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看青年的价值取向--20世纪90年代价值调查与研究文献分析_个人价值观论文

从数据看青年的价值观取向——20世纪90年代价值观调查研究文献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调查研究论文,取向论文,文献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价值的认识和评价所持的根本观点,是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每个人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人生态度不同,因 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

现阶段,由于受市场经济和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存在着多种性质不同、层次各异的 价值观,有人把它归纳为五种较为基本的价值观类型:民本位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钱 本位价值观(拜金主义价值观);欲本位价值观(享乐主义价值观);权本位价值观(拜权主义 价值观);个人本位价值观(个人主义价值观)(王能昌,1996)。本文主要从这五种价值观类 型出发,围绕金钱与收入、权力与职位、个人与集体、知识与能力等关系,对20世纪90年代 特别是90年代后半期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有关价值观方面的调查报告做一个文献分析,试图展 现近10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价值观的实证调查研究情况,同时通过数据比较的方式简要分析 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对于金钱与收入、权力与职位、个人与集体、知识与 能力等关系的不同理解。

一、20世纪90年代“价值观调查”文献基本情况介绍

本文所用的文献主要通过查阅人民大学图书馆复印报刊资料电子全文版以及阅览室过刊资 料所得。总共筛选了10来篇调查报告资料,所得数据来源尽量科学、全面,同时能有可比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搜集到的调查多涉及青年,全国性各年龄段价值观调查比较少。为提 高数据的透明度与可比性,以及后文比较分析的方便,先根据时间列出所涉及的“价值观调 查”的文献情况及数据收集情况(下文用到某篇文献的数据时,除非特殊说明,否则只提文 献名,不再另加注解):

1.武汉大学研究生价值观研究课题组:《武汉地区高校研究生价值观调查报告》《社会学 研究》,1994年第4期,第31页。1993年上半年由武汉大学哲学系武汉大学研究生价值观研 究课题组对武汉地区8所高校问卷调查抽样,发问卷600多份,回收548份。抽样比为1∶10, 入学前为应届与在职的比例为1∶0.5,年龄在28岁到38岁。

2.何培忠:《中日韩三国中青年未来意识调查分析》,《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2期,第 70—80页。1994年9月,中日韩有关研究部门合作完成此项调查,在东京、汉城、北京三个 城 市对25岁到45岁中青年进行非随机判断抽样,每个城市样本各300份,男女比例略偏向男性 。

3.彭烨等:《北京中直国家机关青年思想道德文化状况调查报告》,《青年研究》,1996 年第10期。中央团工委1996年对北京长安街中直国家机关青年进行封闭式调查,发出问卷10 00份,回收849份。

4.樊新民:《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的演变》,《青年研究》,1997年第4期,第1—6页 。1996年2—7月在北京、天津、广西、云南、黑龙江、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对青年价值观 、世界观非随机整群抽样,回收问卷1088份。对象主要是:大学生、青年职工、青年技术人 员干部,集中在20—28岁。

5.岑有文、刘善仕:《跨文化的冲突——三资企业青年价值观的困惑》,《青年探索》,1 997年第5期,第7—12页。1996年10月至1997年5月对广州30多家三资企业的近1200名青年进 行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803份。

6.陈义平:《广东在业青年职业流动意愿研究》,《青年探索》1998年第6期,第11~19页 。本文分析的资料,以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协会、省青少年研究所等单位于1997年所组织的一 次 全省青年状况调查。以问卷调查为基础,此次调查以16~35周岁的在业青年为对象,共抽取 2128名青年,回收有效问卷1953份。

7.龚惠香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演变趋势——对1995、1998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 ,《青年研究》1999年第7期,第20—21页。

8.马永斌、严继昌:《新时期研究生价值观特点及其德育对策》,《青年研究》,1999年 第11期,第8—9页。1997—1998年对全国29所院校1600名研究生人生价值观调查,发放问卷 16 00份,回收1371份。

9.张大勇、张克云、张蓉:《社会转型时期中青年农民道德观变化的问卷》,《青年研究 》,2000年第1期,第33—38页。1997年2月至1999年3月采取随机抽样入户访谈,组织了3次 农村问卷调查,涉及10个省市、40余个村镇的农民家庭。共发问卷600份,回收566份。

10.曹卫秋、黄琳、温兴琦、叶丽:《欠发达地区青年农民素质调查》,《青年研究》,20 00年第2期,第34—36页。

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辽宁、河南、四川、广西九省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 ,发出问卷100份,年龄在15—40岁。

根据上述10篇调查文献的基本情况,我们列出表1、表2、表3,表示其分布:

二、“价值观调查”文献内容分析

了解了调查文献的基本情况后,在这部分我们将围绕金钱与收入、权力与职位、个人与集 体、知识与能力等关系,用数据来比较、分析不同年代、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青年对于这 几 个方面的价值观选择有什么变化或不同,或者根本不存在差异性。

本文所选10篇文献中多多少少都涉及金钱与收入、权力与职位、个人与集体、知识与能力 等关系,只是有时候几部分内容是合在一个问题中,不便于单独提出来分析,但这些文献中 较多交叉并且容易辩识比较的主要有三个维度(1)生活目标选择,诸如“人生最重要的是什 么”、“人生最大的幸福”、“读书的目的是什么”、“生活追求什么”等;(2)职业选择 ,诸如“选择工作时考虑的主要因素”、“不满意工作哪些方面”等;(3)自我、他人、社 会关系选择,诸如“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优先性选择”、“利和义的关系”、“人际关系” 等。这三个维度的内容都或多或少地含括金钱与收入、权力与职位、个人与集体、知识与能 力的关系,尤其是第一、二维度。所以分析的时候这四重价值观选择在所难免的会有些重叠 ,只是为了分析的清晰度和可比性,我们根据三个维度的数据对四方面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表1 调查文献的年代分布情况

1994年 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1)

(2)(3)(4)(5)

(6) (7)(8)(9)(10)

表2 调查规模分布情况

跨国性全国性 地区性

(2)

(4)(7)(8)(9)(10)

(1)(3)(5)(6)

表3

调查对象分布情况

中青年(总体)学生在职职工农民

(2)(4) (1)(7)(8) (3)(5)(6)

(9)(10)

(一)生活目标选择

首先来看一组数据与排序:

1.对于“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的演变》一文在9 6年对8个省市的青年价值观调查中得到的排列顺序是:事业、有温暖的家、有知心朋友、健 康、为社会做贡献、受到尊重、有钱、自由自在、有职有权。

2.《北京中直国家机关青年思想道德文化状况调查报告》在同一年(96年)对北京长安街中 直国家机关青年进行调查,得到人生最大幸福排名顺序:为社会做贡献、事业有成、有温暖 的家、自由自在、受人尊重、有丰厚收入、有知心朋友、有权有职、身心健康。

3.《中日韩三国中青年未来意识调查分析》在1994年对东京、汉城、北京三个城市青年进 行调查,得到表4(见下页)。

表4 中日韩三国青年生活目标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今后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中 日 韩

中 日

72.488 83.3

健康 69.486.771.3

46.4

50.1

58.3 温暖的家庭46.6 47.3 43

4556.3

50.3

钱财 52.3 60.733.3

31.47.3

16.7

能力 35.7 7 19.3

3036.3

21.7 精神的充实18.6 39.7 37

22.7

25.7

16.7

人际关系 25.3 22.320.3

20.75.34.7

丰富知识 23.1 5.3 8.3

13.3 2 11 被他人理解 92 10.3

6.7 513.7 方便的生活11.3 4.319.3

3.61512.7 充裕的时间 7.3 15.320.7

1 4 2.3 为他人活着 14 7.3

0.64.38 宗教 0.7

4 9.3

(重要+第二重要+第三重要)

就“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从1、2组的排序看,对“为社会做贡献”一项, 中直国家机关青年比全国调查得到的数据要排前,分别列第一和第四;对于金钱和权职排名 都比较靠后,两组排名分别是第七、第九和第六、第八。而1994年在中日韩三国比较中看到 ,北京青年在钱财、知识、能力、为他人、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选择依次是:钱财、能力、人 际关系、知识、为他人活着。总排名中,钱财排到了第三位。总体而言对于“钱和权”在90 年代上半期的青年价值选择中地位不是很突出。但由于调查对象的社会位置不同,这些方面 的选择有一定差异性:机关单位的青年把“为社会做贡献”列为了自己的首选。韩国和日本 青年对于钱财的作用在总体中排名分别是第三位和第二位,他们对于能力和知识的重视不如 中国青年。

下面我们比较分析农民、国家机关青年、三资企业青年和学生对于生活目标和工作、学习 目的的选择有什么差异性。

4.《欠发达地区青年农民素质调查》在2000年对全国九省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青年进行 调查时问到“生活上追求的主要目标”:

表5

建立幸福家庭找门路,多赚钱 为家乡多做贡献

69 65

39

5.《北京中直国家机关青年思想道德文化状况调查报告》在问及工作目的时,得到下面的 数据:

表6

实现自我价值

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提高个人生活水平

精神寄托

挣大钱

54.51

25.298.39

4.09

0.76

6.《跨文化的冲突——三资企业青年价值观的困惑》1996年10月至1997年5月对广州30多家 三资企业的近1200名青年进行了问卷调查,见表7:

7.《新时期研究生价值观特点及其德育对策》一文在1997—1998年对全国29所院校1600名 研 究生人生价值观调查,问及这些青年攻读研究生的目的时,见表8:

表7 %

不同意(不愿意) 说不清 同意(愿意)

以挣钱多少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 53.517.8 28.6

理想不能当饭吃,重要的是把眼前工作做好 26.4 7.5 66.0

表8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目的 %

总分(前三位选择)排序

为振兴祖国56.9 2

为改善生活51.7 3

为调换环境43.7 4

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价值 93.9 1

随大溜

9.6

8

其他21.2

5

换专业,将来好赚钱10 7

出国13.3

6

表5,农民青年的生活目标分别是:建立幸福家庭、赚钱、为家乡做贡献;表6,国家机关 在业青年选择的顺序是: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提高个人生活水平、精神寄 托、挣大钱。同时,在看待金钱与理想的关系上:58.32%选择“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不 能 与金钱划等号”。表7,三资企业的青年28.6%同意“以挣钱多少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 66%同意“理想不能当饭吃,重要的是把眼前工作做好”的说法。表8,攻读硕士博士的目的 排序依次为: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价值、为振兴祖国、为改善生活、为调换环境、其他 、出国、换专业、将来好赚钱、随大溜。

从这些数据看,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个选项非常突出,对于与个人相关的温暖的家 庭、改善生活等选项也比较靠前,但“为国家做贡献”排名不算很后,尤其是在机关单位青 年和研究生群体中。对于把金钱作为人生主要目标,大部分的人不同意。当然具体选择上各 类群体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讲,差异性不是很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问的都是较为笼 统的观点问题,在具体涉及到职业选择标准问题上,情况会不会也是如此呢?

(二)职业选择

职业选择主要涉及的是青年选择职业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哪些因素,或者他们对自己工作 的哪些方面感到不满意,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职业价值取向以及他们对于金钱与收入、权力 与职位、个人与集体、知识与能力等价值选择上的取舍与轻重。

1.《武汉地区高校研究生价值观调查报告》1993年上半年由武汉大学哲学系武汉大学研究 生价值观研究课题组对武汉地区8所高校问卷调查,得到研究生选择职业的标准排前三位的 情况:

2.《新时期研究生价值观特点及其德育对策》一文在问及“选择工作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 ”以及“怎样处理赚钱与学业关系”得到下面的数据:

表10 选择工作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 %

总分(前三位选择) 排序

国家需要 19.26

发挥专长 75.92

工作环境 55.43

社会地位 26.84

经济收入 76.61

工作稳定 18.97

工作地点 22.25

其他

4.98

在选择职业这个标准上,(表9),1993年武汉地区的研究生选择的因素依次是:收入、个人 发 展、兴趣、专业对口、声望、为社会做贡献、职业风险;(表10),99年全国性调查中得到的 排序为:经济收入、发挥专长、工作环境、社会地位、工作地点、国家需要、工作稳定等。 可见收入遥遥领先,在选择工作时成为首选标准,紧接着便是个人发展、发挥专长等自我价 值的选项,而为社会、国家做贡献被排在了倒数第二。(表11),在处理学业和赚钱关系时, 选择学业的为53.1%,争取赚钱与学业两不误的也已经接近一半。从年代上看,1993年的数 据与1999年的几乎没什么差异。从另一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演变趋势——对1995、1998 两次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看,1995年与1998年的差别不是很大,收入和个人特长等名 列前茅,职业、权势和社会声望比较靠后,而为社会做贡献几乎排到了最后。具体见下表:

表12在选择职业时,您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多选)%

1995年1998年

收入53.96 65.8

发挥个人特长、兴趣 50.99 73.8

实现个人抱负28.8

38.9

人际关系19.27 27.1

福利待遇好 12.11 9

工作稳定 8.32 13.9

轻松自由 8.11

9.8

晋升机会多

5.88

4.9

社会声望 5.48

5.1

有职有权 5.27

2.4

对社会贡献大 2.24

5.6

4.《广东在业青年职业流动意愿研究》,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协会、省青少年研究所等单位 于1997年组织了一次全省16~35周岁的在业青年状况的调查。在问及他们对于工作的哪些方 面不满意时,得到按性别分类的青年职业满意度影响因素频数表:

表13 广东省在业青年状况调查

%

青年男性青年

女性青年

工资收入 26.6 31

20.8

地位 4.5 5.2

3.5

个人能力 18.219.5 16.6

人际关系

1

0.7

1.3

增长见识

7.1 4.910

技能训练

4.6 4.4

4.9

从表13中可以看出,无论青年男女,在对自己职业的评价上,都是以工资收入、发挥个人 能力、兴趣、工作条件来作为标准的,至于其它方面的因素一般考虑较少。相应说来,男性 青年较女性青年更注重工资收入以及工作能力的发挥,在“对工资收入不满意”和“没发挥 本 人能力”两项影响因素上,男性青年分别比女性青年高10.2、2.9个百分点,而女性青年则 更多地注重自我兴趣和增长见识,在“不符合本人兴趣”和“不能增长见识”这两个因素上 ,女性青年比男性青年高4.0、5.1个百分点。

(三)自我、他人、社会关系选择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优先性选择”、“利和义的关系”、“人际关 系”等方面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或个人主义价值观取向。

对于个人和集体、社会的利益方面我们得到了下面的数据:

1.《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的演变》一文在1996年对8个省市的青年价值观调查:

表14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

赞成有点赞成 不太赞成不赞成 缺失

61.3 29.4

5.6

1.1

0.7

表15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的,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

赞成 有点赞成 不太赞成

不赞成 缺失

64.8 23.47.9

3.2 0.7

2.《武汉地区高校研究生价值观调查报告》一文对于“当尊重自我与服从社会发生矛盾时 ,你怎么选择”这个问题的回答(见表16):

3.《跨文化的冲突——三资企业青年价值观的困惑》一文中列出的三资企业青年对于“牺 牲个人利益来服从社会利益”的看法:52.4%的人同意这个看法,20.1%的人不同意,27.6% 的人说不清。

(4)《北京中直国家机关青年思想道德文化状况调查报告》在问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 生矛盾你如何选择”时的数据情况(见表17):

表16武汉地区研究生调查

%

1986

1993

只要符合集体利益,个人无

论作出多大牺牲都是合理的

3.5

当尊重自我与服从社会67.51 集体的事人人有责,总得有

发生矛盾时,服从社会 人为集体作出牺牲

15.1

只要自己觉得值得作出牺

牲,没有什么报酬也干 46.9

当尊重自我与服从社会32.49 集体的事只有同时能给个人

发生矛盾时,尊重自我 带来一定回报,才是合理的。 16.7

个人得到的回报应与集体

作出的贡献相当,没有理

由要求个人作出牺牲17.8

表17中直机关青年思想道德文化状况调查 %

以集体利益为重,兼顾个人

个人服从集体 个人为重,兼顾集体 集体服从个人

58.58

31.648.361.52

5.《中日韩三国中青年未来意识调查分析》1994年调查,中日韩三国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 选择的对比情况:

表18 为了集体个人受损也要合%

日 韩

同意

77.7 7482.7

不同意 15.6 2513.7

从这一系列数据看,无论是研究生、三资青年职工还是国家机关在职职工,无论是中国青 年 还是日本、韩国青年对于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个选项上的回答还是比较肯定的,在50%- 70%左右,但从时间跨度上(80年代和90年代的对比)看,在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具体化的 情况下,选择上有一定变化。从《武汉地区高校研究生价值观调查报告》提供的数据看,“ 当尊重自我与服从社会发生矛盾”时,86年选择服从社会的有61.5%,选择服从个人的是32.5%;98年选择服从社会的有18.6%,服从个人的有81.6%。当然这81.6%包括三个内容:只要 自己觉得值得作出牺牲,没有什么报酬也干(46.9%),集体的事只有同时能给个人带来一定 回报,才是合理的(16.7%),个人得到的回报应与集体作出的贡献相当,没有理由要求个人 作出牺牲(17.8%)。但这三方面体现的都是个人价值的选项。这个数据可以看出90年代倾向 于自我价值、对于个人回报以及个人回报与国家、社会利益双赢的趋势,而不仅仅是简单地 信奉单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再来看看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义利观方面各个群体有没有存在差异性,出现了什么变化 趋势:

1.《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的演变》一文涉及的对于“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以及 “重义轻利,大公无私”的看法:

表19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

赞成有点赞成 不太赞成

不赞成 缺失

25.4 23.4 24.8

16.9

1.3

表20 重义轻利,大公无私%

赞成有点赞成 不太赞成不赞成 缺失

57.4 30.9 8.8 2.1

0.8

2.《武汉地区高校研究生价值观调查报告》一文对于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回答:

表21

最能接受能接受 不接受 最不接受

一心为他人着想 2.140 50.1 7.8

先人后己3 70.924.6 1.5

人己兼顾

48.850.4 0.6 0.2

利己不损人 28.863.5 6.6 1.1

损人利己1.4 4.735.658.3

3.《跨文化的冲突——三资企业青年价值观的困惑》一文中,三资企业青年义利观的频数 分布:

表22%

同意

说不清

不同意

不愿意为突出个人业绩而愿意与人合作来完成工作

41.511.9 46.6

义与利不能兼顾时,应该舍利取义 60.420.3 19.3

4.《社会转型时期中青年农民道德观变化的问卷》对10个省市40余个村镇的青年农民进行 调查:

表23 对于重义轻利原则的认同 %

赞同 保留态度 反对

25岁以下81.3 11.7

8

26-45岁 66.2 18.1 12.8

45岁以上82.5 15.3

2.2

从数据情况看,对于“为他人着想”以及“重义轻利”这种看法,大部分的人还是能接受 ,不管是学生、职工还是农民青年,但这个度发生了变化:对于“一心为他人着想”,大部 分的人已经不接受,而倾向于“利己不损人”、“人己兼顾”、“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这些价值观选择。但在利、义不能兼顾时,大部分人选择舍利取义。从农民青年的价值观 选择情况看,绝大部分人遵从“重义轻利”原则,比例要高于其他群体,但在农民群体内部 看 ,“重义轻利”原则在年龄这一变量上出现一定差异性,中青年(26-45岁)赞同“重义轻利 ”原则的比例比较低,只有66.2%,且有12.8%的人反对,而25岁以下以及46岁以上的人选择 “重义轻利”原则的比例分别为81.3%和82.5%。此外,农民青年中认为“见义勇为”是做傻 事的有27%,看到他人被别人欺负,37.4%“不管闲事”,26.8%将金钱作为评判人生价值观 的首要标准,25.7%认同“有钱就有一切”。

通过上文对20世纪90年代青年在“生活目标选择”、“职业选择”、“自我、他人、社会 关系”这三个维度上的价值选择看,总体上讲20世纪90年代的青年虽然并没有放弃“为社会 做贡献”“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等集体主义价值观倾向,但它在碰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个人发展”等个人主义价值观时,还是退居其次,这在青年职业选择上表现得尤其突 出 。而且90年代青年不再推崇无条件的、绝对的“为社会、为他人服务”,而倾向于个人利 益与社会利益兼顾,利与义兼顾。对于金钱、知识、权势、职位这些方面,比较突出的是金 钱的位置,金钱在青年选择职业时通常是首选标准,大部分人已经不再嫌弃“铜臭味”,在 理想与实用之间,开始向实用主义靠近。对于“权”、“职”大部分青年并没有表现出特别 的钟情,但“社会声望”、“社会地位”还是不少青年所追求的。

从学生、职工、农民不同群体,中日韩不同国度的青年对金钱与收入、权力与职位、个人 与集体、知识与能力的价值观选择上看,差异性不是很显著,尤其在金钱与收入方面的差异 。当然学生更注重自我知识结构的完善与自我价值的体现;国家机关青年对于为社会做贡献 的选择稍微靠前;农村青年虽然开始倾向实用主义,对于“重义轻利”还是非常看重,而且 “家庭”的地位在他们中间非常稳固。

标签:;  ;  ;  ;  ;  ;  ;  ;  ;  ;  ;  ;  

从数据看青年的价值取向--20世纪90年代价值调查与研究文献分析_个人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