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论文_马富吉,唐育宁,覃建安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论文_马富吉,唐育宁,覃建安

马富吉 唐育宁 覃建安(广西省百色市平果县第五小学 广西 百色 533909)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1-072-03 一、研究背景 体育大课间活动是一面镜子,他照出是学生个体的个人素养和品格,映射出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彰显出一个学校的养成教育和校风的优劣。“大课间体育活动”既是贯彻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也是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重要举措,它不仅是校风校纪的外在体现,也是学校管理水平的外在展示,更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建设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对传统课间操的继承和发展,是巩固和扩大体育锻炼效果、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体能及健康素质、培养学生终身自我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养成学生积极向上和豁达乐观的健康生活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减缓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此,我校在借鉴、吸收国内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地域气候的特点,针对目前我市课间操仍然形式单一、不能够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为更好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增强学生体质。提出小学体育大课间实验研究的课题,旨在为我市小学当前学校课间操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可行的实施模式和有益的经验参考。 二、研究意义 大课间活动是学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要重视大课间活动,尤其是在小学,大课间活动更能展现小学生那种活泼可爱的天性,大课间活动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因此,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进一步提高课间操的质量,充分发挥大课间活动的多功能作用,要进一步使其向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艺术化的方向迈进。 大课间体育活动自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学校体育工作取得长远的进步。但是,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特点还能否满足学生们对体育活动需求的日益增长,能否更加有效的提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了解现阶段学校对小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发展现状,是预测其发展前景的依据,同时也将是我们主要研究的重点。能够高质量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学校,更会是一所校风正、校纪严、学风活的学校,更能培养出文化素养高、身体素质强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改革中,开放而灵活的大课间也会对组织管理提出较高的要求。本课题将就目前盘锦市城区小学大课间课程开展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形成各自的特色。希望能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三、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一)、课题实验研究的总目标 1、激发并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安全地进行课间体育活动。 3、健全学生的心理和完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 4、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题实验研究具体的目标 1、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模式的设计与研究。 2、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项目的遴选、设计与论证。 3、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器材的研制与创新。 4、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安全方案的制定与可行性分析。 5、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校本课程的研制与实施。 6、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行动管理队、组的编排与研究。 2研究内容 2.1改革学校课间操,优化课间操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使学生乐于参加,教师敢于参加,主动的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自觉的锻炼。 2.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积极创新,力求以活动励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以活动塑美,以活动促劳,促进学生体育全面和谐的发展。 2.3优化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及管理,开放场地设施,提高其使用率,发挥其育人效益。 2.4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结合音美科技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动教职工校园文体活动进一步开展,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并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2.5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2.6组织各类竞技、趣味、群体活动,全面提高学校师生的综合素质。 2.7组织师生创造、改制各类体育活动器具,开发适合师生健身需要的各类器材,开发校本体育课程。 2.8落实学校全民健身“快乐参与 健康发展”理念,推动学校发展。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收集研究国内外有关国家体育教学文化生活的文献资料,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2问卷调查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和其他任课教师进行调查:现阶段体育大课间活动对学生造成的一些消极和积极影响,同时了解学生所喜欢的活动项目,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做好准备。 3.3数理分析法:对前面的调查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从中找出解决的方法,制定和实施新的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 3.4对比实验法:以本校实验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对学生阶段测试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对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查找原因,不断反思与校正,不断优化活动实施目标与方案,不断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益,进一步改进和优化体育大课间活动方案,撰写阶段研究报告。 3.5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积累材料,总结有效措施,找出有效提高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方法。 4研究创新之处 4.1充分利用资源,注重实效,体现创新 学校群策群力,加大管理力度。具体采取以下措施:在实施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管理教师等几个层面分工合作。作为学校领导层面主要是把握教育方针,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体育大课间活动作为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活动计划的制订和督促实施,落实活动时间,落实管理人员,明确工作量与工作职责,保障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等。作为体育教师层面主要是根据学校活动计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方案应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体育传统、特色等具体情况来制定,并能组织、指导和评价大课间活动。方案要有活动内容、进退场设计、场地安排、器材分配、管理人员分工、评价办法、信息反馈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2创新活动内容,突显个性,体现自主选择 如果一套模式一成不变,活动内容几年不更换、不补充,再好的东西学生也不会喜欢,甚至失去兴趣。如创新已有的活动内容:跳绳内容可以丰富为单人跳、双人跳、花样跳、跑着跳、跳长绳等;踢毽子内容可以丰富为单脚踢、双脚踢、花样踢、双人踢,可以计时,也可以计数等;接力跑内容也可丰富为传接棒、传接球、跳绳接力、迎面接力、往返接力、单跳接力、双跳接力等趣味接力游戏;跳橡皮筋活动内容可以鼓励学生根据不同年段创编;球类活动内容以安全性较高的方式来开展,如乒乓球、羽毛球、板羽球等,我们学校新的体育设备充足,四个硅PU篮球场地,一个大的室内场馆,我们成功开设了开设篮球、排球等。 5研究计划和进展 5.1研究计划 5.2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6.09-2016.11)前期准备阶段 前期资料搜集、学习基础理论,制定研究确立实验方案,落实实验班级和教师;收集论证可行项目,筹备活动器材,制定安全方案;实验班学新项目,观摩展示,论证、评估锻炼效果。 第二阶段(2016.12-2018.06)研究实施阶段 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运用对比实验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校本内容,编写试用校本课程资源包;归纳总结,修正充实实验方案和安全方案。 第三阶段(2018.07-2018.09)总结鉴定阶段 撰写实验报告、研究论文,校本教材展示,展示鉴定实验研究成果,进行大课间活动表演。 四、研究的成果 “适其能而动、量其体而做、激其趣而为”,我校一直秉承这样的目标开展好课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相对于体育课而言的。它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的,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补充、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和教育的手段,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世界上已成为一种教育制度,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发展。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可以满足学生身体活动的需要,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有利于培养体育骨干和运动人才。课外体育活动中,有些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参加,比如早操、课间操和班级组织的集体锻炼等;有些则是由学生自己决定参加与否,比如课余其他时间的活动。有些虽然必须参加,但内容上学生又可自愿选择。在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时,既要有一些规定性的要求,又要给学生自由参与留有余地。既不能限制过死,又不能完全放任自流。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没有硬性规定,远远超出了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不受教学大纲的限制。从学生自发地游戏、郊游,到正式运动项目及其比赛,凡是能用于身心锻炼与娱乐的体育手段,都可以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没有严格规定,可以是全校的、年级的,也可以是班级的、小组的、个人的;可以是正式组织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组织的。课外体育活动内容的多样性、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空间领域的广阔性,为学生的自主选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学生可以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采用自我喜欢的方式和自己喜爱的手段从事体育活动,从而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发展和价值。 1国家政策是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健康发展的前提保障 国家教育司杨贵仁司长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讲话,再次重申小学学生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并要求全国各地都要认真地贯彻落实。中国学校体育研究会理事长宋尽贤也强调指出:落实小学每天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我们今后一个相当长时间内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2丰富的物质、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是推动大课间活动模式的开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健康发展的坚强后盾“以人为本”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大课间活动的开展就是秉承这种理念。让学生经常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不仅能使同学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具有更强的意志和上进心;还能使同学们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具有开阔的视野,富有合作精神和创造力,为他们将来成为祖国栋梁奠定基础。 3浓烈的体育运动氛围是利用大课间活动模式,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健康发展的动力 首先,秉着理论先于实践的原则,华侨初级小学根据自身学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和特色,成立了以体育科组的全体老师为成员的专门研究小组,探索适合学校开展的大课间活动模式和活动的内容等。 其次,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大胆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课间操模式,引用诸多时尚的,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如篮球、毽球、竹竿舞、打跳舞、功夫扇、拳操、活力健身操、踏板车、轮滑、滑板车等项目。 4家庭观念的更新,家长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增强,也从侧面为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健康发展和提升起到了带动作用。 5教师素质的提升是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体能素质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基础。 五、问题和讨论 1、在组织课外活动时,教师要大胆积极地“放权”,将组织管理权力下放给学生,如分队、分组、自己协作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学校要有长期的组织规划。体育活动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计划地选择和制定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项目。 3、在如何保障学生运动中的安全问题上,提出“有序”的硬性要求,做到入“有序”,退“有序”,活动“有序”。同时教师的安全保护措施一定要积极到位,曾倩教师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刘伙新.优化体育大课间活动模式,提升农村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俪人:教师,2016(14):79. [2]胡艳.如何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研版,2013(3):129. [3]苏振明.如何有效开展小学生大课间活动[J].商业,2015(01):00109. [4]潘昌万.农村寄宿制学校有效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文摘版,2016(8):00334. [5]徐敏.山区小学阳光体育大课间跑操组织与实施效果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8):123-126. [6]郑颖渝.“贤”文化引领下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德育渗透的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274-275. [7]徐海志.关于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和建议[J].读写算:教师版,2014(35):226. [8]张国兴.浅谈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现状[J].新课程学习:中,2014(1):174-175. [9]周云红.小学大课间开展啦啦操活动实践的有效性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5(6):146.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研究项目: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批准号:1601010650B-GX166)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文作者:马富吉,唐育宁,覃建安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  ;  ;  ;  ;  ;  ;  ;  

《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论文_马富吉,唐育宁,覃建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