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切除联合腔内注药治疗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的临床研究论文_杜慧斌,胡卜丹,毕娟,李臻,王丹

(乐山市人民医院眼科 四川 乐山 614100)

【摘要】目的:对玻璃体切除联合内注药在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患者2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为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内注药开展治疗,观察组实施玻璃体切除联合腔内注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炎症消退时间等存在明显差异,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为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腔内注药开展治疗,能够有效的提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炎症消退时间,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关键词】玻璃体切除术;腔内注药;晶状体植入术;眼内炎

【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022-02

在为白内障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晶状体植入术,眼内炎是该手术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病对于患者视力的影响非常大,在出现眼内炎之后,及时为患者采取有效的措施开展治疗非常必要[1]。本文就主要对玻璃体切除联合腔内注药在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患者2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中包含有5例女性患者,5例男性患者,年龄处于55岁到75岁之间,平均年龄(63.2±4.1)岁;观察组中包含有6例女性患者,4例男性患者,年龄处于56岁到74岁之间,平均年龄(64.2±4.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之间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内注药,具体方法为:注药前通过为患者开展药敏试验及病原学检查,从颞侧角膜缘后4到5毫米睫状体平坦部位穿刺抽取脓液分析其感染类型,若是分析结果显示为真菌感染,给予患者5g/0.1mL的两性霉素B及1mg/0.1mL的万古霉素开展玻璃体腔内注射;若是分析结果显示为细菌感染,给予其2.5mg/0.1mL的头孢他啶及1mg/0.1mL的万古霉素开展玻璃体腔内注射。在腔内注药的过程中,穿刺注射应采用垂直眼球壁进针的方式,将穿刺深度控制在10到15毫米[2]。

为观察组患者实施玻璃体切除联合腔内注药的方式开展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为:在睫状体平坦部位取切口,将所植入的人工晶体取出,将周边及极部玻璃体予以彻底的切除,并要开展气液交换,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C8F8气体或者是硅油为填充物,之后依据感染情况,给予相应的玻璃体腔内注射,所应用到的药物与对照组相同[3]。

1.3 疗效判定标准

无效表示:眼内容物摘除,没有红光反射或者是没有光感;好转表示:房水存在轻度混浊现象,炎症有效减轻,视力为光感,眼底能够看到红光反射;显效表示:没有炎性反应,没有前房积脓,眼底模糊可见,但是视力值小于0.05;痊愈表示:玻璃体没有明显的混浊现象,眼底清晰可见,前房没有积脓,炎症消退,视力值大于0.05。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18.0处理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患者眼内炎症消退时间为(11.8±3.2)d,观察组为(7.3±2.8)d,二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也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有1例出血,1例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并发症发生率为20.0%,观察组有2例出血,1例医源性视网膜裂孔,1例视网膜脱离,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在为患者开展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后,一旦发现出现眼内炎,应立即开展眼科急诊处理,以便于尽可能的爆出眼球结构与功能,在开展治疗的过程中,若是仅仅应用全身用药的方法开展治疗,由于存在血眼屏障,很难保证眼内抗生素浓度,通过玻璃体眼内注药,能够直接将药物注入到玻璃体腔当中,不仅能够保证局部药物浓度,对于眼内炎症也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但是单纯的腔内注药的治疗方式并不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还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将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腔内注药应用于术后眼内炎的治疗中,通过玻璃体切除术能够将有形的玻璃体及脓液彻底清除干净,此时再为患者开展腔内药物注射,有利于对感染的细菌进行清除,更好的发挥药效,并且能够终止抗原抗体反应,能够避免由于玻璃体混浊所导致的视力影响,这对于提升患者治疗后的视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炎症消退时间等存在明显差异,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在为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患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腔内注药开展治疗,能够有效的提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炎症消退时间,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韩晓冬,师小波,马丽娜,等.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治疗急性感染性眼内炎[J].国际眼科杂志,2015,15(9):1655-1658.

[2]丁琳,刘黎明,杨波,等.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急性眼内炎分析[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10,32(7):511-515.

[3]何锦贤,梁先军,霍敏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4):2159-2160.

[4]朱淮成,修海迪.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6(9):689-692.

论文作者:杜慧斌,胡卜丹,毕娟,李臻,王丹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6

标签:;  ;  ;  ;  ;  ;  ;  ;  

玻璃体切除联合腔内注药治疗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的临床研究论文_杜慧斌,胡卜丹,毕娟,李臻,王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