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小企业的引导政策及其启示--兼论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改革战略_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台湾中小企业的引导政策及其启示--兼论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改革战略_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台湾中小企业辅导政策及其启迪——兼评“抓大放小”的国有企业改革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抓大放小论文,台湾论文,启迪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中小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以来,曾一度在岛内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小企业在台湾经济中的地位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歇业、退票、倒闭的户数持续增加。为扭转局势,帮助中小企业摆脱困境,重振雄风,台湾当局协同有关部门再次采取了一系列辅导政策,给面临困境的中小企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笔者认为,岛内关于辅导中小企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我们正确理解、认识并在实践中实施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抓大放小”的国有企业调整战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拟在对台湾中小企业辅导政策出台的背景、主要内容做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可供我们借鉴的思路。

台湾地区中小企业辅导政策的出台

台湾中小企业辅导政策最早始于60年代末。众所周知,60年代中期以后,原为台湾经济发展支柱之一的“美援”突然宣告停止。面对形势的突变,为了进一步落实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中小企业)进行辅导就提上了议事日程。当局于1967年9月颁布了《中小企业辅导准则》,辅导内容涉及财务、技术、经营管理、产销合作组织、融资、人才培训等方面。这一时期,岛内中小企业的辅导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70年代以后,两次石油危机冲击下的岛内中小企业对辅导的呼声比以前更高。特别是80年代,中小企业的困境更是有增无减。与此相适应,当局对中小企业的辅导政策也开始进入专业化和规范化阶段。其实施办法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推动办理专案贷款、如添置和更新自动化设备贷款,开发性计划贷款等;二是进行生产技术辅导;三是市场行销辅导,由同行业公会、贸易推广中心、输出入银行、“国际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国际市场商情,组织外销服务团,在海外组织展销会等,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诸多有利的外部环境。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岛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的进一步转型,特别是岛内金融风暴的冲击,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面临着内外环境的双重挑战。

(一)国际经贸环境的冲击

90年代以来,国际经贸环境开始出现了不利于岛内经济发展的趋向:

一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倾向加剧。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化倾向的加剧,国际经贸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调整。欧洲统一市场的建立,美加自由贸易航船的开通,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等,欧、美、亚正在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区域性的经贸组织固然可以提高本地区内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扩大对外贸易的影响力,但对非经贸组织的成员国或地区而言,却具有极强的排斥力。它无疑会对外贸依存度极高,资源贫乏,内需市场有限的海岛型经济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以外销为主的中小企业将是直接的受害者。

二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伴随区域集团化倾向的加剧,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采取高关税政策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经济。就连长期以来在贸易上给予台湾众多优惠的美国,近年来也开始抵制台对美出口产品,致使以往长期将美国作为重要市场的岛内中小企业元气大伤。

三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冲击。1993年12月25日关贸总协定(GATT)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意味着全球在达成建立新经贸秩序共识上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台湾当局为了争取及早加入GATT和WTO,已与部分组织就降低关税和排除非关税障碍等方面达成共识。同时,还需对现行经贸体制做相应调整,如制造限制规定、自制率要求、汇出限制、内销比率限制等。这也会影响以外销为主的岛内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是引进技术受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压力。9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异常迅猛。随着日、欧等国在科技领域的急起直追,美国原本处处领先的科技地位不再一枝独秀,全球范围内似乎形成了三足鼎立与技术抗争的局面。各国各地区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观念日渐强烈,西方工业国在技术输出上所采取的保守做法,使台湾在技术引进上遇到了阻力,对中小企业更是沉重的一击。众所周知,基础研究乏力、缺少独立的研究机构,正是岛内中小企业的一大致使弱点,技术引进上失去“外援”,势必拉大与西方工业国家的差距。

(二)岛内经济环境不断恶化

在国际经贸环境冲击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岛内经贸环境也出现了不利于台湾中小企业发展的趋势。

首先是初级劳工短缺。近年来,初级劳工短缺已成为经济运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80年代以来,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农村生活日益富裕,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趋势减缓。加上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口逐渐减少。正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岛内取得初级劳动力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其次是经营成本的上升。一方面是职工工资的上升。随着岛内经济的发展和员工文化素质的提高,要求加薪的呼声日益强烈。1990-1995年的5年间,岛内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已由2万元新台币升至3万元新台币,均高于香港、韩国、新加坡等地的工资水平。另一方面是地价的大幅上涨。由于岛内的土地实行私有,在人多地少、工业化步伐加快的情况下,土地价格势必高涨。加上财团的炒作,使原本已高涨的地价更加离奇。据悉,1993年时,岛内工业开发区的地价平均为2000-3000元(人民币)一平方米,1995年,台北市信义区的工业用地价格即升至6万元(人民币)。这使中小企业的负担更加沉重。此外,近年来岛内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客观上也迫使中小企业不得不独自承担环保责任,而不能将其继续“外溢”给社会,这又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除上述主要问题外,中小企业还面临着资金来源受阻、市场行销梗阻等诸多难题。为了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重振雄风,当局于90年代初再次推出了一整套中小企业辅导政策。

台湾中小企业辅导政策的主要内容

台湾当局对中小企业的辅导涉及经营管理、资讯管理、财务管理、研究发展、生产技术、工业安全、市场行销、污染防止等八个辅导体系。本文仅就其几项主要内容进行重点介绍。

(一)协助中小企业改善经营效率与融通资金

效率是企业的生命。效率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熟练程度,而且还取决于经营者的管理水平、经营能力以及准确的市场商情信息等。为了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改善经营效率、融通资金,台湾当局采取的辅导政策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进行经营管理辅导。此项工作由中小企业处具体负责实施。首先设立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辅导体系协调中心,以指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经营效率、培训管理人才为主要任务,委托生产力中心担任推动各辅导机构间的相关协调工作,审理案件、咨询服务及其它事项等。

二是进行融资及财务辅导。为协助中小企业改善财务结构、提供资金融通,中小企业处已推动设立了“辅导计划审议小组”,专门负责审查融资案件,使中小企业能建立健全完整的融资网络,从而强化企业的竞争力。其主要做法是:1.帮助企业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及会计制度,提供财务融通咨询服务;2.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3.为中小企业提供专案贷款,如提高竞争力贷款、配合政令选厂贷款、互助合作等专项贷款,联合21家公营银行共同出资办理;4.直接参与投资中小企业开发公司,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中长期资金贷款。

三是进行咨询辅导。协助中小企业将咨询技术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帮助中小企业运用电脑获得有效的经营咨询,如依照行业分别开发软件应用,设立资讯技术应用咨询中心,提供电话咨询服务,及时帮助中小企业克服资讯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与困难;举办推广说明会,展示资料库与网络;为中小企业培训应用软件设计人才等。以上辅导工作的实施,将有效地促进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方法上向高层次迈进。

(二)提升中小企业技术水准,改善工作环境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技术水准的高低直接决定经济增长后劲的大小,而要提升技术水准,必须有相应的研究发展作后盾。然而,基础研究乏力恰恰是岛内中小企业的致使弱点。据统计,90年代初,岛内中小企业从事研究发展只占工业企业总数的6.6%,与较大企业的41.95%相去甚远。这不仅是因为中小企业的经费投入有限,更重要的瓶颈是中小企业的人才不足。从长远意义上看,中小企业要想在未来保持持续快速的发展,必须加强基础研发能力。在调整经营素质与技术升级上狠下功夫。为配合中小企业提升技术水准,台湾当局90年代采取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生产技术辅导措施。继续协助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建立“中卫体系”——中心卫星工厂制度,通过大企业较为雄厚的科研力量来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委托“生产力中心”对企业进行产品品质的辅导,如品质技术推广、品质综合研究开发、品质意识推广等,目的在于提升自动化技术及自动化服务业的发展,协助中小企业进行整厂或整线自动化的规划,促进企业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二是研究发展辅导。为了提升中小企业的研究发展水准配合传统产业升级,提升岛内产业的竞争力,当局自90年代起编列了相应的经费并成立了一系列工业产品研究中心,如“车辆研究测试中心”、“精密机构研究发展中心”、制药、塑胶、印刷、鞋类、石材等八个民间财团发展中心,帮助和督促中小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增强发展后劲。

(三)协助中小企业积极开拓市场

近年来,市场行销梗阻、缺少自有品牌,是岛内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为了帮助中小企业拓展市场,台“经济部国际贸易局”为此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市场行销辅导体系协调中心”,具体负责各项行销协调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帮助中小企业进行产品的形象设计。由于岛内的中小企业多以委托加工或以委托设计加工的方式存在,很少具有自己的品牌,缺少规范和稳定的自主行销体系。因此,要摆脱困境,首先必需在品牌意识上下功夫;二是协助中小企业设立海外据点,特别是进一步拓展欧、日市场,也提供两岸的贸易服务;三是积极培训外贸人才,为开辟市场行销渠道打下了坚石的基础。

台湾中小企业辅导政策给我们的启迪

自1992年以后,我国大陆的国有企业改革以开始进入攻坚阶段,由“放权让利”到“制度创新”,企业的运行机制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更为引人瞩目的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将搞好搞活国有经济放到突出位置,提出了“抓大放小”的国有企业调整战略。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让国有企业重振雄风,笔者认为,台湾岛内对中小企业实施的一系列扶持和辅导政策给我们有益的启迪,值得借鉴与思考。

启迪之一——“放小”不等于“放手不管”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在实践中,对于“抓大放小”的国有企业改革战略,我们必须有正确的理解,否则就会误入歧途,导致改革受挫。

何为“抓大放小”?“抓大”是指国家要重点抓好一批在国民经济中起骨干作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小”是指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出售等方式,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的步伐。我们当然承认大企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真正创造市场活力和竞争力的当属那些分布面极广、经营灵活的中小企业。工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工业布局上的金字塔结构)也向我们展示这样一个事实:处于塔尖上的大企业永远是少数。无视中小企业就等于违背了工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必须时刻意识到,在经济运行中,中小企业始终是大企业不可缺少的合作者,同时也是大企业发展的促进者。正是由于此因,台湾岛内几十年来在中小企业身处困境时,总是以极大的努力给于扶持,使其在岛内经济运行中始终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目前,中小型企业在祖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中同样居于重要地位,是地、县级经济的主体,应当而且必需给予足够的重视,切忌只顾“抓大”、而不知该如何“放小”。在改革的总体战略中,我们必须明确:“放小”不等于“放手不管”——对中小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应更加灵活、开放。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能使中小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应允许各地因地制宜、大胆探索不同的改革途径。但是,在放开放活国有中小企业的过程中,我们还应遵循和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企制宜,不搞“一刀切”。无论是股份合作制改造,还是承包、租赁、兼并、破产、联合或是嫁接,无论是广东顺德的“倩女先嫁”,还是山东诸城的“先股后卖”,都需从当地的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尊重职工的选择。

二是发挥地方政府在中小企业改革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中小企业绝大多数为地方企业,是地市级经济的主体。因此,各级地方政府更有责任有义务搞好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扶持中小企业增强活力。

三是将改革与加强管理、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切忌用改革代替管理和技术进步。而且对中小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应由原来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直接控制转由以法律为手段的间接控制,并从各项政策上给予中小企业相应的指导和扶持,这正是我们从台湾中小企业辅导政策中得出的又一点重要启迪。

启迪之二——加大对国有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从岛内中小企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不难发现,当局所给予的各种政策支持是中小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目前,祖国大陆的相当数量国有中小企业正在面临效益下降、亏损严重、市场梗阻等困难,更需要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进行立法保护。市场经济既然是法制经济,那么参与竞争的企业必须有相应的立法保护。对于国有中小企业而言,无论是推行股份合作制,还是采用租赁、承包、兼并、破产,各项措施的出台都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和保护企业改革的正常运行。

二是指导和支持企业减轻债务负担。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不少国有中小企业经济效益低下,资金周转不畅,有的甚至长期负债累累。如何帮助企业摆脱困境?作为政府及有关决策部门,应指导企业寻找治本措施——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和组织结构来减轻债务负担,制定出偿还银行债务的具体计划,同时,对原有已亏损企业存在的债务负担在一定时间(2~3年)实行分期还本的优惠政策(无息),以帮助中小企业尽快摆脱沉重的债务包袱,使其与其他企业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三是实行平等的信贷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两岸的中小企业在信贷资金来源上都竞争不过大企业,获得融资的机会小、力量弱。在今后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应适当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小企业的某些技改项目应尽可能给予照顾,按产业政策和企业效益的大小实行同等的信贷政策。从组织结构上看可建立相应的中小企业基金会专门为其提供融资服务。

启迪之三——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辅导

市场是企业的生命之源。一个失去市场或市场狭小的企业,即使技术层次再高、规模再大,终究也会是“英雄无用武之地”。100多年前,当市场经济的发展还远未达到今天这样高的程度时,马克思就已敏锐地觉察出商品——货币(W--G)间所蕴含的真谛,深刻揭示出W--G“是一次惊险的跳跃”。这一跳跃一旦失败,所摔坏的不是商品,而一定是商品的人格化载体——生产者和经营者。顺利闯关,正是市场机制的特殊功能之所在。

联系台湾多年来对中小企业所实行的辅导政策,我们认为,在市场全球化和生产国际化的强烈冲击下,祖国大陆的国有中小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在抓好生产过程的同时积极拓展市场行销渠道。就企业而言,占有市场的最有力因素是具有“自有品牌”及与此相关联的“行销据点”、训练有素的营销人才等。而这恰恰是许多中小企业所不具备的;就政府而言,最现实的做法正是协助中小企业做好那些他们做不好、无力做的事情。一是成立专门的国内外商情信息服务中心,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商情服务;二是协助中小企业举办新产品展销会,帮助企业扩大知名度;三是汇同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为中小企业培训营销人才。

启迪之四——加强配套改革,是中小企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

中小企业改革能否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战略中达到预期目的,不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改革力度,更重要的是其它各项改革的配套程度。如配套法律的出台、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健全、市场体系及各级市场中介组织的有序及规范、为中小企业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呆坏帐等问题。很显然,如果破产法不配套,企业的破产重组就难以照常运行。该破的破不了,已破的又破不好,资产的存量调整形同虚设;失业、医疗、养老、工伤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破产后的职工就难以得到妥善安置;审计、会计、统计等各类市场中介组织不具备,市场经济的运行也会受到影响。只有全面配套和优化企业的宏观环境,中小企业的深入发展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放小”的国有企业改革战略也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落实。

标签:;  ;  ;  ;  ;  ;  ;  ;  

台湾中小企业的引导政策及其启示--兼论国有企业“抓大放小”的改革战略_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