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企合作中实现高职院校的“虚拟管理”与柔性扩张_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论文

在校企合作中实现高职院校的“虚拟管理”与柔性扩张_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论文

在校企合作中实现高职院校的“虚拟经营”和弹性扩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弹性论文,校企论文,高职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近20年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校企合作、走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是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本文借用经济学中几个紧密联系的术语——精益生产(柔性生产)、敏捷制造(弹性生产)、虚拟企业、虚拟经营来解释校企合作的实质,归纳校企合作拓展高职院校发展空间的具体途径,提出校企合作进一步拓展的方向和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实质是高职院校的虚拟经营和弹性扩张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浪潮的兴起,市场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动态化,而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程度。这些因素导致生产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如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企业和虚拟经营。

精益生产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丰田公司率先出现,它以企业内部的适时生产(JIT)、并行工程(CE)、全面质量管理(TQM)、组成技术(CT)等关键技术构建信息、技术、管理、控制平台并对供应链上众多金字塔式的配套合作厂商做科学管理调度,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快速响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不同品种、批量、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并保证产品或服务的低成本、高质量和企业较高的获利能力。

198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里海大学提出了敏捷制造和虚拟企业(工厂)的概念。敏捷制造将先进制造技术与熟练掌握知识技能的人、灵活的管理过程集成,以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机会做出快速反映。敏捷制造强调企业要主动开拓市场,企业组织和生产过程可以重构、生产设施可以重用、企业生产规模可以调整,强调“虚拟工厂”而不是“工厂集成”,即借助于信息和网络技术,围绕新产品或新机遇,通过不同地区企业的联合,发挥不同企业的优势资源,实现快速响应,在竞争中赢得客户和市场。

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具有对市场快速反应、组织的可伸缩性、产供销的一体化、服务个性化等共同点,而且二者具有共同的组织基础——虚拟企业和共同的运作模式——虚拟经营。

“虚拟企业”是相对于完整的企业而言的。一个完整的企业具备研发、生产、销售、人事、财务、后勤等功能,并有承担这些功能的内部组织。而“虚拟企业”是以不完整的企业组织履行完整的功能,把组织中的一部分社会化、虚拟化到市场中去,自己只控制、发展最有优势、最有竞争力也最关键的组织,实现以最小组织、最少的投入争取最大效益的目标。虚拟企业突破了内部资源选择局限,加强了企业之间、企业和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联合重组,提高了专业化水平,深化了社会分工,加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应变能力。虚拟企业的市场运作方式,就是虚拟经营。虚拟经营以虚拟企业的存在为前提,虚拟企业是虚拟经营的载体,而建立虚拟企业的目的也就是虚拟经营。正是在虚拟经营的过程中,虚拟企业的优势现实化为企业的成本优势、应变优势和竞争优势。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在本质上也属于虚拟经营。第一,校企合作肯定存在一个类似于虚拟企业的载体,具有虚拟经营之“形”。第二,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特质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合作,携手发展,共创辉煌,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场地、时间、人力,做到了单方面难以做到或做好的事,实现了双赢,有虚拟经营之“实”和“质”。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也是一种精益生产和弹性扩张。作为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实现了“四个精益求精”,即师资培养上的精益求精、学生培养上的精益求精、科研成果的精益求精、专业设置的精益求精,在有市场需求的地方、时候利用企业的资源,加大人才的生产规模,在市场热点转移后就及时收缩战线,可进可退,能伸能缩,为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虚拟扩张空间或者叫做弹性扩张空间。

二、在校企合作中实现高职院校的“虚拟经营”和弹性扩张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虚拟经营和弹性扩张空间主要通过九个方面释放出来:

1.教师培训空间的虚拟扩张。培养优秀的高职学生,首先要求有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除了纯理论的培训,高职院校的师资培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企业实习或下企业锻炼。教师可以在合作企业实训、实习、参与科研,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熟悉企业实际运作流程,了解行业态势,为课堂讲授积累来自实践的生动案例;可以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发现并弥补不足,逐渐提高自己的“双师”素质,成为“双师”型教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一些企业之间实现了“对流式”师资培训制度,教师可以到企业调研、直接参与公司的实际运作或在企业任职,企业派专业人员到学院兼职教学。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对新分配来的院校毕业生和调入学院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先安排到生产单位进行三个月至半年的生产实习;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生产单位参加生产实习,跟踪学习生产一线新的应用技术,且要求重点专业教师每年要有不少于二周的生产实习。一般的培训都需要培训单位花钱,而这种在合作单位培训基本上都是免费的,而且在培训时间、培训方式上都可以根据校方的要求,灵活安排。

2.教师科研空间的虚拟扩张。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在合作企业中发现、寻找科研的新突破口,或者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合作,搞科研合作。这也是高职院校贴近现实、贴近实际需要搞科研的必由之路。如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根据企业需要适时成立各种技术开发小组,如与上海数控开通公司合作开发数控铣床,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完成了从设计、制作、调试到运用的全程开发。北京立信会计职工大学与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制开发了《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多媒体教学光盘,以这项科研成果为基础开设了一门具有现代职业特色的综合性毕业实践课。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泰州泰隆集团争取到了两项技术攻关课题——在现有摆齿机上如何利用计算机控制齿轮修形以及在现有摆线磨齿机上如何利用计算机控制对摆线轮修形以解决摆线二齿差的修形问题,获得了有实践意义的科研主攻方向。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与葛洲坝集团在科研上进行了委托研究、合作开发、合作建立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实体等形式的探索,如为葛洲坝集团开发了“塔带机自动控制装置”、“高边坡锚固定处理技术”。借企业的技术、设备、数据资料、人员,高职院校可以节约大笔投资,实现科研工作与现实需求的对接,跟上专业领域研究的动态,这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借力发力,借智生智。这也说明,高职院校的科研人员工作应该眼睛向下,向企业需要看齐,向行业需要看齐,主动抓横向课题。

3.教师科研成果推广空间和校办企业发展空间的虚拟扩张。高职院校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学校、企业的科研平台,能拿出切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科研成果。教师的科研成果可以直接在合作企业孵化或实现成果的转让,实现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有的科研成果则直接转化为高职院校的校办企业,为学校创造经济效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己拥有的GPS技术,在物流、旅游、林业专家的建议下,开发出了在森林资源调查、物流管理、旅游、车载导航、国防建设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带电子地图的掌上卫星导航定位仪”。2002年高交会上,该成果正式与浙江民营企业集团001签约,共同投资组成普泰科技有限公司,学院以技术作价入股,占30%股份,对方投入1000万元,占70%股份。目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有3个将老师的科研项目孵化吸引100万以上企业资金的校办企业。这样的例子在我国高职院校校办企业为数不少。

4.学院新专业的虚拟扩张。学校可以在与企业的合作交流中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脉搏,发现并及时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专业,使高职院校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因此,高职院校普遍吸纳协会、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有较强专业技术能力的专家、高级工程师作为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或专业顾问委员会成员,使其参与修订教学计划、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正是在校外专家的参与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将传统机械制造专业改造为以数控设备为终端的现代先进制造技术专业,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创建和调整了机电一体化、工业电气自动化、电机与电气、数控机床等一批特色专业。这些新专业都是根据市场需求、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置和调整的,因而培养的毕业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了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专业指导合作委员会,并建立了企业调查制度,根据调查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根据对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指导教学改革,调查分析本地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调整专业设置。

5.实训教学空间和学生实训空间的虚拟扩张。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可以进行理论教学以外的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学生也可以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增强职业能力。如广州长丰电子设备厂送给白云学院一台UP-300超声波电火花复合抛光机;森源公司在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建立了森源数控实训室;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敏孚公司共同创办“敏孚机械系”、与浙江联通公司合建联通信息系(联通投资建教学楼和实习工厂、投入各种设备);北京立信会计职工大学由用友等企业提供软件和技术支持,学校投资购置设备,双方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校内创设了模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环境,都极大地改善学校的实训环境,节约了高职院校的建设资金,同时又为自己提供了实践教学基地。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院等都在多家企业中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了最新最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广阔的实习实训基地。中德无锡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湖南铁道职院还通过校企合作,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将学校的实训能力提升到全国同类学校的前列。

6.学生就业市场和空间的虚拟扩张。通过学生在企业实习、企业领导专家在学校专业建设委员会担任职务,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企业在学生毕业前来学校举办人才交流会,或邀请优秀学生实训、实习,构建起学生的就业网络。如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自2000年来接到好又多开出的“定单”,贸易类专业与捷强连锁超市公司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生三年三次下企业实习锻炼,到毕业时已非常熟悉岗位,基本上只要愿意就可以就业。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以来累计有2700多名毕业生通过专业管理委员会的介绍或推荐寻找到就业机会,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0%以上,有的专业则达到65%以上。港口与航运专业近3年的毕业生,3/4是在毕业实习时被实习单位录取的。浙江求是职业技术学院甚至把合作企业延伸到了新加坡,把学生的就业渠道拓展到了新加坡和新加坡在华投资企业。

7.培训市场的虚拟扩张。充分发挥高校师资和实训室的优势,为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服务,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也符合双方的利益。企业培训中心可以与高职院校合作,高职院校也可以为企业兴办各种形式的短训班和长期班,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吸引资金增强办学实力。如三峡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就成为葛洲坝集团实施职工培训的龙头,承担着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特殊工种培训、涉外班组长培训、技师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高层次培训任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德无锡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与无锡地区众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设备优势,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服务。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与外资CISCO软件公司合作成立了同济大学SDRC技术培训中心,中心能在对外培训服务中受益(已成为上海职工素质工程教育培训基地),也为中心的持续发展、设备更新提供了经济支撑。北京立信会计职工大学与用友软件在合作开发教材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也是目前惟一的一家“用友软件高级授权培训中心”,受到学员和企业的一致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8.学术空间和学术氛围的虚拟扩张。专业顾问委员会的一些企业业务领导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被聘为学校的客座副教授,他们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到学校兼课或开设技术讲座,利用学院的平台召开企业或行业的学术讨论会,都能营造学术、科研氛围。如果企业领导或技术人员直接把课题委托给学校,“企业点题目,学校做文章”,更有利于带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上台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企业顾问在2003年带来了56场报告和18项1100万经费的横向课题,有78位教师到企业开讲座,扩大了教师的学术空间,有力地强化了学校的学术氛围。

9.办学模式、管理机制的虚拟扩张。在校企合作特别是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高度学习化的组织都会对合作企业产生间接甚至直接的影响。例如一些企业在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和高效、凝聚人心的管理机制,纷纷组织干部员工来考察、学习、取经,探讨如何把企业改造为学习化的组织,如何建设团结和谐稳定的企业文化。产学合作,成为企业了解、学习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桥梁和纽带。学院的声誉在无声中扩大。更多的合作者慕名而来。

这些虚拟扩张,形象地说,就是借力扩张,尽管具体的扩张方式不同(包括借智扩张、借资扩张、借人扩张、借地扩张、借制扩张),但都达到了节约资源,减少风险,把握市场机遇,获取经济效益的目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高职院校在学校本身之外,又虚拟出了一个实体,开办了一个虚拟企业或虚拟学校,整合利用了企业的资源,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高职院校“虚拟经营”和虚拟扩张应注意的问题

虚拟经营绝不是越“虚”越好。从企业虚拟经营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中的高职院校虚拟经营,笔者觉得要树立一个理念、把握一个关键、坚持两个“不断”:

1.树立一个理念。校企合作战略不是高职院校愿不愿意选择的战略,而是必须实行的战略。校企合作,社会参与,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学校的人才培养面向社会、紧贴经济的保证,也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办学能力的基本渠道。

2.把握一个关键。校企合作中的高职院校虚拟经营,高职院校必须拥有自己的优势资源。高职院校没有自己的优势资源,企业也难以产生合作的愿望。所以,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仍然是全心全意图自己的发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以强大的实力、高速的发展来赢得更多的合作与支持,求得更陕的发展。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人才密集、科研成果较多的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建自己的软件中心、自动化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孵化器,成为承担企业、行业、地区技术研究任务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3.坚持两个“不断”。(1)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视野,把合作对象由单个企业扩展到企业群、行业、政府,把校企合作演变成为学校行业合作、学校政府合作、学校社区合作等多种形式、多种对象的合作。如2002年,深圳市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中小企业技术支援中心,建立了设备制造公共技术平台;2003年3月深圳市高级技工学校和市钟表行业协会以及铃木电梯(深圳)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和培训基地,共同培养市场急需的高级技工。上海市教委按照上海产业发展的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始建设一批职业技术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实行开放、联合的运行机制。宁波通过举行高校产学研结合工作会等形式,让高校与企业面对面接触与对话,鼓励政府部门和企业把研究发展中心设在高校,至今已有10余个政府部门和企业在高校成立了发展研究中心。这些实践也预示着校企合作的大方向。(2)不断提升校企合作的层次。近年来,实践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举办校企恳谈会、“校企论坛”,听取企业对学院人才培养的意见,探讨校企合作的方向、途径;设立校企协调员,负责收集产业信息,促进校企合作;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制定校企合作章程,在科技成果信息发布、转让、科研选题、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紧密协作;将国内外著名IT厂商的权威认证培训融人职业技术教育;实行“2+1”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实行“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新专业设置模式,给用人单位和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这些实践中的创新值得我们关注。校企合作层次的提升也必将有助于拓展高职院校的发展空间,提升高职院校虚拟经营的绩效。

标签:;  ;  ;  ;  ;  ;  ;  

在校企合作中实现高职院校的“虚拟管理”与柔性扩张_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