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生生活体验教学设计_磁感线论文

注重学生生活和体验的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注重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求同时强调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达成,因而,一个良好的教学设计必须注重给学生构建体验和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育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独立思考的意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为了减少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难度,新课程强调物理教学要注重“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因此,教学设计应该注重将新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是亲切的、有趣的,也是有用的。本文结合我们指导物理师范生开展教学设计的两个具体案例,谈谈如何结合学生生活给学生创设体验机会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二、注重学生生活和体验的教学设计

案例1:“参照物”

“参照物”既是运动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初学者最难理解的概念之一,尤其是怎样考察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运动物体的运动状态,更是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的地方。

(1)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6人,教师讲解和提问,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问题1:物体不动,叫做物体静止;物体动,叫做物体运动。你周围有哪些物体是静止的?有哪些物体是运动的?

回答1:静止的物体有课桌、树木等。

回答2:运动的物体有,马路上行驶的汽车、天空中飞翔的小鸟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出发逐步建立新的物理概念,并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能力。

(2)教师提问,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问题2:通过地理的学习,大家知道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的)

问题3:课桌在地球上,那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的)

问题4:在问题1中,大家认为课桌是静止的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的结论呢?

设计意图:设计问题3与回答1相矛盾的结论,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3)教师给全班学生布置活动体验任务。

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小明抱着一叠书从讲台上走过,台下其他同学看到这一叠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运动的)。小明看到这一叠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静止的)

活动2:学生表演和观看。请一名男生扮演小明抱着一叠书在讲台上走动,再请该男生和台下座位上的一名女生分别采用哑剧的形式,展示这一叠书刚才在各自眼前的运动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哑剧表演,并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讨论和评价哑剧中表演的动作是否和所想的相同,该怎样解释他们观察到的矛盾结论。

设计意图:给学生构建一个交流体验的环境,并利用表演和观看,培养学生表演能力、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利用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利用评价表演动作,提高学生的评估能力;利用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4)学生讨论、思考并回答问题。

问题5:你静坐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里,“感觉到”下列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①你乘坐的汽车。(大多数学生可能认为汽车是静止的)

②马路旁边的树木。(大多数学生可能认为该树木是运动的)

问题6:比较问题5和回答①②中矛盾的结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自相矛盾的结论呢?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生活事例设计又一个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思考其中的根本原因,进一步为学生理解参照物的作用和本质提供体验的机会。

(5)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总结。

考察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选定一个标准物体来判定,这个用来判定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物体静止就是该物体相对参照物不发生位置变化,物体运动就是该物体相对参照物发生了位置改变。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通常习惯把自己作为“参照物”(即认为自己是不动的)来判别其他物体的运动状态。

布置任务:请利用“参照物”解释下列两种情形下相互矛盾的结论,问题2与回答1;问题5的第一种情况与回答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认知冲突中得出“参照物”的定义,体验“参照物”的作用,学习利用“参照物”解决上述认知冲突,并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进行总结。

①任何物体都可以选作参照物,具体根据需要和方便来确定。

②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状况,通常把地面或者固定在地面上的某一物体选作“参照物”。如问题1中所示的情况。

设计意图:讲授与“参照物”有关的重点知识。

(7)学生体验和讨论。

问题7:在平直公路并排行驶的甲、乙两汽车,则:

①你若站在“地面”上(即以地面为参照物),感到甲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②你若站在“乙车”上(即以乙车为参照物),感到甲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③谈谈你利用“参照物”判别具体物体运动与否的体会。

判别方法是先假设自己“站到”参照物上去,再观察其他物体相对自己(即“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即可。

设计意图:给学生构建一个体验的环境,让学生思考并学习利用“参照物”判别具体物体运动状态的做法。

(8)学生练习、讨论并回答问题。

问题8:试根据下面的陈述找出所选定的“参照物”,并交流你寻找对应“参照物”的方法。

①小明背着书包走出校门,若说小明是运动的;若说小明是静止的。(分别是“校门”“书包”等)

②若说“小小竹排江中游”;若说“巍巍青山两岸走”。(分别是“河岸”“竹排”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利用“试探法”找出相应“参照物”的方法,促使学生在运用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和体验研究的方法——试探法。

(9)布置学生体验和探讨以下两个有趣的问题,并将观察结果和解释说明以报告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

①玩一玩。在皓月当空的夜晚,找个朋友一起去体验,你和朋友同时分别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你们是否都会感到月亮跟着自己跑。

讨论和思考:这是为什么?(关键是月亮相对每个观察者的距离巨大且几乎保持不变,每个观察者都是以自己为参照物来观察月亮的位置。在每个观察者奔跑的过程中,都因为月亮与自己的距离不变而“感觉到”月亮相对自己静止,即认为月亮在跟着自己跑,因为自己在跑。)

②看一看。选择有云朵和月亮共存的夜晚,可能看到月亮在云朵中快速穿梭,但一旦“走出”云朵,发现月亮又不动了。

讨论:这是为什么?(关键是“云朵”相对观察者在快速运动,而月亮相对观察者几乎不动。看到月亮在云朵中快速穿梭,是因为人们通常习惯把黑暗的物体如“云朵”等,作为“参照物”;后来,发现月亮又不动了,是因为观察者以“自己”为参照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在体验和讨论中解决生活中有趣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学生交流并总结与“参照物”有关的三个问题。

①什么叫参照物?怎样选择参照物?

②怎样利用“参照物”判别物体的运动状态?通常的做法是什么?

③怎样根据物体运动的状态寻找相应的参照物?

案例2:“磁感线”

磁感线是形象描述磁场性质的有力手段。但对初学者来说,磁感线是十分抽象的学习内容。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如果设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磁感线形象化,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逐步理解“磁感线”的性质和作用,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操作体验。

选用硬纸板或薄铁片制作一个高10cm左右有底的椭圆形装置,装置内嵌入一块厚度为3cm左右的泡沫平板,装置的一端开设一个进风口。让电吹风机通过进风口向装置内水平送风,要求学生从进风口开始,将多枚大头针“顺着风向”在泡沫上插成两排(大头针上带有可以随风飘动的丝线,只要顺着丝线飘动的方向即可将大头针插成符合要求的两排),如图1所示。此时,飘动的丝线排成两条线,要求画实线表示丝线的排列路线。

设计意图:利用自制教具给学生构建一个体验“风力线”的机会,通过学生的操作和体验,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为学生理解“磁感线”的性质和作用做好铺垫。

(2)学生交流讨论。

向装置内送风时,丝线排列的路线和画出的实线都表示了风流动的方向,所以,姑且把这两条画出的实线叫着“风力线”。

①“风力线”是否有方向?(有,“风力线”的方向就是丝线飘动的方向。)

②“风力线”上任何一点的风力方向该如何表示?(“风力线”上任何一点的风力方向和“风力线”上该点的切线方向相同。)

③“风力线”密度的大小和风力的强弱有何关系?(“风力线”密度越大的地方表示此处的风力越强。)

设计意图:用“风力线”表示风向,用“风力线”上各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风力的方向,用“风力线”密度的大小表示风力的强弱,为学生类比理解“磁感线”的性质和作用做好思维上的铺垫。

(3)呈现类比问题。

在演示装置的中央放一块“条形磁铁”代替“电吹风”,用“小磁针”代替“大头针”,从条形磁铁的一端开始,将多枚小磁针“顺着受力方向”摆成两排,即顺着小磁针南北极的指向,把小磁针排成两条线,并画实线表示小磁针南北极的排列路线。

设计意图:利用类比体验,为学生理解“磁感线”的性质和作用提供帮助。

(4)学生讨论交流。

针对小磁针南北极指向画成的两条线(这就是磁感线),思考以下问题:

①该线是否有方向?(有。该线的方向规定为小磁针N极受力的方向,即磁场的方向。)

②该线上任何一点处的小磁针磁极的受力方向该如何表示?(该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和该点处小磁针N极的受力方向即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同。)

③该线密度的大小和磁场的强弱有何关系?(该线密度越大的地方表示此处小磁针磁极受到的磁场力越大,即磁场越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类比和讨论,通过体验和思考,理解“磁感线”的性质和作用,训练学生的类比想象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5)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到“磁感线”的三大性质。

①磁感线是有方向的曲线,它可以表示磁场的分布。

②磁感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也就是放在该点处小磁针的N极受到磁场力的方向。

③磁感线分布的密疏表示磁场的强弱。

(6)学生操作体验。

用硬纸板和胶带制作一个凹型底座,用河沙填满底座两端以保证底座的稳定性,在凹型区放入磁体,如图2所示,在磁体上方用胶带固定一块均匀撒有铁屑的硬纸板(或玻璃板)。将整个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轻轻敲击底座的上表面,铁屑就会排成十分整齐的“磁感线”,如图3所示。

师: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都被磁化成了小磁针,这些小磁针排列的图案表示“磁感线”的分布状况。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十分熟悉的材料制成的教具,给学生构建一个操作和体验“磁感线”的机会。通过学生的操作和体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磁感线”的性质和作用。

三、教学体会

教学设计要把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达成作为标准,要注重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确保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充分体验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会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奥妙,体验到合作交流的快乐,进一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近两年来,我们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和谐达成的教学设计”这个中心展开教育实习改革,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物理教具,利用自制教具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导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习物理,把新授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既训练了学生的常规教育教学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教学改革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这种教学设计让学生学得亲切,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学得有用,有力地促进了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的和谐达成。

标签:;  ;  ;  

注重学生生活体验教学设计_磁感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