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校长责任重大——4.从科学学科看有效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学科论文,校长论文,有效性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取相应的学习方式,就像开着一辆挡风玻璃结了霜的车——你知道你要去哪里,但是你看不到目的地,路的各种状况都在你面前,或许前面是条笔直的路,或许是个危险的弯道,你都不清楚,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后视镜里看一眼,估计一下道路是怎样延伸的。那就让我们在后视镜里看看我们今天的学习是如何进行的吧。
如今有很多课堂教学是要直接达到以下目的——像别人那样思考。具体来说,就是一堂课的主要部分都是教师的事情,即教师做、教师讲述、教师演示。接着教师对于学习内容给予更多的细节信息,分析含义,等等。随后就是学生操练教师有针对性讲述过的内容。学生操练过后仍旧是教师就讲述内容提问,之后还是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展,检查知识的获取情况。随后,教师开始介绍新的知识,教学就这样循环下去。
这样教学的后果是什么?教师教的所有的内容、细节都是经过处理的,学生也就“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这样的学习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有效。因此我们需要找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怎样才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方法是建立在什么理念之上的?
与“像别人那样思考”教学目标相反的目标,也是我们正面对挑战的目标,即“独立思考”。学生始终是有效教学的中心。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乐于去获取知识和技能是项艰巨的任务。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独自观察周边的事物、发现身边的问题、探索未知、解决疑惑并自我反思。这样,学生就能够提出问题、寻找原因、辨别真伪,理解事情的由来。如果训练是以找出规律为目的,学生就会了解不同的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理解一些自然法则,了解机械装置的功能以及科学理论,等等。学生将会参与尝试,验证他们的想法,找出结论,发现争论点。正像科学家一样,他们形成新假设、验证假设、改进假设甚至是推翻假设。这样就意味着学生要把自己的想法与现实加以比较,再次审视原来的问题,找出问题与结论之间的关联与差别。独立的学习、边做边学的学习就能一直持续下去。
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多数学生都能进行体验式的学习。如果教师没有指导,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时会出人意料。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们对相关主题了解了很多。当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指导。
科学学科一般所涉及到的领域包括生物、化学、自然与生命科学、物理。在这里我举的有代表性的例子仅限于物理学科。首先有这样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学生需要提高哪些能力?掌握哪些方法?
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会运用学科方法,这意味着用实验的方法来解释抽象问题,用不同的技术方法来演示生动而又有趣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教师教会学生这些技能,同时鼓励学生着力于自身提高。
在任何一节课上,设计一种含有争论的科学训练形式会给学生提供许多机会。例如:不同质量的两个小球(一个是不运动的)发生弹性碰撞,根据球的质量比较碰撞发生之前和之后球的速度。
要解决知识与信息处理的问题,学生需要有以下的引导:
——如何获取信息。
——如何进行信息分类(比较一下通过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获取的大量信息)。
——如何评估从教师、书本、网络等不同渠道得到的信息内容。
——如何加工信息以备后用或用于要讨论的问题。
——如何呈现问题的结果、解决方案。
如果教师希望教会学生独立思考,他就必须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与之相对的情况下,学生采纳的是已解决好了的问题方案)。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能持续不断地增加知识,也就是积累学习,同时提高针对目标的学习能力(即策略性学习)。他们能发展自己的学习计划,实现他们的目标。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即使是在很具挑战的情况下,要求和支持学生各种自我实践活动、着眼于判断能力的提高都是有用的。
在此过程中,尽可能地支持每个学生发挥个人技能是很有作用的。在一个小组中,学生根据不同的要求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或许有的人擅长电脑,有的人善于做好协助工作,有的人逻辑思维能力很强。通过分配任务,每个人都凭借个人长处和集体一起合作达到一个更好的结果。
因此,教学应当遵循这样的理念,即教师要利用课程目标给予学生直接或间接的权限,履行职责,强化学生对各种知识点的理解。
根据教学方法与内容,教师还要把基本知识点尽可能地传授给学生。
教师也要把握不同学科中有关联的观点,例如:物理与生物就在速度和加速度上有关联,教师应当尽可能多地利用这种学科之间的内在相连和与之相关的参考。
教师要使学生能用新的观点与以往重复过的内容相联系的方式来学习,以达到增加知识目的。
要激发学生,教师需要选择考虑成熟的教学方法,就像修改教学方式那样,教师可增加一种对于重复性知识内容更为深入的认识,鼓励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获知。这样做的先决条件是对于书本知识与练习的熟悉。
因此,很有必要发展一种新的实验,提出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思考就能回答的,也不是只有唯一一个答案。这就是所谓的新型的实验与质疑的教学。
这种新的实验与质疑的教学值得进行以下的思考——
什么是开放性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开放意味着学生不仅要通过运算来回答问题,还要运用推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学生需要进行独立思考。
在这种方法里,学生每时每刻都在参与。学生所要完成的,有时是回家作业,有时会是考试。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地进行解决问题的实验而不是去完成一个固定了的、计划好的实验。
这里要一再强调的关键点就是应用。学生是被有意义的情境激发,其兴趣不仅体现在新事物的引入,还体现在解决问题和做实验中。学生自己能够根据已给的问题和已做成的实验来发现科学内容的意义所在。
重复性知识的学习与新的、有挑战的应用性学习相结合将确保学习的成功和对知识的获取。学生会找到答案,会自问“我为什么需要这样?”
(本文由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董亚男翻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