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寻找奶酪_海信集团论文

海信寻找奶酪_海信集团论文

海信找奶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信论文,奶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00页的薄薄小书《谁动了我的奶酪》最近在环球商界走红。IBM、通用等跨国公司将它作为企业教材,经理专心地读着它;中央电视台请来了柳传志、段永基、王石等企业界的顶级高手进行对话,用心地研究它。这本简单得象童话的现代寓言向人们讲述着“如何看待变化和适应变化”的朴素真理,阐释出“主动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及时感觉、适应来自企业的变化”的“奶酪法则”。中国海信集团的3C之旅是一个“奶酪法则”的实践翻版。

家电业:不断改变,不断发现

对于中国家电行业来说,1996的关键词叫“价格战”。中国彩电业的龙头企业四川长虹在那年4月率先向对手发难, 将长虹彩电全线降价。随之,处在中国彩电业第二、三位的康佳、TCL表示“奉陪到底”, 彩电大战全面拉开。怎么办?在海信的会议室里,集团老总周厚健与他的下属不停地争吵海信该不该降价,对于这个企业来说,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最后谁也没有说服谁,大家的看法是:降价是死,不降价也是死,不如到市场上去看一看。经过市场调研,海信毅然逆势而动,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不降价。黄沙吹尽始得金。当许多显赫一时的彩电厂被这场价格大战拖得精疲力竭时,当长江以北的牡丹、黄河等知名厂家在这场游戏中沉沙折戟时,逆风前行的海信却赢了。这年底,海信行业排名第四。

从价格战余悸中缓过神来的海信开始追求新的“奶酪”——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和推介。1999年,纯平彩电在国内尚属奢侈品,以国外品牌为主,并且动辄六七千甚至上万元。海信率先提出“在技术上让一步,在价格上让一步,4988元海信纯平彩电搬回家”的口号,掀起一场纯平彩电风暴,纯平彩电当年在国内迅速得以普及。平时以老大哥自居的长虹、康佳等竞争对手被打得措手不及,在被切断后路的尴尬中匆忙还击,但为时已晚,这年底,海信占据了全国近半壁江山。

然而,令海信更为骄傲的是它的当家产品——海信变频空调。因为海信在变频空调上的成功成为几乎唯一一个形象“变身”成功的企业,变频空调一役也使海信空调成为一个“正经”白色家电厂商中的重要角色,而不是捞过界的贴牌商。

海信选择变频空调进入空调产业,还是用“技术”二字祭的旗。不同的是,彩电战的时候,海信因为拥有高技术含量而不降价,而这次以黑马挑战者姿态进入变频空调则是因为“技术降价成本”。将低于市场平均价格1000元左右的变频空调推向市场,不但使变频空调受到狂热追捧,同时也革了其它主流厂商定速空调的命。在众多主流厂商和海信围绕着“真假变频”争论中,海信已俨然晋升成为主流空调厂商。

2000年3月1日,海信向北京等市场推出号称“工薪变频”的两款机型,价格分别是3680和3880元,比以前市场价格低出1000多元,直逼同等功率的定速空调。片刻的惊愕之后,消费者蜂拥而来,市场顷刻之间被引爆。北京的“工薪变频”日销量达1000台,接近旺季的销售量,这在空调厂商销售淡季是罕见的。年终清点战果,大多数空调厂商的利润都较往年逊色,原来都陪着海信读了全年的“中国变频空调史”。

如何找到空调奶酪?周厚健坦白他的做法是,1993年通过技术跟踪发现日本变频空调迅速取代定速空调的市场变化,1994年成立空调技术研究所,在技术研发方面跟进上主流技术,1996年开始投资建厂,1997年变频空调上市,2000年痛下杀手,奠定主流地位。应变,从8 年前开始。

CDMA:快速改变,快速发现

在许多中国移动通信商看来,如果没有及时吃到GSM的奶酪, 那么直接寻找CDMA的奶酪将是最佳选择,海信就是告别程控交换机和GSM这两个正在变小的奶酪而向CDMA狂奔的成功者。

CDMA是海信产品大家族中与空调齐名的海信两大最核心成员。在CDMA之前,海信找到的第一个通信产业的奶酪是程控交换机。1993年,海信与朗讯成立合资公司合作生产程控交换机,海信占34%股份,并下决心借此涉足通信产业的核心部分。随着IT产业的迅速发展,海信公司发现程控交换机已经不是一个高技术的产业,而且这个项目海信并非控股方,很难实现海信在3C中通信部分长远规划,当程控交换机的市场开始变小的时候,海信将目光瞄准了CDMA。1999年12月,海信在原集团技术通信研究所的基础上,从各子公司抽调及招聘了50多名高级技术人员,成立移动通信研究所,从事以CDMA为主的移动通信终端产品的设计开发;2000年5月,海信与高通公司签定CDMA移动电话研发许可协议, 成为美国高通在华授权的第一批8家厂家之一;2000年9月,海信与日立制作所签订数字移动电话开发技术支援合同及数字移动电话制造技术合作合同,全面开展在CDMA、WAP、BULETOOTH、IMT2000等技术领域的合作。

CDMA,是海信集团迄今为止投资最大的新项目,仅一期工程总投资就高达4亿元,而且全部资金由企业自筹, 同时也是该集团技术研发周期最长、市场超前度最高的一次产品开发。为此,海信投资500 万购入了大批世界最先进的检测、试验用仪表设备,建立了世界一流的CDMA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及检测中心,并参照当前国际最先进的工艺设计,花300万美元引进了国际上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一条SMT生产线,又花100多万美元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UV涂装生产线,建设成为目前这条世界领先的CDMA手机生产线。

2001年11月21日,海信信息产业园CDMA生产线正式投产,年设计能力100万部,3年后达到500万部。

让周厚健开心的是,CDMA项目国家批了10几家,目前有销售的只有两家,海信即是其中之一;中国国产销售的第一台CDMA手机是海信的;联通老总用的CDMA手机都是海信的。不久前,联通的老总到青岛,他们一路上不停地用海信生产的CDMA手机打电话——其目的是测试网络信号。

2002年1月8日,中国联通正式开始CDMA网络手机的放号,海信两款CDMA手机C2101、C520同时全面投放市场, 国内通讯业知名的上海蜂星、清华科睿和北京天力、长远联合电信4家成为海信CDMA的经销商, 不日全国CDMA网络即将开通。关于CDMA和GSM 之间优劣是非的新闻战以及CDMA普及运动开始占据人们的眼球,几乎所有的关于CDMA的新闻报道都提到了“目前能提供CDMA手机批量供货的只有MOTOROLA和海信等少数几个厂家……”,CDMA一出,海信便立刻把握住了与巨头争锋的机会。“海信等少数CDMA厂商可以批量供货”的新闻内容让海信重现当年变频空调之威,跨过众多GSM厂商设下的重重壁垒,一跃成为CDMA 通信世界里跑在前面的人。据来自另一家国内重要GSM 手机厂商的核心人物所透露的消息:“目前国内即将上柜的CSMA手机大多为OEM货, 能真正自己批量生产的公司很少,大家都在贴牌,有的是没技术,有的是怕风险”,果真如此,海信探险CDMA的路前方将是一块巨大美味的奶酪。

PC业:尽力变化,尽力发现

早在1992年,当大多数的中国人还不明白3C是指(COMPUTER、CONSUMER、CONMUNICATION,即计算机、电子消费品、通信)什么东西的时候,海信集团就在周厚健的带领下开始了3C之旅。当3C被确定为海信的企业发展方向之后,以“青岛”这个著名的海滨城市作为企业名称除了“不符合商标法规定”外,也将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1993年,“海信”和“hisense”作为新公司名称与商标正式注册,二者包含了“诚信”和“高品质”的意义。在海信空调破土动工的同时,也迈出了3C探险的重要一步,1996年,海信“挑战”系列多媒体计算机面世。

当海信在1996年宣布进军PC的时候,中国IT业界传来的是不怎么和谐的“噪音”,显然这些传统(其实也没有多长的历史)的IT厂商对于家电厂商玩电脑不以为然。在这些PC厂商看来,1996的PC依然高科技味道十足,海信的加入使PC光环褪去不少。然而实际上当时中国的PC行业还远不够成熟,存在着明显的为技术而技术的弊病,他们活在INTEI的阴影之下,在CPU主频的改朝换代中疲于奔命。PC设计应该是从技术驱动和客户应用两方面来进行的,所有的主流PC厂商在96年97年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任何一个家电企业都比包括联想在内的IT企业重视客户的感受和反映”,海信计算机公司副总经理殷述军认为。中国的家电业相当重视产品的市场反映,因此当殷述军受命海信PC的研发工作不久,在他的率领下,海信的金色回归系列PC键盘上都加上了一些快捷键小按钮和旋钮。这些小玩艺可以使那些从没有学过电脑的用户很快学会播放VCD,那时候用电脑播放VCD在许多人看来还是个新鲜而又繁琐的事情。 殷述军为了让他的PC做到可以象电视一样简单使用,找来了海信的许多内勤人员来试用他的产品,只要这些从未使用过电脑的内勤人员说一声“不好用”,殷述军马上重新设计,直到人人用了都说好为止。海信的这些不以技术为主的应用创新在国内领先了半年左右,后来那些家电做法被联想所借鉴。但“联想说得比我们好,其实是我们先做的”,殷述军这样说道。

虽然2001年海信的PC增长状况不很理想,但就在这一年海信的PC开始长大成人——海信PC已经进入了国产PC销量的前五名,而海信的软件制造在去年也突破了一亿元的销售大关。PC和软件业的成长让周厚健看到,“3C”正在不远的前方等着他。

海信大事记

1969年12月,海信的前身“青岛无线电二厂”成立,职工10余人,生产半导体收音机。

1970年8月,研制出山东省第一台电子管式14英寸电视机。

1976年9月,9英寸全塑机壳晶体管黑白电视机问世,填补了国内空白。

1979年2月,青岛电视机总厂正式成立。

1984年,引进日本松下彩电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彩电。

1988年,实行内部经济承包责任制,企业焕发生机。

1989年,彩电年产量达41万台。

1992年,周厚健任厂长,时年35岁。

1993年2月,合资成立青岛奎姆有限公司,进入信息产业;12 月合资组建青岛AT & T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进入通讯产业。

1995年8月,海信大屏幕彩电TC2929DSP被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评为“中华之最”;12月,成立海信实业有限公司。

1996年3月,周厚健荣获“世界青年企业家”、 “经营才能特别奖”;10月初,海信推出系列多媒体计算机;10月中旬,投资组建南非海信电子有限公司。

1997年4月初,海信变频空调投产上市;4月22日,海信电器A 股股票上市;7月,“海信广场”开业。

1998年2月,海信数字音像有限公司成立;4月,海信博士后流动站启动;5月,海信学院成立;6月,海信软件公司成立;7月, 海信青大信息工程管理学院成立。

1999年8月,海信集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培养的19 名工程硕士研究生顺利通过硕士学位答辩,海信数字无绳电话问世。

2000年初,43岁的周厚健淡出第一线,改任集团公司董事长;2 月底,海信2款“工薪变频空调”隆重上市;9月,与日立公司签署第三代数字手机CDMA项目合作协议。

2001年6月19日,海信集团与荣事达集团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推出了继变频空调后的第二个白色家电产品:数字冰箱。

2001年11月21日,海信信息产业园CDMA生产线正式投产。2002 年1月8日,海信CDMA手机投放市场。

故事简介:《谁动了我的奶酪》

在一个迷宫里,生活着两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分别叫“嗅嗅”、“匆匆”、“哼哼”和“唧唧”。四个小家伙有不同的性格和特征:嗅嗅和匆匆虽然觉得每天都有奶酪吃,但毕竟还不完全放心,每天穿着跑鞋过来,看看有什么变化,确认没有异常后再开始享用,哼哼和唧唧呢,开始也比较警觉,但过了一阵子,觉得这么多奶酪一辈子也吃不完,拥有奶酪就拥有幸福,于是,把家搬到奶酪的边上,把鞋子也脱下来了,运动服也不穿了,面对成功开始变得狂妄自大。并且经常向朋友们炫耀,你看,这么多奶酪不是吗!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一辈子吃不完!

有一天,奶酪突然变没了。一看奶酪没了,小矮人愤怒至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哪个坏蛋把我的奶酪拿走了!?他们想:我们花了那么多精力找来的奶酪,现在居然不知什么原因不见了!总之,他们不相信已经发生的变化,并开始回避,花了很长的时间在那里怨天尤人。反之,嗅嗅和匆匆没有任何的犹豫和迟疑,他们一看奶酪没有了,立即去找新的奶酪。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早就发现,奶酪是在逐渐减少的,而且奶酪的品质也在发生变化。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经历了很长时间,只是哼哼和唧唧们没有发现这种变化而已。两只小老鼠一直保持着警觉,所以看到了变化,而且迅速行动,很快就找到了奶酪。哼哼天天在愤怒,骂东骂西,最后都快饿死了,还是愤愤不平。而唧唧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接受了变化,迈出了前进的一步,找到了匆匆和嗅嗅新发现的奶酪。

标签:;  ;  ;  ;  ;  ;  ;  ;  ;  ;  

海信寻找奶酪_海信集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