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法研究不同日粮添加酵母对瘤胃内纤维消化的影响

体外法研究不同日粮添加酵母对瘤胃内纤维消化的影响

王海珍[1]2003年在《体外法研究不同日粮添加酵母对瘤胃内纤维消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采用人工瘤胃模拟装置研究酵母培养物在不同的日粮水平下对瘤胃发酵和消化代谢的影响作用。采用简单对照试验设计,以人工瘤胃模拟装置的八个发酵罐为研究对象,将八个罐分为两组,每组四个,一组添加酵母培养物为处理组(YC),另一组为对照组(CT),做简单重复对照试验。以不种日粮水平为不同期次。本试验共分五期,分别是以稻草,玉米,豆粕为基础日粮的叁种不同精粗水平做叁期(精粗比分别为7:3;5:5;3:7),其中高,中,低水平叁组添加酵母组分别表示为:HD-YC,MD-YC,LD—YC。高,中,低水平叁组对照组组分别表示为:HD-CT,MD-CT,LD-CT;以苜蓿,玉米,豆粕为基础日粮的两种不同精粗水平做两期(精粗比分别为7:3;5:5),高,中水平两组添加酵母组分别表示为:HM-YC,MM-YC,高,中水平两组对照组分别表示为:HM-CT,MM-CT。每期7d,其中适应期5d,采样期2d。在采样期测期各个时间点的pH值,NH_3-N,VFA(甲酸、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乙酸/丙酸值)、四种主要纤维降解相关酶(木聚糖酶、内切葡聚糖酶、纤维二糖苷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以及稻草日粮和苜蓿日粮在发酵罐中的静态降解率。研究结果表明如下: 1 添加YC对瘤胃pH值的影响 在全期试验的各个时间内,添加酵母组与其对照组的pH值相比,在各个时间点内差异均不显着(P>0.05)。只有在饲喂中水平稻草的试验中,与饲喂低水平苜蓿的添加酵母组比对照组pH值平均值的有显着性降低。 2 对氨氮浓度的影响 本试验中,同一时间点各处理之间氨氮浓度绝大部分差异不显着。以稻草为基础日粮的试验中,其中HD-YC比HD-CT低9%,MD-YC比MD-CT低8%,而LD-YC比LD-CT高23%,但差异都不显着(P>0.05)。 以苜蓿为基础日粮的试验中,在中水平日粮中,HD-YC比HD-CT高12%,差异显着。同一时间点的氨氮浓度比较时MM-YC只在6h比MM-CT显着升高。其余时间点差异不显着。但是以高水平日粮中,HM-YC比HM-CT低5%,差异不显着(P>0.05)。 3 对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的影响 本试验中,同一时间点各个处理VFA浓度变化各不一致。以稻草为基础日粮的试验中,在HD-YC,MD-YC,LD-YC中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酸浓度分别与与HD-CT,MD-CT,LD-CT相比,均有提高,乙酸分别提高了17%,8%,32%。丙酸分别提高了5%,0.2%,31%。丁酸分别提高了38%,64%,80%,其中差异都显着(P<0.05),总挥发酸分别提高了20%,13%,39%。乙酸/丙酸的平均值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用体外法研究不同日粮水平下添加醉母对瘤胃内纤维消化的影响别提高了17%,3%,l%。 以首楷为基础日粮的试验中,姗一YC,HM一YC中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酸浓度与MM一CT,HM一CT相比,MM一YC组的乙酸浓度增加,而丙酸,丁酸浓度及乙酸/丙酸比例均有所降低。其中,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比例差异显着(P<0 .05),分别降低了32%,13%。HM一YC中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酸,乙酸/丙酸的浓度均有所提高,其中,只有丁酸,总挥发酸差异显着,分别提高了 42%,16%(P<O.OS)。47天后发酵罐中DM、OM、NDF和ADF参数的变化 不论是在以稻草为基础的日粮中,还是在以首稽为基础的日粮的,在各个营养水平上的降解率参数:ADF,NDF,0M,DM等各个指标的检测上,差异均不显着。可见,静态时间点的降解率检测对监控人工瘤胃发酵并没有太大的意义。5对纤维降解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以稻草为基础日粮的试验中,HD一YC与HD一CT相比,XYL,SAL,FIL的酶活值均有极显着提高(P<0.01),MD一YC与MD一CT相比,差异均不显着(P>O.05),LD一YC与LD一CT相比,只有CMC酶活有显着性提高(p<0 .05)。 以首稽为基础日粮的试验中,MM一YC与MM一CT相比,CMC,SAL,FIL酶活均有显着性提高咖<0.01)。HM一YC与HM一CT相比,CMC,SAL,FIL酶活均有显着性提高幼切.05)。XYL酶活值提高均不显着(p>0.05)。

龙玲[2]2003年在《酵母培养物对肉牛瘤胃发酵及纤维消化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选用3头平均体重600±100kg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西杂阉牛研究酵母培养物对肉牛瘤胃发酵及纤维消化的影响作用。采用两组3×3拉丁方试验设计,均以玉米、豆粕和稻草为主要原料配制低、中、高叁种不同精粗水平的基础日粮(分别满足1.0、1.5和2.0倍维持需要),精粗比分别满足30:70、50:50、70:30(风干物质基础)。两组拉丁方设计中:一组为不添加酵母培养物的对照组,低、中、高叁种精粗水平日粮分别以LC-CT、MC-CT和HC-CT表示;另一组为添加相同剂量同种酵母培养物的处理组,低、中、高叁种精粗水平日粮分别以LC-YC、MC-YC和HC-YC表示。为尽量减少日粮变换对动物造成的不利影响,两组拉丁方试验掺杂成为叁期动物试验进行。每期试验总计28d,平均分为对照组与处理组两个阶段(两阶段饲喂相同日粮)。(1)对照组(第1~14天):第1~10天为预试期,第11~14天为正试期;(2)处理组(第15~28天):第15~24天为预试期,第25~28天为正试期。试验主要研究在叁种不同精粗水平日粮中添加同种酵母培养物对肉牛瘤胃pH、NH_3-N、VFA(乙酸、丙酸、丁酸、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乙酸/丙酸值)、四种主要纤维降解相关酶(木聚糖酶、内切葡聚糖酶、纤维二糖苷酶和纤维素酶)以及稻草瘤胃动态降解率和降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 对瘤胃pH值的影响 同种日粮不同处理:LC-CT与LC-YC、MC-CT与MC-YC、HC-CT与HC-YC之间pH值差异均不显着(P>0.05),但处理组低、中、高叁种日粮分别比对照组相应日粮的pH值增高了0.13、0.07和0.04。相同处理不同日粮只有处理组中的LC-YC与HC-YC间差异显着(P<0.05)。随日粮精料水平升高,对照组与处理组pH值均呈降低状态(LC>MC>HC)。 2 对瘤胃氨氮浓度的影响 全期试验不同日粮与处理之间氨氮浓度差异均不显着(P>0.05)。叁种日粮的不同处理之间除MC-YC比MC-CT的氨氮浓度略有降低外,LC-YC与HC-YC的氨氮浓度均比其对照组增高。随日粮精料水平升高,处理组氨氮浓度降低(LC-YC>MC-YC>HC-YC)。 3 对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的影响 全期试验不同日粮与处理之间乙酸、丙酸与总挥发酸浓度差异均不显着(P>0.05),但处理组各酸浓度均比对照组升高。同种日粮不同处理:HC的丁酸浓度与MC的乙酸/丙酸值在两种处理HC-CT与HC-YC之间差异显着(P<0.05)。相同处理不同日粮:LC-CT与MC-CT、LC-CT与HC-CT以及LC-YC与HC-YC、MC-YC与HC-YC的丁酸浓度,LC-CT与HC-CT、MC-CT与HC-CT以及LC-YC与MC-YC、酵母培养物对肉牛瘤胃发酵及纤维消化的影响LC一YC与HC一YC的乙酸/丙酸值差异显着(尸<0.05)。随日粮精料水平升高,处理组中乙酸浓度与乙酸/丙酸值呈降低状态(LC一YC>MC一YC>HC一YC),而丙酸与丁酸浓度则相应增高(LC一YC<MC一YC<HC一YC)。 4对瘤胃稻草DM、OM、NDF和ADF降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全期试验不同日粮与处理之间肉牛瘤胃内稻草DM、OM和NDF的所有降解动力学参数a、b、c、EDPI和EDPZ值差异均不显着(办0.05)。ADF中只有HC一CT与HC一YC的a值差异显着(P<005),HC一YC较HC一CT增加了3.31%(34.62%)。 5对瘤胃纤维降解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同种日粮不同处理:LC与HC不同处理之间的木聚糖酶活性,LC、MC与HC不同处理之间的内切葡聚糖酶活性,MC与HC不同处理之间的纤维二糖营酶活性,以及HC不同处理之间的纤维素酶活性差异均显着(尸<0.05)。相同处理不同日粮:MC一YC与HC一YC的木聚糖酶活性,LC一CT与HC一CT、MC一CT与HC一CT、LC一YC与MC一YC、以及LC一YC与HC一YC的内切葡聚糖酶活性,LC一YC与HC一YC的纤维二糖营酶活性,LC一YC与HC一YC以及MC一YC与HC一YC的纤维素酶活性差异显着(p<0.05)。随日粮精料水平升高,对照组与处理组中内切葡聚糖酶、纤维二糖昔酶、纤维素酶活性均呈增高趋势(HC>MC>LC)。

张政[3]2017年在《活性酵母及其发酵饲料对瘤胃发酵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酵母制剂及其发酵产物作为常见的饲料添加剂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反刍动物生产中,是活性酵母发挥的作用大,还是代谢产物发挥的作用强,学者们的报道不尽相同,而且对于活性酵母与其发酵产物比较性的研究也鲜见报道。基于此,本论文采用体外法比较分析了 13株活性酵母及其发酵饲料对瘤胃发酵参数及营养物质消化率影响的异同,将筛选出的3株高活性酵母及3种酵母发酵饲料分别进行体外发酵培养,并确定了二者的最适添加量,试验结果表明:1.活性酵母BY、XR4、BC株可显着提高发酵液菌体蛋白和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能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P<0.05)。2.SC18、BY、BC株的发酵饲料可显着提高发酵液的产气量、菌体蛋白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以及提高营养物质消化率(P<0.05)。酵母发酵饲料在增加产气量、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上效果要优于其活性酵母(P<0.05)。3.活性酵母以6×107cfu/g的活菌数添加时体外发酵效果最佳。4.BC株和BY株制备的酵母发酵饲料以5.47%比例添加时效果最佳,SC18株制备的酵母发酵饲料以4.42%添加时发酵效果最佳。

李霞[4]2007年在《体外法建立内蒙古双峰驼甲烷排放量的预测模型及甲烷排放抑制措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利用体外法对内蒙古双峰驼甲烷产生量进行了估测,建立了估测内蒙古双峰驼甲烷产生量的模型,并对减缓甲烷产生量的措施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估测双峰驼甲烷产生量、建立甲烷估测模型以及甲烷产生量与瘤胃微生物之间关系的研究,本研究选用一只体况良好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内蒙古阿拉善双峰驼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采集内蒙古双峰驼主要采食的荒漠牧草进行体外试验,测定其体外甲烷产生量,并用公式校正为体内甲烷产生量,估测内蒙古双峰驼甲烷产生量并建立估测甲烷产生量的模型,最后利用亨氏滚管法和最大可能计数法研究甲烷产生量与瘤胃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内蒙古双峰驼在牧草的各个生长阶段的甲烷产生量分别为生长期295.87~502.09g/d;结实期316.94~713.75g/d;枯草期213.74~340.26g/d,全年的甲烷产生量为137.7kg/年。(2)可以建立牧草成分与甲烷产生量之间的回归模型:○1 CH4(g/kgDM)=36.47-0.25NFE(%)+0.26NDF(%)-0.90CP(%) R2=0.824 (p<0.01)○2 CH4(g/kgDM)=49.88-0.04Hemi(%)-1.06CP(%)+0.20Cel(%) -0.462NFE(%) R2=0.781 (p<0.01)。(3)甲烷产生量受其瘤胃内纤维分解菌数和甲烷菌数的影响;纤维分解菌数和甲烷菌数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第二部分:减少双峰驼甲烷产生量措施的研究,体外分别添加0%、1.5%、2.0%、2.5%、3.0%的酵母培养物和0%、0.5%、1.0%、2.0%、4.0%的苜蓿皂甙研究两种添加剂对内蒙古双峰驼甲烷产生量、瘤胃发酵指标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添加2.0%-2.5%的酵母培养物可以使甲烷产生量降低5.1%-11.0%;降低了培养液pH值;有增加产气量和氨氮浓度的趋势;提高了干物质的消失率;可以显着增加培养液中乙酸、丙酸、丁酸以及总VFA的浓度(p<0.05),同时有降低乙丙比的趋势;可以在刺激细菌和纤维分解菌增殖的同时抑制产甲烷菌的生长。(2)添加1.0%-2.0%的苜蓿皂甙可以使甲烷产生量降低9.3%-10.1%;显着升高了培养液pH值(p<0.05);不同程度的抑制了产气量和降低了培养液的氨氮浓度;使干物质消失率降低;可以显着增加培养液中乙酸、丙酸、丁酸以及总VFA的浓度(p<0.05),同时有降低乙丙比的趋势;添加苜蓿皂甙对细菌总数的影响不大但对纤维分解菌和产甲烷菌的生长和繁殖有抑制作用,对产甲烷菌的影响大于对纤维分解菌的影响。(3)酵母培养物和苜蓿皂甙既可以降低甲烷产生量又可以促进瘤胃发酵。

杨平平[5]2013年在《不同添加剂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影响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比较研究酵母培养物、米曲霉提取物和植物精油在不同精粗比底物下、不同粗料来源底物下、不同氮源结构底物下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为3个试验:试验一,研究不同精粗比底物下不同添加剂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采用两因素交叉分组试验设计,因素一有4个水平,分别为对照组、添加酵母培养物、米曲霉提取物、植物精油:因素二有3个水平,分别为精粗比3:7、5:5、7:3;培养24h进行采样并测定培养液pH值、NH3-N、VFA浓度。结果表明:(1)从整体趋势看,随着精粗比的增加,培养液VFA浓度逐渐增加,pH值、NH3-N浓度逐渐降低。(2)YC组在各精粗比底物下与对照组相比,极显着提高培养液VFA浓度,极显着降低pH值(P<0.01),对NH3-N浓度的影响仅在精粗比3:7和5:5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3)AO组在精粗比5:5底物下,与对照组相比,极显着增加乙酸、TVFA浓度(P<0.01);在精粗比7:3底物下,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乙酸(P<0.05),极显着增加TVFA浓度(P<0.01)。(4)EO组在精粗比7:3底物下,与对照组相比,极显着增加乙酸、丙酸和TVFA浓度(P<0.01),显着增加丁酸浓度(P<0.05)。试验二,研究不同粗料来源底物下不同添加剂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本试验日粮设计采用等氮等NDF但不同粗料来源配制的混合日粮,粗料来源分别为羊草、苜蓿和玉米秸秆。培养24h进行采样并测定培养液pH值、NH3-N和VFA浓度。结果表明:(1)从整体趋势看,培养液中VFA浓度比较为苜蓿型日粮>玉米秸秆型日粮>羊草型日粮,NH3-N的浓度比较为苜蓿型日粮>羊草型日粮>玉米秸秆型日粮,而培养液中pH值比较正相反。(2)YC组与对照组相比,除在玉米秸秆型日粮下有提高乙酸浓度趋势外,在不同粗饲料来源底物下均能极显着增加培养液中VFA浓度(P<0.01),极显着降低培养液pH值(P<0.01);对NH3-N浓度的影响仅在苜蓿型日粮下达到显着降低水平(P<0.05)。(3)AO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羊草型日粮下显着提高乙酸和TVFA浓度(P<0.05);在苜蓿型日粮底物下极显着降低pH值(P<0.01);在玉米秸秆型日粮下显着提高NH3-N浓度(P<0.05),极显着提高丁酸浓度(P<0.01),显着降低乙酸浓度(P<0.05)。(4)EO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羊草型日粮下显着提高乙酸浓度(P<0.05);在苜蓿型日粮底物下显着降低pH值(P<0.05),极显着降低NH3-N浓度(P<0.01)。试验叁,研究不同氮源结构底物下不同添加剂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本试验日粮设计采用等氮等能但不同RDP/UDP配制的混合日粮,RDP/UDP分别为0.97、1.18和1.37。培养12h进行采样并测定培养液pH值、NH3-N、VFA浓度。结果表明:(1)从整体趋势来看,随着RDP水平的提高,培养液pH值和NH3-N浓度不断提高,培养液中乙酸、丁酸和TVFA浓度比较为基础日粮组>高RDP/UDP日粮组>低RDP/UDP日粮组。(2)YC组与对照组相比,在不同氮源结构底物下均能极显着增加培养液中乙酸、丙酸、丁酸和TVFA浓度(P<0.01),极显着降低培养液pH值(P<0.01);对NH3-N浓度的影响仅在低RDP/UDP日粮组和基础日粮组达到显着降低水平(P<0.05)。(3)AO组与对照组相比,在低RDP/UDP日粮组能够显着降低丙酸浓度(P<0.05),显着提高NH3-N浓度(P<0.05)。在高RDP/UDP日粮组,AO能够显着提高乙酸浓度(P<0.05),极显着提高丙酸和TVFA浓度(P<0.01)。(4)EO组与对照组相比,在低RDP/UDP日粮组能够显着提高乙酸和NH3-N浓度(P<0.05)。在高RDP/UDP日粮组,EO能够显着提高丙酸、TVFA和NH3-N浓度(P<0.05)。

国春艳[6]2010年在《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对后备奶牛生长代谢、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从土壤等环境中筛选出产木聚糖酶菌株,分析其中酶活力较高的一株黑曲霉S8-3产酶酶学性质。对该菌株液体发酵后将其与纤维素酶、淀粉酶、蛋白酶、果胶酶等按不同比例复配,在体外对玉米—豆粕—青干草底物进行降解,确定可在反刍动物日粮中添加的复合酶的酶系组成。进一步用体外法研究了外源酶与瘤胃内源酶的协同作用,探讨了外源酶提高饲料利用率的机制。随后研究了复合酶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效果,以3月龄到7月龄的后备牛为试验动物进行了生长消化代谢试验,分析了添加外源酶对后备牛生长性能、营养消化、血液指标、瘤胃发酵及瘤胃微生物区系变化的影响。本研究系统分析并阐述了外源酶制剂在后备牛日粮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现摘要如下:产木聚糖酶菌株的筛选研究从生长作物、长期堆积草料或腐质物的土壤中筛选产木聚糖酶菌株。通过富集培养定向筛选技术,从土壤中分离获得18株产木聚糖酶菌株,挑选其中5株进行摇瓶培养。对产酶最高的菌株S8-3进行鉴定,同时分析该菌株产生的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经鉴定该菌株为黑曲霉(Aspergillums Niger);该菌株发酵液的木聚糖酶活性为628.43 U/mL;木聚糖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45聚,最适pH为4.5,在705保温30 min后酶活力仍为60%以上,在pH 3.0-7.0内稳定性较好。预期该菌株产的木聚糖酶具有用于饲料添加剂的潜力。外源酶对玉米-豆粕-青干草型底物人工瘤胃发酵的影响利用体外培养法研究了8种不同外源复合酶组合对玉米-豆粕-青干草型底物瘤胃发酵的影响。外源复合酶由纤维素酶、木聚糖酶、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果胶酶组成。研究表明,各组复合酶处理的产气量、氨态氮浓度、VFA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加,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添加外源复合酶可以改变瘤胃发酵模式,提高体外发酵产气量、发酵液氨态氮浓度和VFA浓度,提高饲料的消化率。研究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高纤维素酶、低木聚糖酶处理组对玉米-豆粕-青干草类型底物降解效果较好,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果胶酶比例的变化对结果影响较小。外源酶与瘤胃内源酶互作作用的研究在反刍动物日粮中添加外源酶能提高饲料消化率的机制尚不清楚。在瘤胃中直接水解可能是一种方式,但是与瘤胃内庞大的消化酶系相比,外源酶的添加量所占比例较小,因此外源酶在瘤胃内对底物的水解所发挥的作用需要进行量化。本试验采用体外发酵法研究添加外源酶制剂对瘤胃内源酶对羧甲基纤维素、木聚糖及TMR等不同底物降解作用的影响。试验采用7不同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瘤胃内源酶等3种单酶、复合酶A(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瘤胃内源酶=1:1:2)、复合酶B(木聚糖酶:瘤胃内源酶=1:1)、复合酶C(纤维素酶:瘤胃内源酶=1:1)及空白对照组共7个处理组分别在4.5,5.0,5.5,6.0,6.5,7.0等6个pH条件进行体外发酵试验。试验选用的外源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均为粉状商品酶,使用前进行纯化。瘤胃内源酶通过采集奶牛瘤胃液,经过离心、过硫酸铵沉淀、透析脱盐、琼脂糖凝胶分离纯化等一系列步骤自行制备。在pH4.5-7.0,395条件下测定瘤胃内源酶,外源酶及复合酶对羧甲基纤维素、木聚糖和TMR的降解能力。外源酶制剂与瘤胃内源酶在降解羧甲基纤维素、木聚糖和TMR上具有互作作用。复合酶A降解TMR,葡萄糖和木糖浓度分别较瘤胃内源酶提高了86%和112%;复合酶B降解TMR,木糖浓度较瘤胃内源酶提高了217%,葡萄糖浓度变化无差异。复合酶C降解TMR,葡萄糖浓度和木糖浓度分别较瘤胃内源酶提高了43%和94%。尤其在pH6.0-6.5条件下,复合酶的降解能力更强。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酶A中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的比例更有利于底物的降解。瘤胃内源酶和外源酶之间的互作作用提高了瘤胃内环境中的底物的降解,这可能是添加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等外源酶促进饲料消化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添加外源酶制剂对后备牛消化代谢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研究添加外源酶制剂对3-7月龄后备牛生长性能及消化代谢的影响,分别选取16头3月龄、4月龄、5月龄的后备荷斯坦奶牛,共48头。将叁月龄牛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标记为CT,ET;将四月龄牛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标记为CA,EA;将五月龄牛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标记为CM,EM,共六个处理组。CT、CA,CM组牛只饲喂对照组TMR,ET、EA,EM组牛只饲喂加酶TMR,剂量为20g/日·头。结果表明:ET、CT组之间,EA、CA组之间,EM、CM组之间,试验牛只体增重和日增重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添加复合酶可以增加后备牛的腹围和胸围,促进后备牛的生长。对各处理组牛只瘤胃液中发酵参数测定结果显示,添加酶制剂可以增加瘤胃液中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乙酸含量提高乙酸/丙酸比例,改善瘤胃发酵水平。消化试验结果表明,添加酶制剂可以提高后备牛TMR的NDF、ADF和总能表观消化率,但对蛋白质和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没有显着影响。对各处理组间血清学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血浆中甘油叁酯、胆固醇、ALP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白蛋白含量和白球比在个别处理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添加外源酶制剂对后备牛瘤胃发酵参数及瘤胃微生物变化的影响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叁月龄、四月龄、五月龄后备牛在饲喂对照组TMR和加酶处理TMR后瘤胃内细菌和真菌的区系变化的影响。酶制剂处理使3-7月龄后备牛瘤胃微生物DGGE图谱条带数量增加,瘤胃微生物区系发生了变化。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酶制剂处理组中有2个克隆分别与普雷沃氏菌和瘤胃黄色球菌相似度高于96%,该处理可以促进瘤胃微生物区系优势菌群的建立。

郭旭生[7]2004年在《秸秆生化复合处理技术及系统营养调控在肉羊日粮配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采用生化复合处理方法研究了其对农作物秸秆营养价值和瘤胃降解率的影响,并利用体外法(in vitro)研究了不同日粮结构和瘤胃调控剂对日粮中粗纤维体外降解及其体外发酵合成产物的影响,旨在通过秸秆的加工调制、饲料间的配合及瘤胃调控法提高秸秆的营养价值和利用率,并为秸秆类饲料和不同瘤胃调控剂在肉羊日粮中的合理应用及其日粮的配制提供理论依据。 1.生化复合处理提高作物秸秆营养价值方法的研究 运用正交优化混合位级L_(18)(6~1×3~6)法,在7种因素的作用下对玉米秸、麦秸和稻草秸进行了生化复合处理,经过对秸秆中营养成分的检测,筛选本研究中提高秸秆中粗蛋白和降低NDF和ADF的最佳处理方法,并选4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的滩寒杂交一代羯羊(体重25±2.0 Kg),用尼龙袋法测定了处理后及未处理秸秆瘤胃48h的DM、NDF和ADF的消失率。结果表明,提高秸秆的最佳措施使得玉米秸秆的粗蛋白由原来的3.65%提高到14.44%,增长率为295.48%,其瘤胃48h的DM、NDF及ADF的消失率显着高于未处理玉米秸(p<0.05);降低秸秆中NDF和ADF的最好处理方法使得处理麦秸中NDF和ADF分别比原秸秆降低25.91%和24.38%。 2.组合效应对粗纤维体外降解及日粮体外发酵合成产物影响的研究 选3只体重相近(25±2.0 Kg),体况良好,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的滩寒杂交一代羯羊供采集瘤胃液用。应用体外产气法,研究饲料组合效应对日粮体外发酵培养效果的影响,并以微生物蛋白合成量、产气、NH_3-N、粗纤维的降解率,VFA(乙酸、丙酸、丁酸)等作为评价因素,对15种不同日粮结构及营养结构的育肥羊全混合日粮体外发酵效果进行综合评判以筛选较优的日粮及其适宜的精粗比,结果表明:饲料组合效应对日粮体外发酵培养效果有显着影响(p<0.05)。且当日粮的精粗比为55:45,其中复合处理玉米秸及苜蓿草粉的替换比例分别为25%和20%时,其体外发酵效果最好。 3.不同瘤胃调控剂对日粮粗纤维体外降解及体外发酵合成产物影响的研究 选3只体重相近(25+2.0 Kg),体况良好,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的滩寒杂交一代羯羊供采集瘤胃液用。应用体外产气法研究了不同瘤胃调控剂对肉羊秸秆型全混合日粮体外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全混合日粮为发酵底物时,细菌-N合成量及日粮中的粗纤维降解率开始随莫能菌素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两者分别与瘤胃素的浓度呈二次幂函数关系,且当瘤胃素的浓度为0.0323mg/ml时,细菌-N的合成量最高;浓度为0.0287mg/ml时,粗纤维的降解率最高;同时,瘤胃素的添加显着提高了日粮体外发酵过程中细菌-N的合成量(p<0.05);瘤胃素对体外产气有抑制作用,其浓度与产气量呈负相关,并随其浓度增加乙丙酸比例降低;当发酵底物中添加YC后,培养液中细菌氮的合成量增加,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YC对发酵底物中的粗纤维发酵24h后的降解率有显着影响(P<0 .05),且培养液中NH,一N的浓度显着高于对赚组(P<0 .05),但对乙丙酸比例影响不显着(P>O.05)。同时,本试验表明瘤胃素、Yc和稀土对日粮体外发酵效果有明显的互作效应(P<0.05)。

施玲玲[8]2008年在《苹果酸对内蒙古白绒山羊瘤胃发酵功能及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共分叁部分;试验一利用瘤胃体外批次培养的方法,以精粗比为3:7和2:8日粮为底物,研究添加不同剂量(0、3、6、9、12mM/L)苹果酸对绒山羊瘤胃发酵的影响,筛选两种粗料型日粮条件下苹果酸的适宜添加量。试验二是研究苹果酸对黄化瘤胃球菌发酵粗料型日粮活力的影响。试验叁选取12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半同胞羯羊,研究精粗比为3:7和2:8两种粗料型日粮条件下苹果酸对绒山羊瘤胃发酵及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体外批次培养试验表明,不同精粗比粗料型日粮为底物时,添加苹果酸对瘤胃发酵影响的程度不同,从多项指标综合指数(MFAEI)看,以3:7和2:8日粮为底物时,苹果酸的适宜添加量分别是6mM/L和9mM/L,即在绒山羊日粮中添加量分别是12.8g/d和19.3g/d。(2)黄化瘤胃球菌纯培养试验表明苹果酸提高了其对粗料型日粮发酵的活力,且发酵产气量、pH值、氨氮浓度、干物质降解率、纤维菌数及TVFA浓度均是2:8日粮组和3:7日粮组高于青干草组;(3)饲喂不同精粗比粗料型日粮时,绒山羊瘤胃液氨氮浓度、MCP浓度、乳酸浓度均以3:7日粮组较高,而瘤胃液pH值则以2:8日粮组略高;在每种日粮中添加苹果酸后,均降低了绒山羊瘤胃液的氨氮浓度、乳酸浓度和乙丙比,但升高了瘤胃液的pH值、MCP浓度,乙酸、丙酸、丁酸及TVFA浓度,差异不显着(p﹥0.05);(4)绒山羊瘤胃细菌总数、反刍兽新月单胞菌数以饲喂3:7日粮组较高,而纤维分解菌以饲喂2:8日粮组较高。每种日粮中添加苹果酸后,均升高了瘤胃细菌总数、纤维分解菌数及反刍兽新月单胞菌数,且3:7日粮在饲喂后4h和12h叁种菌达到显着水平,而2:8日粮叁种菌在饲喂后12h后达到显着水平(p﹤0.05);(5)营养物质流通率实验表明,3:7日粮组瘤胃的Kp值比2:8日粮组的低,而在每种日粮中添加苹果酸后,均降低了绒山羊的瘤胃Kp值;且提高了瘤胃中DM、OM、NDF和ADF的流通量,降低了十二指肠中DM、OM、NDF和ADF的流通量,提高了胃区DM、OM、NDF和ADF的消失量。(6)添加苹果酸后,提高了绒山羊的日增重及产绒性能;且不同精粗比粗料型日粮相比较,饲喂3:7日粮组对绒山羊的日增重及产绒性能的影响比饲喂2:8日粮组的大。

钟志勇[9]2012年在《不同组合的功能性寡糖对锦江黄牛瘤胃发酵和内容物酶活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试验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法研究了在精粗比为2:8的日粮中添加功能性寡糖对锦江黄牛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建立瘤胃微生物生长效率模型,同时结合江西农业大学动物营养实验室前期试验,得出两个理想组合;采用体内法,研究不同组合的功能性寡糖对锦江黄牛瘤胃发酵功能及内容物酶活的影响。试验分叁个部分:试验一: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平的功能性寡糖对锦江黄牛瘤胃微生物生长效率的影响。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法:在精粗比为20:80的基础日粮中添加甘露寡糖、果寡糖及大豆寡糖,叁种功能性寡糖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0.80%、1.00%和1.20%。结果表明:日粮添加功能性寡糖对锦江黄牛瘤胃pH值无显着影响(P>0.05),但显着增加培养液总VFA浓度和MCP浓度(P<0.05);每日微生物N产量也有提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建立的微生物生长效率与功能性寡糖添加水平之间的二次曲线模型,当甘露寡糖添加水平为1.17%时,微生物生长效率最大,为每千克可消化有机物合成微生物N59.72g;当大豆寡糖添加水平为1.03%时,微生物生长效率最大,为每千克可消化有机物合成微生物N59.50g。综合本试验和前人试验结果,得出两种不同的功能性寡糖组合。试验二和试验叁: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功能性寡糖组合对锦江黄牛瘤胃瘤胃发酵功能和内容物酶活的影响。试验选用3头体况良好,体重为300±20kg,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生长期锦江黄牛,采用自身对照的设计方法,分叁期试验,第一期为对照期,不添加寡糖,第二期和第叁期分别为添加功能性寡糖组合GT1和组合GT2。每期为14天,过渡期14天(饲喂对照期即基础日粮)。结果表明:添加功能性寡糖组合对瘤胃液的pH值影响不大,能提高锦江黄牛瘤胃液中NH3-N浓度和VFA浓度,降低瘤胃液中MCP浓度,提高瘤胃液中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总脱氢酶活性,未见提高瘤胃液中蛋白酶活性。以添加GT2(0.8%甘露寡糖+1.2%果寡糖+1.0%大豆寡糖)效果较好。

肖怡[10]2016年在《叁种益生菌对肉羊甲烷排放、物质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在肉用绵羊饲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formis)、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和植物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研究其对肉用绵羊甲烷排放、营养物质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内容分为以下3个方面。试验一:地衣芽孢杆菌对肉羊甲烷排放、物质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formis)对肉羊甲烷排放、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为利用益生菌减少肉羊甲烷排放和提高饲料利用率提供依据。选取24只体重为45±1.96 kg的杜泊(♂)×小尾寒羊(♀)杂交F1代成年羯羊,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试验设计,将其分为4个组,每组6只羊,每只羊为1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基础饲粮中地衣芽孢杆菌的添加水平分别为2.4×10~8、2.4×10~9和2.4×10~10菌落形成单位(CFU)/(只·d),分别记作低、中、高剂量组。试验期31 d,其中预试期18 d,正试期13 d。在正试期1~12 d,对每个处理组的6只羊进行气体代谢试验和消化代谢试验。采用开路式气体代谢系统测定甲烷(CH_4)排放量,采用全收粪尿法测定消化代谢率。在正试期第13 d,从每个处理组中随机选取4只羊,对其进行瘤胃液采集,在饲喂0 h(08:00)和饲喂后1 h(09:00)、3 h(11:00)、6 h(14:00)、9 h(17:00)通过食道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液p H、氨态氮(NH_3-N)、挥发性脂肪酸(VFA)和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低、中剂量组降低了CH_4的日排放量(L/d;P<0.05),高剂量组对CH_4日排放量(L/d)的影响不显着(P>0.05);各添加组均显着降低了单位可消化干物质采食量(DDMI)的CH_4排放量(L/kg DDMI;P<0.05),低、中、高剂量组的降幅分别为11.52%、13.12%、6.87%;2)各添加组均显着提高了肉羊干物质(DM)、有机物(OM)、中性洗涤纤维(NDF)、氮(N)的表观消化率和N沉积率(P<0.05),并显着提高了消化能(DE)和代谢能(ME)(P<0.05);3)低、中剂量组显着降低了瘤胃NH_3-N浓度(P<0.05),高剂量组显着提高了瘤胃NH_3-N浓度(P<0.05);各添加组对瘤胃p H、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及其比例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4)低、中剂量组均显着降低了甲烷菌和原虫的数量(P<0.05),高剂量组显着升高了甲烷菌和原虫的数量(P<0.05),各添加组对瘤胃总细菌数量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本试验表明,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肉羊的甲烷排放量,减少甲烷菌和原虫的数量,并提高饲料的能量利用率。地衣芽孢杆菌抑制肉羊甲烷排放的最佳添加水平为2.4×10~9 CFU/(只·d)。试验二:热带假丝酵母对肉羊甲烷排放、物质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对肉羊甲烷排放、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为利用益生菌减少肉羊甲烷排放和提高饲料利用率提供依据。选取24只体重为51.12±2.23 kg的杜泊(♂)×小尾寒羊(♀)杂交F1代成年羯羊,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试验设计,将其分为4个组,每组6只羊,每只羊为1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基础饲粮中热带假丝酵母的添加水平分别为4×10~8、4×10~9和4×10~10 CFU/(只·d),分别记作低、中、高剂量组。试验期31 d,其中预试期18 d,正试期13 d。甲烷排放量和消化代谢率的测定及瘤胃液的采集同试验一。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低剂量组降低了CH_4的日排放量(L/d;P<0.05),高剂量组升高了CH_4的日排放量(L/d;P<0.05),中剂量组对CH_4日排放量(L/d)的影响不显着(P>0.05);各添加组均显着降低了单位可消化干物质采食量的CH_4排放量(L/kg DDMI;P<0.05),低、中、高剂量组的降幅分别为17.5%、5.34%、9.62%;2)各添加组均显着提高了肉羊DM、OM、NDF、ADF、N的表观消化率和N沉积率(P<0.05),并显着提高了DE和ME(P<0.05);3)各添加组均显着增加了瘤胃TVFA的浓度(P<0.05),降低了TVFA中乙酸比例(P<0.05),提高了丙酸比例(P<0.05),降低了乙酸/丙酸(P<0.05),对瘤胃p H和NH_3-N的影响不显着(P>0.05);4)各添加组均显着增加了瘤胃的总细菌数(P<0.05);中、高剂量组均显着增加了甲烷菌和原虫的数量(P<0.05),低剂量组对甲烷菌和原虫数量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本试验表明,添加热带假丝酵母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肉羊的甲烷排放量,提高瘤胃发酵性能,改善瘤胃发酵类型,并提高饲料的能量利用率。热带假丝酵母抑制肉羊甲烷排放的最佳添加水平为4×10~8 CFU/(只·d)。试验叁:植物乳酸杆菌对肉羊甲烷排放、物质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植物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肉羊甲烷排放、消化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为利用益生菌减少肉羊甲烷排放和提高饲料利用率提供依据。选取24只体重为51.75±1.48 kg的杜泊(♂)×小尾寒羊(♀)杂交F1代成年羯羊,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化试验设计,将其分为4个组,每组6只羊,每只羊为1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基础饲粮中植物乳酸杆菌的添加水平分别为5×10~9、5×10~10和5×10~11 CFU/(只·d),分别记作低、中、高剂量组。试验期31 d,其中预试期18 d,正试期13 d。甲烷排放量和消化代谢率的测定及瘤胃液的采集同试验一。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中剂量组降低了CH_4的日排放量(L/d;P<0.05),高剂量组升高了CH_4的日排放量(L/d;P<0.05),低剂量组对CH_4日排放量(L/d)的影响不显着(P>0.05);低、中剂量组均显着降低了单位可消化干物质采食量的CH_4排放量(L/kg DDMI;P<0.05),降幅分别为5.84%、15.28%,高剂量组对单位可消化干物质采食量的CH_4排放量(L/kg DDMI)影响不显着(P>0.05);2)各添加组均显着提高了肉羊DM、OM、NDF、N的表观消化率和N沉积率(P<0.05);中剂量组提高了ADF的表观消化率,低、高剂量组对ADF表观消化率的影响不显着(P>0.05);各添加组均显着提高了DE和ME(P<0.05)3)低、中剂量组显着增加了瘤胃TVFA的浓度(P<0.05),高剂量组对瘤胃TVFA的影响不显着(P>0.05);各添加组均显着降低了总TVFA中的乙酸比例(P<0.05),提高了丙酸比例(P<0.05),降低了乙酸/丙酸(P<0.05),低、高剂量组显着降低了瘤胃NH_3-N浓度(P<0.05),中剂量组对瘤胃NH_3-N浓度的影响不显着(P>0.05);各添加组对瘤胃p H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4)中、高剂量组均显着增加了瘤胃的总细菌数(P<0.05),低剂量组对瘤胃总细菌数的影响不显着;中剂量组显着增加了甲烷菌和原虫的数量(P<0.05);低、高剂量组均显着降低了原虫的数量(P<0.05),但对甲烷菌数量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本试验表明,添加植物乳酸杆菌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肉羊的甲烷排放量,提高瘤胃发酵性能,改善瘤胃发酵类型,并提高饲料的能量利用率。植物乳酸杆菌抑制肉羊甲烷排放的最佳添加水平为5×10~10CFU/(只·d)。

参考文献:

[1]. 体外法研究不同日粮添加酵母对瘤胃内纤维消化的影响[D]. 王海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2]. 酵母培养物对肉牛瘤胃发酵及纤维消化的影响[D]. 龙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3]. 活性酵母及其发酵饲料对瘤胃发酵及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D]. 张政.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

[4]. 体外法建立内蒙古双峰驼甲烷排放量的预测模型及甲烷排放抑制措施的研究[D]. 李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5]. 不同添加剂对绵羊瘤胃体外发酵影响的比较研究[D]. 杨平平. 吉林农业大学. 2013

[6]. 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对后备奶牛生长代谢、瘤胃发酵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D]. 国春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7]. 秸秆生化复合处理技术及系统营养调控在肉羊日粮配制中的应用研究[D]. 郭旭生. 宁夏大学. 2004

[8]. 苹果酸对内蒙古白绒山羊瘤胃发酵功能及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D]. 施玲玲.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8

[9]. 不同组合的功能性寡糖对锦江黄牛瘤胃发酵和内容物酶活的影响[D]. 钟志勇. 江西农业大学. 2012

[10]. 叁种益生菌对肉羊甲烷排放、物质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D]. 肖怡. 塔里木大学. 2016

标签:;  ;  ;  

体外法研究不同日粮添加酵母对瘤胃内纤维消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