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论文_王晖

摘要:图式理论式理论认为学生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读者激活头脑中的己有图式或建构新的图式,使之与新文本的内容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在阅读理解中的障碍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相应图式缺乏或读前相应图式未被激活,从而未能发挥出背景知识的铺垫作用。为了更好的去探索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本文基于真实的英语阅读课堂,以Go for it 9 Unit6 When was it invented?的reading—An Accidental Invention为例,对阅读课堂中图式理论的运用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图式理论;英语阅读教学;教学应用

一、图式的分类以及在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

所谓图式理论,最早起源于格式塔心理学。而“现代图式理论”是Carrell(1983))基于阅读过程模式中的“交互模式”提出的。Carrell认为“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任何篇章文字本身没有意义,而是给读者提供指导,引导他们如何从已有的之中检索和构建意义。”(Carrel& Eisterhold 1988:76)其实质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将新信息和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联系的过程,其联系的程度取决于已有知识与新的知识的相似度。Widdowson(1983)认为“在阅读过程中,图式是认知的构架,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给预测提供依据,赋予阅读材料意义。”因而合理利用每种图式对于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作用。

根据图式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的主要受到三种图示的影响: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这三种图式相互影响,促进读者对文本的理解,缺一不可。

1. 语言图式

语言图式是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基础,只有读者在辨别和理解出文章中的字、词、句前提下,才能对输入的新信息进行解编,反之就未能理解甚至误解文章内容,从而达不到对文章框架的解剖。

2. 内容图式

内容图式,是“有关文本内容的背景知识”(崔雅萍)。内容图式能够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本。实践证明,学生头脑中内容图示越多,被激活与运用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对于语篇的理解也会相应的增强。当学生的语言知识不断积累,语言图示的作用就越来越弱,此时内容图示就可以发挥作用,弥补语言图示的不足,帮助学生感知整体内容,理解全文。

3. 形式图式

形式图示就是指读者对文章的体裁知识和篇章结构的了解程度。对于某些语言知识薄弱但具良好的篇章意识的读者而言,也能根据自身储备的框架意识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三种图式在阅读中的作用毋须质疑。在三种图示的关系当中,语言图式是基础,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则是阅读理解的关键。读者储备的有关文章的背景知识和体裁结构方面的知识,会引导其预测文章结构,提高阅读效率,加深语篇理解,在图式的预期作用下,重要信息在经过大脑筛选加工之后,被储存记忆在中,而且会被长久地保持,在需要的时候会被重新提取。人们在理解时,总是试图用自己原有的经验去解释,如果读者头脑中所具有的图式较丰富,将有利于读者理解、组织新的图式,从而有利干读者保持记忆(陈贤纯, 1998)。

二、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基于图式理论,阅读理解的过程是读者已储备的知识信息与阅读文本相互作用的过程。读者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取决于其原有相关文本的文化、内容、体裁背景知识储备。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激活各种各样的图式。一节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阅读课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组织活动,激活原有图式。2、扫除语言障碍,扩充语言图式。3、丰富图式框架,提供图式内容。4、重视语篇结构,丰富形式图式。5、加强拓展延伸,巩固各种图式。

下面笔者将以GO for it 9 Unit6 When was it invented? SectionB 部分的Reading ——An Accidental Invention为例,谈谈图示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 组织活动,激活原有图式。

激活图式是顺利展开阅读教学活动的前提,为“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打下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调动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1)直观激活

直观激活是指在读前活动中,教师通过实物呈现、图片呈现、音乐或视频鉴赏等方式呈现与阅读材料相关的内容,导入本课的话题。根据所呈现的素材,向学生抛出一些与文本相关的问题。通过这种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带领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情境中,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大致了解文本的相关内容,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教学片段1:

T:What's this?

Ss:It's a bottle.

T: Can you guess what kind of drink it is in the bottle?

S1: Juice.

S2: Coffee.

S3: Tea.

(T pours the drink into the cup)

T: Yes. It’s a cup of tea. It smells good. And how does it taste? Do you want to taste it?

Ss: Yes.

在片段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猜茶杯里面的饮品,从而引入茶叶这一主题。实物直观呈现,学生能够迅速的猜测到老师的意图,从而掌握本节课的话题,也能回想起与茶叶有关的知识。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为了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想象力,教师播放了一段与茶叶有关的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唤起学生对文本的更直观感受。

(2)话题讨论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明确的话题。当学生围绕这一话题进行讨论的过程就是激活自身头脑中储备的有关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的过程,当相关图式被激活的越多,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就会越透彻。

教学片段2

T: Do you like drinking tea?

Ss: No.

T: But maybe your parents like drinking tea. Tea is very healthy and it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drinks in the world.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ea?

Ss: ...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让学生围绕茶叶这个话题,各抒己见。教师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发散自身的思维,调动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通过思考讨论,学生们表达看法,自主地激活头脑中有关的语言图式以及内容图式,为之后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处理文章打下基础。当这些相关图式被激活之后,学生在进行阅读过程中,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关注有关茶叶的信息,例如茶叶的发明、发展、受欢迎程度等。

(3)标题与图片预测

文章的标题是全文的“文眼”,是整篇文章最为直接的概括。通过标题,学生能够预测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是作者的态度。有些文章会配以图片,尤其是一些说明文。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标题和图片往往都是形同虚设。其实,无论是标题或图片,存在必有其意义。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标题和配图的重要性,在读前过程中,通过分析标题和观察图片,预测文本内容,激活相应的内容图式。

教学片段3

T: What’s the title of this passage?

Ss: An Accidental Invention.

T: What is the picture mainly about?

Ss: It is about tea.

T: Now can you tell me what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is?

S4: Maybe it is about the history of tea.

S5: Maybe it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ea.

S6: The color.

预测是读前活动中最为常用的一种阅读策略。预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基于已有的内容图示,学会独立思。在本片段中,教师让学生根据标题和图片,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对文章的中心大意进行预测。在之前的实物和视频呈现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关于茶叶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已经被激活,所以学生能够大胆地对文章概要进行推测。由学生自己做出各种假设,能够很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发地去检验自己的猜测和假设。

2.扫除语言障碍,扩充语言图示。

如果把阅读过程比作造房子,字词句就是用来建房子的砖头,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在阅读图式理论中,语言图示是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的基础。丰富的语言图示能够帮助学生识别文章中的字、词、句,扫除阅读障碍,从而建立相应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学生的词汇量越大,对文本的理解往往会容易。

教学片段4

T:Who is the man?

Ss: He is Shennong. (answer in chorus)

T: Who is Shennong?

Ss: He is an ancient ruler. (answer in chorus)

T: What’s the meaning of ruler?

Ss: A king./ An emperor.

T: Yes, he is a famous Chinese ancient emperor. What is he doing?

Ss: He is boiling water. (answer in chorus)

T: Yes. He was boiling water over an open fire. And then what happened?

Ss: Some tea from the tea plants fell into the water and remained there for a long time. (answer in chorus)

T: Then ...

Ss: It produced a nice smell and Shennong tasted the brown tea. (answer in chorus)

在片段中,教师运用了动画,直观地呈现了神农发明茶叶的经过。在老师的逐步提问下,学生能够主动输出有关煮茶过程的语言图式,从而激活相应的内容图式。从学生的齐声回答过程中,动画和关键词的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将复杂的文章简单化,帮助学生抓住这一段中所应掌握的所有重点词汇,扫清所有障碍,拓展自己的语言图式。

3. 搭建图式框架,完善内容图式。

阅读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获悉各种各样的知识。激活图式只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前提。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帮助学生搭建图示框架,丰富完善内容图式才是阅读的关键。

教学片段5

T:Now please read this passage quickly again and let’s find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first. You can underline the topic sentences and circle the key words so that you can find the main idea easily.

本篇文章就是围绕茶叶这一主题展开的,教师通过让学生开展skimming,了解每一段的中心大意,引导学生搭建图示框架,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主线,从而形成清晰的脉络。随后教师根据这条主线,基于文本,发散提问。在回答老师问题之前,学生会花时间去理解文本,寻找答案;而且学生的回答往往会是“来源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他们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会调动自己已有的内容图式,将新掌握的关于茶叶的故事其与脑海中已有的茶叶知识相结合,构建起桥梁,使自己的图式框架不断完善。

(教学片段6)

T:Read para.1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chart together.

在让学生跳读寻找段落大意之后,笔者为了帮学生理清茶叶的发明过程,通过设计6W的问题,提供给学生要点信息,让学生通过scanning的方法,将这张表格填写完整。这种要点式的表格能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消化理解,丰富自身关于茶叶的发明的相关背景知识,从而拓展自身的内容图示。

4. 重视语篇结构,丰富形式图式。

在阅读理解中,通过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结构框架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全面理解文章能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因而,为了提高学生的语篇解读能力,教师需要在阅读规程中引导学生重视语篇结构,理清语篇的层次脉络,丰富形式图式,从语篇层次来把文章。

教学片段7

T:after reading the whole passage, can you use one word to summarize each paragraph and the whole passage?

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结构框架非常清晰。为了丰富学生的形式图式,帮助学生构建议论文的语篇框架图式,教师在读前过程中设计了通过skimming找中心思想的环节,又在文章收尾的过程中,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总结每一段大意。在弄清段落大意之后,教师继续带领学生去分析文章的脉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发现每段中都具有一个时间短语,将这些短语串联起来就是一条timeline,从而发现这篇文章是以时间顺序来发展的。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得到了提升,对于议论文的形式图式更为清晰。

5. 加强拓展延伸,巩固各种图式。

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了新的语言图示,激活了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构建了新的图式框架,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然而这时教师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教师还应根据文章的类型设计各种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巩新建图式。在读后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不同的环节来加强拓展延伸,巩固各种图式。

复述

复述课文是最为常用的读后环节,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复述环节中,教师往往会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词,信息词的呈现方式往往是按照一定逻辑顺序排列起来的,串联起来就是文章一条主线。所以通过复述全文阅读全文之后,各种图式都得到了强化,有利于学生对各种图式进行深层加工。

教学片段7

教师在学生学完整篇文章之后,让学生通过先填空然后通过report的方式来复述整篇文章。

教师根据文章内容挖空,根据已经建立的内容图式,进行填空。填空之后,学生要通过头脑中建立的内容图示将这些零散的信息次串联起来,然后转化为一条清晰的脉络,再次巩固形式图式。

三、结论和思考

1.结论

在实践过程中,阅读理解出现障碍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图式而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由于读前过程中相应的图式没有被激活,或是背景知识的铺垫作用没有被发挥等。因而,在阅读理解中,激活与运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手段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从为阅读理解做好准备。在阅读过程中,语言图式、内容图示和形式图式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避免单一图式的反复使用,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构建各种图式,还要重视各种图式的拓展。

2.思考

(1)激活图式具有形式化。虽然有很多教师会在读前过程激活学生的图式,但往往只是徒留于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实效性。

(2)单一图式的反复使用。很多老师只会关注学生某方面图式的发展,而忽略了三种图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3)文化教学的缺失。很多教师对于文本的处理只是徒留于表面,没有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背后的所呈现的文化涵养,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性。

(4)体裁教学的忽视。在日常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开门见山,直接进行文本阅读,经常忽视对文章体裁的分析。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楚门第一初级中学 317600)

论文作者:王晖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9/6

标签:;  ;  ;  ;  ;  ;  ;  ;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论文_王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