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双字词的表示与处理(下)_听力论文

中文双字词的表征与加工(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表征论文,中文论文,字词论文,加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3 语义启动研究

彭聃龄,张必隐和刘志忠(1993)[11]采用语义启动的方法考察了中文双字词的词汇信息表征方式,所用的实验材料为联合式合成词。目标词与启动词之间在语义上有四种关系:1)整词相关,词素相关(如:杰出——优异);2)整词相关,词素无关(如:恭维——奉承);3)整词无关,词素相关(如:敲打——拍卖);4)整词无关词素无关(如:耍弄——接替)。被试任务为通过按键进行词汇判断,对启动词和目标词都进行判断。从被试做出反应到下一个刺激呈现的间隔时间为240ms,具有语义关系的词对在实验材料中的比例为0.24。实验结果如下表:

表2 不同材料的反应时(mscc)与错误率(括号内):

实验结果表明,整词相关而词素无关的启动效应与整词无关而词素相关的启动效应相同,二者都显著大于整词与词素都无关时的启动量,且都显著小于整词与词素都相关时的启动量。词素的语义启动作用与整词的语义启动作用表现出一种相加的效应。语义启动和重复启动在实验程序上尽管相同,但启动效应发挥作用的机制却是不同的。在语义启动实验中,启动词与目标词在通达表征层次上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其启动作用是通过其语义表征的联系来实现的。而词素重复启动作用直接通过启动词和目标词在通达表征层次上的联系来实现。故两种启动是不相同的。

由该实验所得到的整词有关而词素无关的启动效应与整词无关而词素有关的启动效应相同,似乎可以认为在心理词典中词素表征与整词表征是分离的,既有词素表征的存储,又有整词表征的存储。由于其效应表现出相加的关系,故两种表征可能在不同的加工阶段和水平上起作用。

从该研究中还可以看出语义透明度在语义启动中的作用。在整词和词素都相关时,其目标词的语义透明度要比整词相关而词素无关或整词无关而词素相关时要高,结果是前者的语义启动量要大于后者。Sandra(1990)[12]也发现语义透明度对语义启动效应有重要影响。在重复启动研究中没有发现语义透明度的作用,可能是因为两类启动的作用机制不同的缘故。在Zwitslood(1994)[13]的研究中同样发现语义透明度在重复启动实验中没有影响,而在语义启动实验中有重要影响。

3 两种主要的观点

中文双字词表征与加工的理论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张必隐等(1992)[7]提出的分解存储的观点,另一种为周晓林等提出的多层聚类表征模型(the Multi-Level Cluster Representation Model,Zhou,1992;Zhou & Marslen-Wilson,1992;Zhou & Marslen-Wilson,1995)[8][11][14]。

分解存储的观点认为,在心理词典中双字词的表征是以分解形式存储的,即以字(词素)的表征为存储单位,字表征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联系而形成一个网络。其词素结构(morphological structure)决定着字表征之间的联系。词素结构信息包括词的类别,字的语法类别,在心理词典中两个字表征之间的距离和联系强度等。该观点在最先提出时认为在心理词典中不存在整词表征的存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提出了整词表征在复合词加工中的作用(彭聃龄等,1993)。

多层聚类表征模型认为心理词典中含有音节,词素和整词三个表征层,在每一表征层内是一种网络结构,其中相互联系的多个表征形成一个cluster。Cluster内的表征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而各表征层之间是相互激活的关系。由于在汉语中一个音节常常对应了多个词素(即多个词素具有同一读音),具有相同读音的几个词素形成一个cluster,在被激活时词素间相互竞争。在整词层的cluster是以首字音节来组织的,首字音节相同的词的表征聚在一起。含有同一词素的(不管词素在词的首位还是尾位)在整词层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其在词素层的表征间接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听觉语言的识别中整词层的表征受音节层的影响比受词素层的影响更大。

从模型的特点来说,分解存储模型比较强调内部表征的基本单元和识别加工的基本单元,而多层聚类表征模型似乎更强调内部表征的层级网络和相互联系。分解存储的观点更多地基于对视觉材料的研究,而多层聚类表征模型更多地基于对听觉材料的研究。

从基本观点上说,两个模型都承认内部词典中有单独的词素表征单元。而多层聚类表征模型更强调词表征层的作用,明确提出在心理词典中有独立的整词表征的存储。对有些实验结果由词素表征结构似乎可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如词素的频率效应,词素启动的位置效应等;有些结果则显示整词表征单元在词的识别中起重要作用。如字的识别中的词优效应;整词相关而词素无关的启动效应与整词无关而词素相关的启动效应相同,二者都显著小于整词词素都相关时的启动量;等等。若假设在心理词典中既有词素表征,又有整词表征,对词优效应就比较容易进行解释:当字在词中呈现时,一方面可以直接激活相应的字表征,同时词表征也会得到激活。由于字表征层与词表征层之间可以相互激活,故词表征的激活又可以促进字表征的激活而表现出词优效应。另外在语义不透明词的词义如何提取的解释上,纯粹的词素表征的观点也存在着一些困难,而词素和整词两级表征的观点则较容易进行解释。

多层聚类表征模型同时包含了词素和整词层两个表征层,故增强了模型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能力。但该模型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一个字在词素层上有其表征,而在整词层上又各有其表征。在不同的表征水平上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同一个字在通达表征水平上被多次表征,从表征经济性的角度看是不经济的。另外该模型的一些实验证据大多来自对听觉材料进行研究的结果,在模型的细节上也较多地体现了听觉材料加工的一些特点,如在整词表征层上整词表征是按词的首字音节组织的,音节层的表征需要通过激活词素层再激活整词层,等等;这些细节对视觉材料的加工是否也适合?

上面介绍了中文双字词表征与加工的两种主要观点,现在还不能得出结论说哪一种观点对中文双字词识别的加工过程提供了最好的解释。模型的进一步精细化和更严格的检验还有待下一步的实验研究和论证。

4 问题与思考

与拼音文字相比,对中文双字词的研究还是相当不充分的,许多问题没有一致的结论(见前面所述),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针对已经进行的研究,以下几个问题在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中应该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4.1 加工通道与通达表征

在已有的研究中,所用的实验材料有视觉材料和听觉材料两类,而用两类材料所得的实验结果常常是不一致的,如视觉材料的研究中有词素频率效应而听觉材料的研究中则没有;两种材料所呈现的词素重复启动的位置效应模式正好相反;等等。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否来源于加工通道的不同呢?不同的加工通道共享有同一通达表征吗?

Taft(1979)[15]曾认为,心理词典包含主文件(master file)和外围通达文件(peripheral access file)。通达表征存储在外围通达文件中,外围通达文件包括三类:正字法文件(orthographic file),语音文件(phonolgical file),和语义文件(semantic file)。其中正字法文件适用于视觉呈现的语言材料,而语音文件适用于听觉呈现的语言材料。在Taft的模型中,视觉加工通道和听觉加工通道各有其通达表征。

有一些材料的视觉频率和听觉频率差别较大,如那些非常口语化的词,视觉频率会小于听觉频率;而对那些多用于书面材料的词,视觉频率会大于听觉频率。朱滢等(1993)[16]发现,对于这样的材料,两种加工通道对材料的识记效果有较大有差别。这似乎也意味着:不同加工通道的通达表征是不同的。

因此可能的情况是:在两个加工通道上,各自有词的通达表征,而在更高的水平上,两种加工通道共享同一个语义表征系统。(相似的主张见Sandra,1994)[17]

4.2 词的类型与表征方式

中文复合词有很多类型,如最基本的有单纯词和合成词之分,而合成词又有联合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等几种类型,这些不同的词的表征及其联系方式是相同的吗?

在张必隐等的研究中,联合式与偏正式两类合成词的成份字频率效应模式是不同的。联合式合成词的首字与尾字都表现出频率效应,而偏正式合成词只有尾字有频率效应。彭聃龄等则发现,合成词的词素重复启动的位置效应模式与构词数为1的单纯词相反。这些结果似乎说明,不同类型的词其表征方式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词各自如何表征及表征方式存在哪些不同,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探讨。

4.3 加工过程对表征及其联系方式、强度的作用

心理词典内表征及其联系方式、强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受到加工过程的影响。对材料的加工过程会产生一定的后效,影响到表征的联系方式和联系强度。而且心理词典本身也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是在对材料的学习和反复进行识别加工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和模型建构中很少受到重视。词频的影响实际上便体现了先前的加工对表征联系方式及强度的作用(Zhu & Taft 1994)[18]

[1]与此文有关的交流请与彭聃龄(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联系。

标签:;  ;  

汉语双字词的表示与处理(下)_听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