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河景观与滨海景观的对比研究

城市滨河景观与滨海景观的对比研究

齐卓彦[1]2001年在《城市滨河景观与滨海景观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在今日社会中,景观研究已远非早期意义上的概念界定,它在涵盖了越来越多相关学科的同时发展成为一个日渐庞大的体系,即“广义景观建筑学”;另一方面,在生态与环境呼吁日益强烈的今天,景观与生态自然势必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两方面的前提协助下,本文探讨了景观设计的一些方法,并以城市滨河、滨海景观对比研究的方式加以论述,从而使这一探讨具体而清晰。

郁珊珊[2]2007年在《城市滨海环境景观设计表现海洋文化初探》文中指出通过对国外一些城市滨海环境景观发展演变以及成功改建经验的总结,本文试图从城市滨海环境景观表现海洋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解决城市滨海地区土地使用、开放空间、景观设计、生态保护、历史文脉延续等方面的问题。第一章,介绍了城市滨海地区的发展背景和当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框架。第二章,探讨海洋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分析城市滨海环境景观与滨河、滨湖景观的共性,城市滨海环境景观与滨河、滨湖景观的区别特征。第叁章,把城市滨海环境景观设计基本应用要素归结为精神和物质的两大方面,其中精神方面包括观念要素和人文要素,物质方面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第四章,指出滨海城市的灵魂在于城市海洋文化的传承和特色塑造;认为滨海城市海洋文化特色的塑造方式主要有在地理自然环境中挖掘个性、在人文环境中塑造个性、在人工环境中发展个性。第五章,研究城市滨海环境景观表现海洋文化的景观空间组织规划,指出滨海环境景观规划功能定位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提出滨海环境景观规划功能定位;指出不同的用地形态,在景观规划上有不同的空间组织方式;通过纵向和横向滨海环境空间组织,塑造不同的滨海环境景观形态。第六章,分类探讨具体的规划形式与海洋文化的具体表现,其中特色功能性地段景观规划设计是最能反映和表现海洋文化的地段;指出城市滨海道路景观规划设计通过滨海大道和滨海步行道联系景点与景区,并组织各类文化设施,反映滨海亲水环境和亲水空间的内涵;节点与边界型场地景观规划设计主要探讨在视觉中心、视觉节点、场地边缘如何表现海洋文化,最后通过标志物的规划设计塑造地标和视觉焦点。

高峰[3]2012年在《融合中国传统景观思想的城市滨海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扩张、数量增加,市民环境意识加强和生活余暇时间增多,以及“本土生态精神”价值理念的回归,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滨海区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成为其最主要的社会功能。但面对沿海城市景观建设加速的情况,中国本土景观规划设计师却一味的吸取西方城市景观的设计思想,忽略挖掘中国传统景观思想,以致中国传统景观思想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上的迷失,同样也造成了各个沿海城市景观缺乏地域特性的局面。城市滨海区是城市范围内海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的区域,其特点是海域与陆地共同构成了环境的主导因素;同时,它也是城市中自然资源最丰富、最密集的地域,也是现代人类活动与城市人为建设最为剧烈的区域。但是,由于城市滨海区的开发建设迅速,很多项目建设周期短和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指导,最终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景观规划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中国传统景观思想基础理论的解析,阐述其对中国传统景观设计的影响及其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借鉴意义;然后以古代西湖景区景观营建为例,阐述了传统景观的营建方法;接着从当代景观设计为切入点,了解中国传统景观思想的现代体现,并提出对当代景观设计的贡献和局限性。本文接着总结和阐释了城市滨海区景观,解析其与滨水区景观的共通性和区别,然后分别从自然景观、城市人工景观、城市人文景观探讨了城市滨海区的景观构成要素及其特征;最后指出当代城市滨海区景观的问题,提出其规划设计的原则。最后分别从相地、布局、立意叁个方面传承中国传统景观思想,并将其应用于当代城市滨海区景观规划设计;在基于中国传统景观营造中的相地、布局、立意的基础上,利用当代景观规划设计思想与方法,分别从总体景观环境规划、景观空间组织、城市天际线控制、景观视廊控制及亲水空间的营建等五个方面对传统景观营造思想进行现代发扬,以求提升城市滨海区的本土性、提高市民的生活品质,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并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目标。本文最后部分通过实证研究——连云港城市滨海区景观规划设计,阐述传承与发展的中国传统景观思想在连云港城市滨海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并概括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一些研究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做论述。

孙志勇[4]2016年在《城市滨海园林景观带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沿海城市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为人口密集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作为沿海城市的门户,功能合理、优美且具有地域特色的滨海景观带是居民休闲游憩的好场所,也是提升城市生态景观质量,促进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城市滨海景观带的规划设计对于保护滨海城市的自然景观、弘扬滨海城市的地域文化、提升滨海城市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滨海景观带是指城市临海的、海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具有一定景观价值的相对狭长地带,它对于提升城市的形象、保护滨海区域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促进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带动就业、保护区域历史遗迹、弘扬地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能为居民和游人提供了功能综合的开放性游憩空间。通过文献研究,对国内外的城市滨海园林景观带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加以梳理,了解了城市滨海地区的发展历程及其每个发展时期的特点,明确了城市滨海园林景观带规划设计的研究逐步从实践深入到科学理论、规划方法和设计理念等方面,对城市滨海园林景观的研究慢慢涉猎到经济、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等各个与之相关方面;对滨海园林景观的地形地貌、水体、生物、气候天象、文物古迹等主要景观资源要素进行分析,明确它们作为滨海景观资源的独特性。同时,运用对比分析研究法,将城市滨海园林景观与其他滨水景观在水体、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对比,总结出我国城市滨海景观带具有景观资源丰富,开放性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管理归属的不明确性的特征。运用实地调查研究法考察了山东省的日照市、青岛市、威海市、烟台市四个沿海城市的滨海园林景观带,通过对其规划布局、景观特色等各方面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山东省城市滨海园林景观现状总体上存在着景观资源利用不合理,滨海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滨海土地权属复杂、权责范围界定模糊、管理混乱,滨海园林景观雷同、缺乏地方特色等问题。以美国巴尔的摩内港和日本横滨MM21项目为例,分析国外优秀城市滨海景观的规划设计的手法与特色。通过对国内外城市滨海园林景观带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了城市滨海景观带特色地段以及景观要素的设计要点,并以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一般原则和手法为基础,结合滨海生态环境的特殊性,总结出我国的城市滨海园林景观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轴线设计、空间的对比、比例与尺度、多样与统一、地域特色的融入等设计手法的应用。运用总结的城市滨海园林景观带规划设计的设计手法和设计要点完成了烟台市开发区滨海园林景观带规划设计的方案。结合烟台开发区的现状,烟台市开发区滨海园林景观带规划设计确定了“生态、康体、五彩”的设计主题,以“一轴、二带、五区、多点”为总体布局,以滨海景观大道为景观主轴线,划分了地域文化区、商业餐饮休闲区、森林慢行休闲区、沙滩活动区和滨海湿地保护区五个功能区,设置了具有海滨特色和康体功能的滨海慢行系统和森林慢行系统。规划设计遵循了整体协调性、生态性、地域特色、可持续发展和人性化的原则,着重对道路交通、竖向、建筑小品、种植规划方面的设计。在对五彩文化广场、乐中舞喷泉广场、金沙滩中心广场、海马小憩场地、沙丘广场、扬帆广场等主要景点的设计中,融入了海洋元素和多彩的地域文化。

辛颖[5]2013年在《基于建筑类型学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研究》文中指出水是人类生存和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对城市的选址,形成和发展以及居民的生活、生产与休闲方式有着深远地影响。历史上为数众多的城镇都因水而生,依靠滨水的优势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或是世界性的城市也都有悠久的滨水发展的优势,可以说,滨水空间给予了许多城市发展的动力,同时也塑造了这些城市的个性和面貌。近年来随着城市设计和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发展的升级,滨水区开发、滨水景观设计越来越热,各种概念和设计方案层出不穷,引发了规划设计行业乃至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有着几千年园林设计传统的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滨水景观设计才刚刚起步,滨水景观大多缺乏系统性的规划设计思路,总体把握比较少,规划设计方法也比较滞后。很多设计体系不全,思路不清,功能单一,风格含混,多靠零星景点拼凑,缺乏整体性、层次性。而相关的滨水区规划、城市设计、滨水区开发等研究对景观空间的研究不够。建筑类型学的出现在建筑学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是建筑学现代主义理论的功能性美学思潮下建筑学者对于建筑历史的反思。它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建筑学的思潮从现代化初期的“唯功能性”慢慢走出来,这是建筑学者对于建筑理论的探索和建筑史的思考。阿尔多·罗西的建筑类型学理论是建筑类型学理论的集大成,这种对于历史、场所和空间的追忆,并进行“原型”的还原和批判性的继承,使得建筑创造者的作品引起了更多的共鸣,这也是本文进行滨水景观空间类型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克里尔兄弟基于类型学理论,运用线性空间和节点空间进行城市形态理论及其设计的研究则是本文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类型学设计的基础。罗西的类型学理论和克里尔兄弟的类型学理论是本文研究最主要的两条重要分析路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规划,经历了-定时期发展之后,亟需理论与设计与现代化地同步发展。城市的滨水景观空间和城市的建筑,都是城市的重要载体,两者的存在价值和设计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能否通过建筑类型学理论寻找到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规划发展值得借鉴的地方,这是本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因此,本文希望借助建筑类型学理论来推动滨水景观的理论研究,通过借助建筑类型学理论的核心价值所在,对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进行系统的研究,寻求滨水景观类型学的分析方法,构建城市滨水景观类型学的研究,借此,能够对今后滨水景观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推动滨水景观类型学的发展。本文以城市中的水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滨水景观空间的归纳,深入的研究滨水景观空间的概念、类型系统以及类型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罗西的建筑类型学理论作为城市形态研究的理论依据,形成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类型学研究的基础;然后基于里克尔兄弟类型学理论将城市滨水景观空间基本要素分为节点空间和线性空间,以探寻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原型。并结合新理性主义建筑类型学理论,以历史观和地域观的视角来寻求滨水景观与城市形态,滨水景观与空间的符合逻辑性和合理性的关系,并分析滨水景观在这种“原型”和历史延伸下的“变”与“不变”因素,将这些动态因素和静态因素进行抽象概括,借以从景观要素个性中获得要素的共性,形成滨水景观类型学的理论基础。通过案例分析不同类型的要素的特征,如空间形态、水体类型、周边环境、建筑密度、平面形态、剖面形态、城市形态、空间特色、景观元素等,并进行分析对比。在不同的层次上,把握形态的典型性。同时对滨河景观空间与城市形态之间动态变化的关系进行研究,探寻类型转换的可能性。本研究基于滨河景观空间与城市形态相互塑造的特点,注重对各种过程的考虑。本研究根据归纳出的类型进行逻辑类推,研究滨河景观空间的规划设计整合方法,以期能够更加科学的进行系统性滨河景观规划设计。并依据对不同类型的演变过程研究,研究不同类型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下可能产生的结果,推导类型转变的可能性。对理论研究而言,本论文希望建立一个初步的滨河景观类型系统,并研究不同类型的滨河景观与城市形态互为作用的关系,弥补现状对此研究的不足。以类型学的方法对滨河景观进行解构,建立理论体系,能够更好用来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研究以实际的案例以及从事的实践项目为例,具体研究如何运用本分类系统,用以组织滨河景观的规划设计,尤其是大型的景观规划设计项目。本文的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一章,说明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意义。提出进行滨水景观空间类型学研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为第二章至第叁章,这是本文的理论研究部分,为本文的研究构建基本理论体系。首先对类型学理论的发展、新理性主义类型学理论进行了研究,分别对代表人物如阿尔多·罗西、克里尔兄弟的类型学理论进行了剖析,并结合本研究的对象,建立滨水景观类型学的理论基础。接下来对滨水景观空间的要素和特征进行探讨,通过对滨水景观空间的概念、特征来对其有个初认识,然后还结合城市形态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第叁部分为第四章至第八章,通过类型学的滨水景观空间的理论体系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基于类型学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进行要素与形态分析,进而指导滨水景观空间的具体规划设计。并对如何进行类型类推进行研究,以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这一部分为本文的核心部分。最后通过一些实际例子的引进,来说明类型学在滨水景观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隋晨玉[6]2013年在《胶东海洋文化在滨海景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洋是自然赐予城市滨海区域的开放性、共享性空间。随着“海洋时代”的到来,滨海城市的开发与建设迎来一股热潮。为避免滨海城市归属感的缺失,创造富于地域性特色的滨海区景观,海洋文化的植入和深化变得格外重要。海洋文化不仅作为人类文明的起点与发源,是人类全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滨海城市独特性的体现,是地域性最典型的代表。胶东海洋文化是我国海洋文化中灿烂瑰丽的一个分支,是构成滨海地区的独特地域文化景观的重要来源,因此研究海洋文化对与胶东地区滨海景观建设的重要性及价值不言而喻。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并选取青岛、威海、烟台的滨海景观带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调研,对胶东海洋文化在滨海景观带中的传承应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胶东海洋文化类型的研究。胶东海洋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主要包括九大类型:胶东建筑文化、胶东渔捕文化、胶东海盐文化、胶东海洋自然风物文化、胶东信仰文化、胶东语言文化、胶东海洋民俗文化、胶东海洋禁忌文化、胶东历史事件文化等。(2)胶东海洋文化在滨海景观现状中的调查研究。通过对青岛、威海、烟台叁城市的实地调查,分析归纳出滨海景观现状中各类型胶东海洋文化传承与应用情况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在滨海景观要素中的应用情况,由此总结出胶东海洋文化在滨海景观中的原物保护表达、再现表达、简化表达以及抽象表达四类表达方式。(3)胶东海洋文化在滨海景观中传承与应用研究。首先应该是文化保护的层面,对于自然资源和现存建筑、宗教、历史遗址以及精神文化的保护;其次是传承与创新层面,在设计思想上突出海洋氛围、强调景观互渗、加强亲海性设计,在景观设计平面构图上注重自然风物形态形式的运用,以及在园林建筑、园林小品、园林铺地、园林植物等景观要素上的表达与创新进行探讨和研究。

姜旭[7]2017年在《潍坊市白浪河滨河景观设计地域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生命之源,任何生命都离不开水。河流在人类文明的漫长演变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的发展,滨河区域已经逐渐失去了其生产价值,转而成为人们亲近自然的休闲空间。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的满足也促使他们开始追求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市民对公共生活空间的需求,全国各地城市开始大刀阔斧地对滨河区域进行景观建设。尽管国内城市滨河景观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设计的同质化。在设计过程中一味求新,机械复刻优秀的设计,使得城市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同样,对于城市滨河景观的设计,应该融入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地域特征元素,者应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和理解地域文化,寻找一种塑造地域特色的新思路。基于这一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地域性及滨河景观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分别从这两个方面了解它们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概况,并归纳和总结了地域性滨河景观的设计原则和表现手法。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两个层面探讨了潍坊市的地域文化,并对目前潍坊白浪河滨河景观地域性的体现及其它方面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将白浪河城区段分为白浪绿洲湿地公园生态湿地段、鸢都湖水景公园段、香榭丽舍街至民生东街景观绿廊段、民生东街至北宫东街商业文化段、北宫东街至民主街景观绿廊段以及北辰绿洲湿地公园生态湿地段六大段。从设计概况、建筑、铺装、植物等多个景观要素分析了每一段滨河景观的地域性设计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整体分析了潍坊白浪河滨河景观设计中的可取之处以及不足。最后就潍坊白浪河滨河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叁个层面提出了设计提升策略。笔者希望本工作能够为未来潍坊白浪河滨河景观的设计和改造提供参考与指导。

陈福忠[8]2011年在《鼓浪屿滨海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碧海环绕、青山迭翠、气候宜人造就了美丽的海港风景城市——厦门。与厦门岛隔海相望的是海上花园鼓浪屿,其独具风韵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构成了国家级(5A)风景名胜区的“鼓浪洞天”景区。由于近代帝国列强殖民,在这个面积仅有1.88平方公里的岛屿上形成了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以“历史风貌建筑博物馆”着称的小洋楼,构成了鼓浪屿特色的人文景观资源。另一方面,海洋的鬼斧神工塑造了鼓浪屿独特的、绮丽多姿的滨海自然景观,成为鼓浪屿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伴随着环鼓路的进一步贯通,鼓浪屿滨海景观成为游客休闲、观光、驻足游憩的最佳去处。根据厦门市城市规划,鼓浪屿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鼓浪屿景区性质为国家级的风景名胜以及旅游度假的岛屿。因此,近几年鼓浪屿景区的商业化正在以空前的速度蔓延着,度假旅馆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餐饮酒店、各色小商店等大幅增加,并且伴随着旅游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景区游客量也大幅攀升。因此,本文正是在鼓浪屿景区的开发以及商业化的背景下,以滨海景观设计相关理论为依据,对鼓浪屿滨海景观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其自然、地理、人文、空间环境等因素出发,运用文献查阅法、实地考察法、案例分析法等,深入分析鼓浪屿滨海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现状以及滨海景观设计的形式,提出鼓浪屿滨海景观所面临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滨海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此同时,进一步提出鼓浪屿环鼓路滨海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任务在于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绪论。简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滨海景观国内外的研究动态、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目的和意义、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相关概念。第二,介绍鼓浪屿滨海景观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以及园林文化背景,阐述其发展的历程,并进行小结。第叁,从自然、地理、人文、空间环境出发,介绍鼓浪屿滨海景观的总体概况,深入分析其现有景观资源的现状及特点,并以轮渡钢琴码头滨海景观为典型案例进行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分析,从而以点带面、深入的解读鼓浪屿滨海景观设计的形式与内容,最后对该部分做出小结。第四,在第一、二、叁章研究的基础上,总结鼓浪屿滨海景观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反思,并提出鼓浪屿滨海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尹青宇[9]2013年在《从地域特征看烟台市城市景观设计内涵》文中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越来越紧密,出现的全球化的现象愈加严重了。在我国,各个城市之间出现了的特色缺失现象,这是急需我们尽快解决的问题,以维持城市景观的可出续发展。烟台作为胶东半岛地区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海滨城市,面临的城市特色缺失问题越来越严重。烟台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悠久灿烂的历史人文资源,这为烟台市城市景观的特色发展提供了保障。本论文重点针对烟台市的自然及人文特色展开研究,为地域化建设提供一套可行性的理论依据。对有一定景观设计价值的元素进行提炼总结,并提出对烟台市景观设计的新思路。本论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重点对烟台市的地域特色进行总结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设计观点。第一章包括课题研究背景、课题意义、目标方法等;第二章对城市景观和地域化相关概念等进行阐述和分析,使其研究范围更加明确;第叁章针对烟台市地处胶东半岛地区的优势展开特色分析,概述了烟台城市的研究价值;第四章分析烟台市自然环境特色因素以及对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第五章分析烟台的历史人文特征以及在现有城市景观中对历史人文的传承、问题思考;第六章重点是对目前的地域现状提出自己的设计构想,从城市景观区域的设计到城市景观轴的设计最后到个别节点的设计,表达自己的看法。希望本论文研究的成果能为烟台市日后的城市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真[10]2006年在《青岛市滨海开放空间使用状况及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城市滨海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其独特地位正在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城市滨海开放空间作为滨海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活动的场所,如何在滨海开放空间设计中更好的满足使用需求,已成为现今设计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滨海开放空间的设计中更多关注的是造型分析、构图等设计方法,对普通的市民如何使用具体空间和他们在滨海开放空间中的行为心理少有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本文正是出于这一点的考虑,以环境—行为研究为理论基础,以使用者的需求和行为特征为出发点,对已建成的滨海开放空间进行使用后评价,希望从中总结出影响使用的因素,为以后滨海开放空间的设计及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本文以青岛市滨海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四个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从区位环境、空间设计、使用活动以及使用者的意见几个方面对滨海开放空间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并且从中归纳出影响滨海开放空间使用的因素,提出设计建议:整体设计上,滨海开放空间应该注重生态性和自然性,增强亲水性,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创造多样化的空间,完善使用功能,加强监督和管理,并对开放空间的环境要素提出了较为详细的优化设计建议。同时,将设计理念运用到新的设计实践中,指导滨海开放空间的设计。论文的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的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简单论述了滨海开放空间、使用状况评价的概念以及国内外相应的研究状况;第二章对环境—行为研究及其基本理论和公共空间品质评价理论进行了论述,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第叁章对具有代表意义的青岛市滨海开放空间进行调查研究,从区位环境、空间设计、使用活动及使用者意见各方面对其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设计的改进建议;第四章在理论论述及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使用者对滨海开放空间环境评价的折射和对使用者行为规律的研究,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五章对青岛市滨海开放空间环境的设计、建设提出建议,并将其运用到设计实践中,指导方案设计。

参考文献:

[1]. 城市滨河景观与滨海景观的对比研究[D]. 齐卓彦. 大连理工大学. 2001

[2]. 城市滨海环境景观设计表现海洋文化初探[D]. 郁珊珊. 南京林业大学. 2007

[3]. 融合中国传统景观思想的城市滨海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高峰. 沈阳建筑大学. 2012

[4]. 城市滨海园林景观带规划设计研究[D]. 孙志勇. 山东建筑大学. 2016

[5]. 基于建筑类型学的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研究[D]. 辛颖. 北京林业大学. 2013

[6]. 胶东海洋文化在滨海景观中的应用研究[D]. 隋晨玉. 湖南农业大学. 2013

[7]. 潍坊市白浪河滨河景观设计地域性研究[D]. 姜旭. 东北林业大学. 2017

[8]. 鼓浪屿滨海景观设计研究[D]. 陈福忠. 福州大学. 2011

[9]. 从地域特征看烟台市城市景观设计内涵[D]. 尹青宇. 天津大学. 2013

[10]. 青岛市滨海开放空间使用状况及设计研究[D]. 李真.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城市滨河景观与滨海景观的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