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合一”选后台湾政治与社会变化分析论文

2018年 “九合一 ”选后台湾政治与社会变化分析

陈先才 李文成

〔内容提要〕 2018年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后,民进党遭受重大挫折,台湾地方政治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次选举中,蓝营支持者全面归队,“蓝长绿消”态势明显,但是绿营依然维持了其基本盘的稳定。选举结果表明,民进党政治意识形态挂帅的执政策略引发了民众的普遍不满,“拼经济”成为岛内民意的基本共识,未来两岸基层县市交流可能迅速发展,两岸关系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与此同时,两岸关系的变数也在增加:民进党可能继续操弄“反中”情绪,“台独”势力不断挑衅“两岸关系”,美国因素持续影响台海形势。

〔关键词〕 “九合一”选举 台湾政局 社会民意 两岸关系

2018年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以民进党惨败、国民党大获全胜告终。民进党遭受重大挫折,台湾地方政治生态发生重大变化。其原因主要在于民进党重返执政后政治意识形态挂帅,台湾民众对蔡英文当局的施政表现极为不满,从而引发了台湾民意的大幅度反弹。选后,台湾政局及社会民意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台湾民众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期望值增高。尽管选后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契机,但制约两岸关系的变数仍旧客观存在,尤其是民进党当局仍然不愿意回到一个中国的基本政治共识上来,加上美国因素的介入,都使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充满不小的变数。

一 、台湾政治生态变化 :“蓝长绿消 ”态势明显

(一)“蓝长绿消”态势明显

从县市长席次来看,国民党一举拿下15席,比上一届选举增加9席。国民党还攻克了民进党长期执政20年的绿营大本营——高雄市,这一胜利具有重要的政治指标意义。民进党县市席次则从上一次选举的13席跌至6席,大为翻转。显然,台湾地方县市政治生态已有较大的变化,并非简单的翻转。

从蓝绿两党在这次选举中的得票率及得票总数来观察,在2018年选举中,国民党得票率为48.79%,得票总数为6102876票,民进党得票率为39.16%,得票总数为4897730票。蓝绿相差为1205146票。无党籍得票率11.30%,得票总数为1413821票。这较2014年蓝绿两党的得票率及得票总数都有了巨大变化。在2014年地方选举中,国民党得票率为36.86%,得票总数为4488789票,民进党得票率37.08%,得票总数为4515532。无党籍得票率为26.05%,得票总数仅为3174250票。

从县市的议会生态来看,全台共有议员912席次,国民党拿下394席,民进党238席,其他力量拿下280席。12月25日各县市议会举行正副议长选举,国民党拿下19个县市的正副议长宝座,民进党只守住嘉义县、无党籍拿下的两县市则是各获国民党与民进党党团支持的结果。整体来看,蓝绿呈现20比2的悬殊对比。

定义9 称A′(ti+v)/A′(ti+v-1)为变换φi下,马尔可夫过程{ξ(t),t∈T},(t1

(二)民进党基本盘并未崩盘

从最近三次重要选举来看,比较2009/2010年选举、2014年选举以及2018年选举,可以对民进党基本盘的变化做出大致判断。在2009/2010选举中,民进党的县市长选举总得票数为1982914票,3369012票,总计5351966票。而2014年、2018年总得票数分别为4515532票,4897730票,说明民进党仍然保住了其最为基本的得票数。另外,民进党在2018年的诸多“公投案”中虽然败北,但得票数亦仍然保住了基本盘。以“独派”推动的“东京奥运正名公投”为例,当日共有1140万人投票,同意得票476万、占45.2%,不同意得票577万、占54.8%,“公投”结果虽然最终否决了提案,但不可否认的是,多数投同意票者为绿营支持者,这说明民进党仍然有400多万票的支持基础。从2018年与2014年两次“九合一”选举中民进党的得票率及得票总数来比较,民进党基本盘的变化也不太大。民进党2018年的得票率只比2014年降低2个百分点左右,得票总数减少的幅度也不到40万票。总之,民进党的基本盘仍然很稳定。

因此尽管民进党在选举中县市长的席次大幅减少,但绿营和民进党的基本盘并未崩盘。绿营支持者对蔡执政不满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是对其施政不佳不满,有些对其两岸政策无感,有些则是对其改革议题如“同婚”不满。不过,一旦政策改善,其支持度回温应该是可能的。

(三)蓝营基本盘归队态势出现

蓝营在这次选举中大胜,除受“韩流”影响之外,也与蓝营支持者回归有很大关系。民进党执政后的失败政策,特别是民进党高举意识形态,利用“转型正义”,对蓝营军公教群体及国民党党产等大打出手,增加了蓝营民众的压力,使其决心归队。以新竹县为例,杨文科虽然当选,为国民党延续执政,但过程艰辛万分。国民党新竹县党部主委陈见贤坦言,杨文科文官出身,知名度不高,民众陌生,好在蓝营选民归队,才能有惊无险。选前,国民党在该县提名人选上一直充满争议,蓝营准备参选者众多,甚至存在分裂的危机。而其他阵营挑战者包括民国党主席徐欣莹、民进党参选人郑朝方等,实力强劲。作为政治素人的杨文科,选前在各家民调都落后于徐欣莹,在蓝营归队的情势下,才以微弱优势当选。[注] 《杨文科当选新竹县长 蓝营选民归队是关键》,台湾“中央社”,2018年11月24日电,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811240168.aspx,最后检索时间:2019年2月21日。 同样,在高雄市,2014年选举中陈菊之所以能够拿下99万票,开创高雄选举得票数历史,主要还在于当时国民党提名民进党叛将杨秋兴,不仅基层不认同,“白派”也撒手不管,才会让民进党单刀直入、攻城略地。而在这次选举中,蓝军在“韩流”的带动下,凝聚力增强,一举拿下高雄市的执政权。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从泛蓝阵营来看,蓝军的归队是国民党胜选的主要原因。而蓝军归队对选举最为显著的影响则在于派系的成功整合。从国民党这次候选人提名来观察,多数候选人背后都与派系或家族政治有密切关系。例如,苗栗县徐耀昌为“黄派”,新竹县杨文科有邱镜淳力挺,彰化县王惠美则有王金平协助摆平各派系,高雄市韩国瑜得到“白派”力挺。另外,云林县张丽善是张荣味的妹妹,嘉义市黄敏惠是黄家掌门人,台东县饶庆铃继承了饶家的政治衣钵,花莲县徐榛蔚是“花莲王”傅崐萁的妻子,台南市高思博是高育仁的儿子。即便是派系色彩及家族政治不明显的台中市与澎湖县,派系也有所介入。如台中卢秀燕得到了红、黑两派合作支持,澎湖赖峰伟获得林炳坤家族的默许。

民进党在败选后的检讨中显然没有认识到台湾民意的积极变化,以及对其执政嚣张的某种反弹,也没有意识到两岸关系出现问题的危机,而是将这次选举的结果简单归因于民众对其施政不满意的情绪发泄。因此,民进党在选后非但不务实面对岛内县市首长纷纷要求发展经济,要求用“九二共识”来推进两岸交流的诉求,反而继续操作“反中”情绪。

1.“独派”势力会继续加大对民进党的施压,逼迫民进党当局采取更为激进的“台独”政策。

二 、台湾社会民意变化 :拼经济 、顾民生成为主流共识

(一)“拼经济”成为全台民意的最大共识

1.一系列“亲台”法案的出台

栽培天麻一般都具有“鹦哥嘴”,以上品种大多不具备“鹦哥嘴”和“肚脐眼”,比较好分辨。随着天麻栽培成功,天麻供大于求,掺伪品已比较少见。因野生天麻的天麻素含量普遍高于栽培天麻[7],且野生天麻大小不均匀,没有同样麻型,大多具有残留茎基,与伪品相像。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群众追求高品质、纯天然的心理,用这些冒充野生天麻,欺骗群众,牟取暴利。

(二)民众不爽民进党操弄政治意识形态之手法

民进党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为挽救愈发不利的选情,特别祭出了传统的“反中牌”、“恐中牌”等等,企图借此拉抬选情。民进党不断透过政治人物放话、电视广告、网络传播等方式来散布大陆介入台湾选举的不实消息,刻意夸大大陆对台湾的安全威胁,大肆宣扬两岸交流对台湾有害的论调。特别是在选举期间,“抹红”韩国瑜,称其是受到大陆栽培的“台湾接班人”。面对众多指责绿营执政不力的消息,民进党则是倾全党之力,条件反射性地一概以“中共网军策动的假新闻”来回应。同时,民进党除了对内主打“恐中牌”外,还积极配合美国和西方反华势力的宣传。在美国官方宣称“因两岸使用相同语言,致使台湾社会成为面临假新闻、假讯息的最高风险第一线”之后,台湾蔡英文当局也及时跟进,陆委会甚至污称“中国大陆透过各种压力手段意图介入台湾民主机制运作”等等。但选举结果说明,民进党一贯操作的“两岸牌”不再灵验,即便是有美国加持,也无法拯救民进党的选情,反而落个完败的不堪下场。当前台湾社会已不再把“统独”议题放在第一位,台湾社会在这次选举中对“统独”议题的免疫力已有所提升,在接受刺激与反应上,不再轻易随着政治意识形态的号召而起舞。[注] 《“九合一”选举大败 民进党两岸牌恐吓彻底失灵》,台湾:《多维新闻网》,2018年11月24日,http://news.dwnews.com/taiwan/news/2018-11-24/60100533.html,最后检索时间:2019年2月21日。

“九合一”选后台湾地方县市在拼经济、求发展,特别是争取大陆观光客方面的积极表态和作为,表明了台湾社会主流民意在拼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强烈诉求,这将成为推动县市首长务实面对两岸民间交流的强大压力。

台湾民众在这次“九合一”选举中对民进党之所以反感,除了台湾民众对绿营执政只拼政治和意识形态、不拼经济和民生的做法不爽之外,更为主要的还在于,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观察到两岸发展的差距。更多的台湾民众看到大陆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各项社会建设不断推陈出新的繁荣景象。反观台湾,则是长达20多年的裹足不前。台湾经济长期陷入停滞不前,其背后的根源在于长时间以来蓝绿政党只拼政治、拼意识形态的恶斗。台湾社会民生日渐困顿,广大年轻人更是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前途,继而引发整个社会民意的情绪性反弹。尤其是民进党重返执政后,非但不把重心放在经济民生发展上,反而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国民党进行政治清算,大玩政治游戏,与台湾社会主流民意的期待相去甚远。

(三)基层县市交流或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主体

尽管2016年民进党在台湾地区全面执政后,台湾当局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推动“去中国化”运动,海峡两岸之间的对抗情绪日渐上升,但在2018年台湾的县市长选举中,拥护“九二共识”的韩国瑜等蓝营地方诸侯却得到了民意的极大支持。韩国瑜在这场选举中刻意把国民党2016年败选之后较为隐晦的“九二共识”端上台面,一举突破了绿营和民进党在岛内舆论场极力压制“九二共识”的局面。在蓝营执政县市占多数的态势下,民进党要全面阻止“九二共识”话题的发酵已非易事。事实上,县市长选举之后,多个蓝营县市长已经开始高举“九二共识”大旗,积极推动两岸地方城市之间的经贸文化交流活动。

当第一阈值在波峰1,2之间时,若不进行特征点一致性补偿,则特征点t2将会提前一个周期,在波峰5下降沿的过零点处,此时若要保证特征点一致则到达特征点时间应调整为t1;当第一阈值在波峰3,4之间时,若不进行特征点一致性补偿,则特征点t2将会滞后一个周期,在波峰7下降沿的过零点处,此时若要保证特征点一致则到达特征点时间应调整为t3。综上所述,到达特征点时间T应根据第一阈值所在位置选取为:

三 、两岸关系发展新趋势 :有契机但变数增多

2018年台湾“九合一”选后,随着台湾政治及社会民意出现新变化,两岸关系发展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契机,但由于出现了一些新的变数,亦不能排除两岸对抗态势持续加剧或强化的可能性。

(一)民进党执政当局会继续操作“反中”情绪

地方派系在这次选举中之所以能够投票支持国民党,主要在于民进党重返执政后推动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消灭地方派系的做法,令地方派系反感,从而掀起风暴。举例而言,民进党上台后,一直试图将水利会、农会等这些长期被视为是国民党基层选举重要桩脚的团体透过制度改革一锅端掉。由于这些系统有钱、有人、有资源,更有选票,民进党长期以来打不进农会系统,因此将其视为执政的眼中钉,既然收不了,则必除之。民进党想借助改革之名,推动“乡镇市长官派”、“农、渔会总干事直选,水利会收归”等提案,试图直接将手伸进农会,或是切断农会与农民的连接关系,这当然会损害地方派系的利益,必然引发强烈的反弹。这也是在此次选举中地方派系全部串连,支持国民党候选人的原因所在。换言之,民进党在这次选举中,不是被国民党打败,而是被地方派系打败了。[注] 《打进农会?民进党要刨派系的根》,台湾:《联合新闻网》,2018年7月29日,https://udn.com/news/story/11311/3278294,最后检索时间:2019年2月21日。

民进党之所以有这样的认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认为在当前中美战略对抗的大环境下,台湾必须要选好边,站好队——当然要站在美国这一边。这是绿营长期以来的政治逻辑。在这种政治意识形态挂帅的情况下,对大陆采取更为强硬的政策自然成为首选。另外,美国过去两年来频频打出“台湾牌”,甚至主动示好台湾,给了蔡英文当局及“独派”势力操弄两岸议题的空间和机会。二是民进党认为2020年的选举与2018年县市长选举的层级不同。虽然民进党在2018年地方县市长选举中操弄“统独”议题最终失效,但2020年选举的类型完全不同,民进党可以通过操弄两岸与“统独”议题来争取选票,特别是可以凝聚绿营基本盘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的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蔡英文当局就立即予以强硬回应,甚至故意将“九二共识”混淆为“一国两制”,误导台湾民意,搅动两岸关系。民进党当局的这种做法当然是政治操作,企图通过制造两岸的紧张氛围来提升蔡英文的个人支持度。[注] 陈先才:《民进党2020选举将主打两岸议题?》,台湾:《美丽岛电子报》,2019年1月26日,http://my-formosa.com/DOC_142427.htm,最后检索时间:2019年2月21日。 从民进党选举失利后在两岸关系上的一系列政治动作来观察,民进党当前确实是有意在强化两岸对立的氛围,对大陆态度趋于强硬,此种目的自然是为了2020年选举。随着台湾进入2020年选举的时程,在未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两岸关系改善的空间非常有限,特别是在民进党当局基于选举利益而持续操弄“反中”议题时,两岸冲突与爆发危机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二)岛内“台独”势力挑衅两岸关系的动作不会停止

民进党及岛内“台独”势力会继续推进“台独”分裂活动。“台独”势力长期坚持分离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执政的民进党至今也不愿意彻底废除“台独党纲”,这些都使两岸关系的发展充满较大的挑战和变数。

九十秒过去了,克里斯蒂娜还没问题,她稳稳地抓着栏杆,手也没有抖。我开始乐观地以为她可以做到,熬过这一关,证明给艾瑞克看怀疑她是多么愚蠢。

在这种态势下,台湾地区的22个县市中,超过七成的台湾县市,包括国民党执政下的15个县市和柯文哲主政下的台北市,都愿意推动两岸的民间交流。这具有重要的指标性意涵,不仅会对民进党当局拒不接受“九二共识”、压缩两岸民间交流的既定政策形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而且也会成为海峡两岸关系确保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换言之,两岸基层县市交流或许将成为未来两岸民间交流的主体。

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用,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共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壮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运用信息网络、“ABC金三角(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面对民进党在2018年“九合一”选举中的重挫,绿营不少人将之归咎于支持者不出来投票,甚至称之为“独派”支持者对蔡“维持现状”两岸政策的不满与抵制。在该逻辑下,“独派”势力无疑会加大对蔡英文当局的压力,而蔡英文为了连任和获取选票,基于争取“台独基本教义派”回笼的目标,有可能会进一步刺激两岸关系,以聚拢支持者。民进党长期以来非常擅长操弄选举议题,在选票最大化的考虑下,民进党执政当局全面靠向“台独”,并非没有可能。从最近民进党主席改选后的情形来观察,该党主要政治人物不断冒出刺激大陆和挑拨两岸关系的相关言论,表明“九合一”选后民进党越来越受到“独派”的牵制。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2.“台独”势力推动“统独公投”及“修宪”等敏感动作的可能性增大。

油田的概念同时具有空间和类型两方面的涵义。就三维空间而言,油气的聚集应位于一定的地区、特定的地质单元的特定层系。就类型而言分类的方法很多,如业内常把是否能以传统方式打井直接开采而分为常规和非常规,以生储油组合的地层特点分海相和陆相等领域。在我们讨论的问题中新区一般指没有或仅有少量油田的一个较大的地区/地质单元(例如西藏高原、南黄海),新领域是指没有或仅有少量油气发现的勘探新层系、新类型。在实际工作中新区、新领域二者可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

民进党重返执政后,“台独”组织喜乐岛联盟等团体力推“独立公投”,极力在全台为“台独”活动造势。尤其是该组织利用民进党面临2020年选举连任压力空前增大的时机,持续炒作“公投”及“修宪”等敏感议题,威逼民进党支持其“公投”等政治诉求。例如,目前喜乐岛联盟要求民进党全体党籍民意代表支持该组织提出的“公投”连署之提案,否则将在不支持连署的民进党籍民意代表之选区提名候选人,企图以此来逼迫民进党进行让步,支持其推动的“台独公投”之诉求。当前“独派”势力之所以加大搞“台独”分裂活动的力度,主要还是担心民进党有可能在2020年选举中失去执政权,希望利用当前民进党全面执政的优势,加速推动“台独”的进程。

(三)中美战略对抗大背景下的两岸挑战

台湾问题至今无法有效解决,其中最为主要的障碍就是美国的长期介入。近年来,中国大陆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已初步具备了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条件。但美国为防范大陆崛起,将中国大陆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的心态不断加重。特别是特朗普上台以来,更是以中美贸易冲突为抓手,强化对大陆的围堵,并且频频祭出“台湾牌”,试图逼中国大陆就范。因此,当前中美战略对抗的态势下,两岸关系增加了新的风险和挑战。“台独”势力在民进党重返执政后本来就愈发嚣张,有了美国这个外来因素的间接加持,当前的台海局势更趋复杂,形势格外严峻。

近年来,特别是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国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手段,不断冲撞与挑战台海底线,为两岸关系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与隐患。新形势下,美国方面打“台湾牌”的手法也更加多样。

从这次选举来观察,台湾民意对拼经济、求发展有着很大的期待,韩国瑜正是提出了“经济一百分,政治零分”的选举目标才成功当选。韩国瑜成功说服高雄民众摒弃意识形态,关注经济发展,淡化“统独”等政治议题,这将使未来的选举回归到经济作为政治竞争主轴的状态。[注] 《林幸妃:“高雄变天!外来者韩国瑜,如何逆转民进党20年执政?”》,台湾:《天下》杂志,2018年11月24日,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3032,最后检索时间:2019年2月21日。 事实上,不只是韩国瑜在高雄主打“经济牌”,卢秀燕在台中的选举中也是主打“经济牌”,即便是在绿营执政的台南市,民进党籍新科台南市长黄伟哲也常把“经济一百分,政治零分”挂在嘴上。他甚至表示,为了争取大陆观光客前往台南,对大陆观光客的态度会是“仅次于连爷爷来的欢迎”。[注] 《政治0分、经济100分 黄伟哲张臂迎陆客》,台湾:《中国时报》,2019年1月11日,https://www.chinatimes.com/cn/newspapers/20190111000964-260309 ,最后检索时间:2019年2月21日。 即便是陆委会主委陈明通就民进党当局与地方县市的两岸政策进行协调沟通时,黄伟哲仍然以“政治零分、经济一百分”的原则作为回应。[注] 《会陈明通 黄伟哲:政治零分 经济一百分》,台湾:《经济日报》,2019年1月30日,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7307/3622142,最后检索时间:2019年2月21日。 这说明,在蓝营县市长全面执政的压力下,绿营县市也不得不支持“拼经济”。针对高雄市长韩国瑜勾勒出来的高雄观光产业未来荣景,绿营地方执政县市也开始动心。屏东县长潘孟安提出合作构想,称屏东也欢迎观光客。桃园市长郑文灿同一时间抛出“南进北出”、“北进南出”等合作方案,让观光客体验多元台湾。郑文灿表示,“没有围墙,只有通路”、“东西卖得出去、人进得来”是最重要的目标。[注] 《郑文灿愿携手韩国瑜 合作拼经济》,台湾:《中国时报》,2018年12月9日,https://www.chinatimes.com/cn/newspapers/20181209000415-260118,最后检索时间:2019年2月21日。

美国立法机构出台了一系列“亲台”法案,大力提升美台实质关系,冲撞中美关系及台海稳定的底线。例如,过去三年来,美国国会先后通过《2018 年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案》、“与台湾交往法案”,以及通过提升美台军售、强化美国与台湾当局所谓“邦交国”关系的“台北法案”等等,来加强对台湾当局的支持力度,给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2.美台官方层级互动频繁

特朗普上台以来,美台加强了官方层级的互动力度。其中 2018年通过的“与台湾交往法案”,是 1979 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美国第一次正式通过单一立法形式要求开展美台官方往来的文件,严重冲击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此外,特朗普当选后特别与蔡英文进行通话的事件,其本身也是中美建交以后没有先例的政治事件。这些都表明了美国方面试图挑战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的基本底线。从民进党执政以来的近三年时间来观察,美国高官包括部级官员访台的频率增多,美国政界人士频繁造访台湾,试图用行动来展现对台湾当局的支持。

还有一种是如果成语中包含否定词,那么作为宾语的代词一定要放在动词的前面。“时不我待”解释为时光一去不复返,不会一直留在那里等着我们。代词“我”用在否定句中作宾语,必须前置。类似的词还有“时不我与”等。

3.美台军事关系有新的进展

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强化了与台湾当局的军事关系。如2017年7月,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2018 年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案》,要求美国国防部长在 2018年 9月 1 日前提交评估美国海军军舰停靠台湾港口的可能性报告,以及美国在夏威夷、关岛或者其他适当地点接受台湾当局军舰进港要求的可能性,并将里根政府时期的美方对台“六项保证”写入其中。2018年美台军事关系进一步升温,先是美国国会通过“2019会计年度国防授权法案”,该法案有多项支持强化“台美自我防御战备能力”、以及提升“台美国防安全合作交流”的内容。同时,美国参众两院还表决通过,内容包括重申美国基于“与台湾关系法”及“六项保证”对台湾地区的安全承诺,并要求美国总统定期对台军售,并依据“与台湾交往法案”鼓励美国资深官员访台,以及肯定美国与台湾地区等区域伙伴交往的价值。这些法案的通过,无疑大大强化了美台军事合作的实质关系。

4.台湾政治中亲美现象短期无法消除

长期以来,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及对立状态,形成了台湾政治人物普遍亲美的氛围。台湾政治人物不分蓝绿,大都希望获得美方在国际上和政策上的支持,甚至希望与美国建立互信基础。特别是“九合一”选举后,台湾2020年“大选”旋即将至,潜在的台湾地区领导候选人蠢蠢欲动,纷纷想与美国搭上线。如台北市柯文哲,国民党的朱立伦、吴敦义,民进党的蔡英文、郑文灿等人,甚至连新任高雄市长韩国瑜也选择赴美访问。台湾政客都把取得美国的信任视为其政治更上一层楼的关键开端,访美是目的更是出口转内销,以此为战胜对手的重要法宝。而蓝绿政治人物为了获取美国支持,在两岸关系立场上可能更加保守。这种现象也会对两岸关系带来重大的影响。

四 、结 语

从本次“九合一”选举结果来观察,由于这是一场地方选举,影响的仅是台湾地方政治生态的重组,并不能直接改变台湾上层的政治权力结构,民进党仍然掌握着台湾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资源的分配大权。尽管如此,台湾民意的变化,特别是台湾民众在“九合一”选举中展现出的要求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以及抛弃民进党上台以来的拼政治、搞两岸对立的政治操弄的诉求,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影响将非常深刻。台湾岛内政治局势及民意走向呈现出多面向的发展态势,在民进党不愿意放弃“台独”分离主义意识形态,尤其是民进党试图通过操作两岸议题来为其2020年执政保卫战获取选票的情势下,两岸关系的隐患与挑战无疑将大为增加。

Taiwan’s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s after the 2018 “Nine-in-One” Election

Chen Xiancai and Li Wencheng

Abstract : After the2018 “Nine-in-One” election in Taiwan, DPP suffered a major setback, and Taiwan’s local political ecology has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Although the Green Camp still maintained a stable base in this election, all supporters of the Blue Camp came back, and the tendency of “growth of the Blue and decline of the Green” is obvious. The results of this election show that the DPP’s ruling strategy which gives priority to political ideology has aroused widespread discontent among the public since “economy first” has become the basic consensus of the island’s people. In the future, cross-Strait communications atlocal-level counties and towns might develop rapidly,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will usher in new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Meanwhile, the variables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are increasing as well: DPP may continue manipulating “anti-China” sentiments; the “Taiwan Independence” forcemay continue antagoniz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the US factors will continue influencing the cross-Strait situation.

Keywords: “Nine-in-On” Election, political situation of Taiwan, public opini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作者介绍〕 陈先才,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政治所所长、民进党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成,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肖杨)

Authors: Chen Xiancai is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tudies of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Studies, Xiamen University, as well as director of the Research Center of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Li Wencheng is a doctoral Candidate of Graduate Institute of Taiwan Studies, Xiamen University.

标签:;  ;  ;  ;  ;  ;  ;  

2018年“九合一”选后台湾政治与社会变化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