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舞蹈中的舞蹈”现象与幼儿“学舞”的策略_舞蹈论文

浅析“舞蹈中的舞蹈”现象与幼儿“学舞”的策略_舞蹈论文

幼儿“在舞蹈”现象分析与“学舞蹈”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舞蹈论文,幼儿论文,现象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汉代的《毛诗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法与做法高明:他轻松地把学习的自主权给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体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它高度概括了舞蹈的来源与真谛。

舞蹈就是通过肢体语言,反映人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表现人类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幼儿园舞蹈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初步的鉴赏力、创造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然而,直面当前的幼儿园舞蹈教学,尚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在舞蹈”现象较为突出,值得我们深思。

一、“在舞蹈”与“学舞蹈”辨析

“在舞蹈”与“学舞蹈”虽只是一字之差,但在教学观念上却是相对立的。有教师认为:对一个舞蹈的理解、感受、学习,始终应该是幼儿这一主体的事,所以,舞蹈教学应该是“幼儿在舞蹈”。初看之,这似乎是“幼儿是教学的主体”,“把教学的自主权还给幼儿”的表现。然而,细析之,这种观念有失偏颇。

“在舞蹈”与“学舞蹈”是基于舞蹈这种存在方式而发生的两种不同行为。“在舞蹈”虽强调了舞蹈的主体性、自主性,看似幼儿积极主动,但失掉了幼儿这个群体“学”的本质特征。许多时候,受舞蹈教学是幼儿“在舞蹈”的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导致幼儿无奈地“被‘在舞蹈’”,导致他们失去了“学”舞蹈的权利,造成了舞蹈教学价值严重的“短斤缺两”。

“学舞蹈”是幼儿在接受舞蹈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既学习有关舞蹈这一活动方式所必备的技能性知识和规律性知识,又更多的是丰富有关舞蹈这一活动方式所具备的相关素质能力,如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等,为其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师应该确立舞蹈教学是幼儿在“学”舞蹈的观念,因为“学舞蹈”这种意识可以时刻提醒教师去思考:教师的“教”应如何去顺应幼儿的“学”,使得“教”更好地为“学”服务。只有这样,舞蹈教学的目标才能清晰。

现象一:“你想怎么跳就怎么跳”

“你想怎么跳就怎么跳”,当教师言罢,幼儿的反映是各不相同,呈现出一派“在舞蹈”的热闹景象。看起来好像说的是一种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个体差异和心理需求,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但细析却会发现,教师根本没有考虑幼儿的舞蹈学习年龄、认知特点。试想,在幼儿还没有掌握一定的舞蹈学习方法、缺乏良好的舞蹈学习习惯时,就放手让幼儿“自主”活动,这无疑是在建“空中楼阁”,看到的只能是表面的热闹罢了。

活动中,幼儿对舞蹈音乐的感知、对动作要求的理解、对队形变化的感受一概全无,有的只是一种随意、一种活动的表面兴奋。教师为了给幼儿以“自主”,放弃了“首席”的角色,甚至退出了教学的“舞台”成为旁观者,使得舞蹈教学变成了一个“自由市场”、“活动超市”。

现象二:“谁能来帮帮他”

当幼儿在舞蹈学习时,因为经验、能力的差异,常常会有幼儿在动作表现、队形变换时不知所措,一些教师常常会用“谁能来帮帮他”这句看似巧妙的话,把幼儿的“问题球”踢给其他幼儿。

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里,“谁能来帮帮他”是新教育理念的体现,其目的是想既能发挥幼儿的互助意识、能力,又能避开教师包办代替之嫌,可谓“一举两得”。但细想,这种帮,是以其他幼儿是否有能力“帮”作为底线或标准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帮助者常常是由教师指定的,并没有给其他幼儿平等参与的机会。这是其一。其二,试想,在集体面前常常需要别人帮忙的幼儿,其学习的主动性、自信心如何建立?

现象三:“谁还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

在舞蹈教学中,经常需要进行动作创编,当教师看到不同的幼儿重复做相似的动作时,往往会说“谁还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殊不知,教师的语言反馈常常是造成幼儿“在舞蹈”的原因。

试看,在《大树妈妈》表演时,当第一个幼儿表演完后,以下A、B、C三位老师代表不同类型的教师反映:

A老师就说:“哦,你是这样的,真不错!”

B老师模仿幼儿的动作并作语言反馈:“哦,你是这样的,也不错!”

C老师在模仿动作后说:“哦,这是一棵很高大的树吧!”

三种不同的反馈,对幼儿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第一种反馈后,幼儿面无表情,没有什么变化。

第二种反馈后,表演动作的幼儿面露喜色,其他幼儿似乎也注意到了同伴的表演。

第三种反馈后,表演动作的幼儿很得意,而其他幼儿很快又做出了“矮矮的树妈妈”“瘦瘦的树妈妈”“会跳舞的树妈妈”……可见,教师在舞蹈教学中恰当、及时地使用语言、体态和表情等多种方式,让个体表演的幼儿和其他参与活动的幼儿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同伴有创意的表现,是使幼儿由“在舞蹈”变为“学舞蹈”的可能的重要方法。

二、实施“学舞蹈”策略

(一)观察与学习相伴

有人曾说:“当没有机会面对‘创造性地表现一棵树’这样的情景,你会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特别关注那些树是多么千姿百态吗?”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习与观察的关系。没有细致的观察,就不可能达到精准、深入的学习。观察是幼儿学习舞蹈的主要方法,观察什么、怎么观察与学习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事物的不同状态,积累舞蹈语汇是教师指导幼儿“学舞蹈”的有效方法。

同时,教师利用相关概念指导幼儿精细观察舞蹈动作、顺序、队形变化等,对提高舞蹈学习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在双圈舞《打开魔力之门》时,老师针对幼儿的学习经验、状态分别提出指导幼儿观察的指导性问题:

王子救公主时先做了什么动作?接着做了什么动作?(明确动作的顺序性);

王子救公主时各自面向哪里站立?(明确舞蹈时的方位:男孩、男孩分别面向圈内、圈外);

公主穿越魔力之门时上肢和下肢各自做了什么动作?(明确动作的类别:小碎步、双手叉腰)……

幼儿在老师有针对性地使用舞蹈概念词语和空间方位词语的引导下,逐渐关注到了动作的类型、顺序,关注到了动作与音乐节拍、乐句的配合,关注到了与同伴之间的空间关系和交往动作的细节等。

由此可见,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运用概念化的指导语,能有效帮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理顺观察的顺序,记忆舞蹈的动作,能让幼儿对舞蹈学习任务与方法的把握逐步精准,从而产生精细化学习的自我需要和逐步养成精确观察的习惯,真正呈现有效“学舞蹈”的状态。

(二)模仿与创造相生

“婴幼儿最初的学习来自于模仿”。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喜欢去模仿动作,更喜欢独立的表演。因此,在模仿中激发幼儿再现和创造舞蹈动作的潜能,成为幼儿“学舞蹈”的重要策略。

如动物模仿动作的学习,教师可以在引导幼儿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把握动作特点,自由创造表现。像兔跳,可以是双脚并拢跳,也可以是双脚交叉跳;像鸭走,可以双手放在嘴前模仿鸭子的扁嘴巴,也可以双手放在体侧模仿鸭翅膀;像鱼游,可以双手放在身后做鱼尾巴,也可以双手一前一后做鱼鳍模仿游的动作……

大自然蕴藏了无数的舞蹈语素,也给了幼儿模仿创造的动力,教师的点拨更让幼儿在模仿和创造中获得美的感受。可见,模仿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有一定的心理接受的合理性。不过早地强调“即兴”,给予“模仿”充分的感性认识,让幼儿通过模仿超越旧的自己,创造新的自我,是实现“学舞蹈”的重要策略。

(三)动作与情感相融

情感是教育的催化剂。艺术对人的培养是从“怡情养性”着手的,它要求“以情动人”,使人产生情绪体验,焕发高尚情感的激荡和思维的起伏,逐步地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但由于幼儿年龄特点,造成了舞蹈知识缺乏、生活阅历浅薄、情感内容贫乏的现状,在舞蹈的过程中,幼儿往往将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怎样模仿好舞蹈动作上,跳舞时常常有动作无情感,不能很好地表现舞蹈所蕴含的情感、体会舞蹈的快乐。因此,在幼儿舞蹈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动作,更要抓住“情”字,以情感润泽动作,使舞蹈动作与情绪情感相互交融,使幼儿“学舞蹈”的意义更为宽泛。比如,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导让幼儿享受与舞伴相互“取悦”的快乐。因为舞蹈不仅仅是一起共舞,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如目光交流、身体接触、接纳不同舞伴等,愉悦对方,并享受愉悦对方时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感。

总之,作为教师应注重让幼儿在真实性舞蹈情境中,通过师生互动,获得动作发展、情绪体验、合作交流成功带来的成长快乐。在追求舞蹈教育创新道路上,教师不能盲目地求新求异。其实,我们更多的需要一种对教育本真的回归,要善于在最熟悉的地方寻找“风景”,不能因为盲目地给予幼儿“自主”,而让幼儿失去“学舞蹈”的机会。

标签:;  ;  ;  ;  

浅析“舞蹈中的舞蹈”现象与幼儿“学舞”的策略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