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痕迹检验在交通事故成因认定中的运用论文

车体痕迹检验在交通事故成因认定中的运用论文

车体痕迹检验在交通事故成因认定中的运用

颜隆海 王小英

福建中闽司法鉴定所 福建福州 350000

摘 要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和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道路交通事故呈现出逐年成上升的趋势。对于交警部门来说,如何快速并且准确的判断交通事故成因,成为当前工作中的首要问题之一。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通过车体痕迹检验,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判定交通事故成因,大幅降低了因交通事故成因判定不准确或效率较低而引起的各类纠纷,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还提高了交通事故的处理效率,帮助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

关键词 :车体痕迹检验;交通事故;成因认定;运用;案例

近几年来,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及交通参与者都呈现出急剧攀升的态势,与此同时,交通事故的数量也实现了同比增长。各类疑难案件层出不穷,给交警部门认定事故成因以及划分事故责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大多数交通事故车辆的车体上都会留下一些痕迹,而在这些痕迹当中,往往就蕴藏着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全面掌握车体痕迹的检验方法,利用精湛的检验技术,还原交通事故的发生经过,从而找到引发交通事故的真正原因,提高交通事故责任判定工作的准确率及时效性。

“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是推动“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的一个“规定动作”,是严肃党的组织生活、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的重要载体,也是党的组织生活方式的重要创新。如何使“支部主题党日”主题更突显、效果更明显,是当前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1 车体痕迹检验的具体流程

1.1 车痕查找

在查找事故车辆外部车痕时,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车头部位开始,按照由上至下沿逆时针的方向进行寻找;在查找事故车辆内部车痕时,应按照由前至后、由上至下、沿逆时针方向进行寻找。找到痕迹之后,仔细观察其部位表面或附近是否有不属于本车颜色的漆片、纤维、毛发、血迹、人体组织等附着物,如果检验人员怀疑存在借助普通光源或者用肉眼不容易发现的痕迹及附着物,需使用放大镜或者特殊光源进行辅助查找。

1.2 车痕分析

当查找到车体痕迹以后,应对其种类及形成机理进行初步分析,例如是否因碰撞形成、搓擦形成或者挤压形成。例如当事故车辆发生翻滚后或者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必然会在车辆内部顶棚表面、内饰板表面或车体外部附着一些纤维、毛发、血迹、人体组织等物质。这些痕迹及附着物对事故成因的认定具有较高的分析价值。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车痕取证

检验人员需要对车体痕迹进行取证,为后期的事故成因判定提供证据。具体的操作步骤为:第一步,测量车痕。在测量之前,需要对车痕进行准确定位,再使用钢卷尺按照XY轴定位法进行测量;第二步,车痕提取。车痕提取方法主要包括拍照提取法和原物提取法两种。在使用拍照提取法时,镜头最好与被拍摄物体保持垂直角度,避免被拍摄物体发生变形,然后再对车体进行多角度拍摄,准确反映出该车痕在车身上的具体位置;原物提取法是检验人员将全部或局部承痕客体从车体上取走;第三步,车痕记录。主要通过文字及图片的形式将车痕位置、长度、宽度、高度、形状和特征等数据及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必要时,可采用摄像形式将车痕取证的过程拍摄下来。

1.4 痕迹确认

车痕取证结束后,需要对车痕的形成原因进行确认,例如因碰撞形成、刮擦形成或者擦压形成等等。痕迹确认的方法主要包括造痕客体与承痕客体比对法、运动形态分析法和分别检验法三种。其中,造痕客体与承痕客体比对法是针对车辆和车辆或者车辆和物体之间相互碰撞而引发的交通事故,使用该方法的前提是双方事故车辆都在现场;运动形态分析法是根据车辆行进方向、接触角度、碰撞角度以及碰撞后车辆离去角度、运动形态等信息,再现车痕的形成过程;分别检验法是对承痕迹客体的特定特征包括车痕部位、离地高度、形成方向、分离体形状分别进行检验。

2 车体痕迹检验在交通事故成因认定中的运用

案例一:某司法鉴定中心接到当地交警大队委托的案件,委托内容为:判定两车之间是否发生过碰撞,并且认定发生碰撞的成因。检验人员在甲车进行车痕检验时,发现车头整体呈现出凹陷变形,并且车中网已经缺失,在前散热格栅表面离地77cm-82cm之间、距中网左边缘32cm-36cm的范围内,发现一个椭圆形的凹陷碰撞痕。这一碰撞痕引起了检验人员的注意,因为前散热格栅为金属材质,不论刚度还是硬度都比较大,据现场检验人员分析,能将散热格栅碰撞至如此凹陷程度的造痕客体,其本身应具有非常大的刚度及硬度,且形状为椭圆形或近似椭圆形。随后工作人员又对乙车相同位置进行了检验,发现乙车的后保险杆左侧存在破损及部分缺失,左纵梁后端头已经裸露,且端头呈椭圆形,表面有碰撞痕迹。经现场测量,该端头离地高度在52cm-57cm之间、与后保险杆左边缘间距在32cm-36cm之间,纵梁端头具有较大的刚度及硬度。虽然甲、乙两车在车痕高度上略有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两车发生碰撞前,乙车进行了紧急制动,导致整介车身呈现出车头下沉、车尾上翘的状态,甲车同样也进行了紧急制动,车身上也呈现出车头下沉、车尾上翘的状态,此时两车依然发生了碰撞,导致两车的车痕高度存在差异,由此认定该起事故由甲车车头追尾乙车车尾造成。

3 结语

随着我国的道路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保有量越来越庞大,交通参与者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交通事故数量却呈现出急剧上升的态势,进入司法诉讼程序的交通案件也在逐年增长,对交通事故处理中的车辆痕迹检验环节提升出更高的需求。相关检验人员必须认真专研车痕检验的各项流程,并且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积极工作经验,提炼检验工作的技巧,进一步提升我国车体痕迹检验工作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参考文献 :

[1]何正泉,刘国民.论交通事故中的车体痕迹[J].中国司法鉴定,2013(1):68-75.

[2]冉金明.道路交通事故中微量物证的应用[J].法制与社会,2013(10):263-264.

[3]姚军.论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的车体痕迹鉴定[J].政法学刊,2002(4):60-62.

标签:;  ;  ;  ;  ;  ;  

车体痕迹检验在交通事故成因认定中的运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