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逻辑与基本遵循论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逻辑与基本遵循论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逻辑与基本遵循

刘明越1张宗峰2

(1.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9;2.上海电力学院 上海 200090)

【内容摘要】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话语对国情与世情给予科学全面的解读,为中国道路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引领航向。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遵循历史价值观、问题意识,还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身处新的历史坐标和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逻辑对话语权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客观要求。与此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顶层倡议也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广阔的全球视野。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场域,心系国家命运,把握意识形态坐标,放眼国际视野和书写21 世纪全球治理的新格局。

【关 键 词】 话语 话语体系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话语。中国道路彰显的世界意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积淀和理论反思为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积淀了深厚的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话语体系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探索性的发现空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攻坚阶段,迫切需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对国情与世情给予科学全面解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开拓更广阔的话语空间。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使教育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初中语文作文采用微课程是未来教学必然趋势,对我国语文教育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微课程建设中,应当丢弃传统教学模式,明白微课程对初中语文作文的重要性,同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构建特色教学情境。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基本遵循

(一)遵循历史价值观。“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形塑与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必须遵循历史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道路及其历史使命该如何认识和评价,这是在中国改革开放40 年的重大历史时刻构建话语体系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及体系必须建构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之上,还要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因此,既要用发展的眼光和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理论成果,还要用理性的眼光评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不仅来自实践和时代的实际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还在于自对自身理论的批判意识和勇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话语体系旨在能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更多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汲取理论和实践精髓。

(二)遵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形塑与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观。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集科学性、革命性、真理性和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内涵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观。马克思及其学说通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来解释人类的生存状况,并为这种生存状况的改变和实现人类的最终解放提供批判性的武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集成,就是要在新时期建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坚持走中国道路”话语,这一话语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选择。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在于反映时代的精神状况、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形塑与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目的在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引领中国的前进方向,保持马克思主义时代性的基本品格,保证新时期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达,防止陷入“时代终结”的话语囹圄,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三)遵循问题意识。问题是时代的格言。马克思认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问题的关键是提出问题的方式,以及理论把握现实的能力。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与体系要以问题意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获得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更要获得时代的话语表达。话语体系的建构能够针对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既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又重视矛盾的客观性的表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不断地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其理论的。

(二)话语体系坐标系的构建。一是国家命运坐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历史的积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表达,必须构建在塑造和巩固中国道路的轨道之上。通过话语体系重铸中国魂,表达时代发展的心声,讲好中国故事。话语体系的目的在于更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主张的和平发展道路要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既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又致力于维护和平发展的道路,同时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是中国兼顾和平发展道路和建立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底线。二是意识形态坐标。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以来,西方中心论和西方优越论长期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即话语秩序的构建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虽然意识形态更换了发言人和话语内容,但实质却未改变。随着话语主体的易主,导致意识形态形式的改变,使意识形态更具“文化”与“学术”意味。韦伯的“理想类型”、贝尔的“终结论”、福山的“最后一人”、亨廷顿的“文明冲突”,均以学者之身份,用学术工具传输西方世界意识形态取得胜利的事实,其目的存有西方中心论或优越论的价值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的论断[1](P5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构建就是要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观对全球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独断专行的局面,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自我构建力和凝聚力,防止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精神分裂症”和“话语焦虑症”。总之,进入新时代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及建构其体系,就是完整将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经验和中国道路的理论逻辑进行归纳和学术建构。建构中国道路的理论逻辑则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担负起引领学术话语构建的重任,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张力。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时代命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入21 世纪全球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提供了契机和国际战略平台。进入21 世纪,中国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汲取人类的发展文明成果,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话语秩序,作为全球治理的新思维和新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智慧,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一百年的奋斗史中获得的处理新型国际关系的历史经验。中国人民谙熟深知“国虽大,好战亡国”的道理,因此主张以和平发展、休戚与共、和而不同代替“国强必霸”的逻辑。因此,中国一直坚持: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及其话语体系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自由、共享的社会主义,是超越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以往的国际战略的基础上,为形成21 世纪的全球治理新格局提出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方案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国际战略思想,是中国拥抱世界,共建和谐全球治理格局的大国名片。中国人民从近代百年构建国家道路的经历中认识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二、实践新时代伟大梦想和伟大事业对话语构建提出的客观要求

中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旨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承担相应的大国责任,更为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为引领和继续推动全球化,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此在全球治理中形成中国话语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超越殖民体系,资本强权逻辑,摒弃冷战思维,打造全球多元化治理新格局。中国要以维护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身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格局,以负责任的大国态度,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中承担应尽之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要承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要承载马克思实现人与人自由联合、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因此,人类命运体思维要超越“霸权思维”、“冷战思维”、“殖民思维”,实现与邻为善,互通共建,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扩大各个国家共同利益聚合点。

(二)新时代中国从富起来到站起来的发展逻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话语权构建提出客观要求。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逻辑是构建话语体系的逻辑基点和时代场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担当以及“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构建话语体系的历史坐标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话语体系的所必须坚持的根本指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大政治论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构建话语体系的重要依据和最大实际。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21 世纪全球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背景之下,中国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全新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是一个统筹国内发展和积极对外开放的中国方案,要逐渐形成一个相互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对话空间。这一话语体系要逐渐代替西方国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话语体系,形成一个和衷共济、同担责任、共享权利的话语体系,让发展中国家发出“共治共享”的心声,以“发展成分”替代“西方因素”,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多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中国倡导和平发展道路主要是依靠中国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提供和平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既要通过自身的发展为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提供持续的道德资源,又要通过世界和平发展的环境为中国的发展拓展空间。中国将通过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构建一个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在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的基础上,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平等发展。中国道路话语载体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欲将构建一个全新的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形成各国共同治理全球,共同承担治理风险,共享发展人类成果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体系。

(五)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思想,就是尊重和承认人民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历史伟绩。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要明确依靠人民发展,发展指向人民,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最终通过发展使人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要更好地坚持“人本精神”,坚持发挥人民的主体性、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满足人民的利益诉求,彰显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同时它也贯穿于革命和社会建设事业各项内容和目标。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立党之本和执政之基。以人为本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成果,升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和价值。马克思认为,历史进步的动力离不开人民的推动。社会变革是由千百万人民群众共同推动来完成的,只有人民群众真正地参与革命和社会改造,社会变革才能有序进行。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中国共产党秉承初心,牢记宗旨,把执政为民和为民谋利作为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对于党与人民的利益是有正确认识的,坚持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更认为人民的利益高于党的利益。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应以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评价标准,这样才符合中国共产党对政党性质和宗旨,这样才能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符合马克思关于人自而全面发展的理想。

回煞这个仪式,在纳平山和相距十多公里的坡业不同。据坡业的陶兴文介绍,回煞之后,还有除灵,这是两个时间上分开的仪式。而且,回煞不吹芦笙,只有除灵才吹。但在纳平山,回煞和除灵这两个仪式,合二为一,一步到位,回煞的后半段就是除灵,期间还要吹16个“调”的芦笙。

(一)话语体系的时代场域维度。话语体系构建的逻辑要与时代的逻辑保持一致。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目的在于总结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用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指导中国的发展道路,抵御和化解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风险,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布局。因此,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必须植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景目标,致力于用中国声音、中国力量表达和和传播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对中国国情的理性判断与对中国时代发展的整体性把握,毋庸置疑地成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主导者。

(一)中国所处新的历史坐标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构建提出客观要求。所谓“新的历史坐标”,一是中国正处于形塑求富自强的国家道路战略时期;二是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三是构建共享社会的关键时期,让改革发展的成果辐射全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携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力冲刺阶段;五是致力于重构21 世纪全球治理新格局和致力于和平崛起的新时期;六是准确把握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中大国的国际地位未变化的国情。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时代场域的构建

以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为联合药敏试验的判断依据,判断标准:FIC≤0.5为协同作用,0.5 2为拮抗作用。

(四)遵循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构建与形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的前提和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不是偶然形成的,也不是自封的,是由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历史贡献和能动作用决定的,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立志于中华民族复兴之伟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缔造了新中国,告别了自近代以来被动挨打的屈辱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中国的大地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和开放,奋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为中国走向世界强起来积累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站在新时代新的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以实干兴邦的精神,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转变。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赋予的,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业绩所决定的。党的坚强和卓越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不辱使命,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的历史性成就,又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变革,即将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并以站起来到富起来,再从富起来到强来民族复兴的逻辑构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因此,在构建与形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过程中,必须确保党的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以“四个自信”推进“四个伟大”。

(三)国际视野和书写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人类未来发展理性和深度的思考的结果,是中国维护一个具有活力的、公平的、具有向心力的国际治理体系的中国智慧和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全球治理格局的新命题。以“西方中心论”为核心的话语体系包打天下、包治百病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而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共同治理的新全球化时代已经悄然到来,这需要重塑全球治理秩序以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和风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化”的全球化观和全球治理观。“中国化”的全球治理观强调“休戚与共、天下大同”,关注人类的共同发展,注重各国间的平等发展,强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发展。“中国化”的全球治理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文化自信。

图3为空心轴与车轴、电机外壳间隙示意图。图3中,Gd为空心轴与车轴以及空心轴与电机下部垂向间隙设计值,Gu为空心轴与车轴以及空心轴与电机上部垂向间隙设计值。

通过以上现象不难推出,轨枕在脱模过程中由于两端不同步脱出致使一端轨枕挡肩被卡在模具里,而另一端已经脱出,从而由于轨枕自重等因素将轨枕拉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建构国际话语软实力的中国智慧。软实力集中体现为话语优势,话语劣势意味着软实力不足,因此思想共识和共享价值观也就难以形成凝聚力,国家软实力就会更显匮乏。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这无疑将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更是为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提供了强有力的话语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规避了“意识形态终结”的话语陷阱,有力地回击了“文化霸权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世界那些探索自我发展道路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可借鉴的良方。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和平发展格局的前瞻构想,又释放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积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和自觉。中国作为一个21 世纪崛起的“文明型国家”,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代表,还是一种独立政治话语的崛起,给世界带来的新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2](P239-240)。中国正在以知行合一的态度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用人类命运共体破解当下全球发展、治理所面临的“四个赤字”。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应对治理赤字、以义为先的正确义利观化解信任赤字、以推崇包容互鉴的文明观弥合和平赤字、以合作共赢的发展观补齐发展赤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新时代发展的理论集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态发展过程,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离不开全球治理的新格局。因此,形塑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话语体系需要立足实践、立足国情、立足世情,以深入研究中国和世界重大现实问题为己任,重视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的研究,科学概括和提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智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要在重塑21 世纪全球治理格局中输送中国文化软实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构成强大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定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樊浩.“后意识形态时代”精神世界的“中国问题”[A].高翔.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前沿(2008—2009)[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106(2019)07-0011-05

* 本文为2018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基本遵循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8YJC710041);2018 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形塑与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意义(项目编号:NJSZ18070);2018 年度上海市社科规划青年基金课题:改革开放四十年高校思政课教学场域捍卫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经验与现实问题(项目编号:2018EKS002)。

* 作者简介: 刘明越(1980—),男,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政治经济学;张宗峰(1986—),男,上海电力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意识形态建设。

(责任编辑:张美玉)

标签:;  ;  ;  ;  ;  ;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逻辑与基本遵循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