教学参考书》对一些文章的分析也特别指出是结论。

结论到底到是什么呢?

李景隆、高瑞卿主编的《应用文体写作概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谈到学术论文构成的基本型时,对“结论部分”是这样解释的:“这一部分的内容与序论相关,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语,是对本论部分的强调;但不是本论论点的重复,而是一篇论文要旨的简明扼要的提示。如果结论部分已提前在序论或本论部分作了提示,这部分只作为文章的收尾,不再揭示文章的主旨,但必须注意与文章的开头相照应。”这段话告诉我们:第一,结论部分就是结语;第二,结语是揭示文章主旨的;第三,如果序论或本论已提示了文章的主旨,则结论部分只是一个收尾,照应开头。该书在对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时,在详细提纲中叫作“结论”的部分,在简单提纲中则变成了“结语”。

这虽是谈学术论文的,但可借用作对一般议论文的解释。即一般议论文的结论部分也是与序论相关,围绕本论所作的结语,它揭示文章主旨或照应开头加以强调。因为简明扼要,它又总是概括性的,或总结、归纳性的。

从前面列举的中学语文中的议论文的结论来看,《说谦虚》照应开头论点,有强调作用;《简笔与繁笔》是对全文主旨的揭示;《六国论》则是总结全文内容和揭示写作主旨兼有;《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指出立论的意图,也即是写作主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揭示写作主旨;《呆气》归纳全文;《改造我们的学习》预示改造前景,也即是改造的意义;《〈农村调查〉序言》提出号召,也是强调开头部分提出的问题。总之,或总结全文内容,或揭示写作主旨,或预示结果,或发出号召,尽管多种多样,总是归纳、总结性质的内容。

总之,对全文内容起归纳、概括、总结性质的作用的,在议论文最后部分的,可以看作是结论。引论是“提出问题”,本论是“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结论是否可以另立一个名称,叫“总结问题”或“归纳问题”。

三、结论部分是否必须具有?

前面谈到《错字小议》的最后部分,虽然列举了三条措施,是“解决问题”的内容,但因为是概括、总结性质的,所以,仍然叫作结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最后一个部分谈到怎样才能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是“解决问题”的内容,但写得较为详尽,从与标题的关系及所占篇幅来看,它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它就不能当作结论,而是本论部分的内容了。那么结论部分是可以或缺的吗?

从一般可以接触到的议论文来看,结论部分确实是可以或缺的。例如《义理、考据和辞章》(高中语文第三册),它的结构形式是:

总说:写文章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

显然,总说是引论部分,分说是本论部分。这篇文章是没有单列结论部分的。又如前面所列《严于解剖自己》的结构提纲,也是没有结论部分的。

如前所述,结论是总结问题或归纳问题的,它一般地要与文章的引论部分相照应。如果引论部分已经包含了结论部分的内容,文章的结尾也不再需要强调,则这个结论部分就可以省去而使文章显得干净利落。《义理、考据和辞章》就是这样。但是,如果文章的开头不先提出问题,不表明写作主旨,不表明作者的观点,即没有引论部分,则结论部分就不能缺少,“卒章显其志”的议论文便属于这种情况。

议论文总得要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指出:“一篇文章或一篇演说,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得要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可见,议论文是不能没有本论部分的。如果一篇议论文引论、本论、结论居全,如《改造我们的学习》,它就是基本结构。如果没有引论,或者没有结论,如《义理、考据和辞章》、《呆气》,它就是非基本结构。

议论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重地,弄清楚“结论”与“解决问题”的实质,才能解决议论文教学分析中许多含混模糊、自相矛盾的问题,从而更明确更简单地把握议论文的结构。这对于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标签:;  ;  

论议论文中的“结论”与“问题解决”_高中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