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开发区后发效应--兼论苏北模式_苏北论文

后开发区后发效应--兼论苏北模式_苏北论文

后发展地区的后发效应——兼论“苏北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北论文,效应论文,模式论文,地区论文,兼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各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区位差。后发展地区可运用区位差,吸收先发展地区的成功经验,采用最新科学技术,发挥自己的资源等优势,产生后发效应。江苏省的苏北地区就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后发效应,制定苏北发展战略,形成不同于苏南的“苏北模式”。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区位差 后发效应 苏北模式 经济理论

经济发展在区域关系和空间布局上,有一个从不平衡到相对平衡的演变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此一现象更加明显。全国的东、中、西部是如此,江苏省的南、中、北部也相类似。这理所当然地得到党和人民的重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此已有重要策划。同时,经济发展不平衡也为经济理论提出了新课题。

一、缩小区位差的理论解答

旧中国留给我们的经济图像是畸型的,虚伪繁荣的沿海地区和极其贫困落后的内地形成巨大的落差。就江苏省而言,苏南和苏北似乎处于不同世纪。建国伊始,大家就注意到这个现实,力图给以抚抹。但是,经过“三五”前后的大三线建设,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最近10多年,矛盾越来越表面化了。经济发展的区位差,导致资源开发与利用(加工)的错失和布局的倾斜,各种生产要素流动、组合和集聚的偏颇,运输费用和交易成本的递增及其瓶颈制约,以及地区人群之间收入分配水平的不断扩大并诱发“民工潮”的汹涌澎湃。要不要缩小区位差在主观愿望上无可置疑,能不能实现则亟待理论上首先解答。

经济发展区位差是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不能回避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调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产物;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和可能有计划地均衡配置生产力,但在苏联的实践中未获成功的验证。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此有很大突破,其具体构想是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通过先发展地区带动后发展地区,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西方经济学也有过持续的探讨。古典经济学认为地区差异源于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只要存在真正自由的市场,资本和劳动就会从密集区流向疏散区,实现总体效率与地区平衡的最佳结合。后来的学派多从实证中提出异议,如缪尔达尔认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趋势与其说是缩小区位差,不如说是扩大区位差,因为在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之间,资本和劳动都是从后者流向前者,所以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平衡不可兼得。近来的两种观点得到调和,如威廉森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地区差异将会扩大,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差异就将趋于收敛,他以人均收入为标志,其变异系数形成一条U型曲线;弗里德曼随即提出“核心与边缘区模型”,把地区发展趋势分为几个阶段,以人口和经济过度集中引起成本递增、效率递减为转折点,逐渐进入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一国和国际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包括亚太地区的崛起,为此说法提供了实例。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借鉴西方的某些学说,我国理论界先后提出了“梯度推移”、“跨越赶超”、“区域生产力差”和“地区分工相对优势”等论点,不少是有益的见解。后发展地区为什么有可能逐步缩小与先发展地区的区位差,有的甚至后来居上,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存在后发效应。充分估价进而充分发挥后发效应,就能加快后发展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最终走向与先发展地区并驾齐驱的共同繁荣。江苏省把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列为今后15年的三大战略之一,确有足够的可行性。

二、后发效应为缩小区位差开辟了一条捷径

什么是后发效应?这是针对先发效应而言。先发展地区起步较早,有其先发机遇提供的先发效应,后发展地区不能与其相提并论,但是,后发展地区由于起步较迟,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变化,能获得先发展地区原来缺乏的新机遇。这就是后发效应。这是空间差与时间差相交错而产生的有利条件,为调整和缩小经济发展的区位差开辟了一条终南捷径,使后发展地区不致始终落在先发展地区的后面,而有可能发展得较快一些、较好一些。具体地说,不妨列出以下几条:

1、后发展地区可以吸收先发展地区的成功经验,并以他们的教训为戒,少走若干弯路。

所以把这一点放在第一条,因为我们是实践论者,进行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抄照搬,只能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造,才会逐步掌握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是从这点出发,对于我们自己的建设史必须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在肯定成功经验的前提下,对曾经出现的失误不讳言,接受教训,提高认识,把经济工作做得越来越好。改革和开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前30年建设实践的拨乱反正。10多年来,各地积累了很多新鲜的经验,先发展地区的经验或许更加丰富,这些都是指导今后持续发展的精神财富,对后发展地区来说,更是十分宝贵的。现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江泽民同志就“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问题,指出过去“问题往往出在偏重数量扩展,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整体素质不高”,今后“需要认真解决”,这是根本性的战略选择,对今后经济发展有决定性意义。哪个后发展地区贯彻执行得坚决,哪个地区就会早着先鞭,掌握主动。

2、后发展地区可以享受最新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站在与先发展地区的同一起跑线上。

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机遇和挑战不是别的,而是正在一日千里地高涨起来的世界性技术革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能否加快现代化进程,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取得主动,将决定我国在下个世纪的地位和前途”。中央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各地制定了“科教兴省”、“科教兴市(县)”等战略,都从此而来,是完全正确的、必要的。这个机遇和挑战,对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的不同地区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或相近的。所以说后发展地区有可能赶上先发展地区,出现跨越性的飞跃,关键就在于要对发展科技、培育人才下大功夫,用大力气。这在世界上不乏先例:美国取代西欧而成为当代最发达国家,日本在二战后迅速恢复以致咄咄逼人,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地区)的崛起,无不是先后走了“科教立国”之路。因为在学习、移植和开发、利用先进科技的问题上,后发展国家和后发展地区与先进国家和先进地区只有相对的空间差,没有绝对的时间差。这是后发效应中转换最快、潜力最大的因素,应当高度重视,一步不放、一着不松地努力追求。

3、后发展地区可以凭借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平等竞争中找准突破口,开拓纵深度。

先发展地区和后发展地区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它们的特点和优势随着经济发展而起变化。例如资源,自然配置本不平衡,不同地区各有所长,但往往先发展地区人口多,人均土地少,开发早,后备资源缺乏,而后发展地区恰恰相反。因此,只要逐步解决交通问题,后发展地区的资源优势终将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商品优势。又如成本和效益,起先大多是先发展地区占胜,后来随着产业的密集化,这些地区的工资成本、土地成本、运输成本都不断上升,使其效益不断下降;与其对应,后发展地区则成本较低、效益较高,对资金、技术和人才都有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大多由此发生,这是调整和缩小经济发展区位差的外部动力。这种动态在世界日益一元化的今天,已经初步突破了国界限制,带有国际性。所以,我国不仅开始出现了国内地区之间的“南资北投”、“东西协作”等新事,并且出现了“外资西引”的苗头。加上我国产业结构正从轻加工为主逐步转向重化工为主,资源密集的中部、西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投资者的青睐,前景是非常美妙的。

4、后发展地区在区位差导致各种矛盾渐趋凸显的进程中,将会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积极支持。

调整区位差,过去仅靠市场机制,难免旷日持久,要付出较大代价。现在国家有鉴于此,不同程度地采取不同举措,成为又一种有利的后发效应。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方面更加自觉,也更加有效。过去曾在有限的年份对沿海开放地区给以政策优惠,短短几年,达到预期成效,情况起了变化,随即有所调整,开放就从沿海延伸到沿边、沿江,进而实现全方位的开放,基本上不存在政策倾斜。现在,有没有向后发展地区政策倾斜呢?实际上是有的。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这次全会已作出了部署,提出了包括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优先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等措施”,这都体现了国家对中西部的关怀和扶植,符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促进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何况,在情况起了变化后,后发展地区有条件接受先发展地区的辐射、带动和帮助,其效率也会不断提高,表现之一是产业转移实现布局的合理化,后发展地区的投资回报率有可能逐步高于先发展地区。

后发效应,归纳到一点,就是后发展地区因势利导地运用发展的区位差,把先发展地区(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设法引进,并结合当地实际给以吸收、消化,节省自己的时间和成本,力争与先发展地区尽可能同时达到同样程度的现代化。这也可以说是后发展战略,或称“捷径战略”。当然,这并不排斥自主的、内生的发展;相反,要有自力更生精神,不能存在依赖思想。

三、“苏北模式”的若干设想

江苏作为一个大省,经济发展也不平衡,苏南、苏中和苏北就有先发展、次发展和后发展之分。10多年前制定“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方针,实施以来,取得显著进展,不仅苏南更上一层楼;而且苏北也逐步改变面貌,特别是苏北农业赶上了苏南,成为全省和全国的粮食等农副商品新基地,工业所占比重大幅度提高,还出现了徐州工程机械、盐城燕舞电器等较大规模的企业集团。但是在共同发展中,苏南、苏北两地人均差距进一步扩大,大致是苏南人口占全省的20%,苏南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0%;苏北人口占全省的40%,苏北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占全省的20%。能否进一步加快发展苏北,进而逐步缩小区位差,成为今后15年的长远目标之一。为了实现此一目标,同样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后发效应,制定不同于苏南的“苏北模式”。

制定“苏北模式”的依据是苏北的独特优势,主要是苏北在地理、交通上的“三沿”(沿海、沿桥——亚欧大陆桥东段、沿运河)优势和以徐州为中心的“五省通衢”优势,人均面积在全省和华东居前列的土地优势和以煤、非金属矿为重点的矿产优势,富有好学传统的文教优势。苏北在江苏属欠发达地区,在全国则在中等偏上(徐州的国内生产总值高于我国中部的郑州和西部的西安两个省会城市),相对而言,与内地比有先发效应,与苏南比有后发效应。

制定“苏北模式”,要有自己的发展战略。这个地区的徐州、连云港、淮阴、盐城四市,近几年来各有打算,先后提出过“以农带工”、“强农富民”、“两通先行”和“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与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新产品并组建规模经济等思路,并出现了“耿车之路”、“如意之路”等典型。今后要在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指引下,到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小康,部分地区开始迈向现代化目标。至于具体战略,有“陆桥战略”、“港口战略”、“海洋战略”、“边境战略”、“滩涂战略”(建设“海上苏东”)和“种养加战略”、“重化工战略”、“城市化战略”等,并落实到“富民战略”。总之,苏北发展战略可归纳为这样几句:“加强一基(农业),抓紧两通(交通、流通),发展三产,协调四市,推进五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苦干五年(1996—2000年),追赶七市(苏南和苏中七市),人均八百(美元)”。

“苏北模式”要吸收苏南、苏中和外省、外国的成功经验,而又不尽相同于“苏南模式”,其主要区别是:苏南原来以集体经济(乡镇企业)为主,苏北要以国有、集体和非公有经济并重;苏南原来以中、小企业为主,苏北要大力发展规模经济,并发挥中、小企业的灵活性;苏南原来以加工行业为主,苏北要同时注意重化工的发展;苏南原来以市场调节为主,苏北要同时强调宏观调控;苏南原来侧重于发展小城镇,苏北要同时大力培育大、中城市。

“苏南模式”是经验概括,由来已久;“苏北模式”是今后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创造。可以相信,依靠和发挥后发效应,苏北经济起飞的日子是不会太远了!

(收稿日期:1996-01-12)

标签:;  ;  ;  ;  ;  

后开发区后发效应--兼论苏北模式_苏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