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课文品读论文_尹素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课文品读论文_尹素清

尹素清

(四川资中县高楼中心校 资中 641200)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而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下面,我就将自已在这方面的经验感悟列举出来,与同行交流。

一、抓住文眼,让学生在读中品味。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如沈时溪的动物小说《最后一头战象》就是一篇值得学生品读的佳作。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嘎羧这头最后的战象的形象。在教学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嘎羧的动作神态来品味其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文中嘎羧见到象鞍部份写得犹为细腻生动,让学生在反复品味中去体会“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等词,这样就能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还使学生从平淡、朴实的语言中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培养了自己的语感。

又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以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桑娜淳朴、善良的美德,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对内容的感知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就会觉得这篇课文平淡无奇。但若是能通过品读语言文字,零距离地与课文对话,就一定能走近桑娜,走近渔夫,并感受到本课语言独特的美。在教学时,学生发现了抱回孩子后这段心理活动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连续运用五个省略号来表现桑娜的矛盾心情,我又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深入研究每个省略号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想想桑娜可能会想些什么?通过桑娜的心理活动,学生就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她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已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激起学生对桑娜今后命运的关心。这样反复的品读,学生才能感受到名著的魅力,领略到大家风范,体会到语言的精妙、传神。

二、读思结合,让课有尽而意无穷。

语言文字的训练既要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又要与思维能力训练相统一。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语文教学,阅读要重“情”又要会“思”。 这里的“情”字包括情感、情趣、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情”是语文的灵魂。“思”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需要。学生也只有爱思,善思,深思,才可能真正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我在教《最后一头战象》中嘎羧离开村庄那部份内容时,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嘎羧内心丰富的情感。然后,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泣不成声?为什么嘎羧的腿上会绑着黑布?为什么嘎羧会绕着村子走了一圈又一圈?当学生思索了这么多的为什么之后,也就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的那种深厚情感。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这样的潜心会文,读思结合,使学生对文章的品读,对语言的感知不再是浅尝辄止,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积累,与此同时,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语文素养相应得到了提高。

三、引导学生多元探读,激活他们的思维。

“品读”之“品”字有三口,谓之品读,也就意味着,必须多层次地、有梯度地、反复地读,读出情境,品出情味,让课堂的情感在大门扣开后,随着读,漾起涟漪,泛起微波。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如《最后一头战象》一文中,“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这句话是对嘎羧的最后一次形象描写,短短一句话,却让这个英雄的形象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我先让学生读课文,再引导学生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嘎羧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淀学生的语言。如这句话,我就采用了设置情景的方式来进行多元解读:嘎羧终于和怀念了二十六年的战友并肩躺在了一起,你会怎么读?嘎羧这头有着出生入死经历,有着辉煌过去的战象,没有到百象冢,而是无怨无悔地躺在了战友们葬身的地方,该怎么读?有谁能这么坦然地面对死亡,有谁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嘎羧就这样静静地躺在了那里,你又会怎么读?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论文作者:尹素清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5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8

标签:;  ;  ;  ;  ;  ;  ;  ;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课文品读论文_尹素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