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环境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而这也要求对海绵城市给排水以及市政道路建设当中的应用力度不断加大。使得居民城市的居住环境能够得到不断的提高,最终对供水短缺等问题进行解决,因此,本文从实际出发,就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当中海绵城市的应用展开了详细的探讨以及分析,从车行道、人行道、附属设施等不同的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市政道路;排水设计;海绵城市
1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是一种多孔材料,具有良好的学性质、水分性质,前者主要表现在其可快速恢复形变,后者则是表现在其可吸水、持水、释水方面。“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建设可以如同“海绵”一般吸水、蓄水、释水的城市,其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更具弹性,能够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既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情况,又有利于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海绵城市”是城市雨水管理理念的中国化表达,最早于《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提出,后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均多次强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4年我国选取了30个试点城市,进一步探索海绵城市发展路径。
2海绵城市概念下排水系统设计原则
2.1要与城市规划体系相结合
排水系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必须综合考虑城市水资源供需以及防洪、排涝、环境保护等等方面的要求,全面与城市规划体系结合,确保其满足城市未来发展要求。
2.2要保证开发力度的科学性
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排水系统设计强调低影响性,应最大线路的利用既有城市排水系统,适度调整不透水面积比例,在尽可能的不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完成海绵城市改造。
2.3落实体系建设责任制
严格根据城市现有的基础设施情况,制定合理的排水方案,落实系统建设责任制,增加工作人员的责任感,提高建设效率。
2.4加强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视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综合目标实现,要求加强对城市规划设计,强调自然水文条件保护,有效整合、统筹规划已有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城市绿地和水系空间,确定城市低影响开发地区,遵循设计基本原则,将具体要求与设计内容融入城市建设排水设计中,达到多重径流雨水控制目的,以此恢复城市良性水循环利用系统。
2.5加强城市的专项规划设计
城市专项规划设计包括三种基础性设施:(1)水系统;(2)道路交通系统;(3)绿地系统。海绵城市建设中,必须要落实专项规划设计,水系统设计内容广泛,必须重视雨水收集、排放、净化等系统的全面规划设计。
3海绵城市下市政道路的排水设计
3.1车行道
现如今,在我国的市政道路当中,车行道仍然主要对非透水性路面进行应用,这种方法不会导致路面积水情况的发生,且会对地下水的不给产生阻断,并导致热岛效应的产生。而在海绵城市的理论当中,车行道则应该对透水性路面进行应用,这一方面能够使得径流总量得到减少,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地下水发挥重要的回补作用。在实际的设计、施工过程当中,上面层可以对透水沥青混凝土进行应用,中下面层、基础层则可以对非透水性材料进行应用,从而使得雨水对路基的破坏得到避免。在雨水与路面接触之后,通过横坡,水体会向盲沟当中排放,并最终进入到检查井或者是绿化带当中。从坡度设置的角度来看,纵坡、路拱横坡通常会设置为0.3%-0.6%以及1%-1.5%。
3.2人行道
如果对不透水的路面应用在人行道当中,在雨天则可能会造成积水、湿滑情况的出现,从而对安全性、舒适性产生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在海绵城市当中,则需要透水铺装人行道,这能够保障雨水及时的向路面渗透,并对路面的温度、湿度进行有效的调节,一方面使得积水得到减少,同时也能够对地下水源进行涵养。如果路基土壤缺乏足够的透水性,则可以将排水管在基层进行设置,而从坡度设置的角度来看,其纵坡、路拱横坡则应该分别控制在2.5%以内以及1%-2%。
3.3绿化带
3.3.1雨水收集
受到透水地面的影响,通过地面径流能够使得水体逐渐汇集到雨水口,通常来讲,绿化带应该设置在路面下方的15-20CM;应均匀的分布雨水沟,其高度应在绿化带种植土与道路高度之间。
3.3.2水体过滤
对于降在地面的雨水来讲,只有有效的过滤这些水体才能够使得清洁度得到保障。从具体的设计上来看,应该首先对一层种植土进行铺设,此后对砾石层进行设置,最后对渗透管进行安装。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能够有效的过滤雨水,另一方面还能够保证雨水更好的渗透到地面之下,使得自然水体的补给得到保障。
3.3.3缓排滞蓄
应在对绿化带地形、结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导流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从而保障雨水能够深入地下。应在雨水口位置对明沟进行设置,其主要作用是对雨水进行沉淀;明沟两端则应该对出水沟渠进行设置,而出水沟渠的主要作用则是配水,方便雨水直接流向明沟当中。如果处于雨水较为充沛的季节当中,通过雨水口的作用,水体能够在绿化带当中滞留。
3.3.4排放
应对溢流系统进行设置,该系统能够直接连通排水管道以及雨水。如果有着比较丰富的降水,雨水口无法对大量的雨水问题进行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地势较低的绿地就能够储存雨水,并通过溢流系统使得雨水进入到市政管网当中,最终实现对多余降水的排出。
3.4附属设施
3.4.1路缘石
路缘石是道路排水设施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能够划分成为平缘石、立缘石两种类型。其中,平缘石拥有与周围地表一直的高度,能够促进雨水流至绿化带或者是雨水口,避免积水情况的出现;而立缘石则稍微高于周围的地表,在漫流之后,雨水会向雨水口逐渐汇集。但是,如果以往已经使用过立缘石且无法保证雨水能够进入到绿化带当中,则可以通过豁口立缘石、打孔立缘石、间隔式立缘石使得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3.4.2路肩边沟
在设计施工的过程当中,路肩边沟以往通常是对混凝土材料的应用,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则能够发现,对这种材料的应用不仅缺乏足够的美观性、容易导致堵塞情况的出现,而且并不具备雨水净化的功能。因此,则可以对植草沟进行应用,也就是在地表沟渠对植被进行种植,从而有效的收集、净化、排放雨水。
3.5衔接城市绿地
如果道路周边存在城市绿地,那么将道路与城市绿地进行衔接,则能够对分流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在LID源头渗透技术当中主要包含有下沉式绿地、植被缓冲带等;除了要对草沟进行种植之外,还有调节塘等技术。在不同的地域当中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也有着不同的绿地与道路的衔接方式,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如果有着比较丰富的水资源,则可以通过雨水截污净化技术,将水资源向绿地当中进行排放,从而使得径流洪峰得到降低;通过雨水花园、植被缓冲带则能够净化道路径流。第二,如果地区比较缺乏水资源,则可以考虑储存、利用雨水,在排水管的作用下,路面雨水能够进入实地,此后通过净化处理的方式就能够储存雨水。第三,如果地区有着比较严重的径流污染情况,其主要目标则应该是对污染的控制,可以通过雨水花园、植被缓冲带等形式,在净化雨水之后将雨水向绿地进行排放。
4结语
总而言之,建设海绵城市,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充分的应用,并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而通过海绵城市理论的指导,在对设计市政道路给排水期间,还应该科学的规划车行道、人行道等复述设施,并有效的衔接城市绿地与规划。在本文的研究当中,详细的介绍了各个部位的设计要点,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建设海绵城市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钦鑫.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8(18):119-120.
[2]李春涛.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工程给排水规划设计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36):13.
论文作者:陈晨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4
标签:雨水论文; 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绿地论文; 绿化带论文; 径流论文; 路面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