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今年中后期冬小麦田间管理的建议_小麦论文

对今年中后期冬小麦田间管理的建议_小麦论文

今年冬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意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田间管理论文,冬小麦论文,后期论文,意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山西省小麦苗情长势良好,南部麦区已进入孕穗抽穗期,中部麦区进入拔节期。目前距离小麦成熟收获还有50~60天的时间,仍面临着低温冷害、干热风、病虫为害等不确定性风险,抗灾夺丰收任务还很艰巨。因此,山西省农业厅印发了《2015年冬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意见》的通知,要求各地要提高认识,时刻关注天气变化,深入基层,搞好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夺取今年小麦大丰收。

      今年气候对小麦总体有利

      当前,山西省冬小麦从南到北相继进入拔节孕穗期,从近期各地苗情调查情况看,小麦苗情是近年来较好的一年,全省一、二、三类苗比例为42:39:19,一、二类苗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个百分点,与早春相比,苗情转好趋势明显,一类苗增加2个百分点。从水旱地分别来看,水地苗情比例为40:42:18,旱地苗情比例为44:36:20,与上年同期相比,水地一、二类苗增加3个百分点,旱地一、二类苗增加15个百分点。

      今年的气候条件对小麦生长发育总体有利。播前雨水充沛,底墒、表墒均好,小麦播种基础较好。虽然秋冬雨雪偏少,但对小麦生长还未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反而对早播旺苗起到了一定控制作用。立春后,雨水及时补充,小麦顺利返青。小麦起身拔节关键期,雨水充足,小麦苗情长势日趋转好。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一是地区间苗情有差异。由于小麦关键期雨水分布不均,南部麦区苗情好于中南部和中部麦区;二是3月份气温异常偏高,小麦生长发育加快。南部麦区起身拔节期提前,可能导致穗分化时间缩短,不利于形成大穗;同时促使小麦第一、第二节间加长,长势偏旺,加大了后期倒伏的风险;三是4月中旬遭遇大风低温天气,南部部分麦田受到轻微的冻害;四是雨水充足,加重了小麦白粉病、锈病的为害。

      针对当前苗情较好,偏旺苗、受旱、受冻弱苗共存,病虫趋重的现状,中后期田间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以稳穗数、保粒数、攻粒重为目标,以调水肥、控病虫为手段,抗旱防冻防倒伏,科学管理,夺取今年小麦好收成。

      加强肥水调控

      1.拔节期肥水齐攻。拔节期是提高分蘖成穗率、小花分化、争取粒数的重要时期,要依苗情、墒情追肥浇水。对返青起身期未施肥的一类苗,在拔节中后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对前期未施肥的二、三类苗,可在拔节初期、中期,结合浇水亩施尿素7.5~10公斤;对返青期已施肥的三类苗,可在拔节后期,结合浇水补追尿素5~7.5公斤;对旺长苗在拔节前期要控制肥水,在拔节末期或孕穗期,小麦两级分化结束后,结合浇水亩施尿素7.5~10公斤。

      2.孕穗至灌浆中期防旱浇水。孕穗至灌浆期是巩固穗数、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粒数、提高粒重的关键时期,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应及时浇灌孕穗水、扬花水和灌浆水。此期浇水应注意天气变化,严禁在风雨天气浇水,以防倒伏。对氮肥施用量过多的麦田要严格控制灌水,防止贪青晚熟而倒伏。

      3.抽穗至灌浆中期叶面喷肥。抽穗至灌浆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最重要时期,也是防早衰、增粒重的关键时期。抽穗至灌浆中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可起到促进籽粒灌浆,提高品质,防早衰,防倒伏,防干热风的作用。对脱肥发黄麦田可配施适量尿素混合喷施,每亩用尿素1公斤和磷酸二氢钾100克,兑水35~40公斤,叶面喷施2~3次,喷施间隔时间为10天左右。

      强化受冻麦田管理

      山西省冬春冻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尤其以4月上中旬的晚霜冻(冷)害危害最大,一旦气温降至5℃以下,就可能造成幼穗受冻死亡或秃尖、缺位穗等,导致减产。今年4月,山西省遭遇大风降温天气,部分发育早、苗情偏弱、墒情较差、病虫为害的麦田产生轻微冻害,叶尖发黄,部分麦田幼穗受冻,对小麦产量可能产生一定影响。4月份以来,山西省气温持续偏低,不排除还会有低温冷害发生,因此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低温来临之前采取灌水、烟熏等措施,预防和减轻低温冷(冻)害的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追肥浇水,或叶面喷施微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促进恢复性生长。

      因此,山西省要强化受冻麦田管理,未浇水麦田一旦发生低温冻(冷)害,应及时浇水,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5kg,促进小蘖成穗;无浇水条件的麦田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积极防御和补救,低温来临之前或发生后喷施叶面肥、生长调节剂如天达-2116(壮苗灵)、芸苔素内酯等,或采取熏烟都可预防和减轻低温冻(冷)害的损失。

      加强病虫草害防治

      孕穗至开花期,以防治吸浆虫、麦蚜为主,兼职麦叶蜂、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灌浆期以防治穗蚜、白粉病、锈病为重点,兼治粘虫、棉铃虫,应做好“三虫三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随着气温回升,各种病虫发生将呈上升趋势,各地要加强监测,对达到防治指标的麦田,要及时采取对路杀虫剂、杀菌剂科学防治。对于草害较重的麦田,小麦拨节后要采取人工拔除杂草的方法,减少杂草与小麦争水争肥。

      搞好后期“一喷三防”

      “一喷三防”是将防虫治病的药剂与抗于热风的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混合喷雾,可有效防虫、治病、防早衰,提高粒重。

      为了节本增效,提高效率,小麦生长发育后期,可将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合理混合,于孕穗至灌浆中期叶面喷施2~3次,达到“一喷三防”的目的,即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因此,各地要根据苗情长势和病虫发生趋势,制定“一喷三防”方案,因地制宜调整配方,使配方更具针对性、时效性、科学性。水地旱麦田,都应认真抓好“一喷三防”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

      联系电话:0351-4159087

标签:;  ;  ;  ;  ;  ;  

对今年中后期冬小麦田间管理的建议_小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