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静脉压在心血管内科应用的临床意义论文_张敏

周围静脉压在心血管内科应用的临床意义论文_张敏

内蒙古自治区格尼河农场医院 张敏

【摘要】目的:探讨周围静脉压在心血管内科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当地医院心血管内科中顽固性高血压病32例、心力衰竭20例,心肌梗死8例患者行周围静脉压测定结果分析。结果:高血压病是全身性疾病,伴有全身及局部体液因素异常,心脏后负荷加重,导致周围静脉压升高;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减少,心室舒张末压增高,回心受阻,可引起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故右心衰竭及全心衰竭均可引起周围静脉压升高;心肌梗死患者中,尤其是右室、下壁心肌梗死,在监测补液治疗有效。结论:周围静脉压在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患者诊断及治疗中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周围静脉压;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

在心血管内科疾病中常见顽固性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首位疾病,高血压病为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症病,尤其是顽固性高血压、老年性高血压,容量负荷过重,血压不易控制,常多种降压药物联合应用,根据周围静脉压测定值可调整药物治疗;右心衰竭,静脉压升高,测定周围静脉压可临床获益;心肌梗死患者中尤其是右室心肌梗死患者的补液治疗为重要手段,但是补液量也成为困扰医师的课题,周围静脉压可代替中心静脉压监测,具有指导意义。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周围静脉压在心血管内科中临床应用的意义。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院内循环内科2014-05至2015-01期间收治的32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均为多种降压药物口服治疗无效,年龄在44岁-75岁,平均(57士2.63); 心力衰竭患者20例(其中冠心病患者9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例、心脏瓣膜病患者5例),年龄28-67岁,平均(47士4.21)岁;心肌梗死患者8例,(右室、下壁),年龄在48-64岁,平均(57士4.21)判定周围静脉压测定值对病情诊断及治疗的意义。

1.2测量方法

一、术前准备 1.测压前应使患者安静休息15min以上。

2.药品:肝素溶液 3.器械:12号或 18号针头、有刻度的L型测压玻璃管。

二,测定方法

1.患者取仰卧位,如有呼吸困难,取半卧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将带有18号针头有刻度的测压玻璃管先用1~2ml的肝素溶液冲洗,以防测定时凝血(冲洗时,避免玻璃管内存留气泡而影响压力的准确性);或向管内注满生理盐水。

3.将患者测量的上肢外展45°角,避免衣袖或止血带对上肢的束缚,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4.在肘窝部常规消毒,然后用连有测压管的针头刺入肘正中静脉观察管内血柱的高度(如管内预先用生理盐水充盈者,则观察水柱的高度)。

5.测压时,测压玻璃管应维持于垂直位。其下端零刻度点应与右心房最低位平行。即在半卧位时零刻度点与第4前肋软骨同高,在卧位时零刻度点在腋中线上,此时管内血柱或水柱的高度即为静脉压。

1.4观察指标

正常值:30~145mmH2O。

1.顽固性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包积液等静脉压均可增高。

2.低血容量或低血容量性休克时,静脉压减低。

3.重复测定静脉压力评价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为计数方面的数据,因此用百分率表示,选择X2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2.结果

经过统计学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 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中口服多种降压药物无效患者,周围静脉压测定值在145~195mmH2O ,给予增加利尿剂口服,血压恢复正常。临床有效率98.,76%;心力衰竭患者(冠心病患者9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6例、心脏瓣膜病患者5例)中周围静脉压测定值在135~205mmH2O;其中有心包积液患者静脉压在175~205mmH2O,临床有效率96.24%;右室、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周围静脉压测定值在155~240mmH2O ,经过补液治疗后测周围静脉压值在75~160mmH2O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临床有效率 94.24%,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血流动力学监测广泛应用于急诊室、手术室及ICU,是监测危重病人病情的主要手段之一,中心静脉压是判断机体容量和心功能的最佳参数,但是深静脉穿刺及监测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而周围静脉压接近中心静脉压且与中心静脉压呈正相关,在临床实践中代替中心静脉压测定,且周围静脉压简单易行,可在任何情况下进行,尤其适用于门诊和心内科住院病房。

在顽固高血压患者及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 血管紧张素II刺激肾上腺皮质,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加重了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导致静脉压升高, 给予加服利尿剂,减轻水钠潴留,血压恢复正常,周围静脉压在正常范围;心力衰竭是各种类型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升高,本次研究中结合了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所致的心力衰竭,其中部分少量心包积液、部分患者无肢体显性水肿。心力衰竭发病机制中心排血量减少,心室舒张末压增高,回心受阻,可引起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故右心衰竭及全心衰竭,导致静脉压升高,监测周围静脉压值在升高范围,尤其患有心包积液时显著升高,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后监测周围静脉压明显下降。右室、下壁心肌梗死是由右冠状动脉主干闭塞所致,右室顺应性和收缩功能降低,引起的右室舒张末压、右房压和静脉压增加,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和休克,通过输液以扩容、降血粘度、加快血流速、增加静脉回流,增加右室前负荷和心输出量,改善血流动力学,合理的扩容治疗应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下进行,故在没有中心静脉监测的条件下可以周围静脉压监测。通过以上分析结论周围静脉压在心血管内科中具有诊断、指导治疗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临床技能操作规范》,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80,作者:冼绍祥 陈志强

[2].《周围静脉压测定法监测硝酸脂静脉扩张效应》来源《解放军护理杂志》1997年04期,作者:王建国、周蔚 国防科工委医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3].《周围静脉压测定术的临床应用 研究进展》来源于《微创医学》2012年第5期

论文作者:张敏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6

标签:;  ;  ;  ;  ;  ;  ;  ;  

周围静脉压在心血管内科应用的临床意义论文_张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