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西方经济的几个特征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论20世纪西方经济的几个特征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试论二十世纪西方经济的几个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西方经济论文,二十世纪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的西方经济,有着五个相互联系的明显的特点:发展和腐朽两重趋势,以发展为主;垄断和竞争交替运行;经济发展与改革调整相辅相成;失衡发展和相互依存同在;社会经济现代化和部分居民贫困化共生。本文就此发表一管之见,以求教于学术界同行。

一 发展和腐朽两重趋势以发展为主

首先,本世纪西方经济呈现发展和腐朽两重趋势的交替情况

现代资本主义在本世纪呈现发展趋势还是腐朽趋势,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有发展论(含直线发展说,阶段发展说,方兴未艾说,交替发展说,先兴后衰说,波浪式发展说),危机论(含腐朽阶段说,总危机阶段说,末日来临说)。总的说来,既有发展甚至大发展的趋势,也有腐朽以至大危机的趋势,是发展和腐朽两重趋势的交替运行而以发展为主。

其次,在两重趋势中,主要趋势是发展,尤其是波浪式的发展①

列宁在1916年上半年写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名著中,提出:“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错了。不,在帝国主义时代,个别工业部门,个别资产阶级阶层,个别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比以前快得多”②。不久,他又指出:资本主义的腐朽趋势“决不排除资本主义在个别工业部门,个别国家或在个别时期内的惊人的发展”③。列宁的论断被本世纪的历史发展所证实。本世纪经历了12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但是,发展的时间更长。从总体上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普遍现象,而不是个别现象,不是在个别国家、个别部门、个别地区和个别时期。虽然,腐朽趋势在深化,但是,很难说在总体上腐朽趋势超过了发展趋势。

本世纪以来美国由上半叶的头号大国发展为下半叶的超级大国,之所以发展趋势仍然是主要趋势,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机制的调整有相当的余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推动经济发展的一面;社会生产力的加速发展对危机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的抵消作用不能低估;当今的美国仍是一个富有活力的大国,它推行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集团垄断所有制和私人经营的兼顾政策,实行市场经济为基础兼顾政府干预的政策,作为一个垄断主体的民主共和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国家也对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美国奉行自由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多元化政策,向全球开放的有选择的外来移民政策,以及以美利坚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对美国的发展也起着作用;此外,美国固有的历史条件、全球三种力量的消长、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大趋势,在当前也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尽管,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自80年代以来遭到了严重挑战,但是发展的势头并未受到根本上的遏制④。1991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6 108万亿美元,是日本的1.67倍,英国的6.4倍,德国的3.56倍,法国的4.68倍,中国的15.17倍,占全世界的GDP总数的25.93%⑥。而1965年美国是中国的10.4倍,1983年美国是中国的11.93倍,1989年美国是中国的14.78倍。

二 垄断和竞争交替运行

首先,西方发达国家自由竞争的基础地位不变,但自由竞争的独占地位已发生动摇

毫无疑问,无论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还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无论是近代西方列强还是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无论美国还是西欧、日本,除法西斯独裁时期的发达国家,实行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但是自30年代大危机后,西方世界的自由竞争独占地位发生了动摇。

其次,垄断现象和组织成为现代西方经济的主要特征

列宁在谈到垄断现象时说:“这种从竞争到垄断的转变,是最新资本主义经济的最重要的现象之一,甚至是唯一最重要的现象。”⑥垄断是在竞争的基础上产生的,垄断不排除竞争,垄断只是使竞争更加剧烈。列宁说:“不是纯粹的垄断,而是垄断和交换、市场、竞争、危机并存——这就是一般帝国主义的最重要的特征。”⑦垄断的本质特征是和现代世界相联,而竞争这一本质特征则和近代世界相联。事实上,现代资本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我们可以简明地概括为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在近代;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在现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则主要在1945年以来的当代。

第三,垄断现象和组织在现代西方世界的不断发展

作为现代西方经济主要特征的垄断现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本世纪前30年是私人垄断现象为主同时兼顾局部时间、局部单位的国家垄断局部措施。以30年代危机和反危机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契机,开始了战后国家垄断为主兼顾私人垄断和跨国垄断发展的新阶段。进入70年代以来,国家垄断、跨国垄断为主得到巩固和加强,同时兼顾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在当前,国家垄断的干预仍处于核心地位。

第四,垄断和竞争相互交替和日趋完善

垄断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在垄断和反垄断的激烈争斗和竞争与不公平竞争中共生、互补和完善的。在垄断组织最为发展的美国,同时也是反托拉斯立法最为发展和健全的。从189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立法(Sherman Antitrust Act),到1914年的克莱顿立法(Clayton Antitrust Act),再到1950年塞勒-凯弗维尔法(Celler Kefaver Act),以及1976年的银行控股法(Bank Holding Company Act)等,反映了美国反托拉斯立法的逐步完善。与此同时,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立法、行政和司法等手段,逐步完善公平竞争的法规,保护公平竞争和自由竞争,克服垄断和不公平交易的弊端。垄断和竞争的协调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处理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 经济发展与改革调整相辅相成

首先,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需要改革是三十年代以来的事

在这以前,传统的看法以为资本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不需调整和改革,阻碍着对大危机的有效防止。大危机的深刻教训给人们以危机两重性的新认识,推动由坏事向“好事”的转机。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对整个世界的改革运动都富有启迪。

其次,本世纪西方经济的发展是和不断的改革调整政策紧密相联的

美国现代史上四个发展阶段是和四次改革调整浪潮相联系的。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发展和改革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对孪生兄弟⑧。本世纪初的15年是美国现代史上的第一次改革高潮,史称进步主义运动,这次改革高潮和反对及纠正托拉斯兴起时期的弊端相联,其结果巩固地确立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地位。本世纪30年代是美国现代史上的第二次改革高潮,这次改革的中心问题是如何减轻危机恶果,尽快度过危机,其结果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5年,是美国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改革高潮,它面对的是对外称霸全球,对内保持繁荣和防止大危机重演的双重任务,其结果巩固地保持了超级大国的地位和强化了国家垄断资本的的统治。本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了美国现代史上的第四次改革浪潮,它面对着如何解决经济滞胀,振兴经济和重振国威的问题,其结果初步摆脱了经济滞胀的困境,适当调整了垄断和竞争间的相互关系。在英国历史上有撒切尔政府治理“英国病”的改革措施。⑨;在日本有战后初期的民主化改革;在德国有著名的艾哈德社会市场经济改革。所有这些,都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调整起了重要作用⑩。

第三,西方国家的改革已从单纯应付危机型改革到结构性调整型的改革

如果说,30年代及以前的改革主要是单纯应付危机型的,那么,战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的改革注重结构性调整。

第四,各个发达国家开始重视国家和市场在改革发展中的互补功能

本世纪前25年到70年代以来当代资本主义的改革,显示了由国家强化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到控制国家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这里可以看出尽管市场和国家(政府)的地位和作用有着不同的变化,但是它的互补功能却越来越受到注意。

第五,西方国家逐步注意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社会改革的协调发展

一般说来,改革已由单一模式向协调发展过渡;西方国家的政策调整和改革同样注重政局稳定优先原则;在经济和社会改革中,逐步重视公正和效率的协调原则,注意富裕和贫困共生的协调。

四 失衡发展和相互依存同在

首先,现代西方世界的不平衡发展贯穿本世纪的始终

本世纪上半期的不平衡发展和集团演变表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和期间的同盟国(德、奥匈)和协约国(英、法、俄、意、日及美)力量对比的消长和对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期间的德、意、日轴心国和盟国(英、法、美)力量对比的消长和对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4世纪(1945-1969)的不平衡发展,呈现美国独霸、日本西欧依附的态势。70年代的不平衡发展,突出表现在美国霸主地位开始相对衰落,形成以美为主的美、日、西欧三足鼎力态势。80年代以来,日本正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雅尔塔体制结束后,西方大国的不平衡发展进一步加剧,新的格局态势正在蕴酿中。

其次,现代西方世界集团化、区域化和一体化并存

现代西方世界的集团化趋势一个世纪以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果说,本世纪上半期(到1945年)是西方国家军事集团之间、法西斯和反法西斯集团间的对立,那么本世纪下半期是苏联为代表和美国为代表的两大社会制度组成集团的对立(到1991年)(11)。如果说自苏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西方世界的集团具有浓重的意识形态集团因素,那么在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特别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后,意识形态因素已经开始淡化。它并没有放弃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激化方式,而是在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下,更注重演化和经济手段。世界银行1992年在地理区划时,使用了东欧或东欧和苏联的分类;世界银行报告1993年在按人口统计学划分的地区时,使用了欧洲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分类(12)。进入90年代以来,出现了从政治集团化走向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北约集团、欧共体的扩大趋势和巴统组织的解散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区域化的趋势在本世纪上半期表现为欧洲多元化、美洲一体化和“东亚共荣圈”;在二战后的最初1/4世纪里,突出表现为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扩大;80年代以来则表现为北美经济区、西欧经济圈和日本为中心的东亚经济圈雏形的酝酿。

一体化的趋势在二战后特别是70年代以来有了迅速的发展,联合国发挥着经济协调的作用;西方世界商品、贸易、资本、货币、计划和组织一体化趋势有所发展,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和关贸总协定的谈判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民族化在现代西方世界的集团化、区域化、一体化趋势中占有重要地位

事实上,西方世界的集团化、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并不排斥民族化,各自的国家利益仍占中心地位,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国家利益的强化和90年代以来民族化的抬头都反映了这一点。集团化、区域化、一体化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五 社会经济现代化和局部生活贫困化共生

首先,世纪初西方世界经济的初步现代化和局部生活贫困化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代化,无疑居民的人均生活水准得以提高,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掩盖了部分居民生活贫困化的基本事实。本世纪以来,无论是美国还是西欧、日本,无论是本世纪初,还是当代西方世界,都存在部分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情况,在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城市,还有贫民窟现象。一般说来,本世纪的贫困化现象属于绝对的贫困化。

其次,本世纪下半期西方经济的丰裕社会和局部生活相对贫困化

随着五六十年代,西方世界经济现代化的高度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生活达到了丰裕社会的程度。以美国为例,1929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刚刚超过1000亿美元大关,1971年已达到10000亿美元大关。和30年代解决居民生活温饱问题不同,六七十年代以来要解决的是提高生活质量问题(13)。美国官方规定的贫困线,一个城市四口之家的最低收入标准1929年为2531美元(按1960年标准推算);1964年为3169美元;1973年为4540美元,2340万人;1978年占11.4%;1982年为9862美元,3055万人,占16%;1988年3250万人,占13.5%;1992年为14335美元,3690万人,占14.5%。可见贫困化已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贫困化。其中,老年人、妇女、儿童、有色种族等群体中的比例则高得多。在日本和西欧各国,这种情况也是大同小异的。

第三,西方社会的高度现代化和福利保障社会化

西方国家的高度现代化是和福利保障社会化分不开的。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发展和完善了福利保障社会化制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福利国家。其中英国模式、瑞典模式和美国模式(14)引人注目。福利保障社会化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和经济周期的兴衰;影响到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推动着第三产业的兴起;还直接涉及社会结构和社会贫困程度的变化。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保护器、安全阀和调节剂的特殊作用。社会福利保障的健全和发展涉及到效率与公正、发展与稳定、丰裕与贫困、权利与义务、政府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问题,在现代西方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面临保障负担危机。

注释:

① 参见拙文:《试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5期;《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载《世界历史》1989年第6期。

②③ 《列宁先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42、884页。

④ 参见本人1993年10月2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魂系中华”系列讲座上的报告《当代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问题》。

⑤ 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表3,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⑥ 《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40页。

⑦ 《列宁选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31页。

⑧ 拙文:《美国现代史上四次经济改革调整高潮及其特点》,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⑨ 拙文:《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世界历史》,1991年第2期。

⑩ 拙文:《战后初期四分之一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改革和调整》,《兰州学刊》,1988年第6期、1989年第1期。

(11) 拙文:《雅尔塔体系和美苏两极世界》,载《世界历史》1991年第1期。

(12) 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1993年版。

(13) 拙文:《肯尼迪、约翰逊社会改革与罗斯福新政的异同》,《兰州学刊》,1986年。

(14) 拙文:《富兰克林·罗斯福和1935年社会保障法》,载《世界历史》1993年第5期。

标签:;  ;  ;  ;  ;  ;  ;  ;  ;  ;  

论20世纪西方经济的几个特征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